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昆明4月30日電(張棲熒 張奕)近年來,李娜拉一家的幸福感越來越多了,房前屋後沒有了雜草,小庭院變美了,還靠自己雙手「儲蓄」了積分到「幸福小超市」兌換了醬油、醋、香皂等生活用品。
過去,她家的圍牆外雜草叢生,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儘管村幹部多次上門做工作,效果始終不理想。變化起於2019年10月,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東河鄉「幸福超市」開張營業,超市裡的每一類物品根據進貨價格設置「積分價格」,村民可根據積分到指定地點兌換生活日用品。開業當天,來自東河、邦敢等7個村的8個村民小組300多戶農戶前來兌換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
為扶起貧困群眾的「志」和「智」,從2018年開始,普洱市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以「幸福超市」建設為載體,先後在瀾滄、鎮沅、西盟等縣試點先行,要求有場所、有制度、有專人、有經費、有物品、有標價,規範有序推動幸福超市運轉。
「啥積分?村裡又搞啥新花樣了吧?再說,積分真能當錢花?」瀾滄縣勐朗鎮大平掌村阿柳寨和馬鞍山村民小組剛推行通過積分到「幸福小超市」兌換商品時,群眾參與的熱情並不高。
一個多月後,群眾發現,這些積分在「幸福小超市」能當錢花卻是真事兒。於是,只要村裡有活動,大家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在村裡的「幸福小超市」,拉祜族群眾張扎丕扳著手指頭一項項羅列,「卡上積分抵現錢,買2塊香皂 ,用了10分積分,沒花一分錢。」
過去,政府和愛心企業直接送給貧困戶錢和物,一些貧困戶有了靠「幫扶接濟過日子」的想法。作為「精神扶貧」的一種創新機制,普洱市把扶貧同扶智、扶志相結合,全力推進「幸福小超市」建設。針對部分貧困群眾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普洱在制定評分標準時,既注重參與項目的科學設置,又充分考慮如何提振精氣神,引導貧困家庭通過自主勞動、承擔家庭和社會責任賺取積分,達到既「輸血」又「造血」、既扶貧又扶志的目的。與此同時,超市積分由駐村幫扶隊、村「兩委」等負責評選管理,把村容村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產業發展、孝老愛親、鄰裡和睦、善行義舉、好人好事等行為習慣進行量化,以精神扶貧引導推動向上向善的道德新風尚,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和文明村風。並通過「政府補助一點、掛包單位支持一點、社會捐助一點」的方式,多渠道籌集「幸福小超市」項目資金,確保「幸福小超市」長效運轉。
「積分不只是為了兌換商品,更是為了『榮譽』!」60歲的李淑霞家是景東彝族自治縣花山鎮文召村的富裕戶,丈夫兒子在外地做生意「不差錢」,但對手裡的積分卡卻如獲至寶。「每次幫助困難戶,我還能獲得1至5個積分。這錢對我家來說不算啥,可我覺得很自豪!」
記者了解到,為提振村民的信心,西盟佤族自治縣力所鄉南亢村成立「幸福榮譽超市」工作小組,通過分類積分管理,讓每類家庭積分考評的準則更加精細,促使每個村民都能做到肩上有責、爭先有標、行為有尺、考核有據,把「扶志」真正落到實處。
截至目前,普洱市已在各縣(區)建成約400餘個「幸福小超市」,同時,共建成美麗鄉村349個,創建省級衛生鄉(鎮)54個,創建省級衛生村626個;全市文明村鎮創建參與率達到100%,市級以上文明村鎮創成209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