時節已到了12月底了,不論是氣溫還是水溫,整體上都明顯下降不少,別的淡水魚基本上很少能釣到,所以釣魚人的精力都轉移到了鯽魚身上,因為它比較耐低溫。尤其是釣到大板鯽的時候,甭提有多高興了,那種心情絕不亞於釣到大魚,因為鯽魚本來長的就慢,大板鯽絕對算的上是稀有的物種了。但是鯽魚的生活是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有時會離底上浮,那麼就要先分析其離底的原因,才能知道它離底有多少,最終作出相應的調整才能釣到。
一、鯽魚離底的原因
可以說鯽魚一年四季都會有離底的現象發生,至於其它季節的原因也是有很多種,但是冬季大鯽魚離底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1、天氣原因
冬季的基本天氣情況就是基礎氣溫低,尤其是在陰天,雨雪天氣,溫度到達了最低谷,此時肯定是不適宜做釣。當出現以下兩種情況的時候,雖然可以考慮出釣,但是魚可能會因為天氣的原因而離底上浮。
第一,就是在晴天的時候,雖然早晚的溫度低,但是通過太陽的光照直射,中午和下午的溫度相對會高一點,而魚又具有趨溫的特性,所以就會紛紛遊到水面來曬太陽,就會造成離底的現象。此時如果是單純的因為水溫的變化導致的上浮還是有就會將大鯽魚釣獲的。
第二,就是看天氣溫度的走勢,如果是連續的晴天,魚肯定也是會離底上浮的,一方面是趨溫性造成的,另一方面可能是其適應了這種生存模式了,基本上等太陽出來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上來曬太陽。而如果天氣是波動很大的話,比如一天晴天一天陰天,再來個雨雪天氣,那麼魚就會形成應激反應,斷然不會離底,只會老老實實地待在深水區過冬。
2、水情原因
魚水之情就是來自魚和水的關係,首先魚肯定是離不開水的,所以魚的一舉一動都會受水的影響,什麼樣的水情就會有什麼樣的魚情,包括大鯽魚的離底或者上浮也會受到其影響。
原因一:醬層太厚
除了新開挖的水塘沒有醬層之外,其它的魚塘基本上都會存在醬層,只不過在一些常年不幹或者水體較肥的水域,醬層會更加的明顯,更加的厚。這對魚類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比如:在水位比較深的地方,越深的水層,其氧氣的含量就會越低,這是因為大氣壓強無法將氧氣有效壓入。而醬層會有許多厭氧菌,在白天陽光照射的時候,會開始消耗氧氣,那麼魚類就無法生存,就不得不離底,從側面考慮也是其趨氧性特徵的表現。
原因二:底草太多
經常野釣的朋友會發現,冬季天冷的時候,光水區的面積會增加許多,那是因為生長在水面的水草適應不了低溫環境,紛紛枯萎死亡,即使是從水底長上來的水草,也會捨棄長在水面的那一部分。
所以,此時的水草以生長在水底的草為主,那麼既然水底已經被草佔領了,那麼魚肯定就要經常離底了。即使白天可能會藏在水草中,享受水草釋放的氧氣,但是到了晚上,水草會開始呼吸作用,從水中吸收氧氣,水草區的氧氣含量就會下降,魚也會離底上浮或者離開去其它地方。
3、食物原因
雖然冬季魚的食量會有所減少,但那只是實際情況的不允許,一有時機,它們也會進行覓食的,誰也不能保證一勞永逸地過冬。所以在溫度適宜的時候,尤其是晴天,鯽魚都會一邊曬太陽,一邊尋找食物,而此時水底的食物基本上都被秋天找的差不多了。所以就不得不離底尋找食物,而此時食物很有可能就分布在水面或者水體中,有的是被風吹來的,有的是人為丟棄的一些食物。
比如:冬天刮的西北風,對我們釣魚人來說是寒冷的,但是對魚來說可能就是食物的來源,一些成熟的草種子,有機碎屑,死去昆蟲的屍體等等。還有就是水邊碼頭處洗菜的碎葉子會漂浮在水中,成為鯽魚的捕食對象。
小結:所以,冬天釣大鯽魚出現離底的原因,多多少少都會受以上幾個因素的影響,至於離底多少,也要看具體是哪種原因所導致的。比如,晴天時鯽魚出現在水皮處,離底很多,那是鯽魚的趨溫性導致的離底;而在下風向漂浮物的正下方出現的鯽魚,離底大半,多半是其趨食性導致的上浮。
二、注意事項
要想在冬季鯽魚離底的情況下,進行合理的做釣,就必須要注意一下三點,才能有有的放矢,擁有好的魚獲。
1、釣法的選擇
無論是採用什麼釣法,其使用的前提就是在調釣上要做徹底的改變,因為冬季天冷魚口輕,魚口差,就要摒棄夏季相對釣頓的想法,改釣靈敏一點,才能抓住細微的吃口信號,以及輕微的魚口。
釣法一:臺釣法
針對基於離底上浮的情況,在使用小鉤細線,吃鉛量小的浮漂的基礎上,要修剪鉛皮主釣浮,釣離底。可以使用定點釣浮的方法,將浮漂座一點點的下拉,來尋找固定的魚層,找到後就可以長時間做釣了。
當連續的晴天,水溫上升的很快,或者一天當中的溫差太大的情況下,適合鯽魚生存的水層也許會不斷地在改變,那麼魚層也就會跟著改變。在此情況下,就要使用行程釣法來抓魚口了。說來也簡單,就是在原有釣底的基礎上,將鉛皮座上移至最高點,當然是在不纏線的基礎上,然後上餌拋竿入水。由於沒有鉛皮座重力的引導,鉤餌的下降速度會減慢,當經過不同魚層的時候,就有機會截取食物,我們就能釣到它,然後再做定點釣半水。
釣法二:傳統釣法
冬季的鯽魚都喜歡呆在水草區,所以針對水草區的鯽魚離底,就要使用傳統釣法來解決,配合七星漂釣草洞是比較理想的選擇。但是在做釣的時候要考慮到離底的鯽魚,不能一味地死守釣底,要經常逗釣加走釣。
比如:在沒口的時候,或者鯽魚上浮的時候,要將鉤餌往上提,離底大概三四十公分左右,鬆手讓其自然下落,這樣就能將讓餌被動地活躍起來,以刺激魚的進食慾望。還有就是在真正沒有的時候,要實行走釣,趕往下一處窩點繼續逗釣,因為每處的魚情也是不一樣的,說不定別的地方的魚輕微離底,在做釣上也稍微簡單一點。
2、釣餌的選擇
冬季鯽魚離底,不光在釣法上需要改變,在釣餌上更需要作出變化,因為這是直接跟鯽魚接觸的東西,尤其是釣大板鯽的時候,更要注意的。此時的魚因為天冷的緣故而出現魚口輕,魚口差的情況,那麼釣餌就要相對應地減少比重。
使用商品餌料的時候,在使用小鉤的同時要配合拉餌使用,拉餌開制後的狀態要好,做到蓬鬆的同時,比重也要輕。而在草洞區使用的釣餌首選活餌,比如蚯蚓和紅蟲都是比較好的餌,紅蟲體積比較小,掛鈎的時候扎黑頭就行,或者紅紅蟲夾上餌。蚯蚓的話要注意大小的選擇,小蚯蚓或者剪斷的蚯蚓,更有利於魚的吸入,如果是大板鯽的話都無所謂。
3、釣位的選擇
一般情況下,我們是使用傳統釣法來做釣水草區的,此時釣位的選擇肯定是依草而釣,選擇有草洞的地方最適合。因為這樣的地方魚會感覺到安全,是其理想的棲息地,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我重點需要說的就是在使用臺釣法的時候,或者在水域沒有水草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使用臺釣法來做釣了。那麼此時釣位的選擇就至關重要了,因為淺的地方,水體能見度高,是很少有魚的存在的,水深的地方,在晴天的時候也難留魚。
比如:在上個星期天,是連續的幾天晴天,來到一處水域,剛好就沒有水草,而我使用的也是臺釣法,一開始也考慮水淺的地方,但是水太清也沒魚,就想著在深水區做釣,但是也沒口。之後就找到一處有樹枝的地方,靠著障礙物旁邊的光水區開釣,想利用做窩來吸引魚進窩,但水底還是有點石頭的,就稍微釣離底一點防止掛底。最後也證明了釣位選擇的正確性和重要性,相信看過的釣友肯定都會明白怎麼回事了。在這種地方本身就容易藏魚,而且水位也不是太深,經過幾天的晴天,水溫肯定也不低,魚就會聚集在這裡。
最後總結
經過以上的表述,我們了解了冬季大鯽魚離底的原因,無外乎天氣原因佔據著主導因素,加上水情因素及其趨食性影響,魚就會上浮。但是具體說鯽魚會離底多少,那可能誰都說不定,因為每處水域的水深不一,魚情也不一樣,所以只能在實際的做釣中加以摸索和分析。不管是臺釣還是傳統釣,都要試著釣浮,釣行程,逗釣加走釣,選擇精細化的線組及調釣方式,比重輕的釣餌,再加上精準的釣位選擇,釣大板鯽不是難事。
我是大別山小農人,本次的分享就到這裡,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也歡迎朋友們的關注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