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分三國,戰火連天不休~
曹操,就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和政治家。他不僅精於兵法,且善作詩歌,常常借詩歌來抒發心中的遠大政治抱負,他的詩中也反映了漢末時期人民的苦難生活。
他的筆下,詩歌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
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詩品·下卷》也指出了曹操的詩歌感情沉鬱、悲愴的特點: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詩讀來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愴,故造成了其詩沉鬱頓挫、格高調響的悲壯氣勢。
所以今日,我們便來讀一讀曹操最有名的四首詩,一睹一代梟雄的絕世文採!
01《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神龜雖能長壽,但也有死亡的時候。螣蛇儘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曹操用這兩個形象的比喻說明:世間萬物都不是永恆存在的,新陳代謝是大自然的根本規律。這就等於告訴人們,人雖壽夭有別,但最終都是要死的。這也是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和無神論的觀念,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由此,曹操藉以明志:既然人總是要死的,我們不應該就此對人生採取消極悲觀的態度,而是要承認生命有限。正是為了充分利用這有限的生命,才要努力建功樹業,有所作為。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兩句筆力遒勁,韻律沉雄,內蘊著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要保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02《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徵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身為主帥的他,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他的心情就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有感而發,所以就寫下此詩。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都融匯到詩裡,借著大海的氣象壯闊形象表現出來。
03《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酒,在魏晉時期,多受到魏晉詩人的喜好。所以無論心情愉悅,或是悲傷、感慨,都不難找到酒的影子。
開頭一句便是「對酒當歌」,可見曹操此時的憂嘆甚多。而我們又如何去理解曹操人生苦短的憂嘆呢?他生逢亂世,目睹百姓顛沛流離、肝腸寸斷,內心渴望建功立業而不得,卻一心想改變這亂世的局面......此時的他,唯有借酒消愁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三國時代群雄角逐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人才的較量,每一個強大的政治軍事集團的崛起無不以優秀人才為後盾;沒有人才優勢,也就無所謂事業上的成功,曹操對此深有體會:「吾起義兵誅暴亂,於今十九年,所徵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
而事實上曹操也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麼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實在是太周到了,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
他虛心納士,和劉備、孫權一樣對有用之才極盡禮遇。曹操厚待劉備、關羽的事情是盡人皆知的,其實他給予自己重要的謀臣將士的優待遠在劉、關二人之上,故大多能得人死力相待。
04《蒿裡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關東各郡的將領,公推勢大兵強的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準備興兵討伐焚宮、毀廟、挾持獻帝、遷都長安、荒淫無恥、禍國殃民的董卓。當時各郡雖然大軍雲集,但卻互相觀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懷鬼胎,為了爭奪霸權,圖謀私利,竟至互相殘殺起來。
曹操對袁紹兄弟陰謀稱帝、鑄印刻璽、借討董卓匡扶漢室之名,行爭霸天下稱孤道寡之實,給予無情的揭露,並對由此造成的戰亂感到悲憤!詩中用極凝練的語言將關東之師從聚合到離散的過程原原本本地說出來,成為歷史的真實記錄。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戰亂之長,士兵連年徵戰,人不解甲,馬不卸鞍,其苦可知;人民在戰亂中死喪殆盡,可見戰禍之烈。彌望中,縱橫於野的白骨,是那樣慘白;茫茫大地死一樣沉寂,沒有一點生命的氣息,雞鳴狗吠,這些尋常的莊戶聲氣都不聞於耳了。
詩中給我們展現了一幅活生生的戰時畫卷:無數因戰亂而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這完全是曹操目睹兵連禍結之下的民不聊生,和哀鴻遍野的真實情境而產生的感時憫世之嘆。未曾經歷其中的你我,讀後都備受感觸,何況是目睹了這悽慘現象的曹操,自是痛斷腸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