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也談佛山人春節派利是的習俗

2021-02-19 張惠空間

派紅包是中國流傳已久的春節年俗,紅色代表驅邪避兇,壓歲錢也取其壓邪避祟的諧音,代表了長輩對晚輩健康成長的新年祝福。佛山人稱發紅包為「派利是」,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就佛山派利是而言,是我最喜歡的習俗。

春節後上班,辦公室好幾個同事給我家小寶派了二封利是,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也擔心自己派錯了利是。我是一個新佛山人,多年來一直在佛山過春節,但從來沒有去了解過為什麼這樣派法,每次都是開開心心地收利是。

佛山人稱發紅包為「派利是」,取其「利於市」「利於事」的好意頭,有萬事都順順利利之意,充滿著長輩對晚輩的期待和祝福。佛山人派利是只講「意頭」,不比金錢。五元十元、一元兩元,多少隨意,心到即可。

佛山的習俗,沒有結婚的男女是不用派利是的,派兩封是說明自己是夫妻完滿,代表夫妻雙方的祝福,也寓意好事成雙;如果是失偶或離異就派一封,亦可多派一封,以示添福,主要對女性而言;單位領導或工作上老闆派利是,多數派一封,以表示對員工的鼓勵。晚輩給錢長輩花則是不用封紅包的,直接給錢便可。

佛山的習俗,長輩要給晚輩派利是,大人要給孩子派利是,結過婚的人還要給未婚的人派利是;派利是不限於親戚、朋友之間,同事之間,甚至是鄰裡之間也會派利是。

春節後上班,各單位未婚的同事和下屬們也會三五成群去各樓層辦公室找領導「兜利是」,又稱「掃樓」,場面極是壯觀,大家喜氣洋洋,笑著鬧著,排著一條長龍等著「兜利是」,封紅包的利是要是沒了,就直接派新錢,每人5元,派到最後沒了,就說聲不好意思,大家就笑著慢慢地解散了或找下一位領導「兜利是」。佛山大多數單位春節後上班會給員工發「開門利是」,利是數額還有講究,要有6或8,如180元、600元、800元等,寓意六六大順或發財好事。不過,近幾年來,佛山的很多單位已經禁止這種派利是的行為了,也不再發開門利是了。

                                               (圖片來自網絡)

在佛山,派利是的習俗一直要到元宵節才停止,才算是過完年了。對於這種「派利是」的傳統習俗,佛山的年輕人表示,他們將會完整地傳承下去。有專家表示,不以紅包謀事,不以紅包謀錢,正是廣東紅包好意頭背後的初心。

                                     2018年2月23日佛山

隨筆||過年

散文隨筆||生活在佛山的幸福感

散文||有一種美是有顏色的

隨筆||如果世界上有那個你……

你們家春節派利是又有怎樣的傳統習俗呢?歡迎您在下方留言評論。

作者簡介:張惠,原名張惠珍。女,廣東河源人,現居佛山。喜歡寫作,喜歡時尚,

喜歡睡懶覺,偶爾喜歡做美食。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散文詩學會會員,佛山市禪城區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如果您喜歡,轉發也是一種讚賞!

相關焦點

  • 佛山春節的花燈習俗
    原標題:佛山春節的花燈習俗每逢過年,中國的大街小巷就張燈結彩。過年掛燈籠是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是年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佛山人在春節期間,又有怎樣的花燈習俗呢?《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的《佛山彩燈》對此進行解讀。
  • 最濃佛山年味利是封開售
    《佛山情書》文創系列產品,佛山年味利是封。    掃一掃,進微店購買    南都訊 記者關婉靈 狗年新春將至,如何在千篇一律的「福」字利是封中彰顯個性和佛山年味?昨日上午,由佛山情書主創團隊設計的「佛山專屬年味利是封」正式上架銷售。
  • 禮輕情意重 香港春節「利是」這樣派
    利是逗來!」是香港市民在春節時常聽、常說的話。「利是」有利於市場、利於事業、大吉大利之意,「派利是」即發紅包。作為港人過春節的傳統習俗之一,利是要怎麼派呢?小額「利是」為主流2018年春節前夕,香港研究協會發布的調查顯示,近六成香港市民打算平均每個紅包封20元(港元,下同),也有部分市民準備封50元或10元,而準備100元或以上的人僅有7%。
  • 香港傳統習俗:新年開工派「利是」討好彩
    中新社香港2月1日電 (記者 殷田靜子)「恭喜發財,利是逗來」。春節期間派發「利是」(紅包)是香港的傳統習俗,也是一項重要活動。  按港人習俗,除了長輩發利是給晚輩,已婚人士也應發給未婚的同事和親朋好友。同時,在香港農曆新年後開工的第一天,老闆也會給員工派發「開工利是」,多為20元(港幣,下同),寓意開門紅,增加公司熱鬧的氣氛,並祝福大家開工大吉。
  • 禮輕情意重 香港春節「利是」這樣派
    利是逗來!」是香港市民在春節時常聽、常說的話。「利是」有利於市場、利於事業、大吉大利之意,「派利是」即發紅包。作為港人過春節的傳統習俗之一,利是要怎麼派呢?小額「利是」為主流2018年春節前夕,香港研究協會發布的調查顯示,近六成香港市民打算平均每個紅包封20元(港元,下同),也有部分市民準備封50元或10元,而準備100元或以上的人僅有7%。與成百上千的紅包相比,香港的「利是」可謂「禮輕」。
  • 年味十足!佛山2018春節活動清單出爐
    隨著2月的到來年味也越來越濃啦大家今年過年有什麼節目嗎?如果你選擇在佛山過年那自然要陪家人在佛山好好玩一玩佛山春節有什麼精彩活動?佛日君這就帶你一網打盡!這一期我們先盤點禪城、南海的春節活動(順德高明三水的春節活動清單明天見~)大家記得mark下啦!
  • 老照片回味佛山人春節記憶!有街坊堅持47年春節拍全家福
    隨著嗶哩啪啦的鞭炮聲響起,過年便有了「年味」。1981年春節,中山公園。以前佛山的迎春花市,有好幾年都在中山公園。在一盆盆五彩斑斕的菊花前合影,似乎已經成了過年的「例牌」動作。1983年,文昌沙平房。從以前到現在,佛山和香港一直有著深厚的淵源,不少佛山家庭都有在香港生活的親戚朋友。
  • 香港傳統習俗:新年開工派「利是」討好彩
    中新社香港2月1日電 (記者 殷田靜子)「恭喜發財,利是逗來」。春節期間派發「利是」(紅包)是香港的傳統習俗,也是一項重要活動。  按港人習俗,除了長輩發利是給晚輩,已婚人士也應發給未婚的同事和親朋好友。同時,在香港農曆新年後開工的第一天,老闆也會給員工派發「開工利是」,多為20元(港幣,下同),寓意開門紅,增加公司熱鬧的氣氛,並祝福大家開工大吉。
  • 春節「年味」漸失及對春節習俗傳承與保護
    一、春節的定義和傳統節俗風貌   春節指農曆的元旦。在古代,最早是指春天的節序,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的一年播種和收穫的季節又要開始,於是人們便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習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延續至今已有三四千年,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 佛山春節習俗日曆|年廿六,這些事兒你家開始幹了沒?
    此外,還有「年廿六,洗福祿」之說,人們要進行洗浴,這樣來年的「福祿」就會更多。而在我們佛山,角仔、糖環之類滿是年味的美食也要開始做起來啦!年廿六,這些傳統習俗你知道嗎?因此,「年廿六,殺豬割年肉 」的習俗便逐漸形成。在經濟並不發達的年代,很多人家只有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年肉」講究要吃紅燒肉,肉本身就代表著富裕的意思,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的富裕。
  • 漫畫看順德年俗 「派貴人」「逗利是」,今年你得了幾塊錢?
    春節即將到來,人們以各種方式歡度這個屬於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順德的過年習俗你還知道多少?
  • 佛山人舌尖上的年味,必須有這些!
    笑口棗是佛山小吃中的油炸小吃品種,因其經油炸後上端裂開而得名。笑口棗香酥,十分可口。佛山一般喝早茶的地方都有笑口棗。同時笑口棗也是佛山人春節必備年貨之一。現在,超市裡紅豆、芝麻、椰汁、八寶、薑汁、杏奶等多種口味應有盡有,但是佛山人最傳統的年糕還是松糕,很多街坊都會親自下廚製作,佛山的年味,肯定是自己製作最傳統!
  • 寒假作業·年味|搜集春節習俗學習拜年禮儀……這是一份有年味的...
    其中,親情味是讓同學們為家裡的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是和家人做一次大掃除,也可以是為家人做一次旅行攻略,或者是和家人一起準備豐盛的美食。節日味是採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自己的小夥伴三代人,記錄整理他們的春節願望,整理採訪稿件並簡要寫出自己的採訪感受。
  • 這些老佛山的過年習俗,教你如何年頭旺到年尾!
    [摘要]揮春街的墨香味、炸煎堆的油香味、花街的花香味…2018年春節前夕,佛山的年味也越來越濃。揮春街的墨香味、炸煎堆的油香味、花街的花香味…2018年春節前夕,佛山的年味也越來越濃。佛山人過春節向來講究多,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解佛山過年習俗,教你如何年頭旺到年尾!煎堆碌碌,金銀滿屋寓意:日子像油鑊似的油潤、富足過年前15天左右,佛山不少家庭都會開油鍋炸煎堆、炸油角、炸蛋散,準備過年食品,希望新一年有「油水」。
  • 春節習俗——新年快樂 牛年大吉
    傳說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去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鬼門,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最初,古人用桃木刻成神荼、鬱壘的神像,掛於大門的兩側。後來乾脆就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兩個神名,往門上一釘就完事。到了五代,桃符仁才出現聯語,亦即是春聯的前身。
  • 真正的「年味」是傳承和堅持,佛山的揮春街,充滿了「年味」
    臨近春節,家家戶戶都在大掃除,貼春聯,辦年貨。小雅也接到了媽媽的指示,要去買春聯回家。說起春聯,在電視上經常看到,其他地方的人都是自己家寫的。現在時代越來越進步了,春聯也是要趕上潮流,傳統的手寫春聯似乎都被人們遺忘了。
  • 春節臨近,禪城大街小巷年味濃濃
    春節臨近,濃濃的年味在禪城的大街小巷瀰漫開來。作為佛山的文化老街,快子路一帶又熱鬧起來。紅彤彤的揮春和絡繹不絕的行人,與斑駁的磚牆相互映襯,頗有傳統年味。筆走龍蛇、顏筋柳骨,民間書法家們大展身手,用文字傳承著千年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 「2019年家味年味臺灣青少年春節習俗研習營」在武夷山舉辦
    央廣網福州2月12日消息(記者呂貝娜)日前,「2019年家味年味臺灣青少年春節習俗研習營」在武夷山開營,來自海峽兩岸的學子一同參加活動,體驗春節習俗,感受兩岸共同的鄉音鄉情。此次研習營由中華文化聯誼會、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福建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南平市文化和旅遊局承辦。
  • 香港保留中華傳統風俗:春節派利是 中秋舞火龍
    新華社香港6月5日電 題:現代都市中的堅守——細數香港的中華傳統風俗  新華社記者 張雅詩  春節派「利是」賞花車,端午賽龍舟吃粽子,中秋舞火龍吃月餅……香港市民年復一年,保持著「最中國」的過節習俗,重回祖國懷抱後,深藏在香港社會的這些中華文化基因更加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此外,一些香港所特有的印記也得到了傳承和發揚。
  • 帶有年味的嶺南民間藝術,佛山木版年畫
    中國傳統民間年節歌,從冬至的喝臘八粥開始,掃塵,二十三祭灶,二十四寫聯對,除夕團圓飯、守歲,大年初一拜年……這些各種形式的春節習俗習慣源遠流長,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除了上述所提到的一些春節風俗習慣,人們還沿襲著迎祥納福的一個重要習俗——臘月三十貼年畫,摘下一看就是一年的舊年畫,將新年畫換上去,希望來年團圓美滿,擋住所有病痛災害於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