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去重慶旅遊的朋友一定是有做好攻略,了解過這座網紅城市的大大小小的打卡景點。世人都知道重慶洪崖洞非去不可,但提到這個綠野仙蹤之地的卻甚少。小編也是偶然一次被軌道交通的宣傳海報所吸引,了解之後,更是被它的傳說迷住,來一起聽下金剛碑的故事。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座下大弟子迦葉尊者到縉雲山建寺的時候,有金剛力士前來相助,遺漏下了一塊巨石,被稱之「立石子」。那巨石特別像一塊巨大的石碑,後來唐人題刻「金剛」,當地人也跟著改地名。不過也聽聞後來衰敗後出現了時常鬧鬼,好多朋友也因此不敢去探尋。
一條石板路千年金剛碑
金剛碑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坐落於風水寶地縉雲山下嘉陵江畔。在視野完全被打開之前,沿著小道走下去,難以想像自己將會面對的是一個經過歷史洗禮,繁榮興旺到逐漸衰落的古村落。直到長500餘米的青石板街道都展露出來,眼前一幕幕都好似在訴說300多年的滄桑歷史。
三百年前的嘉陵渡口
金剛碑原本是古渝州城最偏遠的小山村,但是早在清朝康熙年間的時候,縉雲山小煤窯就已經星羅棋布,隨著這裡的煤炭業變得日益興旺,煤炭的輸送都必須經過金剛碑和嘉陵江,也就逐步形成了產煤、運煤、銷煤的嘉陵渡口。金剛碑日漸繁華後,酒肆茶樓也應運而生,各種當地的民間活動亦是熱鬧非凡,呈現出一片繁榮。
民國時期的重慶文化搖籃
因為原本地勢獨特隱蔽,整個村落又都分布在一個深深的山坳裡,四季蒼翠,更顯靜謐。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遷至陪都重慶,後為了避亂日本敵機的轟炸,遷徙於此,也吸引來了天南地北的眾多文人墨客、商賈名流在此定居。老舍在這裡續寫他的鴻篇巨製《四世同堂》,梁漱溟在這裡創辦勉仁中學。酒旗招展,茶幡飄揚,金剛碑可謂是一時間風光無二,儼然成為嘉陵江邊的「小北碚」。
美術攝影愛好者的聚集地
經歷了民國的繁榮昌盛,隨著大批政文史學家的離去,好像所有的碼頭鎮子一樣,它逐漸開始被人遺忘,許多房屋坍塌湮滅,只餘一片廢墟。曾經的繁華熱鬧都只是它歲月中的一部分,成為了歷史長河中的過眼雲煙。現如今的金剛碑,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它以獨特的破敗之美吸引著另一批人前往探尋,漫步青石板路,穿過密林古樹,感受這段被光陰遮掩的繁榮歷史。
2018年政府已經開始重新修繕這個被遺忘的村落,在金剛碑的殘垣廢墟上,重現那段散落的滄桑歷史。現在的金剛碑已經成為北碚居民傍晚閒暇時光的散步之地,茶餘飯後,三五好友,嘉陵江畔,金剛閒談小坐,好不愜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這麼別致的古鎮?如果有,好東西要一起分享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