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明天,武漢封城整整一個月了,全網都在關注這座陷入寂靜的城市。
在海量的新聞報導與各方消息中,有一類視頻在微博、B站等網絡平臺上受到了極大關注,獲得了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播放量,這些視頻出自身在武漢的普通人,他們以vlog(視頻日記)的形式記錄著這個幾乎停擺的城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百態眾生。
我們採訪了其中兩位——張竣(「食貧道」導演)和蜘蛛猴麵包。
截至發稿,張竣製作了18條vlog,微博播放量全部過百萬,其中3條超千萬;蜘蛛猴麵包共發布了12條武漢日記,11條播放量過百萬,1條過千萬。
他們都說,拍武漢是為了呈現真相。
張竣:每個人都很拼,沒有人會刻意害誰
大年初一入江城
車站檢查員問:你想好了沒有?
大年初一,張竣告別父母妻兒,坐上了從北京到武漢的高鐵。出站時已是夜裡九點多,檢票員說:「你進來了就出不去了,想好了沒有?」
張竣是央視特派武漢報導疫情的記者之一。在網上,他有一個更出名的身份:微博粉絲超500萬,B站粉絲86萬的美食博主「食貧道」,也是粉絲口中的「餅叔」。
這是張竣第二次來武漢。2018年,他曾因公務來武漢大學講課,工作間隙也沒忘發揮美食博主的特長,早拍熱乾麵、晚拍小龍蝦。張竣記得,那時世界盃剛結束,武漢的夏夜很熱鬧,充滿了市井氣息。
這次來是冬夜,下著雨,街道上空無一人。
入住酒店已經是晚上十點多,張竣第一件事是掏出手機點外賣。一方面是因為真的餓了,另一方面是想拍一條vlog,記錄疫情對當地商家和民眾的影響有多大。
兩天後,這條名為《武漢深夜還能點外賣嗎?》的視頻被同步發布在B站「央視新聞」和「食貧道」帳號下,截至發稿,累計播放量107萬,彈幕裡有粉絲驚奇:「叔居然是央視記者???」
用美食博主的直覺拍疫情下的武漢
食物最容易獲得認同感
在做美食自媒體之前,張竣曾在央視《東方時空》做過調查記者、戰地記者,還擔任過央視駐俄羅斯首席記者。2018年,張竣開始嘗試新媒體,和朋友一起做起了正能量硬核美食自媒體「食貧道」。
「食貧道」在B站上傳的武漢vlog
在張竣拍攝製作的數十條武漢Vlog中,食物也有很強的存在感:逛超市看是否還能買到零食;煮300個元宵送給一線工作者;採訪給醫院做盒飯的小姐姐;「考察」方艙醫院食堂夥食如何……
「有很多同學都說我在武漢做的也都是跟吃有關,說我就是個美食博主,」在接受新榜採訪時,張竣說,「其實不是。是因為我們想找一些大家在認知上容易獲得認同感的東西。比如說你拍方艙醫院食堂,大家知道這個菜到底怎麼樣,但我如果去方艙醫院做一個藥劑相關的視頻,大家沒這個認知。」
探訪百步亭和方艙醫院
儘量避免透露記者身份
到達武漢後,除了拍攝,張竣時時刻刻都在關注微博、朋友圈裡的信息。傳言中爭議很大的百步亭和方艙醫院,張竣都去實地探訪過,拍攝了《去百步亭給82歲老爺爺送菜 跟拍居委會工作的一天》和《廣場舞?讀書角?方艙醫院裡的病人每天都幹啥?》等Vlog。
大部分拍攝並沒有刻意的設計和準備,張竣都是一個人直接「殺」過去。實地採訪時,他儘量避免透露自己央視記者的身份,也不會提前交代對方要問什麼,「因為我要保留被採訪者的情緒。」
拍方艙醫院時,張竣問了醫護人員一個問題。
「在網上,你方艙醫院幹啥,或者不幹啥,都有人罵,你看這些網上言論的時候,你委屈嗎?」
「我沒有時間去看這些評論,」對方笑得有一點無奈,「我覺得各種評論我都不在意,我們只要發自內心地去幫助他們。」
在張竣看來,網上之所以有很多流傳很廣,最後卻被澄清的消息,並不是因為網友更願意相信謠言,而是因為一開始信息相對少,大家又比較焦慮。
「這是一個看不見的病毒,也不知道會傳播到什麼程度,只能儘可能的把潛在病患先全部隔離,這是最好的辦法。但是好像也沒有那麼多地方、那麼多醫用物資、那麼多醫療人員,這是一場很難打的仗,但實際拍的時候就會發現,大家都很拼。如果把前因後果全都看了之後,可能會發現很多問題是工作量極大或者其他原因導致的,如果我們的信息及時跟進了,大家就會發現到底是怎麼回事。」
閒下來時,張竣也會去看B站彈幕,給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幫他懟「槓精」和「鍵盤俠」的留言,「能讓大家相信我,呈現一些真實的信息給大家,還挺有成就感的。」
在緊張的環境中
傳遞輕鬆情緒和幽默感很重要
無論是深夜在酒店房間一邊擼串一邊大喊「奧利給」,還是對著方艙醫院正在鍛鍊的男患者脫口問出「這位猛男你來幾天了?」,張竣和很多人印象裡的央視記者不太一樣,他的武漢vlog也跟充斥著空曠街景和蒼涼情緒的同類視頻截然不同。
「之所以你能在我的vlog裡看到這種輕鬆和幽默感,是因為我在努力去發掘這樣的情緒,希望大家在緊張的環境中,能看到一種讓他們覺得鬆弛的東西。對這種正能量的傳遞,大家可能印象會更深。」
在眾多拍攝過的對象之中,張竣印象最深的是一個送盒飯的小姑娘。正月十五,央視報導組煮了300個元宵,送給一線工作人員。
「我去給這個小姑娘送元宵的時候,她說今天已經送了幾百份了,不需要元宵。我當時第一反應是有人給她送過元宵,結果她說沒有。我當時反應過來,她在下意識裡都是在替別人考慮,」張竣回憶道。
「有時候你可能在網上看到一些消息會非常氣憤,會懷疑,但是我們會告訴你說,因為在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在努力的去營造一個更好的環境,沒有一個人會去刻意害誰。」
「不是說我是一個積極的人,」張竣說:「我只是一個更尊重事實的人。」
蜘蛛猴麵包:有些畫面雖然很沉重,也是一種對歷史的記錄
封城第一天的武漢
人們的表情有一種茫然的冷靜
在接到封城通知時,影視工作者蜘蛛猴麵包已經快一周沒有出門了。封城之後,他決定走出家門,看一看封城之後的武漢是什麼樣子,拍點東西,順便做些採購。
封城第一天,整個城市突然變得非常空,非常安靜。街上只有環衛工,偶爾還能見到一些拖著行李箱的人,不知道是剛回城,還是沒來得及出城。大部分人都戴了口罩,沒戴口罩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他們的臉上有一種茫然的冷靜。
蜘蛛猴麵包不知道接下來自己的生活會受到多大的影響,但作為一個武漢人,他意識到封城是一個重大的事件,作為一個影視工作者,他希望通過自己拍攝和記錄畫面,讓大家看到真實的武漢現狀。
所以,從1月23日起,蜘蛛猴麵包開始拍攝和製作《封城日記》系列視頻,並發布在同名帳號上。
是vlogger也是志願者
在記錄,也在提供幫助
封城之後五六天的時間裡,蜘蛛猴麵包大概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白天做志願者、拍視頻,晚上回家導素材,通宵剪輯,爭取在第一時間把視頻發出來。直到朋友提醒,說他那幾天進入了一種「不正常的應激狀態」,他才反應過來,自己有點透支了。
封城第二天,蜘蛛猴麵包通過微信群加入了志願者組織,成為第一批開車接送醫護人員的志願者。
「當天接了一個醫生,她說他們晚上就吃泡麵。大年三十對中國人來說是很很重要的一天,但她說得時候特別的輕鬆,也帶點無奈。」
除夕夜那天晚上,蜘蛛猴麵包和一位同樣不能和家人團圓的朋友吃了一頓特別的年夜飯。那天晚上,他失眠到凌晨五點,早上六點半又出發去接醫護人員。
「蜘蛛猴麵包」在B站上傳的武漢vlog
在蜘蛛猴麵包的vlog中,出現的最多的就是幫助別人的人:志願者車隊,上門餵貓的快遞小哥,為醫院提供免費援助的酒店……
見過堅強
也見過絕望無助
除了接送醫護人員,蜘蛛猴麵包還做了另一件事:送藥。
因為網傳克力芝(一種藥物)對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效,有外地網友希望贈藥,但因為武漢封城,希望聯繫當地誌願者幫忙送藥。
一開始,蜘蛛猴麵包很謹慎。因為並非專業人士,他擔心藥物是否有問題,與贈藥網友反覆確認,直到看到有醫務工作者求藥時,才決定同意送藥。
在剛開始拍攝封城日記時,蜘蛛猴麵包接觸的主要是志願者,所以前幾集的內容充滿了積極、溫暖的故事。後來在志願送藥時,他慢慢接觸了越來越多患者家屬甚至患者本人。
「我記得有一個人,她的老公是醫院門診部的醫生,患了重症已經住院了,那天她找我拿藥的時候,我看她的狀態很積極,沒有特別的沮喪或怎麼樣,她還表示特別感激我,」他回憶道,「看到之後就覺得她特別堅強,心裡會覺得特別的沉重。」
他也目睹過撕心裂肺的崩潰。「有一位在送藥時認識的女孩,他爸爸幾天後去世了。我後來去了醫院,她在門口哭泣,很無助。」這段視頻也被他拍下來,放在封城日記第11集,「那些畫面雖然很沉重,也是一種記錄,對歷史的記錄。」
在蜘蛛猴麵包看來,疫情之下,武漢人呈現出了另一面。
「以前大家覺得武漢人很直爽,不跟你拐彎,不跟你來任何虛的。有的時候在生活裡面遭遇一些不順或什麼的,他會用那種比較狠的語氣說話,其實也就是一種紓解。」
「但是這一次疫情裡面確實看到了武漢人真的很團結、很熱烈,他們表現出來的積極的溫暖的力量,我覺得很熱血。」
在《封城日記》第5集,蜘蛛猴麵包去拍攝了為醫護人員提供免費住所的酒店,在那裡,他問一位志願者:「有沒有感到害怕、恐慌?」
「肯定有害怕,肯定有恐慌,」志願者回答得很乾脆,「但是我們不能跑啊,我們不能躲啊,我們畢竟是武漢人,這是我們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