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秋
這裡是夏秋,歡迎來到每周觀影推薦。
2016年,一部大型災難電影《釜山行》橫空出世,賺了多少人的眼淚!災難、人性、情感,相互交織,看的人真是五味雜陳。上映至今,85萬人次觀影,豆瓣評分也一直高居8.5分。
2020年,大家盼星星盼月亮,終於把這部電影的續集《釜山行2:半島》等來了。然而等待的結果吧,嗯哼,卻不是很樂觀。迄今為止,豆瓣上觀影人數不到4萬,評分5.3。
第二部續集怎麼了?《釜山行2》拍的真是如此之爛?還是有些人帶著有色眼鏡,有太過於高的期待,導致較大的心裡落差?
反正,在我沒看《釜山行2》之前,見過的大多數對這部片子的影評,都是批評或者差評的。但我總喜歡「以身犯險」,偏要自己來瞧瞧看,掃掃雷。
看完的結果,額,恕我不能與上面的各位苟同。
讓我來評價《釜山行2》拍的如何,這麼說吧——
如果有幾個選項的話,
A 超越前作第1部(很少有電影續集能做到這一點,所以我們不能對《釜山行2》抱以遠超實際的期待)
B 和前作第1部並駕齊驅,平分秋色(絞盡腦汁努努力是可以達到的,大家對《釜山行2》的心理預期也基本在這個水平)
C 比不上第1部,但是單拎出來,也是一部完成度較高的電影(如果沒有第1部,那麼一切都好說)
D 不只是比不過第1部,續集第2部的上映簡直在敗壞第1部的好名聲(若是拍成這樣,絕對能挨罵)
《釜山行2》選哪個呢?我選C。比之前作,的確不足有餘,只能算是一部成熟的、套路滿滿的商業類型片,是那種看了開頭幾個場景情節,就能大致估摸出故事走向以及結局設置的那種。
《釜山行2》簡而言之,就是一部披著喪屍災難的外衣,男主的「洗白」之路。種種跡象都在給觀眾說:「你看,他變了,他最後終於實現了自我救贖,通過開頭和結尾不同的選擇,實現了人物轉變的高光時刻。」
其實,第1部裡面也有男主人公在災難環境下的自我改變,但第1部除此之外,還具備更加有感染力的內心波動,諸如人性的優缺點、人與人之間彼此的情感聯結等。
第2部一改第1部列車上的封閉空間,在半島這個更大的開放場景下展現情節,擁有更激情的槍戰、飆車戲份以及動作場面。
這些對於喜歡刺激的觀眾來說,腎上腺素的釋放自然是沒有問題的,具有好萊塢式的爆米花感。可是,光只聚焦於表現上的「大場面」,容易讓人走不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對於更加深刻的主題思想刻畫,電影是欠缺的,人物的形象,也比較扁平化。而一旦扁平化,複雜的人性,也就隨之消失了。
等看到最後,最讓人失望的,是這部續集電影,不僅不走心,還有點兒不走腦子,用的套路都是好多這種類型的電影,玩兒爛了的。真是看了開頭,就能一眼看穿結局的那種。
比如說——
男主正錫帶著姐姐、姐夫以及侄子一家三口開車逃亡的路上,遇到了另外一家三口(爸爸媽媽和女兒)求助,但是他選擇視而不見,放棄了救助那攔路的一家人,看起來著實有些冷漠。
電影特意給了這塊長鏡頭以及媽媽抱著女兒的人物特寫,讓人想猜不到後面男主會再次遇到這一家人都難。
四年後,死裡逃生的男主,在異國他鄉受排擠,被當成廢物。有一天突然被選中,和另外三人(其中有一人是他的姐夫)組隊潛回喪屍密布的半島,要找到一輛車號6431的卡車。據說裡面有幾麻袋美鈔,數額巨大,拿到之後,可以分到一半。哎呀,這樣一想以後人生不就可以重啟、開掛了嗎?
但是哪有這麼容易呢?雖然順利找到了卡車,但找錢小分隊被喪屍以及滯留在這裡的一支名叫631的部隊攻擊,導致隊友接連死亡,姐夫不知是死是活,就連男主也是性命堪憂。
但是突然,一輛車飛將出來,將男主解救。經過一路緊張驚險的飆車,男主被帶到了一個沒有喪失的藏身之地。
請注意,這時候,導演安排的大型打臉現場,前後對比來嘍。救男主的,沒成想就是當年男主放棄救助的那一家人。不過此刻只有媽媽和女兒,還有一個爺爺,想必爸爸已經罹難了。
男主經受不住內心的煎熬,向女主承認,當年他們有見過,但是他當時見死沒救。誰知這時女主說了,當年他們一家三口,在路上一共攔了31輛車,卻沒有一輛車停下來。男主的車,只不過是其中一輛而已。。。。
想說,到這裡,真是套路滿滿啊!救還是不救,這個貫穿這部電影的永恆問題,導演一直在很露骨地給我們展示相應的「伏筆」,真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為了一個將近兩個小時的電影節奏,那肯定開始不救,一波三折,接著頓悟,後來救,最後迎來美滿大結局啊!
不過吐槽歸吐槽,其實這裡也有一個亮點,那就是四年前在車旁柔弱哭泣求助的媽媽,四年後鏡頭一轉,就轉變為能打喪屍、開大卡車、眼神凌厲的「女戰士」,保護著自己的孩子。女主的轉變,讓人不禁慨嘆:果然災難的環境和母愛,塑造和改變人吶!
而四年前出現、但四年後沒再出現的爸爸,猜測可能死於喪屍了。雖然當時他們攔了31輛車,一輛也沒停下救他們,但爸爸還是教導孩子們,不能見死不救,該幫還是得幫,所以才有四年後孩子將男主救下來帶回家,以及後面引發的找衛星電話、闖631部隊大本營、去約定的碼頭等一系列情節啊!
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不能讓這個世界改變了自己溫柔善良的內心啊。最讓人氣憤又悲哀的,不就是一個人經歷了不被別人的善待後,轉而自己也黑化了嗎?好在,這一家人沒有。
當然,31這個數字,也側面解釋了為什麼男主記得他當時沒停下車救人,而女主剛開始絲毫沒有反應。因為她根本沒記住男主,那些31輛車,所有的車,都沒有停下,她該記下哪個呢?不如索性都忘掉,好好活著,自己堅強地抗爭。
人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向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四年前,逃亡的船上,男主的侄子被喪屍咬,男主姐姐不願意離開異變的兒子。男主為了一整條船上的安危,大局為重,做了自認為是「最好的決定」,把那間滿是喪屍的屋子鎖上關掉,裡面還有他的姐姐和侄子,他的姐夫在門口想進去救,被他勸說攔下。
看到這裡情節的時候,我就在想,影片最後,八成也要呼應一下吧,肯定男主會再遇到這種情況,面臨類似的選擇。果不其然呀,最後的結局,就是因為男主做了和四年前不同的選擇,而迎來了圓滿。
但我看到最後,一點兒也不激動好嘛!拜託,請問如果觀眾已經在電影還沒演到一半的時候,就猜到了後面咋演以及怎麼結尾,那看著還有什麼意思?!
包括男主和他姐夫接任務去冒險取錢,我也猜到了最後肯定是一場空,而且配角還會搭上命。你看看,你往下看看,電影不就是這麼演的嘛!
還有一處,男主姐夫在和男主去半島取錢之前,曾經說過幹完這次,分完錢,以後就是陌生人,兩不相干,誰也不會管誰。可影片最後階段,不也是兩個人互相救助,姐夫還挺身而出為男主擋槍,犧牲了嘛!
這裡的互相「食言」,根本就太容易猜到了!人物的刻畫短板,綜合以上幾處分析,也凸顯的尤為明顯,根本就沒有抓心撓肺的情緒變動。雖然導演前後刻意設置了對比、轉折,但是由於痕跡過於明顯,人物的變化簡直就是一般商業類型片裡的流水線操作。
這,就這?你讓觀影的我們,看啥呢?考驗觀眾的智商嘛?
莫不是,真想讓大家一邊看電影,一邊一點一點地驗證自己對電影下一個鏡頭情節的猜測,究竟準確不準確吧!不深刻,沒意思。
所以,對於第2部的差評,導演組無可辯駁。要怪就只能怪,把第1部拍成了深入人心、溫柔且殘忍的災難片典範,卻把第2部拍成了流於表面、普普通通,毫無新意和特別記憶點的爆米花型商業災難片。
誰打高分,誰就是沒看過《釜山行》第1部!
完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