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舌尖」:解密上海灘第一家華人創辦的西餐廳

2020-12-17 江蘇頻道

如今上海菜雖然形成的時間也不過一百多年,但是卻能在中華各大菜餚美食中獨具風騷,這就得歸功於開埠後的上海作為內連全國、外通世界的一方重鎮,一時間五方雜居,四海融匯,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的上海人把「拿來主義」的精神用在了做菜上。  

先說民國時期上海的小吃,在南宋時即有記載,明初上海成為東南名邑,製作漸趨精美,在清朝時隨著上海商業日益繁榮,應時適令的各類米、面類小吃品種更為豐富。到了民國時期,隨著全國各地美食的湧入,上海小吃相繼吸取了各地風味小吃精華,幾乎包括了全國各主要地方的特色,並加以發展和提高,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  

其中生炒圈子、糟缽頭就是上海小吃的代表,民國上海灘風雲人物杜月笙最愛吃這兩樣東西。雖然這兩樣都是豬的下水,大腸和胃什麼的,是不為洋人所取的,可經德興館大廚的妙手回春,可謂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不僅杜月笙吃了拍手叫好,就是隨便哪個上海人吃了都得興奮。

這一時期的上海,各地名菜館林立,上海人正在深刻體會「口福不淺」四個字的真正含義,各地佳餚「你方唱罷我登場」。「十六幫別」中的川菜、蘇菜、京菜、粵菜等地方風味在這裡爭奇鬥豔,從蘇幫菜到廣東菜,從生猛海鮮風行到麻辣火鍋火爆,從義大利牛排到巴西燒烤…… 

一道道獨具地方特色的菜餚在這裡得到大膽改良和創新,不斷適合著一個綜合性大城市的不同需求。 

這些菜在上海各顯神通,激烈競爭,又相互取長補短,融會貫通,這為博採眾長、發展有獨特風味的上海菜創造了有利條件。  

上海菜原以紅燒見長,後來吸取了無錫、蘇州、寧波等地方菜的特點,又參照了十六幫別的烹調技術,兼及西菜、西點之法,使花色品種有了很大的發展。選料注重活、生、寸、鮮;調味擅長鹹、甜、糟、酸。菜餚風味的基本特點:汤滷醇厚,濃油赤醬,糖重色豔,鹹淡適口。  

名菜如「紅燒蛔魚」,巧用火候,突出原味,色澤紅亮,滷汁濃厚,肉質肥嫩,在上海灘享負盛譽;「糟缽頭」則是上海本地菜善於在烹調中加「糟」的代表,把陳年香糟加工複製成糟滷,在燒制中加入,使菜餚糟香撲鼻,鮮味濃鬱;「生煸草頭」是摘梗留葉,重油烹酒,柔軟鮮嫩,自成一格。  

各地方風味的珍饈佳餚為了適應上海人的口味,也發生了不同的變革,如川菜從重辣轉向輕辣,錫菜從重甜改為輕甜,還有不少菜館吸取外地菜之長……經過長期的實踐,在取長補短的基礎上,上海菜形成了兼容並蓄且不失開拓創新的海派風格菜餚。 

除此以外,用「拿來主義」做人間美味的上海菜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濃油赤醬」,這可是上海菜對四方美味融會貫通之後保留的「原汁原味」。在鄉泊鱔糊、油爆河蝦、油醬毛蟹、鍋燒河鰻、紅燒圈子、九轉肥腸等這些上海菜館的必備菜餚上,濃油赤醬都有淋漓盡致的表現。

民國時期風華絕對的一代才女張愛玲便是在這濃油赤醬的滋養中煨熟了的上海人。看看張愛玲的經典之作《傾城之戀》中寫白流蘇和範柳原到香港吃上海菜的寥寥幾筆,就可見張愛玲對上海菜的鐘愛。 

王家衛的《花樣年華》更是對上海菜極為推崇,在影片中形象生動地再現了一幅舊上海的市井風情畫…… 

在民國的上海,「德大」是一張名片,是一個夢想雖然現在的上海,從帕蘭朵到凱文,從意式到歐式,從老字號到新秀,西餐廳可謂是遍地開花。但對老上海人來說,德大西菜社永遠是他們心中斬不斷的情結。 

「德大」承載的是上海弄堂裡老一代人的溫馨回憶,他們的初戀從「德大」開始,他們的成長,由「德大」相伴。百年「德大」,已成為許多老上海人一生中最美好的記憶。 

彼時的上海,和貧困落後的內陸相比,完全是一個天堂的所在。漂亮的洋裝,現代化的汽車,浪漫的咖啡廳……上海的繁華,已躋身於國際大都市的行列。走在街上,會經常看到來自各個國家的外國人。在如此現代化的城市,西餐廳裡也是賓客滿堂。 

塘沽路,177號,德大西菜社。  

這是上海第一家由華人創辦的西餐廳。清末,1897年,隨著西風東漸,德大西菜社正式掛牌營業,主營德國西餐。 

不過,「德大」的西菜屬於番菜,即改良過的西餐,這是「入鄉隨俗」的需要。不但不會讓人覺得不正宗,反而會更加受到上海人的歡迎。這就像最地道的俄國菜,因太粗糙太油膩而始終不能進入上海人的視線一樣,而改良後的俄國菜則將老一代上海人都培養成了羅宋湯的粉絲。 

只見德大西菜社裡,典雅的歐式家具,昏黃的燈光,充滿異國情調的臺布,無不昭示出其來自大洋彼岸的風情。  

「德大」的招牌菜是「葡國雞」和「裡脊牛排」。如果你認為「葡國雞」一定是葡萄牙名菜,那你就被它的名字「忽悠」了,其實,這種將咖喱洋蔥土豆做得極濃稠、裝在罐樣容器裡的雞塊,葡萄牙人並不怎麼愛吃,也並不是那裡的典型食品;美味的「裡脊牛排」,倒是德國人的最愛,老上海人只要一提到牛排,便會想到「德大」,細細品味它的牛排,口味的確與眾不同。  如果說牛排是「德大」當之無愧的花魁,那自製「德大色拉」就是最閃亮的綠葉。「德大」色拉入口滑爽,奶香濃鬱,絕對是一種味蕾的享受。除此之外,意式燴鮭魚清淡而馨香,德國烤豬手鮮美而不油膩,也是讓人垂涎三尺的佳餚。 

穿旗袍的小姐,著西裝的紳士……來德大西菜社用餐的顧客,往往還會點一杯香濃的咖啡。「德大」的咖啡,現磨現煮,根據不同顧客的喜好調製不同的口味,絕對是「人性化的咖啡」。 

在民國的上海,「德大」是一張名片,是一個夢想。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資格坐在裡面,而平常百姓則只能望而興嘆。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西餐逐漸從上流社會走向弄堂裡的小市民,越來越多的上海人終於如願以償,可以悠閒地坐在德大西菜社裡品嘗美味的西餐。

相關焦點

  • 黃浦經典西餐廳打卡攻略 帶你體驗舌尖上的海派浪漫情懷
    多年來,西式風味與本幫精髓相融合後,又造就了一大批名聞滬上的經典西餐廳。本期小編盤點了5家黃浦人氣超高的經典西餐廳,既有紅房子、德大等海派老字號,也有殼裡西餐廳等主打海鮮料理的西餐廳,快約上朋友,去體驗上海獨有的西式浪漫情懷~紅房子西餐館推薦理由:海派西餐的經典代表!
  • 伍沾德傳奇一生:創辦華人西餐廳,助力中國航空餐
    據港媒19日報導,伍氏家族刊登訃聞,美心集團創辦人伍沾德10月29日在香港養和醫院與世長辭,享年98歲。伍氏家族在訃聞中稱,伍沾德11月12日已辭靈出殯、入土為安。回顧伍沾德的一生,可以擔得起一聲「傳奇」。
  • 民國時期,上海灘三大傳奇人物分別是誰,他們到底誰更勝一籌?
    民國時期的上海灘是混雜的,是幫派林立的地方。有法租界,公共租界,英租界。社會秩序很混亂,往往在這個租借犯罪的人,跑到那個租借躲避或者繼續犯罪。那個時期國民黨和中國紅產黨在鬥爭的同時,世界發達國家也都在上海灘有著自己的領地,暗自打著各自的算盤。從古到今,所謂是亂世出英雄,每個時期都有不同領域的人物在這個時代出現。
  • 民國第一劍仙,出劍速度比掏槍都快,上海灘「青幫大亨」都懼怕他
    張作霖是民國時期的軍閥,勢力非常的強大,其手下的五虎當中有一位精通劍術的大師,他的名字叫做李景林,此人從小就痴迷於武術,尤其是太極拳和劍術,他悟性非常的高,把太極和劍術的技藝巧妙的結合了起來。據江湖傳言,李景林劍法高超,15步內出劍的速度比別人掏槍都快,也就是說在15步的距離中,一個人拿槍他拿劍,別人沒掏出強就死於非命了,因此在民國時期很多人都尊稱他民國第一劍仙,當時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並稱上海灘上「青幫三大亨」,他們是青幫的大佬,但是在李景林的面前都要點頭哈腰的。
  • 她是民國時期的明星,上海灘最美女人花,最終成為百歲老人!
    民國時期的上海最熱鬧,上海灘和中國的別的地方不同,這裡聚集了大量的明星名媛,美女帥哥。今天要講的這個人是上海灘最美女人花,是民國時期的明星人物,最終成為百歲老人!這個美女就是嚴仁美,嚴仁美出身很好,他的曾祖父是在上海創辦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並任第一任總裁,還在上海創辦了多家企業。因此,嚴仁美家庭條件優越,從小就被當成寶,接受好的教育。小時候嚴仁美長得不好看,家人很著急,經常帶她看醫生。然而長大後的嚴仁美氣質高貴,亭亭玉立,一看就是個大美人。
  • 民國最後的紅顏,上海灘最後的女人花,姑姑112歲,侄女102歲
    民國時代,上海灘活躍著不少明星名媛紅顏,上百年過去,她們大多已經作古。然而定居美國的嚴幼韻和堅守上海的嚴仁美姑姪卻依然健在,姑姑嚴幼韻已經112歲高齡,年輕十歲的侄女嚴仁美也已經102歲。她們是民國最後的紅顏,上海灘最後的女人花嚴仁美的曾祖父嚴筱舫是李鴻章的幕僚,在上海參與創辦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並出任第一任總裁,還創辦了上海總商會及眾多官私企業,被譽為寧波幫的「開山鼻祖」。
  •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那些大佬們
    剛到上海灘的顧竹軒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日後會在這片土地上叱吒風雲。顧竹軒雖然從小生活不好,但是長得卻非常強壯,就這樣他憑藉身體好在上海灘當起了人力車夫。人力車夫也非好差使,三九日西北風直刺骨頭,手腳上生滿凍瘡,大伏天馬路上的柏油被曬得滾燙,腳上燙起一排水泡。但是顧竹軒都挺了過來。他生性好爽,為人仗義,慢慢的在人力車夫中小有名氣。後經人介紹加入青幫,到公共租界當起了華探。
  • 高以翔和上海灘民國往事,他的爺爺竟然是
    1900年,法租界擴充管轄地區,捕房公開招考華人巡捕,黃家兒報名投考,恰巧陶婆婆的兒子剛從上海中法學堂畢業,進入法租界捕房充當翻譯,陶婆婆就叫她兒子在捕房內打了招呼,黃家的兒子被錄取為三等華捕。那時捕房招考錄取了20名華捕,後來改組成偵緝隊(即便衣警探),陶翻譯推薦黃家兒子做領班,當時人稱「二十股黨」。
  • 上海最牛西餐廳
    1843年上海開埠後,在滬的諸國商人為保持自己的餐飲習慣,開設西式酒店飯館,法式、意式、德式、英式、俄式等各國菜餚,在上海灘大量湧現。發展至今,如今在上海,大大小小的西餐廳不勝枚舉。然而很多人心目中最牛的、也是最懷念的,還是幾十年前老上海西餐的味道。就像弄堂裡的爺叔常說的:」鵝肝、黑松露再好,也比不過以前的羅宋湯、炸豬排。」
  • 是民國時期的名醫和作家,指導並拍攝了80版《上海灘》
    很多人不知道,擔任上海灘這部電視劇文化顧問的人,是民國時期的一位學者。 他不但是上海灘家喻戶曉的名醫,還是專欄作家。 更厲害的是,此人還曾經投身上海金融業,是資本操作的高手。 而此人出生於1908年,病逝於1990年,是一本民國的活歷史。
  •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那些大佬們
    剛到上海灘的顧竹軒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日後會在這片土地上叱吒風雲。顧竹軒雖然從小生活不好,但是長得卻非常強壯,就這樣他憑藉身體好在上海灘當起了人力車夫。人力車夫也非好差使,三九日西北風直刺骨頭,手腳上生滿凍瘡,大伏天馬路上的柏油被曬得滾燙,腳上燙起一排水泡。但是顧竹軒都挺了過來。他生性好爽,為人仗義,慢慢的在人力車夫中小有名氣。後經人介紹加入青幫,到公共租界當起了華探。
  • 香港美心集團創辦人伍沾德去世 享年98歲
    【財新網】(駐香港記者 劉雁菲)香港美心集團創辦人伍沾德10月29日下午於香港養和醫院去世,享年98歲。美心集團官網11月19日公布上述消息。而伍的家人透露,伍沾德已於11月12日辭靈出殯。  伍沾德出生於美國,祖籍廣東臺山。
  • 不要被電視劇騙了,這才是真正的民國千金,圖1上海公主郭婉瑩
    不要被電視劇騙了,這才是真正的民國千金,圖1上海公主郭婉瑩1、郭婉瑩郭婉瑩,典型的民國千金,上海永安百貨的四小姐,過的是富裕明亮的生活,穿精緻的白色蕾絲裙子,上最貴的學校,住在有白色百葉窗的大別墅裡可以說,這位民國千金富有時,能脫俗得像一朵出水芙蓉;貧窮的時候,又像一朵開放在沙漠裡的玫瑰。不管面臨如何的困境,郭婉瑩依舊優雅面對。
  • 美心創辦人伍沾德去世 曾不甘受辱開辦中國人的西餐廳
    美心創辦人伍沾德去世,曾不甘受辱開辦中國人的西餐廳   美心創辦人伍沾德去世。據報導,美心集團創辦人之一、名譽主席伍沾德,上月底與世長辭,享年101歲。   伍氏家族的訃聞稱,伍沾德上周四已辭靈出殯、入土為安。
  • 民國好聲音 :上海灘七大歌后,各有千秋
    姚莉,1922年出生,上海人,中華民國時期的著名歌手,上海灘七大歌后之一。歌曲另有同名電影,在國外流行至今,是第一首在國際上廣泛流行和產生重大影響的中國歌曲。她初期模仿周璇唱腔,以活潑的少女聲為主,經過頗長時間的摸索發展成穩健淳厚的成熟聲。《帶著眼淚唱》一曲混和了黑人藍調的唱法,是她改變唱腔的轉折點。
  • 美心創辦人伍沾德去世,曾不甘受辱開辦中國人的西餐廳
    美心創辦人伍沾德去世,曾不甘受辱開辦中國人的西餐廳  olivia chan • 2020-11-19 15:39:44 來源:前瞻網
  • 民國時上海灘最厲害的女人,連杜月笙和黃金榮都害怕
    說起上海灘的黑幫,我們知道在民國時期勢力非常的大。因為在亂世的時候一方面政府沒有足夠的精力打壓他們,另一方面他們與下層人民、還有各方勢力盤根錯節。我們比較熟知的有青幫三巨頭,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還有斧頭幫的王亞樵。這些當年都是名震上海的。
  • 直擊民國十大才女的真容,個個美貌無雙,你被誰驚豔到了?
    民國的舞臺上,活躍著一群美麗聰慧的精靈,她們或是社交場上的明星,或是倡導女權的教育家,或是舞臺上耀眼的明星,或是傑出的詩人、畫家等,現在來看下民國最受矚目的十大才女的真容,個個美貌無雙,你被誰驚豔到了?
  • 香港美心集團創辦人伍沾德去世 享年98歲
    【財新網】(駐香港記者 劉雁菲)香港美心集團創辦人伍沾德10月29日下午於香港養和醫院去世,享年98歲。美心集團官網11月19日公布上述消息。而伍的家人透露,伍沾德已於11月12日辭靈出殯。  伍沾德出生於美國,祖籍廣東臺山。
  • 「解密舌尖美味」——蠔烙
    蠔烙By 君夢深藍《舌尖上的中國2》讓全國各族美食都逐一呈現在吃貨們的眼前,對於一個標準的吃貨,不僅僅限於眼睛上的美食中國,尋味並品嘗這些美食才是專業吃貨,如果尋味、品嘗再加上自已親手製作美味,那才算是骨灰級專業吃貨,哈哈……做為一個自稱骨灰級專業吃貨,今天來解密《舌尖上的中國2》第二集心傳裡的《蠔烙》這道海鮮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