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藝術扭曲的「阿拉伯世界」,歐洲畫家是如何構建伊斯蘭文明的?

2020-12-25 文穴工作室



作者:Sophia Smith Galer

譯者:Anna

校對:LITCAVE工作室

配圖:Online


這裡是文穴的翻譯局,今日分享的是BBC文化頻道作者索菲亞·史密斯·蓋爾( Sophia Smith Galer)的文章,由Anna為大家翻譯,僅供學習分享。


後宮佳麗、土耳其氈帽和猴子,長長的什剎菸斗像蛇一樣纏繞在迷人的蒼白裸體的手臂上,戴著頭巾的衛兵在附近漫無目的地遊蕩。


如果你對這些圖像都很熟悉,這也並不足為奇。舉世聞名的19世紀的藝術運動便是能夠讓這些對阿拉伯世界的描繪深深印在你腦海中的原因。


東方主義藝術運動在19世紀達到了頂峰,當時奧斯曼帝國解體,法國和英國對在阿拉伯語世界殖民野心勃勃,它將西方的文化幻想帶入地中海以南、希臘以東的地區,這是前所未有的。


那個時代的貿易、旅行和入侵都是以畫家的藝術傑作記錄下來的,著名的畫家如尤金·德拉克羅瓦、讓·萊昂·格雷姆和約翰·弗雷德裡克·劉易斯。



路德維希·多伊奇的《在伊斯蘭學校》是東方主義運動的一件典型作品,該運動在19世紀達到頂峰。(資料來源:馬來西亞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他們的作品持續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畫廊中展出——正如大英博物館的新展覽那樣,們試圖儘可能準確地描繪更廣闊的阿拉伯世界, 但這些作品都不是客觀的視覺記錄。


他們堅持認為,「東方」是一個落後的、醉生夢死的仙境,這也使得好幾個世紀以來歐洲和美國一直認為那邊的生活充斥著剝削和拜物教的思想。


「無論我們對某件藝術品的感覺如何,認真對待視覺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南佛羅裡達大學藝術史教授伊莉莎白·弗雷澤(Elisabeth Fraser)說,「很多我們稱之為呈現出東方主義的刻板形象的東西,都極其需要批判性地審視。這種具有歷史性的自我意識值得我們深思關於伊斯蘭至今所持有的印象。」


愛德華·賽義德認為西方的話語和行為已經系統地「取代」了東方世界


在大英博物館的展覽著眼於伊斯蘭教——以及伊斯蘭藝術——是如何在西方世界得到體現的,從19世紀東方主義繪畫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楚見得,受伊斯蘭幾何設計和藝術史啟發而製作的瓷磚、罐子、地毯和家具,已經以其精美而備受推崇。


但伊斯蘭藝術早在法國和英國殖民主義之前就已經進入了歐洲,展覽早開始於16世紀,當時奧斯曼帝國和薩法維帝國的貿易正值頂峰。


甚至在此之前,歐洲鄰近的穆斯林國家也讓人頗為好奇。而以巴勒斯坦為基督教發源地的中東也是一個文化中心,源源不斷地提供基督教使節和朝聖者。


德拉克洛瓦、傑羅姆和約翰·弗雷德裡克·劉易斯等藝術家為西方文化想像帶來了阿拉伯語世界的景象(資料來源:阿拉米)

公元711年,穆斯林烏瑪耶人還入侵並成功徵服了西班牙的大片地區——直至今日,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仍然在西班牙是遊客最多的旅遊目的地——9世紀到11世紀,他們還入侵了西西里島和馬爾他。


從理論上講,歐洲文化與伊斯蘭教、伊斯蘭藝術和建築有著長期的聯繫。在同一時期,隨著基督教宗教改革運動和反改革運動爭奪威權,歐洲神學家甚至採用《古蘭經》的譯本用於他們的爭論


後殖民主義觀點


雖然安達盧西亞瓷磚、土耳其陶瓷和波斯地毯曾是令人垂涎的奢侈品,並在歐洲,像威尼斯等地引起了仿製的熱潮,但此次展覽試圖揭示的是,在東方藝術中,這些物品中有許多實際上是一些有效道具,有助於在觀眾面前展現表示人物或建築的異國情調的圖像。


1978年,巴勒斯坦裔美國學者愛德華·賽義德(Edward Said)出版了他的著作《東方主義》(Orientalism) 後,東方主義這個術語由此發展成為公共學術語言,他提出,西方的話語和行為系統地「另化」了東方世界。


他在書中寫道「例如,阿拉伯人在印象裡被認為是騎駱駝的、崇尚恐怖主義的、鷹鉤鼻的、貪財的色狼,其不應得的財富是對真正文明的侮辱。總是有這樣一種假設:儘管西方消費者屬於少數群體,但他有權擁有或消耗(或兩者兼得)世界上的大部分資源。為什麼?因為他不同於東方人,是一個真正的人。」


美籍巴勒斯坦學者愛德華·賽義德1978年的著作《東方主義》,將「東方主義」這個詞引入了公共學術領域。


賽義德認為,東方主義藝術是對阿拉伯世界刻板印象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這種文化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


這使得像大英博物館這樣的展覽更加引人注目,並讓人們用一種後殖民主義、批判性的觀點來看待這種藝術。


展覽呈現了伊斯蘭藝術品是如何在這些畫作中呈現的,探討了19世紀奧地利畫家魯道夫·恩斯特(Rudolf Ernst)是如何從西班牙南部、土耳其和北非的旅行中汲取靈感的;他會在旅行中拍照、畫草圖,回到工作室後用道具幫助創造場景。


在東方主義藝術中,來自阿拉伯或伊斯蘭世界不同國家和不同時期的道具被並排使用是很常見的。


法國藝術家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儘管從未訪問過中東和北非,但仍經常畫異域的宮女


有些藝術家並不是那麼熱衷於旅遊。


義大利藝術家凱薩·戴爾·阿奎(Cesare Dell 'Acqua)熱衷於依靠自己的想像力和民族圖畫書來描繪他對東方世界的印象。一些人在保有西方特權的同時又追求著「回歸本土」的想法;魯道夫•恩斯特(Rudolf Ernst)顯然是這樣,他在作畫時偶爾會戴著土耳其氈帽。


在英國藝術家約翰•弗雷德裡克•劉易斯(John Frederick Lewis)的自畫像中,他在開羅穿著他所謂的「中東」服裝,還巧妙地在畫像旁邊放置了一條色彩鮮豔的腰帶。然而,這個肩帶完全是當代的,甚至還是印度的——但這並不妨礙他的妻子把它留在倫敦的V&A博物館,聲稱它來自君士坦丁堡,還有著有1000年的歷史。


無論這些藝術家是否在阿拉伯世界旅行或生活——例如劉易斯已經在開羅生活了十年——受歡迎的題材則是始終不變的,尤其是對武裝哨兵或後宮的描繪。展覽中的幾幅畫描繪了身著華麗服飾的衛兵,懶洋洋地靠在牆上喝茶或抽菸;正如注釋中所揭示的那樣「當地人經常被描繪成過著閒散、毫無責任的生活,這也就對那些誤導性的刻板印象進行了一種強化。」

然而,東方主義藝術最臭名昭著的是後宮的形象;儘管展覽只在一個小角落展出那些描繪東方女性畫作,它卻將全部的空間留給了那些現代阿拉伯女性藝術家對那些卑劣的遺產所做出回應而創造出來的作品。


從理論上講,後宮是一個只包括女性及其男性家庭成員的私人家庭空間。這意味著裡面沒有陌生人,當然也沒有陌生的外國遊客在東方過著奢侈的生活——這個時期的裸體外表,在那些西方男性的幻想中產生了無限的誘惑。


展出的其中一幅畫旁邊的注釋稱,這些藝術家侵犯式對後宮景象的描繪就是 「對該地區東方主義的一種隱喻」,而且這些女性似乎可以被公眾消費,就像他們的國家可以被殖民勢力消費一樣。


愛德華·賽義德的《東方主義》涵蓋了他對他所謂的「東方女性化」的所有觀念,這本書的許多版本都以一幅19世紀女性的裸體畫作為封面,這並非巧合。


德拉克洛瓦的《阿爾及爾婦女》並不是阿爾及利亞穆斯林婦女的閨房,而是猶太婦女的閨房(資料來源:Alamy)


整個時期最著名的藝術作品之一——德拉克洛瓦的《阿爾及爾公寓裡的女人》——這些妻妾根本不是阿爾及利亞穆斯林婦女,而是猶太婦女。


這是因為藝術家並不被允許與穆斯林女性呆在同一個私密空間,但一位商人讓他畫了一幅猶太妻妾的素描。後宮畫,通常是單獨的裸體畫或被僕人簇擁著的裸體畫,這種畫在那時也十分的多產。法國藝術家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經常畫這樣的女人,儘管他從未去過中東和北非。


展覽表明,這些繪畫中看到的豐富的內部裝飾更是強調了觀看者的偷窺癖,他們凝視著這個私人空間「在這樣堂皇的屋子裡放置裸體女性所做出的作品,是能夠被那些以文雅著稱的歐洲和北美社會所接受的,否則他們就認為這些作品是淫穢的。」


文化交流


正如薩伊德所探索的那樣,中東被描繪成被動和女性化的國家,這種單向的權力活躍同樣削弱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很明顯,他們所描繪的對象展現出濃厚的殖民主義色彩。不過大英博物館的展覽也試圖說明數百年來有多少伊斯蘭藝術和建築被歐洲文化所接受。


伊莉莎白·弗雷澤(Elisabeth Fraser)也同樣認為,這種關係長期以來一直是被動的,但現在「調查者們意識到,情況遠比這複雜」。


整個展覽的題目是「受東方的啟發」,沒有提到「東方主義」——也許是因為這個詞中存在著的問題太大了——但它也沒有提到中東和北非受到西方藝術實踐的啟發,以及其對西方藝術實踐的反應。展覽中展示的倫敦和羅馬的波斯地圖展示了來自東方的旅行者是如何同樣著迷於歐洲的文化怪癖,而奧斯曼帝國攝影師帕斯卡·塞巴(Pascal Sebah)拍攝的圖片則表現了當地藝術家是如何採用西方的模式和市場來描繪自己所在的城市。


最後一個展廳展示的是四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伊恩奇·文涅爾(Inci Eviner), 拉拉·以賽迪(Layla Essaydi), 施林·奈沙(Shirin Neshat)和瑞達·薩迪(Raeda Saadeh),他們都對東方主義運動做出了開創性的回應。


有更多的當代藝術家正在重新審視東方的目光,比如Yumna Al-Arashi,一位葉門裔美國攝影師和電影製作人,她富有思想的作品涵蓋了電影和《Vogue》的封面,她在對阿拉伯女性的描述中蔑視東方主義殖民國家中傳統的男性視角,因此在社交媒體上贏得了一批追隨者。


「能夠代表我們的身體、感官和女性特徵的東西被偷走了。」她在接受BBC文化採訪時提到了這一點。她還提到了自己的一系列有著面部紋身女性肖像,她在自己的曾祖母身上見過這些紋身,但在充斥著的側臥的女性裸體畫和照片的西方藝術中卻從未見過。「我拍了一些照片,做了一些採訪,給他們畫了一些漂亮的肖像,以表達對他們和迷失在殖民目光中的一代人的敬意。這些地區曾存在著龐大的母系社會。」


當代藝術家也創作了一些直接回應東方藝術家的作品,比如Lalla Essaydi的《摩洛哥女人》(資料來源:大英博物館)


對東方藝術更直接的參考是Arashi 的《蛻皮》,它對浴室場景的重新想像——性別隔離的浴池,在北非有著獨特的文化特色,經常被與後宮場景合併,在東方藝術中作為展示裸體女性的藉口。在《蛻皮》中,她描繪了一個面向女性而非男性的凝視——每個擺姿勢的女性不僅知道Al-Arashi的作品的內容,還自願擺姿勢。這是一件兩意一致、以女性為中心的作品,把德拉克洛瓦的《阿爾及爾的女人》(Women of Algiers)拉開一百萬英裡遠的距離。「我想重現那種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燈光,那種浪漫的布置」她說。


「我們的目的是吸引人們觀看一部使用了已經看過的圖像製作出的電影。浴室通常不是如此的,人們在尖叫,燈光強烈。在某種程度上,我想把它當作一齣戲來吸引人們的注意,並擁有這張照片的所有權。」


在電影中,她提到了這個群體的不團結以及在美國環境中成長為穆斯林是多麼困難


「在需要的時候,我們應該作為女性團結起來。我曾在中東有過一次愉快的經歷。這次經歷深深的觸動了我,在這個的空間裡,你可以和任何陌生人對話。」


在2003年版《東方主義》的前言中,愛德華·賽義德寫道「無論是東方這個詞,還是西方的概念,都不具有本體論上的穩定性;兩者都是由人類的努力組成的,一部分是對對方的肯定,一部分是對對方的認同。」


大英博物館稱這次展覽為「受到東方的啟發」,是在強調東西方的二元性,而借來的展品證明,這種二元性根本就不那麼有效或有用。


就像中東和北非曾是西方列強殖民時期的遊樂場一樣,整個歐洲的文學、藝術和建築都證明了伊斯蘭藝術悠久而豐富的傳統,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殖民主義之前,令人欣慰的是,它比殖民主義更長久。西方藝術真的「受」於東方嗎?還是受惠於東方?


相關焦點

  •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為什麼會出現?與當時的環境有何關係?
    阿拉伯帝國在阿拔斯王朝時期的疆域範圍達到了歷史頂峰,在此後的阿拉伯帝國的發展過程中,哈裡發政府非常注重將埃及人、波斯人、敘利亞人、阿拉伯人等各民族之間的文化進行頻繁的大規模的溝通與互動,並且因此將兩河文明、北非文明、阿拉伯半島文明甚至是歐洲文明幾大文明區連接在一起。
  • 作為世界的「二傳手」,它的輝煌你想像不到:阿拉伯—伊斯蘭文化
    阿拉伯帝國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其內涵十分豐富。當中的天文、數學、醫學、文學和建築藝術等成就最為突出。他的代數著作《積分和方程計算法》,直到16世紀之前,一直作為歐洲大學主要的教科書。而此時的歐洲人還都在使用羅馬數字,書寫和運算極不方便。也正是這本書,將代數學和阿拉伯數字(源於印度)也一併傳入了歐洲的,並承襲至今。
  • 《西亞古代民族與文明通史》阿拉伯人與阿拉伯文化2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不僅限於阿拉伯民族而且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全世界穆斯林的文化成就。其實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是水乳交融的一體。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歷史悠久,內容博大精深,既堅守純潔的理念,追求崇高的理想,同時又充滿包容,體現出開放的胸懷。當代的極端伊斯蘭教派絕不代表阿拉伯伊斯蘭文明。
  • 「華說|博物致知」光影傳奇—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華說 | 一個有深度、有溫度的HR原創平臺說起「伊斯蘭」這三個字,你會不會聯想到阿拉伯、穆斯林?一個直觀的解釋:阿拉伯是地理概念,伊斯蘭是宗教概念,穆斯林是信仰者[1]。2020年1月初有機會來多哈轉機,見到了這個集伊斯蘭藝術之大成的建築之作。
  • 阿拉伯風格裝飾,異域的伊斯蘭迷人風情
    伊斯蘭文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明之一。在建築以及裝飾上面,依託伊斯蘭文明的阿拉伯地區,形成了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阿拉伯風格。無邊的沙漠、奇幻的海市蜃樓、長長的駝隊、莊嚴美麗的清真寺、蒙著神秘面紗的阿拉伯女子,提起阿拉伯裝修風格,腦中自然而然的浮想起這些。
  • 伊斯蘭音樂並不等於阿拉伯的美學
    因為兩本都是譯著,所以筆者考慮會不會有翻譯上的問題,果然,《伊斯蘭音樂》原書定名為《音樂的西流——從薩拉森①到歐洲》,郎櫻先生在翻譯時,「為便於讀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此書的內容,在徵得作者岸邊先生的同意下,將譯文更名為《伊斯蘭音樂》。」[1]乍看,這一書名的確定似乎是譯者所為,但卻也得到了岸邊先生的贊同。他在書中提到,「郎櫻女士提議將中譯本書名更改為《伊斯蘭音樂》,我表示同意。
  • 阿拉伯帝國分裂,伊斯蘭世界不斷擴張,為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貢獻!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一個個雄踞世界的文明大國興起,然後經過它令人景仰羨慕的鼎盛,最終走向使人扼腕嘆息的衰亡。歷史的辯證法似乎在用這樣殘酷的事實向人們訴說著一個永恆的真理:盛極必衰,這是任何大帝國都擺脫不了的命運。阿拉伯帝國當然也不例外。
  • 歐洲的阿拉伯遺產:阿爾罕布拉宮
    在早期建造這座阿拉伯宮殿時,甚至曾有一座專為容納服務王室的工匠和士兵生活居住的宮內小城。阿爾罕布拉宮的伊斯蘭藝術精華即為Nasrid宮殿,由四座規模不等的內院組成,即桃金孃內院,獅子院、林達哈拉內院和較小的雷哈內院。桃金孃內院的主體建築被稱為使節廳,蘇丹在這裡接見外國大使商討國事,是阿爾罕布拉宮的第一進院落也是王國政治的門面。
  • 2016年9月歐洲行-羅浮宮之十-羅馬文明和伊斯蘭藝術
        在伊特魯裡亞人究竟是亞洲人後代還是歐洲血統的這個問題上,眾說紛紜。「直到考古學家發掘出歷史文物,才找到真正的答案。這個高度文明的民族早期的每件藝術作品,都明白無誤地說明它的亞洲根。伊特魯裡亞人是出色的雕刻家,是金器、青銅器製作高手,而且他們的宗教畫畫得也很傑出,不亞於巴比倫或美索不達米亞的作品。
  • 世界歷史必知100事「TOP8 阿拉伯帝國:影響力因何持續至今」
    作為繼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後的又一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興起於公元7世紀初的阿拉伯帝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新興的伊斯蘭宗教,對當時以及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阿拉伯帝國的建立是從阿拉伯半島統一開始的。我們先來看看阿拉伯半島在統一之前的狀態。
  • 一文帶你看懂阿拉伯、伊斯蘭、穆斯林的區別
    來源:網絡伊斯蘭、阿拉伯、穆斯林這三個概念到底有什麼不同?要言君將用五分鐘給您概述這三個概念,並釐清其邊界,說明其交集,幫您迅速構建「阿拉伯、伊斯蘭、穆斯林」知識結構概圖。相信您得沉思一下費點精神。目前有22個阿拉伯國家:阿爾及利亞、埃及、利比亞、摩洛哥、突尼西亞、阿聯、阿曼、巴林、科威特、卡達、沙特、巴勒斯坦、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約旦、吉布地、茅利塔尼亞、蘇丹、索馬利亞、葛摩、葉門。阿拉伯國家總面積約1340萬平方公裡,約佔世界總面積的9%,2007年數據人口總數約3.39億。要提醒您的是,伊朗不是阿拉伯國家,因為其主體民族為波斯人。
  • 「妖魔化」的伊斯蘭形象
    梅諾·裡夫斯精心地梳理了一千多年來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在歐洲的形象。儘管歐洲也不乏文化的良心,也不乏對伊斯蘭教及其創建者的正面描述,但是那些負面的形象是如此的觸目驚心,它們在歐洲各階層留下的影響實在太惡劣了,遠非那些正面描述可以抵消。當這種負面的東西從西方文化的深層被媒體喚醒的時候,歐洲傳統上對伊斯蘭的敵意就成了西方民眾支持政府攻擊伊斯蘭國家的強大民意基礎。
  • 伊斯蘭世俗主義之中的阿拉伯
    【編者按】《紐約書評》的一篇文章說,作為西方最有影響力的伊斯蘭學者之一,塔裡格·拉瑪丹(Tariq Ramadan)始終認為自由民主、世俗主義乃至女權主義這些概念脫胎於基督教文明,而伊斯蘭世界需要根據自己的歷史發展出自己的價值觀。
  • BIG的「扭曲」世界,讓建築扭起來!
    本文轉自:建築師瘋人院微信公眾號ID:Archifun「我們想給世界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設計,它不適合任何規則。」—— 比亞克·英格爾斯 Bjarke Ingels丹麥BIG建築事務所創始人丹麥BIG建築事務所的創始人Bjarke他提出「實用烏託邦」的建築理論並出版了名為《Yes Is More》的建築漫畫書從BIG的作品中無論是從紐約扭曲的雙塔地標還是到讓人驚奇的漂浮城市
  • 當代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
    阿拉伯語為母語,具有明顯的阿拉伯伊斯蘭特點,故又被稱為「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與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及羅馬文化並稱世界五大文化體系。阿拉伯人本身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阿拉伯語言、文字、詩歌、諺語 、故事傳說、星相、音樂、共同構成伊斯蘭文化的基本元素、希蘭的哲學、自然科學、羅馬的政治學、法學、波斯的歷史、文學 、藝術、印度的數學天文學、醫學、宗教哲學、以及中國的四大發明構成伊斯蘭文化的基本養料。而《古蘭經》、《聖經》相互詮釋、融合、兼收並蓄、共同構成伊斯蘭文化的靈魂。
  • 這些英文單詞竟然源於阿拉伯語?
    相信對世界史有一點了解的人都知道,阿拉伯語是個大約誕生於6世紀的古老語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以及伊斯蘭文明的傳播,許多地方如波斯、土耳其,甚至遠至今日的中亞、中國新疆等地,其文化、語言都深受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因此
  • 「好書推薦」中華文明的世界意義——評《文明的力量:中華文明的...
    中華文明的世界意義——評《文明的力量:中華文明的世界影響力》好書推薦★★★★★絲綢、瓷器、茶葉是怎樣進入歐洲社會,並改變他們的生活的?四大發明是如何走向世界,進而改變世界的?
  • 阿拉伯獨具特色文化的書目,到你走進不一樣的阿拉伯
    阿拉伯獨具特色文化的書目,到你走進不一樣的阿拉伯關於阿拉伯,你了解多少呢?關於伊斯蘭文化,你知道嗎?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阿拉伯文化,感受阿拉伯文化的魅力吧。《耶路撒冷三千年》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耶路撒冷曾被視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地,是文明衝突的戰略要衝,是讓世人魂牽夢繞的所在,是惑人的陰謀與虛構的網絡傳說和二十四小時新聞發生的地方。西蒙·蒙蒂菲奧裡依年代順序,以三大宗教圍繞「聖城」的角逐,以幾大家族的興衰更迭為主線,生動講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
  • 「藝惠藏」林敦席—當代最具潛力的著名彩墨山水畫畫家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江蘇省版畫家協會副秘書長、江蘇省文聯書畫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東方畫院院長,藝惠藏書畫院副院長,法國巴黎美爵藝術基金會常任秘書長。藝術簡歷被編入《世界名人傳》《中國美術家辭林》《中國美術家名人大辭典》《中國當代青年名人大辭典》《92中國美術家》等九部大型專著。
  • 中東筆記(三):伊斯蘭在歐洲統治的光芒閃耀
    後倭馬亞王朝在各主要城市創辦各種學校、圖書館、書店、天文臺、醫院,免費高等學校27所,並在最大的科爾多瓦清真寺創辦歐洲第一所科爾多瓦大學。這所大學的圖書館藏有40萬冊圖書,許多書籍都是珍本。在該城還建有清真寺700座,公共澡堂300所。科爾多瓦與君士坦丁堡和巴格達齊名,成為世界三大文化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