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崁文化園區古蹟矗立、美食店櫛比林立,品嘗現代美食、回味荷蘭、明鄭、清廷古歷史,是一趟踏上歷史軌跡跨越時空的古蹟美食之旅。
所有碑是立於狀似石龜之贔屓上,其為九龍生子之一,生好負重,然由於其貌與龜無異,一般人均稱之為「龜碑」。
赤崁文化園區古蹟矗立、美食店櫛比林立,品嘗現代美食、回味荷蘭、明鄭、清廷古歷史,是一趟踏上歷史軌跡跨越時空的古蹟美食之旅。
所有碑是立於狀似石龜之贔屓上,其為九龍生子之一,生好負重,然由於其貌與龜無異,一般人均稱之為「龜碑」。
中新網9月19日電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介紹,臺南大天后宮、赤崁樓、祀典武廟,位於赤崁文化園區範圍內,園區內古蹟矗立、美食店櫛比林立,品嘗現代美食、回味荷蘭、明鄭、清廷古歷史,是一趟踏上歷史軌跡跨越時空的古蹟美食之旅。
原文摘錄如下:
該園區大約是新美街以東,成功路以南至民權路左右的塊區。據數據顯示,新美街一帶正是十七世紀臺南海岸線的位置。
臺南大天后宮媽祖緣
根據臺南市政府的數據記載,大天后宮殿前的一對蟠播龍柱與正殿前的龍柱,都是造型渾厚的早期作品,前殿石雕為一九一四年所刻。另大天后宮匾額頗多,其中清朝皇帝御賜的「神昭海表」、「德伴厚載」、「與天同功」最為珍貴。尺寸碩大的媽祖神像,以及陪祀在右的千裡眼、順風耳,則是藝術上難得的佳作。
臺南大天后宮創建於1663(明永曆17年),原為明寧靖王朱術桂的府邸。寧靖王別號一元子,所以這座府邸也稱為「一元子園亭」。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公元一六八三年)水師提督施琅徵臺,鄭軍失利,克塽投降在此,並立碑為證,該碑為清朝施琅所立(平臺紀略碑記)。
根據史料記載寧靖王與五妃先後殉死,明室滅亡,施琅班師內渡時,鑑於臺灣人民對於媽祖信仰虔誠,為收民心,乃奏請清廷將寧靖王府邸改建為媽祖廟,加封天妃為天后,廟稱天后宮(大天后宮又稱臺南大媽祖廟),為臺灣最早的官建祀典媽祖廟。
赤崁樓閣英雄淚
文史數據記載「赤崁樓」是在明永曆八年壬辰(公元一六五二年),因郭懷一抗荷事件,引起荷蘭人的警惕,於是次年在赤崁建造「普羅民西亞城」,至永曆九年乙未(公元一六五五年)大致完成,這便是初期的「赤崁樓」,為當時的商業及政務的中心。
永曆十五年辛丑(公元一六六一年),延平郡王鄭成功收復赤崁樓,改赤崁為東都明京,並暫住在城樓內。直到荷蘭人乞降,才和子孫移居熱蘭遮城。鄭成功去世後,赤崁樓成為火藥、軍械的貯存所。
清康熙六十年辛丑(公元一七三一年)朱一責之亂,城樓遭到嚴重破壞,接著又有幾次地震,造成城樓坍塌。直到乾隆十五年庚午(公元一七五零年)知縣盧鼎梅將縣署移建於赤嵌樓右側,加以修護管理,定時開放供人參觀。同治初年,供奉觀音佛祖的信徒們,在域樓上建造大士殿。中法戰爭時期,劉銘傳命臺灣知縣沈受謙拆毀荷蘭時期的城墓,大士殿因而受到波及。
一九一八年日本人整修赤崁樓,並做為「臺灣總督府」日語學校臺南分校(臺南師專前身)。一九三五年赤崁樓被指定為重要古蹟。臺灣光復後,赤崁樓曾做為臺南市立歷史館使用。
現存之赤崁樓,山南面的庭園、北面之閣樓及西面蓬壺書院所組成,庭園草木扶疏,立有國姓爺受降之雕像,靠閣樓之牆基土,則立有九塊石龜之御碑,其是移自於大南門城邊,為清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年讚賞平定林爽文之役之記功碑,碑以花崗石所雕,碑首雕雙龍,碑文滿漢各四邊,二者合壁一篇,所有碑是立於狀似石龜之贔屓上,其為九龍生子之一,生好負重,然由於其貌與龜無異,一般人均稱之為「龜碑」。
現有兩棟閩南式閣樓,是立於原普羅民遮城改建之基座上,原有城堡相當的小,上有主要建築一座,南北則各有望樓,目前荷蘭時期之城堡只遺留西面之門及東北角只殘跡二處,從其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磚材之迭砌,這些磚材來自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並以糯米汁、糖漿、砂與牡蠣殼之混合物為灰漿。
閣樓之中,海神廟位於南面,文昌閣位於北面,二者屋頂均是重簷歇山的表現,重簷之間實即為二樓部分,繞以綠釉花瓶欄杆。海神廟目前懸以「赤崁樓」門匾,內部當作赤崁樓之展示館,東面之花瓶形門洞,相當別致。
文昌閣目前仍懸有沈受謙所題文昌閣匾,一樓亦做為展示之用,二樓則祀魁星,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斗,一足踏鱉首,一腳踢星鬥,以象徵獨佔鰲頭之意。二棟建築皆位於臺基之上,臺基中間均有龍形御路設置,牆面則開書卷形之窗戶。
二樓閣中間現有一古井,傳說中可通往熱蘭遮城,是真是假,留待遊人自行想像。整座高起之基座周圍,砌以磚造欄杆,南面之欄杆還立有可愛之小石獅。
南面基牆則砌以歷代石碑甚多,西面庭園中亦布滿石馬、石陀與技勇石等歷史文物。蓬壺書院之門廳是該書院留存較具原貌之清代建築,面向西面,裝修簡樸,值得一覽。
祀典武廟內肝膽相照
武廟位於大天后宮旁,與赤崁樓隔著民族路相對,根據史料記載,該廟應有300年以上的歷史。明鄭時期被稱為「大關帝廟」,在創建初期清廷極力排斥抗金名將嶽飛與關公並祀,因而提升關公的地位,後來祀典武廟成了主祀關公,且晉升為官方祀典廟宇。
武廟在全盛時期與附近六條街的境廟組成「六和境」,並於廟內設立「六和堂」為聯境辦事處和全城冬防指揮所。日治後,武廟不再列入官方祀典,也喪失了原有的優勢地位,但在人民心中仍維持其崇高地位。19832年被列為一級古蹟。
該廟的文物典藏古匾有「文經武緯」、「至大至剛」、「至聖至神」、古聯「桃園繼首陽或異姓或同胞千古難為兄弟,將軍與丞相一託孤一寄命萬世知有君臣」,文字敘述正是武聖關公的寫照。
武廟建築分為三進,第一進奉祀關公;第二進為武聖三代祖先;第三進是觀音菩薩與十八羅漢。後進有西社和小花園,為古代文人吟風弄月及南管音樂的演練之所,環境古典優雅。
垂涎美食處處在
各個古蹟中的史跡豐富,流連其中,可以汲取明末、清朝以來的歷史故事及宗教信仰、文物之美,加上環繞著古蹟的美食;沿著民族路頭走到路尾,美食一家比一家好吃,各式的美食、飲品林立,令人眼花撩亂,環繞著三大古蹟,除了美食還是美食,臺南大天后左側小巷中的冬瓜茶及祀典武廟左側隔著大馬路的冬瓜茶,是臺南赤崁文化園區的主流飲品,每每見到只想飲此「龍涎」的人龍,除此之外,赤崁樓旁的「石精臼」美食區,赤崁樓對面的兩家日本料理店,座位就在騎樓底下,雖然毫不起眼,一到晚餐時間就是人滿為患,附近還有各種小吃攤,如見人龍,不妨跟著排隊,等待中也有另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