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的小艾(化名),身體總是出毛病,經常這痛那癢的,但每次都不是大病。
這也讓小艾和家人相信,只是身子骨虛弱,並不是什麼大事。
所以,當小艾暴瘦、發燒的時候,也沒當回事,以為挺一挺也就過去了。
但沒想到,一天在上班的路上,小艾突然倒下,再醒來得到的消息,卻是肝癌晚期。
檢查結果顯示,小艾的癌細胞已經出現轉移,失去了手術的意義,可小艾才22歲,沒辦法就此看開,直接住院進行放化療治療,在痛苦的副作用下,小艾只挺了兩個月就離世了。
很多人都覺得,這樣年輕的女孩,怎麼會病的如此重?就連醫生也很好奇。
在小艾入院治療期間,醫生與其交談了很多,才發現原來小艾雖然從不喝酒,但卻從小就偏愛2種水。
醫生提醒:這2種水經常喝比酒精還傷肝,希望你能戒掉
1、生水
生水指的就是沒有經過過濾、消毒、殺菌、煮沸的水,即為生水。
小艾不喜歡喝熱水,所以經常直接去廚房接了水就喝,尤其是夏天的時候,每天都離不開涼水。
生水裡本身就含有很多的潛在細菌,而且隨著工業時代的不斷進步發展,水汙染也越來越嚴重,人如果直接喝沒有被處理過的水,那些水中的細菌、病毒,甚至是寄生蟲,就會在肝臟中「寄存」下來,對我們的肝臟造成傷害。
2、各種飲料
小艾除了愛喝生水,還喜歡喝各種飲料,據家人回憶,小艾幾乎每天都要喝三五瓶飲料,已經成了習慣,勸也勸不住,所以就隨她去了,卻不知道這個習慣每天都在毀她的身體。
飲料中含有大量的防腐劑和色素等添加劑,都要靠肝臟來代謝,會給它增加極大負擔。尤其是功能性飲料,它們往往含有大量煙酸,也就是維生素B3,這種物質本身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但過量攝入則會導致肝中毒。
關於小艾的悲劇,醫生說其實肝臟是非常脆弱的,可能很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就有可能對肝臟受到傷害,嚴重的還能誘發肝病。
此外,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以下這3種生活習慣,也要抓緊時間改掉。
1、早上起床後不及時排尿
體內排毒可以通過排尿、排汗、排便進行。早上起床之後儘快排尿,可以將累積一整夜的毒素及時排出體外,避免毒素滯留體內,導致肝臟「中毒」。
2、暴飲暴食
暴飲暴食既損害胃腸道健康,也容易造成體內自由基大大增加。肝臟的關鍵作用是幫助人體對付自由基,排除毒素,淨化血液。人體內的自由基越多,肝臟功能受損就越嚴重。
3、整天抑鬱、愛發怒
肝氣鬱結反映出一系列軀體疾病、胃痛、腹痛、頭痛、胸悶、月經不調、乳腺增生、子宮肌瘤、色斑、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壓等等。專家表示,一般人往往經不起多次大怒激憤旳情緒衝擊,會導致肝氣橫逆、肝陽暴漲,由此可見肝氣鬱結太傷肝。
肝好不好,一分鐘自測就知道:
《黃帝內經》也說「肝開竅於目」,肝臟排出毒素是否順暢,主要看這四點:
1、皮膚乾燥,雙目無神:肝代謝不佳,導致指甲豎紋、皮膚乾燥、頭髮乾枯。
2、夜晚1-3點易睡不著:肝火旺,容易虛煩、多夢,睡不好,熬夜眼睛乾澀,也是因為血虛藏不住。
3、容易心急、煩躁:尤其女生例假時,肝血不足,氣浮於上,就更容易煩躁。
4、酒醉後頭痛欲裂:肝臟無法將酒精裡的乙醛排清,導致頭暈、口苦口乾、酒精肝等問題。
肝臟是個沒有痛感的器官,如果不注意身體「求救」信號,加上抽菸、喝酒、熬夜等,一出問題,很可能就是晚期!
所以養肝要趁早,飯後半小時常喝「清肝飲」,給肝臟解解壓
中醫講:肝是將軍之官,可見肝對人體健康十分重要,日常養肝護肝是很有必要的。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曾記載:蒲公英根、金銀花、杭白菊、枸杞子、紅棗、甘草幾種食材有養肝護肝的作用,平時用這些食材泡茶喝,能幫助肝臟清理垃圾毒素,減輕肝臟壓力,這也是老中醫常用的養肝小經方,藥食同源的原理如下:
蒲公英
味甘、性平、微寒,歸肝、胃經,有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之功。可生吃、炒食、做湯,是藥食兼用的植物,生蒲公英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及鉀,也含有鐵、鈣、維生素B2、維生素B1、鎂、維生素B6、葉酸及銅。
金銀花
性甘寒,有清熱解毒、消炎退腫之功,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常用中藥,始載於《名醫別錄》,列為上品。「金銀花」一名始見於李時珍《本草綱目》,文獻沿用已久,已收入中國藥典。
據報導,金銀花的有效成分為綠原酸和異綠原酸,平時用來泡水喝,對肝臟有不錯的養護作用。
杭白菊
歷史上曾享有「杭白菊與龍井茶」並提之譽,是中藥材「浙八味」之一,古時曾為貢品。味道清醇甘美,具有養肝明目、清心、補腎、健脾和胃、潤喉、生津,以及調整血脂之功。
蒲公英、金銀花、杭白菊三種食材性質都偏寒涼,寒性體質不建議單獨食用,需要搭配枸杞、紅棗、甘草這些溫補的食材,才能在幫助肝臟解毒的時候也保護五臟不受傷害。
關於茶的製作過程,其實還是比較麻煩的,需要掌握量和製作工藝,很多人並沒有條件去製作,想要更方便健康,可以選擇科學配比的茶包,想喝的時候拿出一包,用熱水衝泡,只需幾分鐘就可以擁有一杯「清肝飲」。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卡片獲取↓↓↓現成茶包
參考資料:
【1】陳家旭,楊維益. 略論肝氣虛證. 《 CNKI 》 , 1994
【2】《中國食物成分表 標準版》第 6 版
【3】《現代營養學》第 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