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至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已歷40載歲月,「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社會生活也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淮安依水而建的運河明珠,臨江近海;自古以來便因水而興盛,近代以降亦因水而衰微,不復明清時期「南船北馬、舍舟登陸」的空前盛況。1978年改革開放,為淮安的現代化發展注入了不竭的活力源泉,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及生活方式。
40載改革開放,改天換地、革故鼎新,令淮安這座充滿歷史韻味和文化氣息的「中國運河之都」得以辭舊迎新,緊跟改革開放的社會發展趨勢,「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一、市名變更
淮安,古名淮陰,而今名「淮安」的得名曾幾經波折。新中國成立後,本區設立淮陰專區,下轄淮陰、淮寶、泗陽、沭陽等10縣;1950年,在淮陰縣城設立清江市,淮陰專區轄1市9縣;
直至1983年地市合併,將清江市更名為地級市淮陰市,市區設清河、清浦2個區,下轄漣水縣、洪澤縣、盱眙縣等11個縣——淮陰得以重現古往榮光;
然而,淮陰市的更名之路仍未停歇。在新世紀的第一年,江蘇省政府實施實施「三淮一體」戰略,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並一直沿用至今。
二、淮陰大運河橋
淮安依水而興,市區中橋梁如星羅棋布。始建於1960年前後的大運河橋便是其中翹楚。曾幾何時,位於淮海南路上的淮陰大運河橋是眾多老市民口耳相傳的「南大橋」、「運河橋」,它曾是本地第一座大型橋梁,橫跨運河、令天塹變通途,是連接市區南北交通的唯一通道。然而,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飛入尋常百姓家」,舊時承載著老人們走南闖北回憶的大運河橋已不堪重負,急需拆除舊橋、興建新橋。自2016年9月20日起,京杭運河淮海路大橋改建工程開始全封閉施工,新大運河橋預計於2019年3月左右重現「淮上明珠」。
三、水門橋
相較大運河橋,水門橋則是淮安有一座地標性的橋類建築。之所以喚作「水門橋」,是因為清末清江浦城曾在此處有一水門,是城內居民飲水之來源。時至近代,城牆不再而流水依舊,於此建橋取「水門」之意。1952年12年,木質的水門橋業已矗立於裏運河之上;1962年後,一座鋼筋混凝土澆築的水門橋逐漸成為了淮安淮海主幹道上的地標性建築。改革開放後,城區不斷外擴,水門橋亦愈加難以承載日益增長的車水馬龍,從1985年至2013年,水門橋歷經三次較大規模的改擴建,故而見證了改革開放前後淮安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盛況。
四、淮海廣場
談到淮安的經濟發展,最為直觀的場景即是位於市中心的淮海市場的幾經變化。淮海廣場位於市區中心,是淮海東路、淮海西路、淮海北路和淮海南路四條交通主幹道的交叉路口。淮海廣場的興起是改革開放直接助推的。在改革開放前,淮海廣場地處市郊,並非現今不可撼動的城市中心地帶。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城市道路的改造和城區規模的擴大,原東西大街交會點的博古路逐漸「退位讓賢」——將市中心的核心地位讓於淮海廣場,大規模的商業活動也逐漸興起:西北角的清江商場、西南角的郵電大樓、東南角的供銷大廈以及東北角的淮海大廈與新亞商城鱗次櫛比,淮海廣場由此逐漸成為城市中心商圈,成為淮安市民出行、餐飲、購物和娛樂的首選之處。
五、清江商場
清江商場矗立於淮海廣場的西北角,是淮海廣場周邊第一座興建的大規模商場,於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興建。在新世紀前後,清江商場與新亞商城堪稱淮安市中心商業發展的一時瑜亮:二者興建時期相近,且隔街而立(清江商場位於淮海廣場的西北角,而新亞商城位於東北角);二者商業服務內容相近,都是以百貨貿易為營運目的,給時人的第一購物體驗即是:清江商場平實無華,而新亞商城則更加的親民與時尚,就如同清江商場開設的麥當勞與新亞商城開設的肯德基一樣在競爭中發展。令人嘆息的是,一時瑜亮的結局是不完美的,清江商場與新亞商城的瑜亮之爭,終以清江商場黯然掉隊而落幕。
六、新亞商城
與清江商場日薄西山、慘澹經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歷久彌新的新亞商城。作為上世紀初淮安市中心商業「瑜亮之爭」的優勝者,新亞商城位於淮海廣場的東北角,自其建成之初起便始終是淮安人民餐飲、購物及娛樂休閒的首選之處。過去的新亞商城緊跟改革開放的發展潮流,努力提升自身親民、高檔的商業服務品牌,以國際化的高瞻視覺,打破淮安「住宅式辦公」的態勢。近年來,拔地而起的新亞國際大廈集購物、美食、娛樂休閒、商務辦公和居住等多重功能為一體,足以與後來的金鷹、金馬及萬達等措城市商業發展新勢力爭輝。
七、圖書館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作為社會大眾閱讀場所的圖書館則理所應當地承擔著一個城市精神文明發展的見證者角色。最初,本市圖書館始建於1959年5月1日並對外開放,館舍5間平房,藏書近20000冊,編制4人。市立圖書館在改革開放前後也因市名的幾經變遷而變化,時至今日,淮安市圖書館總館位於清江浦區北京北路91號,現名李崇年圖書館,隨處市區卻鮮為人知;而更廣為人知的是2017年5月18日落成開放的淮安市圖書館新館,位於生態新城的裏運河畔,是主體造型以「文化巨輪」為立意的淮安市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規劃展覽館四館建築的船艏部分,極具鮮明的時代風格和運河文化意蘊。
八、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
住房、教育、醫療等問題深切關乎民生福祉。醫院的科技化、專業化發展體現了城市民生發展的現實狀況,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為市一院)即是如此。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又名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創建於1950年,坐落於蘇北平原腹部,是一所大型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改革開放前後,市一院的發展令人矚目:自成立至今,市一院一直承擔著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醫護工作責任,歷經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市一院目前成為淮安市規模較大、技術力量較雄厚的一所集醫、教、研、防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獲得眾多榮譽並在人名群眾中享有良好口碑。
九、楚秀園
古淮陰地處吳楚大地,吳韻楚風盛行。春秋戰國時期,吳國為越國所吞,其後越國亦為楚國所並,吳遂屬楚。楚秀園,俗稱南園,景色秀麗、環境幽雅,孕秀於楚地,故得名為楚秀園。楚秀園是為淮安市一座旅遊綜合性公園,它位於繁華的東大街南側,北部與慈雲禪寺、文廟相毗連,是改革開放後興建並對外開放的城市公園。在近30年成園歷程中,楚秀園以水為主,自北向南具有雷湖、裡湖、西湖、南湖等四個湖泊景觀,成為綠水淮安的精緻縮影,是人民群眾閒暇時遊覽休憩的絕佳場所。此外,風景優秀依舊的楚秀園以前還連接著淮安市的動物園,觀賞自然風景秀麗和珍奇動物嬉戲一舉兩得。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老動物園已無法滿足市民的觀覽需求,於2012年9月16日,老館關閉,楚秀園臨近的珍奇動物遷往臨近柳樹灣的新址,這可以說是改革開放對楚秀園風光的最大影響。
十、淮陰師範學院
淮安地處蘇北,相較蘇南地區經濟欠發達。經濟發展的落後在高等教育領域也有所體現,淮安業已擁有全國知名的淮陰中學,卻難以擁有一座屬於自己城市的高等院校。以淮陰師範學院和淮陰工學院為主幹的淮安大學籌備工作似乎只有進行時。
淮陰師範學院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是一所省屬本科院校。其前身即是淮陰師範專科學校。1958年6月,淮陰師範專科學校創辦,專業設置為文史、數理、生化三個雙科制專修科。改革開放春風化雨,極大地推進了淮陰師範學院的合併創立——1997年6月19日,經江蘇省政府批准,淮陰師範專科學校和淮陰教育學院合併組建淮陰師範學院。截至2018年6月,淮師設有17個二級學院,72個普高本科專業;擁有省級重點建設學科7個、省級科研平臺15個……淮師發展已初具規模,並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蒸蒸日上。
十一、淮安汽車總站
淮安汽車客運總站位於在市中心,臨近匯通市場。站內設有售票廳、第一候車廳、第二候車廳,並極為人性化地設置了問詢處、小件寄存處、茶吧、特殊旅客候車處、商品部、洗手間、飲水處、吸菸處等便民設施。在改革開放之初,淮安汽車客運總站服務於民,能夠較好地便捷本市人民走南闖北的出行需求。然而,同理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市政設施外遷,位於市區中心的汽車客運總站通常成為車水馬龍、摩肩接踵的「堵點」,便捷交通出行的初衷以為日益擁堵的現狀所破壞。為此,政府相繼設立汽車客運北站(2006年,地處淮陰區)、汽車客運南站(2009年,地處城南清浦區)和新進的汽車客運東站(2012年,地處楚州,即原來的淮安楚州汽車客運站)以分流市區客運交通。
十二、翔宇大道
對現代城市發展而言,「要想富先修路」一語中的,並非空穴來風。淮安於近代因水而衰,其主要原因就是明清時期倚為城市交通運輸命脈的運河交通已經難以適應現代城市發展的需要,以致淮安在現代化發展的初期迷失了前進方向。改革開放以來,淮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在修建、鞏固和夯實基礎設施領域加大政策和財政支持力度,翔宇大道即是淮安政府著眼城市便民化交通發展的典範之作。翔宇大道原名雙淮路,在上世紀60年代仍未沙石路面,路況較差;於2001年改建、拓寬,於2006年大修並加鋪一層面層,2007年實施的二期工程向東延伸1.8公裡至與鐵雲路平交,2013年因淮安有軌電車的修建而翻修。時至今日,翔宇大道連接淮安市區(清江浦區)和淮安區,成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此外,寓意科技昌盛的有軌電車飛馳其上,向世人展現改革開放後淮安日新月異的精神風貌。
1978至2018年,40年改革開放歷程,淮安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座嶄新、璀璨的「運河之都」正在向世人展現吳韻楚風的瑰麗華景,這深刻說明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
酒越久越醇,回憶亦是越久越珍貴。蓋因回憶似酒,歷久而彌新,時間的積澱另其彌足珍貴。「當你老了,頭髮白了」,是否還能在回憶中依稀記起過往雲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