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傳統習俗:新年開工派「利是」討好彩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香港2月1日電 (記者 殷田靜子)「恭喜發財,利是逗來」。春節期間派發「利是」(紅包)是香港的傳統習俗,也是一項重要活動。

  按港人習俗,除了長輩發利是給晚輩,已婚人士也應發給未婚的同事和親朋好友。同時,在香港農曆新年後開工的第一天,老闆也會給員工派發「開工利是」,多為20元(港幣,下同),寓意開門紅,增加公司熱鬧的氣氛,並祝福大家開工大吉。

  2月1日是香港2017年春節假期後的首個工作日,不少公司一大早就派發「開工利是」,還有的公司更是上演「逗利是」(討紅包)、「掃樓」、「排長龍」的戲碼。

  28歲喻小姐所在的辦公室一早就出現「堵人」的場面,單身的同事都爭著排隊去已婚同事的工位前討紅包。一個上午她已經收到20多封利是。

  喻小姐說:「每次新年後的開工第一天,辦公室就會看到幾條『長龍』。大家都是領完這個就趕緊跑到下一個派利是的人那裡排隊,說吉利話討紅包,特別有意思。」

  今年4月結婚的她笑說自己打了個擦邊球,今個開工日還是討要紅包的一方。「明年就收不到紅包了」,喻小姐表示,「但每年看到派利是的人收到別人排隊的祝福,聽到那麼多吉利話,也很開心。」

  除了「排長龍逗利是」,還有的公司組團「掃樓」。在銀行工作的於小姐表示,今年「收成」不好,只收到3個紅包。但她並不「灰心」,因為她們會組團「掃樓」——由秘書帶領單身的員工,去向各樓層和部門的領導討紅包。

  她透露,每年都會有各家銀行「開工利是」的數額比拼。回憶起去年,她笑說:「印象深刻的是有家銀行給的並不是金錢,而是金幣巧克力。」

  於小姐認為,紅包金額的大小並不重要,主要是討個好運,「有得拿就已經很開心了。」

  不僅收的人開心,派利是的龔先生也很高興。

  已經結婚的龔先生是一位金融公司的部門經理。今年他準備了幾百封利是,從20元到100元不等,而且還有港幣、人民幣和美元等不同幣種。

  他表示在過年期間凡是遇見認識的人,包括物業保安、清潔人員都要派發利是。而他給自己團隊的員工封了100元利是,單是他團隊內的利是金額就已達到上萬元。

  他認為,利是主要是討個好彩頭,有心意就好。而團隊金額較大是因為想表彰他們過去的努力,以及激勵他們在新年有更佳的表現。

  「利是」,又稱「利市」或「利事」,取其大吉大利、好運連連之意。拜年討紅包,香港(粵語語境裡)則稱之為「逗利是」,網絡上還有很多逗利是以及反逗利是的攻略。

  香港派發的利是金額不大,重在討個吉利。十幾年前報導新春佳節的新聞圖片顯示,多數市民兌換的是10元、20元、50元面值的新鈔;時至今日,市民依舊是兌換以那三個面額為主的新鈔。

  對港人來說,一封利是,就是一份祝福和心意。(完)

相關焦點

  • 香港傳統習俗:新年開工派「利是」討好彩
    中新社香港2月1日電 (記者 殷田靜子)「恭喜發財,利是逗來」。春節期間派發「利是」(紅包)是香港的傳統習俗,也是一項重要活動。  按港人習俗,除了長輩發利是給晚輩,已婚人士也應發給未婚的同事和親朋好友。同時,在香港農曆新年後開工的第一天,老闆也會給員工派發「開工利是」,多為20元(港幣,下同),寓意開門紅,增加公司熱鬧的氣氛,並祝福大家開工大吉。
  • 香港保留中華傳統風俗:春節派利是 中秋舞火龍
    新華社香港6月5日電 題:現代都市中的堅守——細數香港的中華傳統風俗  新華社記者 張雅詩  春節派「利是」賞花車,端午賽龍舟吃粽子,中秋舞火龍吃月餅……香港市民年復一年,保持著「最中國」的過節習俗,重回祖國懷抱後,深藏在香港社會的這些中華文化基因更加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此外,一些香港所特有的印記也得到了傳承和發揚。
  • 禮輕情意重 香港春節「利是」這樣派
    利是逗來!」是香港市民在春節時常聽、常說的話。「利是」有利於市場、利於事業、大吉大利之意,「派利是」即發紅包。作為港人過春節的傳統習俗之一,利是要怎麼派呢?小額「利是」為主流2018年春節前夕,香港研究協會發布的調查顯示,近六成香港市民打算平均每個紅包封20元(港元,下同),也有部分市民準備封50元或10元,而準備100元或以上的人僅有7%。與成百上千的紅包相比,香港的「利是」可謂「禮輕」。
  • 禮輕情意重 香港春節「利是」這樣派
    利是逗來!」是香港市民在春節時常聽、常說的話。「利是」有利於市場、利於事業、大吉大利之意,「派利是」即發紅包。作為港人過春節的傳統習俗之一,利是要怎麼派呢?小額「利是」為主流2018年春節前夕,香港研究協會發布的調查顯示,近六成香港市民打算平均每個紅包封20元(港元,下同),也有部分市民準備封50元或10元,而準備100元或以上的人僅有7%。
  • 初四日,開工日——香港商家按新春傳統習俗啟市
    新華社香港2月8日電(記者張雅詩)2月8日是正月初四,香港結束三天春節公眾假期,市民和商家舞龍舞獅迎接豬年首個工作日。當天下午,記者來到名店林立的尖沙咀廣東道,喧鬧的鑼鼓聲此起彼伏。閃亮亮的金龍、色彩斑斕的舞獅穿梭於熱鬧的人群中,生氣勃勃;身著傳統中國服飾的小朋友向主禮嘉賓派發揮春,祝願香港大吉大利,商戶生意興隆。香港交易所舉行農曆年首個交易日開市儀式。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港交所一如以往地在春節假期結束後,舉行農曆年首個交易日開市儀式。粉色背景舞臺上的大銅鑼敲響,為香港豬年首個交易日揭開序幕。
  • 年味||也談佛山人春節派利是的習俗
    佛山人稱發紅包為「派利是」,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就佛山派利是而言,是我最喜歡的習俗。春節後上班,辦公室好幾個同事給我家小寶派了二封利是,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也擔心自己派錯了利是。我是一個新佛山人,多年來一直在佛山過春節,但從來沒有去了解過為什麼這樣派法,每次都是開開心心地收利是。
  • 香港新春派「利是」 討個好彩頭
    新華社香港2月19日電 題:香港新春派「利是」 討個好彩頭新華社記者 戰豔家住香港灣仔的陳伯喜歡在春園街一家茶餐廳「飲茶」。陳伯說,「派利是」(發紅包)其實是對親朋好友的一種祝福,祈求新年順利。按習俗,已婚的會派給未婚的,除了認識的親友,樓下的保安員、酒樓服務員都會照派,面額不大,圖個好彩頭。香港研究協會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最多受訪者表示今年平均每個紅包封20港元,佔總受訪人數的57%,比例與去年相同。
  • 香港人過元宵節這麼玩? "傳統三寶"展示西化
    [摘要]中國傳統的習俗依然在香港延續著,農曆新年的歡樂氣氛也依託這些傳統方式展現著。「拆利是」、「看彩燈」、「搶雞毛」,是最能代表香港獨特風土人情的元宵節「傳統三寶」。除了在飲食上面,在香港過元宵佳節也是非常熱鬧,傳統習俗和節目活動眾多,中式的、西方的、傳統的、新潮的……各種活動輪番上演,對於香港這個已近非常西化的城市,中國傳統的習俗依然在這裡延續著,農曆新年的歡樂氣氛也依託這些傳統方式展現著。其中「拆利是」、「看彩燈」、「搶雞毛」,是最能代表香港獨特風土人情的元宵節「傳統三寶」。
  • 香港人過元宵節這麼玩? "傳統三寶"展示西化
    除了在飲食上面,在香港過元宵佳節也是非常熱鬧,傳統習俗和節目活動眾多,中式的、西方的、傳統的、新潮的……各種活動輪番上演,對於香港這個已近非常西化的城市,中國傳統的習俗依然在這裡延續著,農曆新年的歡樂氣氛也依託這些傳統方式展現著。其中「拆利是」、「看彩燈」、「搶雞毛」,是最能代表香港獨特風土人情的元宵節「傳統三寶」。
  • 香港人過元宵節這麼玩 傳統三寶展示西化
    以地域分,北方的民眾喜愛吃元宵,南方民眾如廣東人及香港人則愛好吃湯圓。元宵和湯圓雖然不同,但寓意都是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除了在飲食上面,在香港過元宵佳節也是非常熱鬧,傳統習俗和節目活動眾多,中式的、西方的、傳統的、新潮的……各種活動輪番上演,對於香港這個已近非常西化的城市,中國傳統的習俗依然在這裡延續著,農曆新年的歡樂氣氛也依託這些傳統方式展現著。
  • 盤點港臺那些不一樣的元宵節習俗
    >>>香港篇在香港過元宵佳節也非常熱鬧。在香港這座已經非常西化的城市裡,中國傳統的習俗依然延續著,農曆新年的歡樂氣氛也依託這些傳統方式展現著。其中「拆利是」、「看彩燈」、「搶雞毛」,是最能代表香港獨特風土人情的元宵節「傳統三寶」。拆利是在香港過年最熱鬧也最切身的體驗就是逗利是、派利是。
  • 香港過年習俗 - 百度經驗
    農曆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曆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香港春節的習俗有哪些?香港過年習俗是什麼?一起來了解香港人是如何過年的吧。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
  • 盤點港臺那些不一樣的元宵節習俗
    >>>香港篇在香港過元宵佳節也非常熱鬧。在香港這座已經非常西化的城市裡,中國傳統的習俗依然延續著,農曆新年的歡樂氣氛也依託這些傳統方式展現著。其中「拆利是」、「看彩燈」、「搶雞毛」,是最能代表香港獨特風土人情的元宵節「傳統三寶」。拆利是在香港過年最熱鬧也最切身的體驗就是逗利是、派利是。
  • 香港過年習俗 - 百度經驗
    農曆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曆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香港春節的習俗有哪些?香港過年習俗是什麼?一起來了解香港人是如何過年的吧。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
  • 開工大吉,逗利是、拿紅包才是打開上班第一天的正確方式
    「利是」也可以說是「利事」或「利市」,意為大吉大利、好運連連。開工利是,是廣東、香港、臺灣等地區的一種習俗。春節過後,企業啟市的第一天,員工及下屬向企業主拜年,企業主向員工及下屬派送紅包,未婚向已婚拜年,紅包裝有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等不同數目的紙幣,使得大家歡歡喜喜,象徵開工大吉,生意興隆。
  • 紅包:從傳統習俗到過年政治學
    由於歷史久遠,到了現在,不但在中國大陸以及臺灣和香港這些地方,可以說整個東亞都有類似現象:在越南也有發利是紅包的傳統;在日本,家長會派「お年玉」給小孩,不過是採用白色封套包裝,而且封套上會寫上接受人的名字;在馬來西亞,傳統馬來人會向友人派一種有金錢在內的綠色封套,而這普遍被認為是伊斯蘭文化和紅包文化的結合。
  • 香港取消農曆新年煙花匯演和元宵彩燈會
    新華社香港1月15日電(記者朱宇軒)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15日消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特區政府將取消2021年農曆新年煙花匯演和元宵彩燈會。這是香港連續第二年取消農曆新年煙花匯演和元宵彩燈會。基於市民安全考慮和為防止疫情擴散,特區政府此前取消了2020年農曆新年煙花匯演和元宵彩燈會。為防控疫情,特區政府收緊多項防疫措施。香港旅遊發展局此前也取消了原定於2020年12月31日舉行的煙花倒數活動,改以網絡直播倒數方式迎接2021年,並宣布取消春節期間的花車巡遊。過往為迎接農曆新年,香港特區政府常舉辦豐富多樣的活動慶祝佳節。
  • 關於新年的知識——各族新年習俗
    三.香港年俗農曆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曆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
  • 香港人的元宵節,或許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而在今天的香港,你依然可以感受到農曆新年的餘韻。與我們印象中高端洋氣的城市形象不太一樣,香港人的元宵節,帶著傳統文化的氣息,為這座以融匯東西而著稱的現代化大都市添上別樣的魅力。元宵節的香港街頭,你或許可以看到張燈結彩的商場和公園,遊人如織的彩燈會,提著大包小包湯圓材料的家庭主婦,以及歡歡喜喜地抱緊了懷裡的利是袋的孩童……根據傳統,香港人過元宵節,一定要吃湯圓。
  • 傳統文化在香港│二十年 雙城記
    春節派「利是」賞花車,端午賽龍舟吃粽子,中秋舞火龍吃月餅……香港市民年復一年,保持著「最中國」的過節習俗。香港人習慣把春節稱為「農曆新年」,市民趁這個吉祥日子到親友家裡串門拜年,互相送禮祝賀,小孩和未婚的成年人都會收到「利是」(即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