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個海權王國——海上絲路的源頭古越國

2021-02-08 經濟觀察報

【文化的江山】

劉剛/文

琅琊是古越海權地標

春秋時代,琅琊,是東部沿海南來北往之地,為東夷南越結合的地標。

東夷大致為渤海灣一帶,南越海客北上,要有個落腳之地,安個家。那個家,便是琅琊。據史載,越人「以舟為車,以楫為馬」,百姓日用,多在水上,其勢力範圍,已經涉及海外。那時,中國沿海有五大港口,琅琊居中,北有轉附、碣石,南有會稽、句章。轉附在今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島上,碣石在今河北秦皇島,會稽和句章是越人的本地,於今日觀之,其一在紹興,一在寧波,加上琅琊,五大港口,越人居三。

那麼,越人「欲霸中原,遂徙琅琊」的那個居五大港口中間的「琅琊」究竟在哪裡?

大言之,應當在今天的蘇、魯二省結合部的海邊一帶,具體來說,作為越國遷都都城的琅琊,連山通海樞紐江湖的港口,究竟在哪裡?

據文獻看,當以山東膠南為首選。《漢書·地理志》有「越王句踐嘗治此」,《後漢書·郡國志》有琅琊國琅琊縣一條,此條還有注,據注說:「《山海經》云:『琅琊臺,在渤海間,琅琊之東』。」兩晉博學家郭璞也對琅琊注釋說:「琅琊臨海邊,有山嶕嶢特起,狀如高臺。此即琅琊臺」。但這些所注還是雲山霧罩的沿海帶,並非十分清晰的地點。

我們還得繼續細挖。傳說「琅琊」之名,緣起於齊太公呂尚,呂尚封被齊地後,曾涉獵琅琊,登山四顧,三面環海,一望無際,驚訝之餘,姜子牙擊節長嘆:「琅耶!」一如今之「美啊」!

《山海經·海內東經》說「琅」是美玉,「琊」為玉骨,這樣的說法,讓我們很容易聯想起史前越地的良渚玉文化,那不正是良渚人當年北遷時留下的玉文化痕跡嗎?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國人沿著文化的慣性踏著良渚先民遺蹟北上,也是先至淮海,再入海岱。

海岱琅琊山,山不高也不大,但很有名,就是因越遷都而名。《越絕書》言「句踐徙都琅琊,起觀臺,臺周七裡,以望東海」,但卻未見有越都遺址,今天所見膠南琅琊遺物,沒有一件有越地特徵,除「琅琊」一語留下了古越語痕跡,今所見膠南琅琊最早遺址遺物,基本為秦代以後。

但考古還在進行中,據說,琅琊臺臺頂發掘區已發掘出石砌地漏,有人說是與秦始皇帝建祭臺有關,而在臺西頭東南發掘區發現的大片建築遺蹟,也被確定為戰國時期的遺存,不過,究竟是齊國所建,還是與越國遷都琅琊有關的越築?眼下還很難說。而淮海琅琊,在江蘇連雲港,史載雖不如膠南豐富,但考古卻有重要發現,唐朝史家杜佑在《通典》中稱錦屏山為琅琊山,有人在錦屏山九龍口發現了琅琊古城遺址。

古城形勢,南抱江淮,坐擁蘇北千裡平原,西臨沂沭,北依沂蒙山,東向面海,進取海岱山川之地利,臨海一面,城如彎弓,又像新月,迎送淮海之波。城中有臺墩,可登以觀海,城周圍有先秦民居遺址多處,其中出土了越地印紋陶片,外圍則有祝丘古城、臨沂古城、北溝頭古城、鹽倉古城拱衛。

如此格局,頗似《越絕書》和《吳越春秋》所言「勾踐伐吳,霸關東,從琅琊起觀臺,臺周七裡,以望東海」。據張志立和彭雲兩位考察,在九龍口山灣,可見一條外弧形城牆,長約1300米,與喇叭型山口組成一座扇狀布局的古城遺址,按山口兩側山體長度,城北面長約1000米,南面長約1200米,環城周長約3500米,合計大概有七裡許,這與《越絕書》所說的長度「臺周七裡」正好相符。越都在此,一共經歷了八王,歷時224年。

古城分內城和外城。內城,在九龍口最裡部,兩頭在南山350米和北山400米處,呈半月狀外弧形,連接南北兩山,形成小扇狀內部王城,當地人稱之為「北大城」,在兩側,如今仍有抵山的城牆可尋,曾出土了青銅環幣、青銅劍等越國文物。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連雲港九龍口古城作為越都琅琊的可能性較大,因其本來就是吳國舊地,但吳並未將政治重心轉移至此,吳軍北伐,走的是運河一線,吳與越,皆以水戰立國,但又有所不同,不同在於,吳國從來不在沿海港口地建都,而越國都城,會稽也好,句章也罷,以至於琅琊,都設在沿海港口處,故越軍滅吳後北伐,有兩路可行,一條,走運河水路,還有一條,便是沿海海路,越除了以水戰立國,更以海權爭霸。

齊、吳、越三國,都有海洋性,吳雖以水師勝天下,但海戰卻被齊國打敗,可見吳在海洋性方面尚不及齊國,吳國在內河水系,水戰無敵,在沿海一帶,則難以發力,為什麼?因為吳國不重視也沒有打造港口城市,未能建立沿海根據地,所以一戰而敗,便難以持續。而齊國的轉附,即今煙臺芝罘,則是當時一大港口。而蘇北的琅琊,在吳國時還不是一個樞紐海運的港口,要等到句踐入主的時候,它才發展成為港口。

有人說,吳、齊海戰,是中國有史可考的首次海戰,時間上,略晚於古希臘與波斯帝國的薩拉米斯海戰。公元前480年,希臘城邦聯合小型艦隊,在薩拉米斯島與阿提卡之間的狹窄海峽中,戰勝了波斯帝國薛西斯一世的艦隊,保存了古希臘民主城邦的火種,波斯帝國從此衰落,成了第二次希波戰爭的轉折點。若用歷史的尺度來衡量,吳、齊海戰也可以說差不多同時,但歷史性的影響卻相去甚遠,東方這次海戰,幾乎就被史官文化給忽略了,被當作「勝敗乃兵家常事」的一場戰爭,而西方那次海戰,則被史家濃墨重彩描述著,標誌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齊、吳、越三國,真正具有海權意識的是越國,越國建都,都在沿海港灣處,從會稽到琅琊,都是港口,這便是海洋性國家的標誌。本來北上爭霸,問鼎中原,要往中心地帶去,而越國卻寧願行走在邊緣,沿著海岸線擴張,從蘇北琅琊古城出發,繼續北伐,鋒芒指向山東半島,佔領膠南地區,在膠南港建立新琅琊,兵臨齊國門下。

《越絕書》裡句踐接見孔子

那時,孔子在魯國,他聽說句踐在「躬求賢聖」,便帶了隨從弟子七十人去投奔,並且「奉先王雅琴,治禮往奏」,一副「吾從周」的派頭。句踐聽說孔子要來,「身被賜夷之甲,帶步光之劍,杖物盧之矛,出死士三百人,為陣關下」,擺出一副「我是夷人我怕誰」的架勢。孔子到時,越王請問:夫子何以教之?孔子回答:我「能述五帝三王之道,故奉雅琴至大王所」。句踐嘆道:我們越人「性脆而愚,水行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銳兵任死,越之常性也,夫子異則不可」,《越絕書﹒外傳記地》如是說。

句踐這番話,一開口就拒絕了孔子「吾從周」那一套,並對孔子提出了「從夷」要求——「越之常性也,夫子異則不可」,於是,孔子又帶弟子辭回。

本來,儒家有功于越,《越絕書·外傳本事第一》一開篇就說:何謂越絕?越者,國也,絕者,絕也,越國面臨絕境,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就如同後世的《盛世危言》,是一本講越國如何處理國家危機的書,針對越王勾踐時的越國至暗時刻。書中提到,當時,齊國要攻打魯國,孔子恥之,派子貢去遊說齊國以安魯。真是名師出高徒,子貢一出,亂齊,破吳,興晉,霸越,可見儒者參與了句踐霸業。

孔子本人,也一直關注吳越興衰。孔子來見勾踐時,聽說「句踐抑強扶弱,絕惡反之於善,取捨以道」,並歸還吳國侵略所得之地「沛歸於宋,浮陵以付楚,臨沂、開陽,復之於魯」,制止了「中國侵伐」,因而對句踐抱有好感。可一見面,句踐那一副躊躇滿志的夷越嘴臉,實在讓他難受,以至於他後來「作春秋而略吳越」,提都不想提了,他原本有過「浮於海」的念頭也從此取消。

假如孔子從了越夷,真的下海了,也難出越國海權範圍,不過《論語》可能從此不一樣了。

句踐死後,越國內亂不已,子弒父,兄弟相殘,卻維持了海上霸權據說有二百來年,在中國歷史上,這是一個奇蹟,但由於孔子「作春秋而略吳越」,使得越國的歷史地位,也被「吾從周」的後來儒者所忽略,這才有了「吳越賢士」來作《吳越春秋》和《越絕書》,前者是以吳國立場作的,後者採取越國立場,還將作者掛在了子貢名下。

孔子見句踐,理應由子貢來安排,而子貢應該就在那隨從的七十名學生中,也許他曾勸過孔子,說過這樣的話:夫子的道太大,這世界放不下,何不修改一下?這一勸,有可能使孔子產生了「道之不行,乘桴浮於海」的念頭,但顏淵卻說:要改的不是道,而是這世界。正是這句話,使得孔子依然走在中原大道上「從周」,而沒有「浮於海」從越夷。

此前,句踐所見儒者,唯有子貢,他看子貢,亦政亦商,有學有術,便以為是範蠡一路的,等到見了孔子一班周禮人物,便知全非,當即亮出越夷底色,讓孔子做從周禮還是從越夷的選擇。本來,像子貢那樣搞點修正主義,適應一下現實世界,搞個什麼亦周亦夷,或周體夷用之類的也未嘗不可,但孔子畢竟是孔子,從周不從夷,不拿道來做交易。

聖人與智者不同,聖人以道改造世界,而智者則以道適應世界。孔子是聖人,要將世界納入其道中,建立一個屬於他的道統世界;子貢為智者,思想隨世界潮流而動,以道順應之而趨利避害,子貢並不要求那個世界屬於他,但卻要為他所利用,大道不妨適可而止,正義也要能交易,為了救魯國,就可以用滅吳來交易。

這豈不太殘忍?魯一國也,吳亦一國也,何以救魯就得滅吳?子貢為救魯國,出使齊、吳、越、晉大國之間,外交上折衝樽俎之間,說服吳與齊戰,吳勝;再與晉戰,吳敗;越乘機北上襲擊吳國,殺夫差,滅吳。這就是歷史上津津樂道的「子貢一出,存魯亂齊滅吳」,可最終的贏家是勾踐。孔子率弟子們來訪勾踐,句踐這一回顯然不領情,當著孔子的面,終於吐出一口鬱悶之氣,讓子貢栽了面子。

勾踐可算是個最善於陰謀之術的人,陰謀之君,最忌陰謀論,但凡參與他的陰謀者,也必為他所忌,範蠡是先知,所以逃了,文種不信,所以死了,子貢千慮,而有此一失,所以勾踐羞辱,而且辱及孔子。

也許孔子由此便徹底斷了「浮於海」的念頭?有可能,因為,當時中國沿海及其海域,都屬于越國海權範圍,真要「浮於海」,就必須「從越夷」,跟著句踐走。

夷州是外越人的海域

越國地緣政治,以沿海為生命線,其發展戰略,重在經略從杭州灣到環渤海沿岸,該線重要港口多被越國掌握,長江流域入海口,句章和會稽,原本就在越人手裡。黃淮流域的琅琊港,也由吳國轉到越人之手上了,興起于越人之手,如果說琅琊為一,則五港連珠而越居其三;若說琅琊為二,分為連雲和膠南港,那麼就六港而越人得四,江南二處和黃淮二處了。

太史公說,越滅吳後,將淮上地還給楚人,歸還吳所侵宋地於宋,歸魯泗東方百裡,一改吳轍,不再四面出擊,而是向西退讓,往沿海一線進取,從淮海琅琊到膠南琅琊,就體現了越初沿海雙中心的國家發展戰略,在江淮和黃淮流域,形成了一個琅琊化的橢圓形的國家生存空間,那麼,越人為什麼不像吳人那樣沿著內河水系往內地去?

這跟越人的構成與分布有關,《越絕書》中提到越人有內越、外越之分,有人認為,他們是古越先民向內地遷徙和從沿海下海而形成的兩個分支,吳、越戰爭時,外越並未坐視,而是援越反吳,闔閭造武城,就是為防止外越。秦統一後,也遷內地民人到越地,「以備東海外越」,有人說,外越地望在甬東,即今天的舟山群島。擁有外越,勾踐不但能復國,能滅吳,還能沿海岸線北上爭霸。

對於中原各國來說,外越是一支神秘力量,所知不多,如吳王闔閭,也僅知一二。夫差能勝內越,卻難防外越,故越國滅吳國時,以內越示弱於吳,任憑吳國監管,使吳放心,而以外越出奇兵,於沿海一帶潛伏,伺機滅吳,範蠡於上海浦東圍海屯田,他所統帥的軍隊,就是外越之軍,出其不意,北上滅吳,滅吳後,句踐原本想將敗君夫差囚入甬東,讓外越看管。

由此可見,外越是他的肺腑吐納的秘境,甬東乃其心腹出入重鎮,故內越建都,都城所在,不離沿海,王權所立,立於港灣,此乃海洋性國家之地緣政治戰略。

外越,除以甬東為根據地,其勢力範圍皆為海域,統稱「夷州」。「夷」,指外越之人,「夷州」,即外越人所在地,非專指一處。最早提到「夷州」的,是三國時期吳人沈瑩寫的《臨海水土志》,原書已佚,部分內容通過《太平御覽》卷780《東夷傳》保留下來,書中提到,夷州為「眾夷所居」,所居之地,四面皆山,山頂上,有越王釣石,立為越國主權標誌,東距二千裡,其地,終年無霜雪,草木不死,夷分土地人民,各有所居,稱王而治,但都「髡頭穿耳」。

有人把「夷州」當作今臺灣,認為《臨海水土志》是最早記錄臺灣的文獻,而三國東吳臨海郡太守沈瑩即為始作者,最先引用該史料,稱「夷州」為臺灣者,是臺灣日治時期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在其《臺灣文化志》中,斷言「夷州」即今天的臺灣。我們認為,沈瑩提到的「夷洲」,乃泛言夷越海外之地,包括了臺灣,但不專指臺灣。

總之,夷越海洋文化所到之處即「夷州」,它有兩個起點,北向以琅琊為起點,向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朝鮮半島以及日本進展,南向以甬東為起點,沿海與甌越、閩越、駱越相連,外海則從舟山到琉球向臺灣往海南發展,抵達北部灣,這樣一個海洋文化的活動空間,便是「夷州」所及的地理範圍,外越貿易往來和自由遷徙的海之島鏈。

越國,集內越而成一國,國以會稽、琅琊為中心;夷州,乃外越之總稱,其域以臺灣、海南為中心。夷越文化的分布,由東北而西南,從膠州灣到北部灣,從琅琊到海南,從夷越到駱越,都是內越外越並舉,沿海外海並行,正如越國,內越以會稽為中心,外越則以舟山群島為大本營,駱越也是內越分布在北部灣沿岸各地,外越據海南島,最早的海南人便是駱越一支,為黎族祖先,這應該就是先秦時期夷州和越國的大致情形。

(作者近著《文化的江山》1-6卷,中信出版社)

相關焦點

  • 中國有個海權王國
    《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藝復興的歲月》——海上絲路的源頭古越國琅琊是古越海權地標 春秋時代, 東夷大致為渤海灣一帶,南越海客北上,要有個落腳之地,安個家。那個家,便是琅琊。據史載,越人「以舟為車,以楫為馬」,百姓日用,多在水上,其勢力範圍,已經涉及海外。那時,中國沿海有五大港口,琅琊居中,北有轉附、碣石,南有會稽、句章。轉附在今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島上,碣石在今河北秦皇島,會稽和句章是越人的本地,於今日觀之,其一在紹興,一在寧波,加上琅琊,五大港口,越人居三。
  • 衝繩島:海上絲路古東海航線中轉站
    衝繩島:海上絲路古東海航線中轉站 2019年10月17日 08:3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世華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探源海上絲路
    這次展覽選取了在繁榮的絲綢之路背景下,全面反映唐代社會與生產生活的各類精美文物,不僅有陶瓷器、墓誌、玉器和琉璃器,還有來自古代絲綢之路沿途區域的金幣、銀幣等各種材質的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3件。而就在今年春節前,「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在東莞市廣東現代國際展覽中心開幕,安排境內外展位2626個。
  • 【嶺南文史】海上絲路千秋不斷 陽江古港續寫新篇
    【嶺南文史】海上絲路千秋不斷 陽江古港續寫新篇金羊網  作者:全良波、鄧勃  2019-12-25 「南海I號」熠熠生輝,在海絲館周邊的古港如今還是優良港口
  • 海上絲路和陸上絲路的對接點在哪兒?
    該書以蓬萊、羅馬兩個城市作為絲綢之路的端點,在大量史料考證和吸取相關學術成果的基礎上,跟隨日本使者高元度、大唐高僧玄奘、被俘虜的杜環、班超的副使甘英四個人物,以沿途13個城市為節點,譜寫出一曲斑斕多姿、盪氣迴腸的絲路歷史。以蓬萊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是高洪雷絲綢之路研究的另一個重點。隨著古代海上貿易的發展,蓬萊成為中國面向東北亞的一個主要港口。
  • 蓬萊—古登州是海上絲路與陸上絲路的對接點
    該書以蓬萊、羅馬兩個城市作為絲綢之路的端點,在大量史料考證和吸取相關學術成果的基礎上,跟隨日本使者高元度、大唐高僧玄奘、被俘虜的杜環、班超的副使甘英四個人物,以沿途13個城市為節點,譜寫出一曲斑斕多姿、盪氣迴腸的絲路歷史。以蓬萊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是高洪雷絲綢之路研究的另一個重點。隨著古代海上貿易的發展,蓬萊成為中國面向東北亞的一個主要港口。
  • 戈布:破譯古越國鑄幣之謎
    老夫子說:「這不是小兵器,這是古越國的錢幣呢。」「古越國錢幣?」掌柜哈哈大笑起來。掌柜的笑聲引來了街坊四鄰,古玩商們好奇地拿起這些小兵器看著、議論著。」瞧這銅質銅鏽,倒也像是春秋戰國時的東西,可如此輕薄的小兵器,怎麼看也不像是打仗的戈。不能打仗的兵器有何用?是信物,還是小孩子的玩具?都沒有聽說過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它絕不是越國的錢幣。
  • 海上絲路 晉商風採
    山西品牌絲路行活動現場  明清時期,一條貫通南北,由北邊入俄的萬裡商路漸次開通,絲綢之路有了沙漠絲路和海上絲路之分,貿易區域大大拓展,晉商開疆拓土縱橫歐亞,  儘管當年的晉商參與海上絲路貿易較晚,但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站點的泰國,依然與當年縱橫天下的晉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今,在這條古老的海上絲路,已難見商賈雲集的盛況,但作為山西企業開拓東協市場橋頭堡的泰國,與山西的關係正越來越緊密。
  • 海上絲綢之路:「東海絲路」與「南海絲路」
    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精彩故事情節,千萬不要錯過噢!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有「東海絲路」和「南海絲路」之分,「東海絲路」是指從山東半島經渤海到朝鮮半島最終到日本的航線。唐朝時期海上絲路總體呈現發展繁榮之勢,「東海絲路」也不例外,隨著海上交通的發展,航海知識的豐富,「東海絲路」又增添了新的分支,即從山東半島或者江浙沿海一帶出發,橫渡黃海直接到達朝鮮半島。唐朝時期是中國同朝鮮半島、日本交流的繁榮時期,當時唐朝和朝鮮半島的新羅國關係非常好,新羅國每年派貢使入唐進貢走的就是「東海絲路」。
  • 中國公民海權意識崛起 受調查者多對海洋現狀不滿
    在這項於4月23日中國海上大閱兵前夕截止的調查中,有4.4萬多人踴躍參與調查。一位參與調查的網友說,「中國人應該加強海權意識,增加海權知識,明確維權戰略,堅定維權意志,提高維權決心,增強維權實力。」  海權觀念與西方差異大  海權,這個幾年前僅限於國內學術界的詞彙,如今正在走向時髦。
  • 南通,被低估的海上絲路重要節點
    所以一般認為海上絲綢之路分為東海航線與南海航線兩條,而南通海上絲路卻是四通八達。櫓聲帆影記者:就一般意義上的海上絲路而言,南通歷史上有哪些與海上絲路有關的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錢健:有很多,可謂群星璀璨。舉幾個例子。
  • 《海上絲路》首演成功 呈現中國—東協壯闊文化之旅
    原標題:交響樂組曲《海上絲路》首演成功 呈現中國—東協壯闊文化之旅  中新網南寧8月28日電 (記者 張廣權)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資助項目——交響樂組曲《海上絲路》27日晚在廣西音樂廳成功首演,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講述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穿古越今的海上絲路文化、飽含民族風情與時尚元素的音樂之旅。
  • 海上絲路系列報導-海上名粵-南方日報、南方網專題
    時光回溯兩千年,遙遠的東方有著迷人的魔力——一匹絲綢,竟然打通了陸上、海上兩條孔道,連接起東方與西方。 大漠孤煙,落日黃沙,聲聲駝鈴迴響著絲路繁華。與張騫二通西域、開拓陸上絲綢之路同樣古老的歷史時刻,一支遠洋航船正從徐聞、合浦出發,載著黃金絲綢,出南海,入印度洋,最遠到達今天的斯裡蘭卡,海上絲綢之路由此發祥。
  • 同舟共濟拓展「海上絲路」
    在「海上絲路」參與國家的港口建設中,中國港口裝備的高質量和高品質贏得青睞。比如,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12000噸起重船實現了工程機械領域的多項突破,不僅具備自航能力,而且有10點錨泊定位和相關動力定位功能。與普通起重船相比,該船節約了拖輪費用和拖航時間,作業行動更加精準自如,適應海況條件和作業面更廣。岸吊裝備一直是振華重工享譽國際港口業的明星產品,遠銷到世界上百個國家和地區。
  • 新聞紀錄片《共贏海上絲路》聚焦「絲路」國家政商文化
    以國際時政新聞精準研讀分析見長的深圳衛視今年推出一部大型新聞紀錄片《共贏海上絲路》,秉承「小切口、大時代」的創作思路,以「深商」這一特殊群體作為樣本,展現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以來,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和帶來的變化。
  • 「海上絲路」泉州緣
    這裡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宗教博物館」,有著「泉南佛國」之美譽,有中國最大的道教造像老君巖,有中國最早的伊斯蘭教史跡「聖墓」,有中國唯一僅存的摩尼教寺廟草庵,還有中國唯一保留祭祀印度教洋山神的白耇廟……尤其是晉江的草庵,是現今世界上唯一僅存的完整的摩尼教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組驚呼為「此行最大發現」、「世界宗教史上的奇蹟」。
  • 「海上絲綢之路」美哉!南方歌舞團歌舞集《海上絲路》上演
    南方歌舞團歌舞集《海上絲路》上演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塗徐建  2020-07-04 本場晚會採用全方位、多媒體的藝術手法,融匯「一帶一路」沿途異域歌舞藝術形式,再現海上絲綢之路的迷人風韻,呈現豐厚的文化與
  • 美稱中國推崇馬漢海權論 覬覦美軍海洋霸權
    中國海軍南海艦隊新型戰艦群海上編隊點擊查看更多軍事圖片據美國DeseretNews網站3月20日刊發《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喬治-威爾(George F.從馬漢1890年的著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中,羅斯福學到了強大的海軍對於有著巨大商業利益和廣大地緣政治利益的國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中國當然也有意識到海軍重要性的人,但是有能夠意識到海軍重要性的領導嗎?中國不可能永遠是《欲望號街車》女主角布蘭奇-杜波依斯式的形象。
  • 亞得裡亞海的女王,曾經的海上王國
    威尼斯位於義大利東北部,平均水深1.5米,系湖之中,城市就是由西湖中118個島嶼組成,海拔0米。地中海氣候,冬天的降水讓威尼斯每年都被洪水光顧。公元500年前後,由於外族入侵,古羅馬帝國城市居民逃難來到這片海邊的荒野灘涂,背靠海岸,面向亞得裡亞海這片灘涂,被一條近4公裡長的大運河從中穿過。177條運河分割,水道縱橫。
  • 迪士尼花車將亮相滬旅遊節 花車巡遊突出"海上絲路"
    記者昨天從旅遊節組委會獲悉,23輛來自世界各地的花車將集體亮相旅遊節重頭戲之一的「花車巡遊暨評比大獎賽」,圍繞「海上絲路」這一主題,為市民遊客帶來一場視覺盛宴。上海迪士尼度假區昨天也揭曉了即將參加上海旅遊節的花車設計方案。據介紹,迪士尼這款名為「點亮心中奇夢」的主題花車,融合了原汁原味的迪士尼故事和別具一格的中國元素,展示了上海迪士尼樂園的設計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