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政府統計處發布了最新的勞動人口統計數據。今年1至3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3.3%上升至3.4%,此前發布的旅遊、零售、樓價等各方面經濟數據也都全面下滑。
更重要的是,由於內地赴港遊客銳減,香港旅遊、零售和房地產等支柱性行業正面臨著巨大壓力,《亞洲競爭力2016年度報告》在對亞太地區37個經濟體競爭力的評價分析中,香港仍然沒有超過新加坡,連續第二年退居亞軍,香港的苦日子要來了嗎?
香港旅遊業工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內地遊客訪港人數,較去年同期下跌近6成。內地赴港遊客減少已經持續多時,港府統計處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訪港遊客已經同比下降2.5%。
內地遊客暴跌重創了香港零售業。香港官方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零售業營業收入合計下跌13.6%。更嚴重的是2月份同比下跌超過 20%,跌幅遠超一月份。
零售下跌波及了各個領域,以內地遊客為主要銷售對象的子行業下跌尤其慘烈。珠寶首飾、鐘錶及奢侈品、電器及攝影器材等前兩個月同比下跌均超過20%。下圖為今年前兩個月零售業各子行業同比下跌百分比的官方統計數據:
香港著名本地零售商莎莎國際(0178.HK)近日公告稱,2016年1-3月份營收同比下降15.1%,與三季度相比衰退加速。主營珠寶鐘錶的周大福(1929.HK)2016年前三個月港澳地區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期下跌26%。
事實上更多相關公司業績在之前就已經下滑。2015年全年,周大福利潤則下降24%,先施下降超過四成;另一家香港零售商永旺(0984.HK)則更慘,去年淨利潤下跌超過六成。除此之外,多家旅遊酒店公司的業績均下滑超過三成。
針對業績下跌的原因,這些公司都明確指出是由於內地訪客銳減。周大福公司最新發布的公告中說明,業績下滑持續受訪港內地旅客減少以及兩地的消費意欲疲弱拖累。莎莎國際更是將矛頭直接指向港府此前開始實施的針對內地遊客「一周一行」新政。
業績下挫伴隨而至的是相關上市公司股價暴跌,莎莎國際、周大福和永旺的股價近兩年均遭腰斬,較歷史高點更是最多跌去七成左右。
遊客下降直接影響到了香港的商業地產,此前發布年報的多家商業地產巨頭已經明確預警內地遊客減少將可能對旗下購物中心租金帶來壓力。
去年八月,法國LV集團旗下的腕錶品牌泰格豪雅關閉了其位於銅鑼灣的店鋪,隨之而來的是奢侈品關店潮——8月底Coach中環旗艦店提前兩年退租,百麗國際的旗艦品牌Belle於8月31日結束了最後一個營業日,香港英皇鐘錶珠寶集團也提前退租。
影響不僅僅局限在商業地產。2015年初,香港政府暫停了投資移民計劃,原本投資1000萬港幣後就有可能擁有香港居民身份的政策被取消,這直接打擊了內地投資者在香港購房的熱情。
在拒絕內地人購房和其他原因的綜合作用下,香港房價在2015年下半年後遭遇寒流。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香港樓市成交量創下25年的新低,樓價連續數月跳水。2015年四季度的單季跌幅達到7.5%,進入2016年之後則加速下跌,上一次產生如此大的跌幅,還是在2008年。
3月22日,博鰲亞洲論壇《亞洲競爭力2016年度報告》發布中指出,在對亞太地區37個經濟體競爭力的評價分析中,香港仍然沒有超過新加坡,連續第二年退居亞軍。
這或許再次證明了香港此時的尷尬。儘管仍然是「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擁有高效穩定的營商制度和金融市場,擁有世界一流的交通設施網絡和高質量的信息技術設施平臺」,但事實上,香港經濟增長已連續4年低於過去10年3.4%的平均增幅,2015年經濟增長僅為2.4%。預計2016年香港經濟增長只有1%~2%,低於2015年增幅。
2016年,香港經濟增長放緩已經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原因在於,2016年全球經濟復甦並不穩定,受到美國加息和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預期香港外貿將持續疲弱,旅遊業趨於放緩,也會影響市場消費和投資意願,並對就業市場和企業經營產生新的壓力。
由此可以預計,2016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實質增長低於2015年。同時,港幣聯繫匯率將受到美元加息、人民幣正式入籃、股市和房地產價格高位震蕩等一系列事件的影響。
從傳統意義上看,香港擁有金融、貿易物流、旅遊和高端服務業四項支柱產業,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體。也因此,香港的經濟隨著外部環境變化而劇烈動蕩。
從國際經濟金融走勢看,世界經濟的不良循環影響了香港經濟,一旦世界經濟增長繼續趨於放緩,香港就難以走出獨立行情。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歷輪經濟下行周期都會伴隨金融風險的加劇,市場的波動性會加大,投資信心的平復和恢復仍需要時間。
而從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看,聯繫匯率制度下港元跟隨美元升值(或貶值),導致資產泡沫進一步上升(或下跌)。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金融中心的資金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金融風險加大,進一步使投資者強化了全球化資產配置的意識,而不同貨幣匯率變化對資產價格起到重要作用。
實際上,港幣升值,則香港股市、樓市價格上漲,資產價格上漲反過來再支持租金上漲,香港經濟的運行成本會上升。而運行成本的居高不下會擠垮大量低利潤行業,這也會使香港的國際競爭力顯著下降。同時,香港經濟對大陸依賴性日益嚴重,人民幣的升值和貶值,都會使香港對內地物品價格相對波動,對香港市場價格產生影響。
2016年年初,美聯儲稱,將2016年經濟增長預期從2.4%下調為2.2%,並預計2016年將加息兩次。在這樣的預期下,香港將面臨資產泡沫擠壓、積存財富波動、企業利潤增長等不確定風險。
根據港交所此前的公告數據,2015年香港IPO集資金額高達2631億港元,位居全球之首。但研究發現,這一成績絕大部分依賴內地公司的支撐。近幾年在港股上市的公司大部分其實是內地公司,不少是因為A股的高門檻和排隊時間過長,轉道香港投資市場。
根據中國證監會的統計數據,2015年內地公司通過發行H股IPO融資金額為236.19億美元,折合約1830億港元,如果這些H股全部轉道A股融資,那麼2015年港股IPO金額僅剩800億港元,再去除大量註冊在海外,業務在內地的「紅籌」公司,所剩更少。如果A股發行制度徹底理順,港股IPO的「低門檻」優勢削減,還有多少公司會選擇香港呢?
儘管深港通開通已經近在眼前,市場再度升溫,但一個尷尬的現實是:在港交所獲得巨額利潤的同時,港股連查看即時行情都需要收費,大部分券商的交易系統客戶體驗屢遭詬病。即便是在香港領先的券商,交易系統也趕不上內地三流券商的水平。
從營商環境和意識形態看,香港出現的盲目排外思潮和佔中運動對香港經濟、投資帶來不小的危害。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曾表示:香港『佔領中環』非法集會、『反水貨客』等違法行為是導致內地及海外訪港旅客人數全線下跌的重要原因。」而旅遊業的下滑,對股市、樓市和零售、餐飲、旅遊等行業及普通香港市民收入,造成的嚴重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
按照2015年中國社科院發布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深圳首次超越香港,躍居綜合經濟競爭力榜首。加上正在深入推進自貿區建設的上海、天津和福建,香港自由貿易優勢正被越來越多的自由貿易改革區域所替代。
短短幾年,由「好客香港」變「趕客香港」,諸多內地人真的如某些人所願,不再去香港搶購奶粉,想投資港股的內地股民也不得不付費購買即時行情。
失去大陸消費動力,切斷內地遊客,在持續低迷的國際經濟環境下,香港真的會好過麼?
本文來源:麵包財經 和訊
本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請勿根據本文內容作出任何投資決策
回復大佬名字閱讀精彩觀點:
羅明雄丨桂曙光丨劉士餘丨馬雲丨周鴻禕|雷軍丨閻焱|王功權|李開復|劉強東|周小川|徐小平|薛蠻子|熊曉鴿|董明珠|柳傳志|姚勁波|任正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