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位於南部歐洲亞平寧半島上的國家。其首都羅馬是享譽世界的著名古城,像羅馬鬥獸場、萬神殿、聖彼得大教堂、圖拉真集市等地點都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這座2500年歷史的古城見證了義大利的歷史。而羅馬帝國和同時期的大漢帝國一起,成為了東西半球極具影響力的發達帝國,其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令今天的人們有些頗感詫異的是,儘管1870年義大利統一後定都羅馬,但義大利王國沒有將國名重新命名為「羅馬王國」或「羅馬帝國」。即便二戰前法西斯政權上臺,再到二戰後義大利建立共和國,義大利都沒有恢復「羅馬」國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上圖_ 義大利的統一
羅馬城最早起源於亞平寧半島中部的「七丘之城」。經過羅馬城人民的不斷擴建,羅馬城的範圍也不斷的擴大。為了將「羅馬」的影響力帶到全歐洲,羅馬共和國和日後羅馬帝國的歷代領導人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羅馬帝國的範圍也逐漸擴大。到了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和中國大漢帝國遙相呼應,羅馬帝國甚至進入中國的史書,被稱為「大秦」。
或許在西漢時代中國人的眼中,羅馬的實力配得上西漢之前一統華夏的秦帝國。所以,當時的國人也就把迅速擴張地盤的羅馬帝國稱為「大秦」。
上圖_ 羅馬帝國
和羅馬帝國的「高調亮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義大利」這個名稱在剛開始顯得有些默默無聞。它和羅馬本身沒有關係。
根據某些歷史學家的考證,義大利最早起源於亞平寧半島的南部。當時,某些希臘人來到亞平寧半島生活,他們在半島南部建立起很多城市。其翻譯過來為「Víteliú」,這是義大利最早的名稱來源。後來經過不斷的演變,義大利的名稱成為「Italy」。
然而,隨著羅馬的不斷擴張,半島南部的那些被稱為「義大利」的城市也就被羅馬佔領了。對於居住在「義大利」城的老百姓而言,他們已經是羅馬的公民。公元27年,一代雄主屋大維將羅馬帝國國內的各個地區劃分為省份,亞平寧半島被化為「義大利省」,義大利第一次作為地名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但我們必須看到:即便義大利作為地名,當了「義大利省」,他的影響力比羅馬帝國還是要小得多。
上圖_ 西羅馬帝國的崩潰
中國的大漢帝國和羅馬都有一個相似之處:一旦國力達到了鼎盛,其很可能就盛極而衰了。西漢帝國在漢宣帝劉病已駕崩後盛極而衰,東漢帝國在漢和帝劉肇駕崩後盛極而衰。而羅馬帝國也在公元364年瓦倫蒂尼安王朝建立後逐步走向衰落。公元395年,東西羅馬帝國分裂。西羅馬帝國以羅馬帝國正統自居,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其首都羅馬城失去了往日的風採。
告別了羅馬帝國光環的羅馬城,其「歷史印象」也從一個輝煌帝國的代名詞變成了一座城市的代名詞。隨著羅馬教會的崛起,羅馬又從一個城市的代名詞變成了基督教統治中心的代名詞。儘管東羅馬帝國想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佔領義大利行省和羅馬城,但由於羅馬教廷的勢力越來越大,東羅馬帝國也得顧及到羅馬教廷勢力,進而放棄了對亞平寧半島北部用兵這一不太實際的想法。東羅馬帝國支持的亞平寧半島南部各公國和日耳曼人之間的戰爭也都繞開羅馬教廷的地盤。
上圖_ 法蘭克王國的形成與發展
經過數百年的較量,日耳曼人建立了法蘭克王國。法蘭克王國統一了幾乎整個西歐大陸。由於法蘭克的國教是基督教,為了拉攏羅馬教廷勢力,法蘭克國王於公元754年將羅馬城周圍的不少土地劃給了教皇,教皇從單一的宗教統治最高管理者變成了教皇國的最高領導者。用今天的話說,教皇國已經成為教皇領導下的主權國家,而這個教皇國的首都就在羅馬城。
而羅馬帝國滅亡後的義大利也從行省名稱變成了地理名稱。這一時期的義大利地區,北邊是強大的法蘭克王國,中間是教皇國,南邊政局混亂,一會兒是希臘人在東羅馬帝國支持下建立的諸多小公國,一會兒又是阿拉伯人滲透的地方。這會兒的義大利就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那樣,你方唱罷我登場。儘管各個政治勢力和國家都有拿下亞平寧半島,統一義大利的想法,但由於教皇國的巨大影響力,各個政治勢力都無法誕生一位「秦始皇」,消滅教皇國統一整個亞平寧半島。即便法國、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等強國,也都對分裂成一團亂麻的義大利無濟於事。
慢慢地,法蘭克王國一手扶持起來的教皇國成為亞平寧半島統一的最大阻礙。在教皇國統治之下的羅馬人何時才能復興昔日羅馬帝國的光輝?無人知道。當然,教皇國之外的地方,像熱那亞、佛羅倫斯、威尼斯等地方形成了一個個很小的城市共和國,這些國家沒有什麼封建專制,思想相對自由。近代歐洲的覺醒的思想——文藝復興思想最早的前身就在這些城市共和國裡逐漸萌芽。
上圖_ 文藝復興 運動
教皇國用宗教鉗制子民的思想,就在教皇國用「上帝」將他的子民玩得團團轉的時候,教皇國之外的亞平寧半島地區已經覺醒了。這一覺醒就是文藝復興。什麼叫文藝復興?說得簡單點,肯定人的作用,戳穿宗教對上帝「神話」的謊言。文藝復興猶如一股春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但這股春風怎麼吹都吹不到羅馬城裡。
但丁寫的《神曲》和文藝復興等一系列事件推動了現代義大利語的形成。到了拿破崙帝國時期,亞平寧半島的政治版圖又發生了新的變化。拿破崙曾建立統一的義大利王國,拿破崙帝國垮臺後,義大利分裂成好幾個小王國,除了撒丁王國,其他國家都是奧地利的傀儡政權。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的建立激發了義大利人民的鬥志。在義大利人民看來,昔日的羅馬帝國是義大利和亞平寧半島共同的回憶。如今,亞平寧半島陷入長久的分裂,只有實現國家的重新統一,義大利才有可能恢復羅馬帝國的輝煌。
在民族獨立思想的推動下,亞平寧半島上的各個國家紛紛起來反對奧地利的統治。1848年,歐洲爆發革命運動,亞平寧半島的民族獨立熱情更加高漲。由於撒丁王國的國力最強,撒丁王國成為義大利統一戰爭的領導者,撒丁軍隊由北向南一路打來,就像「秦王掃六合」一樣統一亞平寧半島。1861年,統一的義大利王國正式成立。
上圖_ 羅馬帝國國旗
從羅馬帝國時期的行省名變成地理名詞,又從地理名詞變成國名,「義大利」這個詞語終於名正言順的出現在世界地圖上。
那麼,義大利為何不用羅馬這個古名字呢?原因有兩點。首先,義大利統一戰爭時期的羅馬可不是羅馬帝國那個光輝偉岸的形象了。此時以羅馬為中心的教皇國成為義大利統一全部國土的最大障礙!為了阻止義大利統一,法國支持教皇國和義大利對抗。直至普法戰爭爆發,義大利才收復羅馬,實現最終統一。由於「羅馬」所代表的教皇國負面分太多,其治國理念又和影響義大利發展的文藝復興思維背道而馳,所以,義大利在定都羅馬後就不可能用「羅馬」重新作為自己的國名。
上圖_ 普法戰爭
其次,義大利統一亞平寧半島時期,亞平寧半島的老百姓在血緣、民族劃分、生活習慣和文化上與古羅馬大不相同。所以,在義大利政府看來,「羅馬」這一名稱作為國名也不符合義大利王國文化、民族的實際情況。
基於以上2點原因,義大利王國政府就沒有把自己的新國名定為「羅馬」。
參考資料:
【1】《古羅馬歷史•羅馬史綱》
【2】《一本書讀懂義大利歷史》 王貴水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轉自歷史D學堂(ID:lishi1600),作者:軍事帥哥。本文已取得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繫「歷史D學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