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剪春韭」不是割韭菜,而是涼拌韭菜

2020-12-25 山西日報數字報

  清明時節雨紛紛,剛剛停了暖氣,降雨降溫讓人感受到了初春的寒意。韭菜是這春日裡最無懼風雨、勃然奮發的蔬菜。
  韭菜的適應性和繁殖能力很強,先民們很早對這種植物就有認知,西周時期就已種植,並作為四時祭祀祖先所用,能擺上祭壇的蔬菜也僅此一份。
  周代禮法規定,每年天子郊外祭天一次,四時則要到宗廟祭祀祖先。在四時祭祀宗廟時,春天祭祀要用韭,夏天用麥,秋天用黍,冬天用稻。這四種植物作為祭祀所用,是有說法的,並非隨意而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說到四時祭祀時講「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春曰祠」「祠者,以正月始食韭也。」韭菜是正月,也就是早春最先食用的一種植物,因而有此殊榮。
  《說文》對「韭」的解釋是「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說它可以長久生長,割了一茬還會長出新的一茬。「韭」是象形字,「一」代表土地。萬物蟄伏一冬,春來陽氣萌發之時韭菜破土而出,韭菜所代表的生生不息的寓意正是人們所期盼的,用這樣一種作物來祭祀祖先自然也有代代繁衍不息的寓意。《詩經·豳風·七月》中就有「獻羔祭韭」的記錄,也說明了這種植物在當時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韭菜栽培的歷史在我國非常悠久,它是石蒜科蔥屬植物。蔥屬的植物有數百種,廣泛分布在北半球的溫帶地區,所以中國的北方是韭菜的故鄉。《尚書·夏小正》中「正月囿(菜園)有韭」的記述,說明至少25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韭菜已經種到菜園子裡了。
  到了漢代,韭菜屬於漢代人所稱的「五菜」——葵、藿、薤、蔥、韭,迄今它和蔥還是常見的蔬菜,另外三樣已經不常見。在這一時期,韭菜的「親兄弟」——韭黃就已經出現了,產生的原因自然是溫室種植的結果。秦始皇是溫室大棚的先行者,到了漢代,溫室種植這種技術已經被貴族階層用來種植蔬菜了。韭菜這種植物實在是很容易生長,種一次就至少可以收穫十次,因而韭菜就成了漢代溫室種植的首選品種,但是沒有玻璃、沒有塑料的溫室就是一間黑屋子,這種條件下的韭菜無法光合作用,就變成了韭黃。也正因為韭黃看上去不夠壯實,不符合茁壯成長的意向,加上儒家文化的「不時不食」,抵制溫室種植也就成了必然。不過,溫室種韭黃雖然不廣泛,但是一直存在。
  到了宋代,蘇東坡曾寫道:「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這首詩是蘇東坡給範仲淹的四兒子範德孺赴慶州時所寫,應該是在元豐八年(1085年),這年春天蘇東坡已經從黃州轉任到了河南汝州,這裡更接近東京,更接近有實力建溫室,培育韭黃的貴族階層。蘇東坡在春分時節享受韭黃做的春盤,聽到好友將赴陝西慶州,不由感嘆「遙想慶州千嶂裡,暮雲衰草雪漫漫。」
  溫室耗費銀錢,韭黃自然也一直非普通人可享用,而韭菜就要平民得多。尤其是春天,青黃不接的時候,一盤新鮮的韭菜便是上好的美味。
  一生飄零的杜甫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的名句,很多人都認為「夜雨剪春韭」,講的是春天的雨夜裡,不懼泥濘去割韭菜的事情。
  其實不然。
  這首詩是杜甫和自己的好朋友衛八處士二十多年後重逢時所寫。衛八處士是一位隱士,後來宋代的另一位隱士林洪在他的《山家清供》中提到了這句詩,不過林洪提到這句詩是為了說一道菜——柳葉韭。山家,一般是指修道之人。清供,是說修道之人所食用的東西。林洪作為一名熱衷修道之人,深知修道之人所食用的一些食物,衛八處士也是一位隱者,所以林洪認為「夜雨剪春韭」,並不是冒著雨到地裡割韭菜,而是指一種製作涼拌韭菜的吃法。這種涼拌韭菜的做法是,左手握著一把韭菜,把它的根部豎在湯裡,這裡的湯應該就是開水,然後用剪刀剪去用手握著的韭菜梢部,開水焯過的韭菜,撈出來放入冷水中,然後「取出之,甚脆。」林洪還特別提到,剪刀一定要用竹剪。今時今日的人們自然是不知道竹剪刀的。不過曹雪芹所寫《紅樓夢》時,提到了賈寶玉曾用竹剪刀剪過一隻並蒂的秋蕙,在古人看來,嬌嫩的東西是經不起金屬器的,必須用竹剪刀。如此看來,當時為杜甫所剪春韭也是很嫩的,應該是早春時節,韭菜剛萌發不久,跟今時今日我們在菜市場所見的韭菜還是有區別的。
  杜甫和友人相遇時吃的這頓飯,用今天的話來說,很有儀式感,很隆重。很多時候,一頓飯的豐盛並不是只有食前方丈這一種形式,還可以是食材的珍貴或者是做法的特別。至少,現在看來這道涼拌韭菜的做法就很不一般。後半句說「新炊間黃粱」。許嘉璐在他的《中國古代衣食住行》中提到,稷中的良品為粱,粱中的良品為黃粱。如此可見,這頓新炊所用的米至少是「沁州黃」的規格。一盤極富儀式感的涼拌韭菜,一碗噴香的黃米飯,一位二十餘年不見的老友,這個春夜應該是熱淚盈眶吧。
  韭菜也並非都是素食,韭菜氣味濃烈,在周代時就用於醃製肉類,而且規定,製作豬肉一定是用韭菜。周代的宮廷御膳製作中很清楚地記載著,烹製小豬的時候,春天要用韭菜,秋天用蓼(一種野香草)。還說烹飪時,「脂用蔥,膏用韭。」膏和脂也是有區別的,帶角的動物油是「脂」,不帶角的動物油名為「膏」,如此可知,早在兩千多年前韭菜豬肉餡就是經典搭配,寫入御廚手則,必須遵守的烹飪規則。
  清代的袁牧用這種韭菜豬肉餡做韭菜盒子,他在《隨園食單》中記述:「韭白拌肉,加作料,麵皮包之,入油灼之,面內加酥更妙」。
  韭菜,有人喜歡就有人厭之。
  韭菜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被列入「五辛」之一,佛門弟子要避免食用。這本是印度婆羅門教的禁忌,認為吃了蔥、蒜之類有臭味,無法討神靈喜歡,後來大乘佛教也教導信眾不食「五葷」,受佛教影響,南北朝時的道教也把「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當作「五辛」。
  除了因為韭菜味道濃烈,還有一種原因恐怕跟韭菜一直又被稱為「壯陽草」有關,這種說法在民間很流行。不過在唐代的《食療本草》中並未提及韭有此作用,同時代的《本草拾遺》倒是說「韭是草鍾乳,言其溫補也。」鍾乳是一味中藥,就是溶洞裡的鐘乳石,把韭菜謂之草鍾乳,也就是說有跟鍾乳一樣的療效。
  元代《王禎農書》對韭菜大力提倡,他說靠近城的一些農戶種三十多畦韭菜,每個月割兩次,換來的東西夠一家人一月所需。當時呢,蒙古語把韭菜稱為「和和」。明代的《本草綱目》沿用了唐時草鍾乳的說法,還說它是起陽草,正是有了《本草綱目》的再次強調,民間才把韭菜廣泛地稱為「壯陽草」。其實,起陽和壯陽,一字之差,差別還是很大的。陽氣上升之時,韭菜隨春勃發,才有了起陽草之說,壯陽之說倒不知何來。韭菜是一種生命力旺盛的植物,又易於栽種,病蟲害也少。俗語說「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也被人喚為「懶人草」「長生草」。
  中國的北方是韭菜的故鄉,山西自然在種植韭菜上也由來已久,河津市的連柏村韭菜是當地的傳統種植項目,所產韭菜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近年來還出口海外。
  東亞、南亞、中亞地區,韭菜都是長期食用的蔬菜,比如韓國有韭菜泡菜、韭菜餅,越南人也常用韭菜炒菜或者調味。不過韭菜在近代傳入美洲、澳大利亞後,卻成了常見的野草,在澳大利亞甚至被列為「入侵植物」,因為它們會在農田、野外快速蔓延,常常影響其他作物、植物的生存。
  周末了,做一頓韭菜餡的餃子正當時。

山西晚報記者 李雅麗

相關焦點

  • 春韭之魅
    原因之一,海南人一般不吃水餃,廚師也不諳此道;其二,此水餃餡是韭菜羊肉,韭菜又是現摘的春韭,鮮美之極,令我大有「嘗鮮」之感! 遂想起《紅樓夢》裡「一哇春韭綠,十裡稻花香」佳句。於是想起關於春韭的點點滴滴來。
  • 糧好優選:韭菜除了炒蛋,還有43種吃法
    韭菜雖然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都可食用,但以初春時節品質最佳。春日食春韭,這個時候的韭菜正趕上第一茬,香味濃鬱,春意滿滿。嫩綠的韭菜生動著食客們的眼球,這春的滋味自此是一發不可收拾,擋也擋不住的了。還在等什麼?
  • 韭菜花與《韭花帖》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使韭菜從眾多菜品中脫穎而出,引人側目,一朝驚豔。春韭香,古人以韭菜和羔羊祭祀祖先。《禮記》記載:「庶人春薦韭以卵」,這用作「春薦」的「韭以卵」,豈非今天的韭菜炒雞蛋?《說文》解釋韭菜的名字說:「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又說:「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韭菜象徵吉祥,故「萬民珍之」,當年地位之高,絕勝今日。
  • 韭菜雜談
    韭菜,一種神奇的蔬菜。中國很早就開始食用韭菜了。比如杜甫《贈衛八處士》中就有: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對於它獨特的氣味,有人是愛之切,有人是恨之深;背負著「壯陽」之名的它,讓多少男性食客進退兩難;「割韭菜」理論大行於世,又有誰人敢不知它的大名?
  • 俗語「觸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此話怎講?農村生活過才會懂
    「觸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既是一句農民總結出來的俗語,同時也是一句比較常見的諺語。簡而言之說的是在採摘冬葵時,一定要把握時機在沒露水時才能採摘。而在割韭菜的時候,則不能在中午時分,否則就會影響農作物的質量。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適經驗和方法。
  • 一畦春韭綠 百家草莓紅——採春韭、摘草莓 這個假期體驗一個不一...
    記者從北京市植物保護站了解到,這個時節在京郊有草莓、露地韭菜、小西瓜、水果番茄等多種果蔬新鮮上市,可供市民採摘。一畦韭菜,是春季最生動最鮮明的色彩,也是農家最易得的美味。在昌平草莓園中,隨處可見「一畦春韭綠,滿棚草莓紅」的春日美景,農戶利用空地種出的棚間韭菜正鬱鬱蔥蔥,為在市民採摘草莓時獻上了鮮美又令人放心的本地春韭。
  • 《舌尖旅行》第②期 | 有典故的「韭菜盒子」
    而人們選擇韭菜入盒子,這也跟它易種植易烹製有很大的關係。早春三月,割一把嫩綠的韭菜,隨便一炒,鮮香撲鼻。誰曾想,平凡無奇的韭菜還惹得文人墨客提筆賦詩呢!杜甫的《贈衛八處士》中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之句。旅居海外的詩人張錯,在《山居》中有這樣的描寫「只是每逢連夜苦雨,總缺一束春韭,或是一個久無音訊,飄然來訪的舊友。」
  • 【春季食單】韭菜盒子——三月春韭照春盤 魚爺美食課堂(含上期福利中獎名單)
    平淡無奇的韭菜,正因為其平凡樸實的身世與身價,更容易變成世俗情感的載體。杜甫的《贈衛八處士》中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之句。友人範逵深夜忽然到訪郭林宗府上,杜甫與林宗在自家菜圃中冒雨採摘新鮮韭菜。冒著熱氣的米飯攪拌著黃米,加上韭菜做成的湯餅,樸實無華的一餐飯在夜雨映襯下,溫馨中牽扯著絲絲離別的惆悵,所以才有了詩的最後一句「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旅居海外的詩人張錯,在《山居》中有這樣的描寫「只是每逢連夜苦雨,總缺一束春韭,或是一個久無音訊,飄然來訪的舊友。」來表達思念故鄉與故友的情懷。有憂傷的句子,也有文藝範兒小清新,黃庭堅曾寫下「韭菜照春盤,菰白媚秋菜」的句子。
  • 正月蔥二月韭 韭菜吃對了功效多
    俗語說:「正月蔥,二月韭」,每年農曆二月是吃韭菜的黃金時節,因為經過一個冬天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得到蓄積,此時韭菜的根莖部貯存了大量養分,水分含量也較多,吃起來較嫩。  紅根細葉的韭菜最好  紅根。  春韭因為生長期溫度較低,所以根部會帶有紫色,之後再割的時候根部通常就是白色的了。
  • 在農村有一種美食叫韭菜花
    韭菜花早上來到街邊小吃,要了一碗豆腐腦,兩根油條,吃早點的桌子上都會有兩個瓶子,一個是辣椒油,一個就是韭菜花(韭菜泥),這個都是免費的,你可以隨便吃,但是你吃不了多少,因為太鹹了,做好的韭菜泥韭菜花,簡稱韭花,也叫韭苔。關於韭菜的吃法我知道有這樣幾種。在農村好多老百姓都會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過呢?!
  • 我有特別的做韭菜盒子技巧!餡大皮薄,涼了也不硬
    春天萬物萌芽,各類新鮮蔬果逐漸上市,這其中韭菜是絕對不能錯過。雖說現在一年四季皆有新鮮韭菜可以食用,但要數春天的最為鮮嫩可口,有「春食則香,夏食則臭」的說法。春韭,也就是春天的韭菜,凝結了整個冬天的精華,經過春雨的催髮長勢驚人,割完一茬又一茬,茬茬新綠,生生不息。此時的韭菜鮮嫩、柔潤、碧綠,有一股獨有的清香,不枉「春菜第一美食」的美譽。也難怪,連大詩人杜甫都曾用春韭來款待好友,留下詩云「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 讀點|一頓韭菜佳餚為何流傳千古?最可貴是故友情深
    文|李梅春韭的顏色和美味,融入不少古詩中。杜甫曾有著名詩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春韭,也是我們今天的時鮮蔬菜,比反季節蔬菜要有味得多。「韭早春先綠」「早韭綠且纖」,無論是金人元好問還是元人周權,哪位文人稱讚的韭菜不是春韭?「一畦春雨足,翠發剪還生。」宋代劉子翬把韭菜能一茬一茬地連續收割、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種生命的長久之菜又叫「久菜」。
  • 邂逅詩意的韭菜,品歲月靜好
    「一畦春韭綠」,「夜雨剪春韭」,「雨足韭頭白」,每每讀到這樣清麗的詩句,眼前就會浮現出老家那片綠油油的菜園,還有那一縷縷從屋簷上嫋嫋升起的炊煙。秋韭花初白。想起韭菜,就想起記憶裡那些和韭菜有關的帶著煙火味道的幸福。一蔬一飯,皆可入詩,哪怕是一縷不起眼的韭菜,因為那不僅僅詩人眼中的意境,更是我們雖然平凡但卻安暖的生活。
  • 你吃過韭花,但不一定看過韭菜花,韭菜開花心一枝
    在鄉間,每一個庭院中,每一個園子裡都要種上幾畦子韭菜。我記憶中,走生產隊時,我們南園子有一片足球場那麼大的地方都種著韭菜。韭菜花盛開時,不是一朵兩朵三朵,而是千朵萬朵億朵,熱鬧鬧地白花花一大片。韭菜花亭亭玉立,隨風搖曳,如雲似雪,清香四溢。
  • 韭菜吃了一輩子,還是農村這種做法最好吃,比大魚大肉還香
    1.韭菜的前世今生韭菜又名豐本、草鍾乳、起陽草、懶人菜、長生韭、壯陽草、扁菜,韭芽等。韭菜原產地是亞洲東南部。世界上已普遍栽培。中國最早記載韭菜的年代是春秋時期,《詩經·》:四之日獻羔祭韭。西漢時期,韭菜又叫「救菜」,後來成為東漢劉秀的御用菜,把「救」改為韭。歷史文獻:《本草經疏》記載:韭,生則辛而行血,熟則甘而補中,益肝、散滯、導瘀是其性也。《本草拾遺》記載:溫中,下氣,補虛,令人能食,益陽。杜甫《贈衛八處士》寫: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 《紫色的韭菜花》催命判官-協助拍攝
    韭花又名韭菜花,是秋天裡韭白上生出的白色花簇。韭菜花,簡稱韭花,也叫韭苔。關於韭菜的吃法我知道有這樣幾種。一種是春韭,即杜甫《贈衛八處士》詩所說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中的春韭。韭菜為春天頭茬最好吃,及至夏天各種菜蔬上市,韭菜自然成了等下之物,所以農村有六月臭韭菜之說。第二種為韭黃,冬季培育的韭菜,顏色淺黃,嫩而味美。宋人最愛食用這種菜,黃庭堅詩中有韭菜照春盤,菰白媚秋菜句,王千秋《點絳唇春日》詞還說:韭黃猶短,玉指呵寒剪。寒冬裡剪韭黃的辛酸在詩人的筆下轉換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韭黃在今天仍然是冬季裡的常見菜,只不過人們多不細究,往往與蒜苗混為一談。
  • 古今中外,何時何地的韭菜最好吃?
    對春韭大讚特贊的還有杜甫,他在《贈衛八處士》詩中的名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膾炙人口。有人據此考證,杜甫在衛八家吃的春韭,應該是韭黃,原因是北方的春天陽光少,當時又沒大棚種植技術,光合作用不夠,只能長出韭黃。其實,韭菜是耐陰植物,北方的春天,也是可以長出綠油油的韭菜的。
  • 多力韭菜的味道絕不妥協!
    一直以獨特的氣味橫行整個食材界試想有人在電梯間咬破一個韭菜 盒或是不小心打了一個韭菜味的嗝那可能會在瞬間遭到所有人的討伐因為這味道實在..... .太過於刺激瞭然而韭菜一直是這個味又會再長出一茬因此才會有「 割韭菜」的隱喻如若刀下留情讓韭菜自行生長等到夏秋快開花時可以取嫩莖來食用這就是韭菜苔
  • 明日穀雨,吃韭菜炒螺螄
    春漸遠,夏未至。隨著穀雨節氣來臨,春天迎來尾聲。雨生百穀,鳩拂其羽。一候浮萍初現,三朝牡丹已繁。農事蛙聲裡,採茶對雨,試煮落花泉。「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老友重聚,共品春韭之鮮嫩實乃人生樂事。關於韭菜,民諺有言:「春食則香,夏食則臭」,站在春日的尾巴上,買一把新鮮碧綠的韭菜,其獨特的香氣仿佛在執著地提醒人們,莫辜負這即將逝去的融融春色。
  • 春天的韭菜最鮮香,常吃對身體有多種好處,同時也有4個禁忌
    俗話說「正月蔥,二月韭」。立春以後,孕育一冬的韭菜經過雨水一催發,齊刷刷蓬勃成一汪翠綠,嫩生生鮮亮亮的。韭菜雖然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但是春季的韭菜最為美味。所以,人們將春天的韭菜稱為「春韭」,杜甫更是寫下膾炙人口的名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宋代詩人劉允成也曾讚嘆道「炊粱留客款,剪韭薦時新」。可見,從古至今,春天的韭菜都是人們十分青睞的「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