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全:鄧小平關於和平統一後臺灣高度自治權的構想

2020-12-18 華夏經緯網
作者 徐曉全 

    鄧小平在謀劃和平統一的同時,也在著手考慮統一後臺灣將享有怎樣的自治權。在充分尊重臺灣經濟、政治、社會現實的基礎上,鄧小平承諾和平統一後臺灣作為中國的地方政府,將享有不危害國家主權統一利益的高度自治權。

    第一,臺灣自治的前提是作為中國的地方政府。

    鄧小平始終在一個中國原則下謀劃解決臺灣問題,始終把實現祖國統一作為基本前提條件,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多次強調臺灣須以中國地方政府的身份享有高度自治權。

    1978年11月28日,鄧小平在會見對華友好人士斯蒂爾時指出:「臺灣的社會制度同我們現在的社會制度當然不同,在解決臺灣問題時,會照顧這個特殊問題,『中華民國』的名稱要取消,它可以成為地方政府,根據現實情況,可以保留它的資本主義制度」[1]。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指出:「臺灣作為一個地方政府,可以擁有自己的自衛力量,軍事力量。條件只有一條,那就是,臺灣要作為中國不可分的一部分。它作為中國的一個地方政府,擁有充分的自治權。」[2]

    第二,臺灣享有包括保留軍隊在內的高度自治權。

    鄧小平靈活運用「一國兩制」解決臺灣問題,基於兩岸分隔對峙數十年及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現實,承諾兩岸統一後臺灣將在軍事、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均享有高度自治權,有些權力甚至遠遠超過了一般意義上的自治權,而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特權」。

    1980年9月9日,鄧小平在會見美籍華人陳樹柏教授時指出:「統一後,臺灣擁有廣泛的自主權,包括擁有軍隊」,而且「臺灣當局不僅蔣經國本人,其他人也可以作出政治安排」。[3]1981年8月27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時指出:實現祖國統一後,「臺灣作為地方政府對外關係可以保留,也可以保留自己的軍事力量」,而且「將對臺灣各界人士在全國政治機構中做妥善安排」。[4]

    1983年6月18日,鄧小平在會見外籍華人科技專家時指出:「將來祖國統一後,我們對臺灣的政策也不會變,允許臺灣有自己的軍隊。如果臺灣發生財政困難,要求補貼,中央政府可以給予補貼。」[5]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詳細闡述了臺灣享有的高度自治權:「臺灣作為特別行政區,雖是地方政府,但同其他省、市以至自治區的地方政府不同,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區所沒有而為自己所獨有的某些權力」,「祖國統一後,臺灣特別行政區可以有自己的獨立性,可以實行同大陸不同的制度」,「司法獨立,終審權不須到北京」,「臺灣還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大陸不派人駐臺,不僅軍隊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臺灣的黨、政、軍系統都由臺灣自己來管」,「中央政府還要給臺灣留出名額」。[6]

    此後,鄧小平又在黨的重要會議及重要外事活動等場合,多次重申允許臺灣保留自己的軍隊。1984年10月22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解決臺灣問題的政策比香港更寬,就是除了解決香港問題的這些政策可以用於臺灣以外,還允許臺灣保留自己的軍隊」[7]。次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前首相鈴木善幸時指出:用「一國兩制」的構想解決臺灣問題,「條件可以更寬一些,臺灣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8]。同年10月31日,鄧小平在會見緬甸總統吳山友時再次強調:「臺灣跟香港不同,還可以保留軍隊」[9]。

相關焦點

  • 鄧小平關於和平統一後臺灣高度自治權的構想
    作者 徐曉全     鄧小平始終將解決臺灣問題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在構建國家制度體系、推進和平發展戰略等國家治理全局中,統籌謀劃解決臺灣問題。1984年10月31日,鄧小平在會見緬甸總統吳山友時指出:「和平共處的原則不僅在處理國際關係問題上,而且在一個國家處理自己內政問題上,也是一個好辦法」,運用「一國兩制」的來解決中國的統一問題,「也是一種和平共處」。
  •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是全體中國人民一項莊嚴而神聖的使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為之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形成。早在五十年代,中國政府就曾設想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
  • 對於臺灣問題,鄧小平曾有這些想法
    作為20世紀最傑出的歷史人物之一,鄧小平既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也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創立者。鄧小平以其敢於革故鼎新的政治勇氣和敏銳的戰略眼光,提出了許多關於解決臺灣問題的許多重要新思想和新論述,確立了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這對於我們應對目前的臺海局勢和實現國家的長遠統一,具有重要的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 從「葉九條」到「鄧六條」:鄧小平殫精竭慮解決臺灣問題
    為了適應新形勢,排除幹擾,鄧小平提出需要全面、系統、具體地公開闡釋對臺政策。1981年9月30,在建國32周年國慶前夕、辛亥革命70周年紀念日即將來臨之際,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向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進一步闡明關於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9條方針政策,後稱「葉九條」。
  • 1981年9月30日 全國人大關於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
    1981年9月30日 全國人大關於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 2014-03-14 09:15 來源:人民網 作者:
  • 「一國兩制」是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為之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形成。早在五十年代,中國政府就曾設想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
  • 1983年6月,鄧小平會見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不僅決定了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而且確立了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臺方針政策的重要宣示,標誌著對臺方針政策的重大轉變。1981年9月30日,葉劍英委員長提出和平統一祖國的九條方針政策。
  • 今天|9月30日,38年前,「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方針發表
    >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代表中國共產黨、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發表了關於「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其主要內容是:建議舉行國共兩黨談判,實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統一大業;建議雙方共同為通郵、通商、通航、探親、旅遊等達成有關協議;國家統一後,臺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保留軍隊;中央政府不幹涉臺灣事務;臺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等;臺灣當局各界代表人士可擔任全國性政治機構領導職務,參與國家管理。
  • 1975年,毛澤東曾想讓鄧小平訪問臺灣談統一
    建國前後,毛澤東籌劃以武力解放臺灣中國共產黨關於解放臺灣問題的決心和計劃,首先是建立在武力解放基礎上的。即使在提出和平解放臺灣之後,始終沒有放棄武力解放的方案。周恩來親自會見了宋宜山,闡明和平解放臺灣的具體政策:一是國共兩黨通過對等談判,實現和平統一;二是臺灣作為中國政府統轄下的自治區,實行高度自治;三是臺灣政務仍由蔣介石領導,中央不派人前往幹預;四是美軍撤離臺灣,不允許外國幹涉中國內政。9月,劉少奇在「八大」上作政治報告時指出:「我們願意用和平談判方式,使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而避免使用武力。
  • 人民日報:擔心中央收窄香港高度自治權毫無根據
    中央對香港基本方針政策一以貫之   「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這是中央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對中央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進行了系統梳理和集中闡述,其提出的所有觀點在憲法、基本法以及中央關於香港方針政策的文獻中都能找到依據。
  • 十六、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後,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走上同祖國共同發展、永不分離的寬廣道路。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享有的高度自治權受到充分保障,港澳同胞當家作主、依法享有廣泛自由和民主權利。香港、澳門經濟平穩增長,對外交往日益活躍,各項事業取得全面進步,同祖國內地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各界人士積極投身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獨特而重要的貢獻。
  •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來源子中央授權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來源子中央授權 來源:新華網 作者: 編輯:redcloud 2015-04-14 10:30:04
  • 臺灣問題與中國統一
    三、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是全體中國人民一項莊嚴而神聖的使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為之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 統一臺灣有3策?上策比和平統一更高明!
    上策丨智統以「零傷亡」、「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戰而阻美軍來犯」的文武兼備的文明方式統一臺灣中策丨和統持續時間較長,但最終兩岸皆大歡喜下策丨武統以非和平方式即速統一,但代價很大大家發現沒有,上中下三策,哪怕在學術圈裡大家也不再認為「和平統一」是上策了。為什麼?
  • 《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
    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形成。早在五十年代,中國政府就曾設想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一九五五年五月,周恩來總理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上即提出:中國人民解決臺灣問題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
  •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簡介
    1988年,為發展海峽兩岸關係,打破兩岸長期隔絕的僵局,在鄧小平同志的倡議下,由各民主黨派有關人士、團體及無黨派代表人士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本會是由贊成中國統一的各界人士自願結成的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全國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本會的宗旨是: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團結一切擁護中國和平統一的海內外同胞,推動臺灣海峽兩岸的民間交流與往來,反對製造「臺灣獨立」、「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等分裂中國的活動,促進早日實現中國和平統一。
  • 臺灣當局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
    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1979年新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明確倡議通過商談結束臺灣海峽軍事對峙狀態,推動兩岸同胞自由往來,立即在臺灣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臺灣民眾特別是國民黨退伍老兵更加渴望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探親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