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單車臺灣環島遊(下),圓夢武嶺

2020-12-10 小黑文集散地

「為什麼登山?因為山就在那啊」。

「為什麼爬武嶺,因為武嶺就在那啊。」——這是去之前的想法。

「大概是腦抽了。」——這是去之後的感悟。

就如同阿爾普迪埃因環法而聞名於世,武嶺也因KOM而聞名於世,成為了騎行者的聖地。

KOM,King of Mountain,多霸氣的名字啊。

KOM的冠軍配得上這個稱號。

原諒我的孤陋寡聞,除了KOM,我很難再想到一個比KOM更能體現個人純爬坡實力的比賽了。

雖然央視在解說環法時一直灌輸「得爬坡者得環法」的觀點,但這只能證明央視真的不懂自行車。

事實上,代表了自行車運動最高水平的大環賽更看重的是綜合能力,爬坡、下坡、平路、計時四大技能裡除了要有足夠強一兩項技能還得沒有短板才能成為名留史冊的大環賽冠軍。

最諷刺的是,大環賽爬坡王得主往往都不是爬坡最強的那個,比起爬坡能力,在大環賽裡恢復能力恐怕最重要一點。

相比多日賽的爬坡王,爬坡好手們更喜歡那些注重爬坡的單日賽,比如有著「爬坡手的古典賽」之稱的環倫巴第,像吉爾伯特、尼巴利(記住這個名字)、羅格裡格斯們就更喜歡提起他們在環倫巴第上的精彩演出。

況且無論是多日賽還是單日賽,團隊的作用有時候比個人能力更重要。即使是表哥在鼎盛時期如惡魔降臨風禿山摧枯拉朽般拉爆所有人時依然被質疑是得益於天空車隊的強大副將團。

而KOM不是,在武嶺,只有坡。

從七星潭穿越太魯閣105公裡,從海平面爬升到海拔3275米的武嶺,除了前18公裡城裡榮譽騎行是平路,以及在85公裡處有個5公裡下坡外全是爬坡。

足足82公裡的爬坡。

最可怕的是在過了大禹嶺之後,最後10公裡,是坡度17到27%的超級陡坡,他們管這段路叫天堂路。

景色如天堂,身心在地獄。

正是由於這些特性,以及大多數職業運動員都是以個人身份前來,很難在KOM開起豪華小火車,況且在那樣的陡坡中,即使是貼身副將也撐不了太久,主要還是靠主將們肉搏。

贏下KOM,爬坡王這個稱號我想是當之無愧的。

參加KOM,登頂武嶺,是作為爬坡手(曾經是)的夢想。

KOM冠軍們通常在3個半小時內完賽,而義大利人,有著大鯊魚稱號的文琴佐·尼巴利在2017年將成績刷到了3小時19分,作為當世現役唯二的三大環賽全滿貫得主,以及兩屆環倫巴第冠軍,恐怖如斯。

短時間內這個最快成績恐怕不會有變化了。只是對於我們普通人,更需要關心的是7個半小時的關門時間。而這個,得親身試一試才知道了,畢竟,國內除了西藏恐怕也找不到這麼長的爬坡。

於是,騎一次武嶺就成了此次環臺遊的一個重要環節。

由於兩年前受傷,導致狀態一落千丈,FTP掉了20瓦,體重反而增加了20斤,再加上沒有系統的訓練,爬武嶺,還是有點慌的。

於是在來臺灣前,計劃了一系列的訓練計劃,減重以及調整TSB曲線掙扎一把。按原計劃,在1號爬武嶺時應該在-5左右的最佳狀態,第一天騎車熱熱身找找狀態,第二天就開幹武嶺。

然而由於最後的單車臺灣環島遊(上),有些事現在不做,就永遠都不會做了提到的颱風問題,被迫調整到了5號,而此時,經過幾天東海岸的摧殘,此時TSB已經來到了-62,基本就是個廢人了。

而後的狀態也證明了短期突擊訓練也許能勉強適應單日賽的強度,而對於多日賽這種長期作戰毫無作用。恢復能力摻不得一點假,在環臺前兩日還能蹦躂蹦躂,甚至在玉裡都還能刷爬坡賽段,而到了武嶺,雙腿根本提不起來。和人生一樣,自行車運動也沒法投機取巧的,持之以恆才是硬道理。

於是,在花蓮的這半天時間就無心到處浪了,除了去回顧了一把炸蛋蔥油餅、鵝先生還有海埔牡蠣煎的美味外主要任務就是休息,甚至還去按摩了一把。

垂死掙扎。

鑑於武嶺在中午會起霧比較危險,所以我們早上4點多就起床前往太魯閣開爬,又困又累。此時Sam已經因為女兒開學先行飛回香港了,剩下我們三人死磕武嶺。

在太魯閣山門前我們留下了最後的合影,畢竟下次相見不知道得下午幾點了。

此時天剛蒙蒙亮,氣溫略微有點冷,東方的陽光剛剛照亮太魯閣的山尖,此時的我們還不能真正明白等待著我們的是什麼。

為了節約時間,我們是直接從太魯閣山腳開始騎,捨去了KOM前18公裡的熱身榮譽騎行,於是過了山門,騎過那座著名的紅色斜拉橋後,開始進入正題。

故地重遊,這是太魯閣遊客中心,上次我來這的時候騎著一個小摩託,只感嘆山路的險峻,完全沒想過有一天會騎車來這裡。

這時,碼錶上的坡度在7-9%之間徘徊,壓力倍增。完全沒有當初騎著小摩託看風景時的愜意,雙腿的酸痛也在提醒著我已經是個廢人了,而這才剛開始。

這個時候鄭總已經一騎絕塵突圍出去了,可怕的大Pro。而達叔一直苟在我身後緊貼著,而我,只能看著表勉強維持著踏頻,剛出發,表上的功率基本在200瓦出頭,快接近我的FTP了。

在來武嶺之前也問過參加過多次KOM的呂山王,武嶺該怎麼分配體力,山王說:「前面75%FTP,後面全力幹」。結果到了武嶺,發現75%的FTP根本維持不了踏頻,山王的嘴,騙人的鬼。

後來才發現,山王也在不知不覺中達到功體比5了......

對不起,打擾了。

不過好在隨後就是一段緩下,還接連好幾個隧道,風阻驟減,壓力減輕了不少。

然後一路爬升坡度在4%左右,最高在7%左右,還能Hold住。若真是參加KOM,能跟個集團的話倒也說不定真能按75%的FTP幹上去。

這一段還在太魯閣風景區內,這一路的風景頗有川藏線的感覺,一邊懸崖,一邊峭壁,這路我熟,在家練車的路段就是這樣的,還差點摔下過懸崖……

再往後就是著名的燕子口步道了,從燕子口開始,接下來的幾公裡都在不斷的穿越隧道,還有那種半開放式隧道,就是極品飛車裡的那種,陽光從立柱之間灑了進來,清晨柔和的光芒如少女般溫暖,爬坡好像也沒那麼痛苦了。

本圖盜自《奇蹟》主編小潘潘朋友圈

直到天祥,從天祥隧道開始,基本就沒有緩坡了,9%的坡從之前的偶爾出現已經變為常駐了,時不時還有十幾度的牆出現,這時候4%以下的坡就是平路了。

又回憶起了被格蘭芬多高黎貢山脈支配的恐懼,山區太可怕了。

這時候,達叔結束了裝死,開始了他的表演,慢慢甩開我往前走了,至於鄭總,早先還能在緩下的時候看到他的背影,從天祥開始,就完全不知所蹤了。

而我只能看著路邊不斷出現的爬升路牌懷疑人生,一定是腦抽了才來這找虐,在花蓮舒舒服服的喝咖啡吃我最愛的炸蛋蔥油餅多好。

但整體而言前部分都還在掌控之中,在20多公裡的第一個補給點我甚至都沒有停下來補給和休息,結果我們的後援小民也沒注意到我,還以為我在後面出什麼狀況了一直沒上來又回去找我,還遇到封路,導致我們中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補給。

我就這麼一路看著表在FTP的邊緣瘋狂的試探,盡力維持踏頻一路苟到了新白楊才停下來響應了一下大自然的號召順便歇了一下。

然後繼續挑戰那無止盡的爬坡,這一路真的很像川藏線,一邊是時不時掉落小石塊的絕壁,一邊是乾枯河流的深淵,只是比起川藏線,這條路上還有一些人工開鑿出來的,僅容一車同行的狹窄隧道。

來自不存在網站的視頻截圖

中華兒女在改造大自然的技藝上倒是一脈相承。

爬坡、爬坡、還是爬坡,碼錶上動輒百分之十幾的坡度都讓我有點懷疑人生,這特麼是不是碼錶壞了,怎麼有這麼陡的路。

在這裡作為曾經修過《交通工程》這門課的汽車工程學子向大家科普一下。我國由於發展較晚,道路建設也相較歐美地區路況較好,雖然坡度設計設計到車速、路況、地形等多種條件考慮,但基本上來說,國內國道乃至省道平均坡度一般不會超過7%。

所以你很少會在國道省道上看到歐洲自行車比賽中那種動不動平均坡度十幾度的HC級坡,至於雙海賽這樣讓Pro都要推的變態坡在國內的鄉道裡都很難找到,不知道這是不是導致我國自行車運動水平低下的一個客觀原因。

再加上手上的飛耐時6手錶從進山後就卡死了,所以我一度懷疑是佳明水土不服出故障了,但是轉念一想,佳明一臺灣品牌在這是回家了啊,再加上300瓦的輸出不會騙人啊,看來不是錯覺,這就是地獄。

怎麼說呢,大概就是也曾鮮衣怒馬少年時,一夜忘盡帝都山。

也不知道騎了多久,突然遇到一輛森林警車,警車叔叔問我前面的是不是我隊友,他體力不支了在前面休息,現在他們下去幫我們呼叫我們的後援車,讓我儘快上去看看隊友。

然後我又掙扎了一下,騎了大概一公裡發現是鄭總在路邊休息,餓的不行的那種。

分了他根膠,一起歇歇吧。上次我倆這麼落難相依為命還是在10年協會遠徵結束後我倆一天200公裡從杭州騎回上海那次吧,鄭總在離家十公裡的地方被鹽汽水暗算了,一晃快十年了。

我倆還在討論要不要放坡去剛才警察叔叔說的森林警局,那有警察叔叔們為遊客準備的熱水和食品,甚至還有大衣,但一想到還要騎上來,我們猶豫了,然後伴隨著一陣輪胎的尖叫,我們的後援車趕到了,不愧是巴博斯,開的就是快。

在香蕉和冰可樂的幫助下,又活過來了。我倆就結伴往前苟了,在這十幾度的坡上,都只能盡力苟,想到後面還有個27%的坡,有點慌。

本還指望那傳說中的5公裡下坡能緩解一下,然而路書都是騙人的,只有3公裡,還是彎多坡急那種,精神力高度集中,也很累。

真正的挑戰,也是武嶺最精華的路段就要來了。

大禹嶺後27%的爬牆,講道理的說,碼錶上並沒有到過27%,20%的是有的,27%大概是拿量角器在最陡的位置測的吧,令人窒息的操作。

同國內那些陡坡往往都是陡一下就結束了不同,武嶺大禹嶺的爬牆只是開始,後面十公裡都是高潮,平均坡度十幾度那種,太殘暴了。

這一段,我和鄭總都到了崩潰的地步,騎一段,推一段,推著都很吃力,給各位想挑戰武嶺的一個免費的建議:換雙山地鎖鞋吧,在推車的時候舒服一點。

我倆一邊推車一邊罵黨國基建不給力,這種十幾度坡度的路是怎麼修的?需不需要基建狂魔來幫你們一把?

這一段路也被稱為天堂路,除了難度如同上天堂以外,風景也如天堂般美麗。

在爬升了3000米後,雲彩早以被甩在身後,望向遠處,雲彩在車輪下漂浮,仿佛在天空中騎行一樣,要不是真的騎不動了,這一段路真的挺好的。

從雲彩上騎完,將迎來最後一段1公裡下坡,這個時候,下坡可能是最不受歡迎的了,3275的爬升是實打實的,自己放的坡都得流著淚自己爬回來。果不其然,最後的仁和路賽段,僅長1.3km而平均坡度高達11%,幹吧,搖吧,終點就在最後了。

這個時候海拔已經在3000以上了,因為海拔很高,含氧量也低,在此時,踩踏效率什麼的都可以忽略不計了,我們兩人推一截,搖一截,一邊推一邊罵:那誰是腦子瓦特了把路修成這樣,十幾度的坡怎麼走?

當然,最後和世界上的所有問題一樣,終究會解決的,無非也就是痛苦一點罷了。在晃晃悠悠7個多小時後,終於還是看到了那塊「武嶺」碑,7個多小時,終於到頂了。

圓夢武嶺。

武嶺是目前為止我運動生涯裡最困難的一次了,不管是Ironman 70.3還是那場以嚴酷著稱、185公裡爬升2900米的格蘭芬多騰衝站,都沒有武嶺來的痛苦。到最後是真的憑意志力在前行,也是這麼艱難的經歷才讓武嶺山頂的泡麵那麼香,對,沒錯,我們的後援小民帶來野營爐在武嶺山頂給我們煮了泡麵,還有黑糖薑母茶,那叫一個香,那叫一個滿足。

話說回來,武嶺是真的慘烈,畢竟不只是人,一路上連功率計和碼錶、手錶都分別罷工過,恐怕只有大鐵才能比這更虐了,而武嶺第二天-92的TSB也很可能是這輩子的最高紀錄了。

夢想,並不奢侈,只要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就像武嶺一樣,也許過程很痛苦,但在武嶺碑前的圓夢心境只有自己才能體會。環臺亦然,一個多年的夢想在武嶺也一併實現,多年以後,也許我們會忘記在九份颱風肆虐下的艱難前行,也許會記不清墾丁東海岸有多美海水有多清澈,也許會被歲月模糊了武嶺登高之路的苟延殘喘,但圓夢後的滿足感永遠不會忘記,馬斯洛怎麼說來著?對了,自我實現。

你還會參加KOM嗎?

會吧。

為啥?這麼虐

因為武嶺就在那裡啊。

相關焦點

  • 臺灣"大鐵人"三項運動之一 騎單車環島成風潮
    近來騎自行車環島蔚為風潮,單是今年暑假,就有大學單車社主辦武嶺會師、臺師大和民間非政府組織發動的環臺自行車壯闊遊,紛紛以環島表現圓夢壯舉。在此一休閒運動型態漸成顯學時,島內自行車環境的改善更要加把勁。 騎自行車環島、攀登玉山及泳渡日月潭被稱為「臺灣大鐵人」三項運動。
  • 最後的單車臺灣環島遊(上),有些事現在不做,就永遠都不會做了
    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這是臺灣電影《練習曲》中的臺詞,講述了一位有聽力障礙的年輕人,騎著腳踏車、背著吉他環島的故事。環島,騎車環臺灣島,就是那個現在不做,就永遠不會做的事。 那裡有武嶺和KOM,那可怕的百公裡爬坡。 那裡也有綺麗的太平洋東海岸和環島一號線。 環臺灣島,該出發了。 有些事再不做,就真的做不了了。 還真特麼是。
  • 人情味最難忘 大陸遊客單車環島愛上臺灣
    28歲的吳昊兩度赴臺騎自行車環島,並且出版《單車遇見臺灣——環島騎行筆記》一書。來源:臺灣《聯合晚報》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電影「練習曲」掀起自行車環島風潮,吸引不少島外旅客赴臺體驗,曾在大陸擔任財經記者的吳昊兩度赴臺環島,在颱風來臨期間,奮力騎上武嶺,也碰過被車子尾隨,以為遇到搶匪,沒想到是一名女士擔心他的安全一路緊跟
  • 指南|臺灣如何租單車環島騎行
    環島,在臺灣應該算是一個蠻成熟的旅行方式,如果你想深入感受臺灣的話,騎行是一個絕佳的選擇,不管你是走小清新的沿海環島,還是走激烈艱難的山地穿越,你都絕不會失望!今天小編就給你們講一下,臺灣如何租車環島騎行。臺灣擁有規劃完善的單車徑,一般人大約7-10天就可環島一周,並有全島支援的租車服務。
  • 臺灣單車天使神州圓夢公益之旅在滬開啟
    臺灣單車天使神州圓夢公益之旅在滬開啟 2019-08-07 21供圖   中新網上海8月7日電 (記者 繆璐)「領略沿途變換的風景,乘著風前行,勇敢追逐陽光,踏著浪瀏覽過浩瀚的海洋,吸引眾人目光,活出精彩的模樣……」伴隨著《讓夢飛行》的歌聲,來自臺灣5所學校的30名「單車天使」7日開啟上海站的圓夢之旅。
  • 聽蟲鳴嘗美食 大陸遊客單車環島愛上臺灣那一味
    28歲的吳昊兩度赴臺騎自行車環島,並且出版《單車遇見臺灣——環島騎行筆記》一書。來源:臺灣《聯合晚報》  中新網5月31日電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電影「練習曲」掀起自行車環島風潮,吸引不少島外旅客赴臺體驗,曾在大陸擔任財經記者的吳昊兩度赴臺環島,在颱風來臨期間,奮力騎上武嶺,也碰過被車子尾隨,以為遇到搶匪,沒想到是一名女士擔心他的安全一路緊跟,還送上手電筒,叮嚀夜騎要開燈。他說,臺灣的風景美不勝收,但更值得回憶的是人情味。
  • 臺灣「單車天使」圓夢大陸騎行 大陸志願者將回訪
    原標題:臺灣「單車天使」圓夢大陸騎行 大陸志願者將回訪  中新社廈門8月4日電 (記者 楊伏山)來自臺灣的30名青少年「單車天使」,在大陸志願者陪伴下,歷時16天、圓了大陸騎行之夢。   在臺灣「單車天使」大陸騎行結束後,大陸志願者亦將首次實現回訪,與臺灣「單車天使」一起騎行臺灣,挑戰自行車環島,成為本屆「單車天使」騎行活動的新突破。   4日,臺灣「單車天使」中的原住民青年學生,分別代表排灣族、阿美族、泰雅族,在此行終點站廈門海滄載歌載舞,拉開了感恩會序幕,感謝大陸各界熱心人士給予的鼎力相助。
  • 臺灣騎行環島遊
    其實,臺灣是最適合騎行環島遊的,每天,都有不計其數的人,一輛單車,一個背囊,就開始環島旅行。從臺北出發,經新竹,到臺中、臺南,最後到達臺灣最南部—高雄,然後再遊高雄出發,經屏東、花蓮、宜蘭,最後回到臺北。" 有些事現在不去做,一輩子也不會做了。"如果你看過臺灣單車環島電影《練習曲》,那你一定會明白臺灣那難以明狀的清新和自由來源於何處。
  • 挑戰臺灣武嶺,霸氣登山王非你莫屬
    武嶺是臺灣車友心中的聖地每位挑戰過武嶺的海外車友也對武嶺的美景和難度印象深刻
  • 單車環島:臺灣年輕人的成人禮
    《環球時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大多數臺灣年輕人把騎單車環島當做是非常寶貴的人生歷練,在畢業旅行或者成人典禮時,常會選擇環島騎行。  臺灣中華單車文化理事長陳守忠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剛剛帶桃園市高原小學的8個畢業生進行了一次環島旅行。
  • 單車環島,臺灣新風尚(行走臺灣)
    10年前,臺灣電影《單車環島日誌》掀起了單車環島風潮。如今作為一種生活風尚,在臺灣隨時隨處都能看到騎行者身影,這些來自寶島內外的騎行者們不斷挑戰自我,用心感受著路上的風景與濃厚人情。   單車騎行在臺灣到底有多火爆?臺灣中華單車文化理事長陳守忠告訴記者,大多數臺灣年輕人把騎單車環島當作是非常寶貴的人生歷練,在畢業旅行或者成人典禮時,常會選擇環島騎行。
  • 【接受報名】2018臺灣上山下海騎行遊
    單車環島騎行是深入感受臺灣最佳的選擇用雙腳踩出距離深入臺灣鄉間感受人文是臺灣最美的風景喜歡臺灣和騎行的人有很多但是能完成環島騎行的人並不多人的一生總要去做幾件瘋狂的事情趁著年輕一起來挑戰自我你是否曾和我一樣嚮往著臺灣的陽光、大海、沙灘、 和田園
  • 騎行臺灣-與眾不同的環島之旅
    這個計劃對環島者的騎行經驗和體力儲備要求較高,且一般建議安排他人協助補給。環島自由行環島行程的「大圈」,是大多數單車環島旅行者的選擇。全長約1200公裡,耗時12-15天,以小圈幹線為主,南北兩端改走臺2線和臺26線等。該行程足以包羅臺灣全島,有一定閒暇時間繞路、分神、瀏覽臺灣美景及風土人情,對體力、裝備的要求基本是初學者級別。
  • 畢業就去臺灣騎行環島遊吧
    其實,臺灣是最適合騎行環島遊的,每天,都有不計其數的人,一輛單車,一個背囊,就開始環島旅行。從臺北出發,經新竹,到臺中、臺南,最後到達臺灣最南部—高雄,然後再遊高雄出發,經屏東、花蓮、宜蘭,最後回到臺北。
  • 臺灣環島遊必看!最新超詳細環島懶人包
    可以在票券的指定效期內,不限次數搭乘各級列車,對於環島遊是再好不過的選擇!4.單車環島遊的天數,建議規劃10天以上,如果是新手或首次環島者,可先嘗試由逆時鐘方向來進行行程安排。這樣騎路面平順,多下坡路段,旅程前幾天能調節體能和騎乘節奏,還能沿途觀賞海岸風光。
  • 太平洋的風│單車環臺灣島
    一般去臺灣環島有很多環法:汽車、機車(摩託)、臺鐵、單車、甚至還有徒步。當然臺灣環島的線路也有很多種:大環圈、小環圈、順逆時針、有海岸線也有山嶽線;總之你有很多選擇,以你喜歡的方式去遇見最美的臺灣。因為第一次去臺灣,出發前用半個月時間計劃與準備,臺灣有太多美好而小眾的地方值得去,由於時間關係,所以只能在選擇上不得不放棄很多想去的地方。包括最想騎行的臺灣著名《中橫公路,武嶺》;也算是給下次來環島的理由把!
  • 單車環島│臺灣單車環島11天曆險記(一)
    對於臺灣單車環島我早有耳聞,但一直都只把它都當做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 臺灣「單車天使」再出發!30位小勇士將挑戰17天環島1000公裡
    7月20日,第八屆臺灣單車天使公益騎行活動將再度起航。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騎行活動不再前往大陸地區進行。而是以「益騎防疫,為愛啟航「為主題,邀請5所來自臺灣偏鄉學校的小騎手們,在安全範圍內,進行臺灣島內環島騎行。
  • 《單車遇見臺灣:環島騎行筆記》
    基本資料:  書名:《單車遇見臺灣:環島騎行筆記》  作者:天天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兩條經典線路詳解+最可行的租車環島計劃;帶上最簡單的行囊,遇見臺灣最美的風景;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推薦閱讀,攜程旅行網、天涯社區、中國臺灣網聯袂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記錄了作者天天兩次環臺灣島騎行的經歷。
  • 張震嶽結束臺灣單車環島之旅 計劃出系列旅遊書
    ,在上周劃下句點,由張震嶽領頭的車隊在暮色中回到臺北街頭,他很開心完成單車環島夢想。網易娛樂6月27日報導 張震嶽的11天單車環島旅程,在上周劃下句點,由張震嶽領頭的車隊在暮色中回到臺北街頭,他很開心完成單車環島夢想。這11天的旅程,阿嶽選擇「大環島」濱海路線,最後實際騎行的公裡數是1100公裡,平均每天騎100公裡,幾乎不讓行程延誤,每天5點前趁天還沒亮,趕在太陽出來前就開始騎,到傍晚5、6點到目的地,每天大概騎12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