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海洋發展 共謀藍色未來
國內外嘉賓、專家學者、知名企業代表等齊聚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聚焦海洋可持續發展新思路
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開幕式暨海洋發展大會昨日舉行。(本報記者王火炎 攝)
國內外嘉賓、專家學者、優秀企業代表齊聚廈門國際海洋周。(本報記者 黃 嶸 攝)
與會嘉賓聚焦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發言。(本報記者 黃 嶸 攝)
一批海洋產業項目現場集中簽約。(本報記者 黃 嶸 攝)
文/本報記者 吳曉菁
昨日上午,一場因海而來的盛宴——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開幕式暨海洋發展大會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酒店召開,推動藍色經濟發展、促進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進海洋福祉的「藍色風帆」在此打開。
海洋是廈門的生命線,也是這座城市最亮麗的底色。走過了15年曆程的廈門國際海洋周已發展成為集高端論壇、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功能於一體的國際性海洋盛會。今年的開幕式首次與海洋發展大會融合舉辦,充分匯聚了海洋各產業資源,向世界展示廈門良好的營商環境,推動廈門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廈門國際海洋特色中心城市。
圍繞「海洋、健康與可持續:開啟藍色發展新航程」這一主題,各級政府官員、國際嘉賓、專家學者、知名企業等齊聚一堂,聚焦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海洋科技成果產業化等領域發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理事會主席章新勝,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首席代表、執委會委員大衛·艾克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研究員尼山·德聶瑞,挪威海洋與極地中心主任簡·岡納·溫瑟,巴拿馬水產資源管理局局長弗洛·託裡霍斯,東亞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網絡(PNLG)主席諾蘭·賓蒂·羅斯蘭,東亞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網絡(PNLG)副主席孔·維塔納克,東亞海域環境管理項目組織(PEMSEA)執行主任艾米·岡薩雷斯,東亞海夥伴關係理事會榮譽主席蔡程瑛等國際組織及「海絲」沿線國家代表通過視頻參會發言,分享了海洋發展新思路。
面朝大海,廈門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風帆已經徐徐升起。會上,25個總投資近300億元的重點項目,成為撬動海洋經濟發展的有力支點。這些項目涵蓋海洋生物醫藥製品、現代漁業、智慧海洋、國際港口航運等現代海洋新興產業,涉及港資、臺資、外資、上市公司、行業龍頭等一批高能級項目,投資金額5億元以上的籤約項目達到14個。
放下手中的籤約筆,山東華箭科工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執行長、創始人關琦說:「我們對比了十幾座城市後,義無反顧地落戶廈門,廈門市委市政府堅持對標一流、強化部門協同、零時差感知我們企業的冷暖、零誤差紓解我們企業的困難,讓我們感受到了落戶廈門、生根發芽的舒適感和優越感。」隨著華箭智慧海洋協同創新基地項目的落戶,未來5年將引進25家上下遊相關企業,在廈門打造集海洋通信技術、海上5G,孿生數字海洋、衛星物聯網與海底機器人為一體的國家級海洋通信行業龍頭。
2025年建成海洋強市,2035年建成國際特色海洋中心城市——目標已經明確,風帆已經揚起。全市上下主動投入建設海洋強市的生動實踐,為探索「人海和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貢獻廈門智慧。據悉,我市擬成立市海洋發展委員會,由市主要領導任主任,分管市領導任副主任,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加強對海洋經濟發展、海域海島使用管理、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生態修復等海洋綜合管理重大決策、重要規劃和重要政策的統籌協調。各部門建立海洋經濟工作推進機制,各區相應成立海洋工作機構,形成共同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相關】
投入真金白銀 扶持海洋新興產業
《廈門市關於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發布
本報訊 (記者吳曉菁)作為海洋發展大會的配套文件,《廈門市關於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昨日正式發布。四個方面共十八條措施,條條乾貨,招招硬實,用真金白銀、實質舉措加大對海洋新興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動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
被認定為海洋龍頭企業
可獲30萬元補助
海洋信息與數字產業、現代特色漁業、漁村休閒旅遊產業、海洋文化創意產業等海洋新興產業是此次扶持的重點。比如,對符合我市科技和產業扶持補助條件的智慧海洋產業,按相應最高檔次予以補助;對經省級評定納入國家特色小鎮清單名錄的,市特色小鎮專項資金每個給予1000萬元支持。
企業被認定為我市海洋產業龍頭,可獲得一次性補助30萬元。此外,海洋龍頭企業開展併購項目(與本企業無投資關係)所發生的評估、審計法律顧問等前期費用及併購貸款利息予以補助,單個項目最高不超過300萬元。
海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最高可獲1500萬元補助
《措施》提出加大海洋新興產業科技投入、支持海洋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支持海洋創業載體建設3條措施。
支持海洋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示範項目(含增資擴產項目),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按總投資的三分之一給予補助,單個項目補助金額不超過1500萬元。
支持海洋經濟發展重大示範項目,納入市委市政府重大、重點產業化項目的,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按總投資的三分之一給予補助,單個項目補助金額不超過2500萬元。
對新認定的海洋類省市級重點實驗室,依託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和其他法人單位建設的,給予每家100萬元支持;依託民營企業及「三高企業」建設的,給予每家200萬元支持;對新獲批的海洋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給予一次性1000萬元資助。
新認定為國家級專業化眾創空間、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分別給予300萬元獎勵。新認定為省、市級專業化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分別給予100萬元獎勵。
鼓勵拓展兩大漁港
推動漁港經濟圈融合發展
《措施》積極推動漁港經濟圈融合發展。比如,在高崎漁港打造輻射全省乃至全國的高端水產品交易中心;在歐厝漁港,開展國家級中心漁港規劃和建設,並以此作為海洋高新產業的起步區,加快建設中國大洋樣品館和海洋科考船綜合保障基地,形成經濟集聚效應。
在政策服務保障方面,《措施》提出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實施經營貢獻獎補、拓展融資渠道、鼓勵信貸支持、擴大產業基金規模、鼓勵海洋人才引進、支持海洋人才培養7條措施。
【聲音】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理事會主席章新勝
搭建機制平臺 增進沿海國家互信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海洋;同時,海洋也需要人類的尊重和愛護。作為全球最大的自然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國際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一直致力於海洋生態系統、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可持續的生產力的保護和修復工作,保障海洋資源的利用是可持續的和公平的。
我們希望以藍色經濟為主線,強調海洋保護和發展的平衡,共建一種具有包容性和靈活性的新型海洋合作模式,為凝聚共識、增進沿海國家互信,搭建重要的機制平臺。
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首席代表、執委會委員大衛·艾克曼(David Aikman)
在藍色發展新航程中更深入合作
海洋每年給全球的經濟貢獻值達1.5萬億美元。最新研究發現,在接下來的30年中,如果在重要的海洋行動中投資1美元,則至少可以帶來5美元甚至更多的全球收益。可持續藍色經濟的發展將造福我們和子孫後代,要繼續依靠健康海洋資源謀求生計和福祉。
在藍色經濟發展的機遇下,我建議動員全球商界、政府、倡導者和學術界領袖共同努力,找到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保護之間的關鍵平衡點,期待在藍色發展新航程中有更深入的合作。
挪威海洋與極地中心主任簡·岡納·溫瑟(Jan-Gunnar Winther)
開展良好互動 完善海洋管理體系
我參與主持編寫了關於海洋綜合管理的藍皮書。我們發現,廈門海洋綜合管理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完備的海洋立法體系和海上綜合執法機制。只有政策和科學良好互動,才會有良好的海洋管理體系;同時,公眾意識和信息共享也非常重要。借鑑中國各地實施的河長制,我倡議建立灣長制,賦予一個綜合機構進行海岸帶管理。此外,綜合管理需要陸海統籌,海洋的管理和陸地的管理應該充分銜接。
東亞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網絡主席諾蘭·賓蒂·羅斯蘭(Noraini Binti Roslan)
擴大「藍色朋友圈」 打造美好家園
一直以來,廈門致力於海洋生態保護和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其海岸帶綜合管理模式作為「廈門模式」得到廣泛認可和推廣。正因如此,東亞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網絡(以下簡稱「PNLG」)秘書處永久設在廈門,旨在推動東亞區域海岸帶可持續發展。通過PNLG秘書處的全力推動,已成功吸納10個國家的54個成員,「藍色朋友圈」不斷擴大。我希望廈門進一步發揮國際性海洋城市的優勢作用,藉助PNLG平臺積極推動東亞海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構建更為緊密的藍色夥伴關係,共同打造美好藍色家園。
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兼國際合作司司長張佔海
與國際社會共同增進海洋福祉
近日,聯合國「海洋十年」實施計劃正式發布,這一計劃將在全世界掀起一場大規模海洋科學行動,它與中國政府倡導的新發展理念一致,我們積極參與並編制實施中國行動方案,與國際社會共同增進海洋福祉。接下來,我們將共同推動以創新研究深化對海洋的綜合認知,共同推動以知識融合支撐海洋可持續管理和全球海洋治理,共同推動以構建藍色夥伴關係增進海洋福祉的合作行動。
廈門金達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江斌
推動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
金達威集團是一家土生土長的廈門企業,我們的主導產品與海洋密切相關,在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資金的助力下,我們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作為廈門海洋產業龍頭企業,我們有充分信心伴隨廈門海洋產業的發展大潮做出更大的成績。廈門海洋生物製品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建議要培育和引進人才,為產業提供第一資源保障;要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要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引導社會資金高效投資,形成政策牽引、龍頭企業帶動的產業創新生態,推動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馮波
深化合作 實現無縫對接
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在廈門投資及拓展業務由來已久。作為廈門港資深合作夥伴,我們願意進一步深化雙方的合作,通過加強港航產業新技術應用,共同挖掘郵輪產品、延伸郵輪服務鏈條,推動「絲路海運」國際貿易物流新通道建設,共同為市場和客戶提供綜合航運物流服務解決方案,實現製造、流通和消費的無縫對接,充分發揮廈門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的優勢,促進廈門海洋產業從「蔚藍」走向「深藍」。
香港聯泰集團行政總裁、港區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陳亨利
和廈企走出去 探索建立海上牧場
聯泰集團的創建和發展都是圍繞太平洋進行的。我們擁有約150艘遠洋漁船,它們在帛琉、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等島國的太平洋海域作業,主要捕撈黃鰭和大目金槍魚,並經營基地、加工廠等業務。福建是我的老家,是我的「根」之所在,過去40年來投資從沒間斷。今年,我們在廈門投資興辦廈門水產品加工廠,將太平洋新鮮、優質的金槍魚運回廈門加工,這個項目只是一個開始。我們計劃把太平洋地區和沿岸的各種資源,分門別類引入廈門,預計總投資額30億元左右。我們還希望和廈門水產養殖企業一起走出去,在太平洋島國探索建立海上牧場,與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及海洋科研相關機構,探討設立海外科研所的可行性。
中科院院士、廈門大學地學部主任、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主任戴民漢
創新科研模式 賦能產業變革
海洋科技水平是經略海洋的重要基礎。廈門是中國海洋科教的發祥地,具備極佳的「三海」(海洋、海絲、海峽)優勢。我們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就要堅持藍色經濟綠色發展道路,依託現代科技及人海融合發展理念,把握未來產業與海洋深度融合的重大戰略機遇,構建創新生態系統,建立以廈門為主基地輻射區域、連結全球的國際海洋科技創新合作網絡,通過創新科研模式賦能產業變革,實現社會發展革新。
文字整理/本報記者 吳曉菁
來源: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