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姚鼐《登泰山記》的寫作背景

2020-12-23 宅門美味

姚鼐的《登泰山記》是我國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關於本文的寫作背景,《古文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版)是這樣說的: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他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於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記名。此年以養親為名,告歸田裡,道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同上泰山,登日觀之後,寫下了這篇遊記。

《古文鑑賞辭典》影響甚大,這一說法也流傳甚廣,但其中有四處錯誤,不得不辨。

第一,姚鼐生於雍正九年辛亥十二月二十日(1732年1月17日),按照古人計算年齡的習慣(跨一舊曆年即計一歲,且計虛歲),至乾隆三十九年甲午,應是四十四歲,而非四十二歲。

姚鼐像

第二,《四庫全書》在乾隆三十七年非但沒有告成,甚至還沒有開始纂修。據《纂修四庫全書檔案》所錄上諭及奏摺,乾隆三十七年,清高宗只是下諭旨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圖書,直到乾隆三十八年二月,才有編纂一部大型叢書並命名為《四庫全書》的決定,隨即開《四庫全書》館;至於編成時間,則是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四庫全書》共抄寫七份,這是第一份即文淵閣《四庫全書》抄寫完成的時間)。

第三,姚鼐以御史記名既不在乾隆三十七年,也與纂修《四庫全書》無關。姚鼐確曾參與纂修《四庫全書》。據《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乾隆三十八年閏三月十一日,大學士劉統勳等舉薦時任刑部郎中的姚鼐入《四庫全書》館參與修書,同期入館者還有程晉芳、任大椿、汪如藻、翁方綱、餘集、邵晉涵、周永年、戴震、楊昌霖等九人。姚鼐在館不足兩年,兢兢業業校閱典籍,現存《惜抱軒書錄》中收有他撰寫的提要稿(類似於今日之編輯初審加工報告)八十八篇。而以御史記名的時間,姚鼐在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十一月二十八日(1772年1月2日)寫給伯兄的信中說:「現在本衙門已保送御史,擬將來一得御史,無論能自給與否,決然回家矣。」(見《姚惜抱先生家書》,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故知姚鼐以御史記名在乾隆三十六年,而《四庫全書》尚未開始纂修,二者自然了無關係。

第四,姚鼐確於乾隆三十九年「以養親為名,告歸田裡」,但登泰山並非「道經」,而是專程前往。據姚鼐乾隆三十九年十月所撰《鄭大純墓表》(《惜抱軒文集》卷十一)中「今秋,餘疾請假」之語,則辭官時間為乾隆三十九年秋無疑,但正式返鄉則要遲至乾隆四十年春。姚永樸《惜抱軒詩集訓纂》卷三:「乾隆三十九年,先生乞病解官,及冬十二月,遂往山東為泰山之遊。」姚鼐於十二月出京赴泰安,與朱孝純二十八日登泰山,二十九日(是年除夕)觀日出,作《歲除日與子潁登日觀觀日出作歌》(《惜抱軒詩集》卷三)、《登泰山記》(《惜抱軒文集》卷十四)等詩文,次年正月返京,隨即與四庫館中同僚道別南歸。

四庫館同僚之一的翁方綱有《送姚姬川郎中假歸桐城五首》(《復初齋詩集》卷十一,寫作時間註明「乙未」,即乾隆四十年),其中第四首有小注云:「姬川昨自泰安歸,見示登日觀頂長歌。」所謂「登日觀頂長歌」,即《歲除日與子潁登日觀觀日出作歌》。此外,《惜抱軒詩集》卷八有《乙未春出都留別同館諸君》,姚永樸《惜抱軒詩集訓纂》稱此詩為「自泰安返京攜眷出都時作」。可見泰山並非歸裡途中經過,而是專程前往遊覽。

《古文鑑賞辭典》一直被奉為業界標杆,出現這樣的錯誤,似乎有點不太應該,希望修訂時能夠改正。其實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說明其作於乾隆三十九年辭官之後即可,如「以御史記名」、參與《四庫全書》纂修之事皆可以不提;但如果提及,就應該力求清晰、準確,避免誤導讀者。

另外還有兩個小問題附帶說明一下。

關於姚鼐從辭官歸裡的原因。養親是藉口,身體不好也是藉口,特別是後者,你無法想像一個身體不好的人能在天寒地凍之中登泰山看日出。姚鼐「告歸田裡」的原因,現在一般認為是由於其學術觀點與四庫館內尊崇漢學之士特別是戴震的學術觀點不合(王達敏《姚鼐與乾嘉學派》,學苑出版社2007年版);也有學者認為這只是直接原因,而主要原因則是「厭惡封建官場的腐朽險惡和堅持自己的個性獨立而『不堪世用』」(周中明《姚鼐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從姚鼐泰山之行所作詩文來看,他辭官後的心情還是很不錯的。

關於姚鼐為何要選擇除夕在泰山觀日出。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姚鼐格調高雅、特立獨行,其實不然。《登泰山記》開頭即雲「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至泰安後所作《晴雪樓記》(《惜抱軒文集》卷十四)亦云「餘之來也,大風雪數日,崖谷皆滿」,《於朱子潁郡齋值仁和申改翁見示所作詩題贈一首》(《惜抱軒詩集》卷三)中也有「擬將雪霽上日觀,當為故人十日留」之句,可見是因為連日風雪,只得在朱孝純府上等待天晴。月末天公作美,遂與朱孝純登山。次年正月初一日所作《題子潁所作登日觀圖》(《惜抱軒詩集》卷八)云:「豈有神靈通默禱?偶逢晴霽漫懷欣。」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可見除夕觀日出實屬偶然,而非刻意為之。

相關焦點

  • 關於姚鼐《登泰山記》的寫作背景
    姚鼐的《登泰山記》是我國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關於本文的寫作背景,《古文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版)是這樣說的: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他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於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記名。
  • 吳懷東老師:姚鼐《登泰山記》研究
    姚鼐 眾所周知,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獄中雜記》、劉大櫆的《遊晉祠記》《遊大慧寺記》《遊萬柳堂記》和姚鼐的《登泰山記》《遊靈巖記》堪稱桐城派散文的典範。
  • 《登泰山記》優質課教學設計:姚鼐為什麼登泰山?
    優質課《登泰山記》教學設計:主問題:姚鼐為什麼登泰山?(上)教學目標:1 . 與文本對話,體味文字中流淌的景、情。2. 熟讀文本,積累古文言知識,背誦課文。3. 領悟作者登泰山的真正用意。一、名句泰山誰能說出與泰山有關的名句、俗語等?1、有眼不識泰山。
  • 吳懷東老師:姚鼐《登泰山記》研究
    姚鼐 眾所周知,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獄中雜記》、劉大櫆的《遊晉祠記》《遊大慧寺記》《遊萬柳堂記》和姚鼐的《登泰山記》《遊靈巖記》堪稱桐城派散文的典範。
  • 《登泰山記》優質課教學設計:姚鼐為什麼登泰山?
    優質課《登泰山記》教學設計:主問題:姚鼐為什麼登泰山?(上)教學目標:1 . 與文本對話,體味文字中流淌的景、情。2. 熟讀文本,積累古文言知識,背誦課文。3. 領悟作者登泰山的真正用意。一、名句泰山誰能說出與泰山有關的名句、俗語等?1、有眼不識泰山。
  • 姚鼐:登泰山記
    今天推送清代姚鼐(nài)的《登泰山記》。
  • 姚鼐的《登泰山記》,描述了泰山的蒼勁,是藝術極高的優秀散文
    姚鼐《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全集》,是公元1774年冬姚鼐遊泰山後所寫的一篇山水遊記。這是一篇具有高度藝術成就的優秀散文,可以說,是達到了瑩澄澈、明潤無疵的境界的。姚鼐的《登泰山記》正是這樣。作者以蓬勃飽滿的健康情緒生動地描述了泰山嶸蒼勁的特色,繪寫了登山和觀日所目睹的千姿百態的景象,讀來令人神往。
  • 《登泰山記》鑑賞
    姚鼐也是其中的一位。姚鼐寫過多篇有關泰山的文:《登泰山記》、《遊靈巖記》、《歲除日與子穎登日觀觀日出歌》(詩)、《泰山道裡記·序》等。《登泰山記》是歷代泰山遊記中的佼佼者。讀這篇遊記,我們被作者濃厚的遊興所感染。文人登泰山,多選春秋良時,姚鼐卻選擇了一條特殊的路線和一個特殊的日子。
  • 以桐城派姚鼐的山水散文為例,剖析古代文人如何在山水中照見自己
    桐城姚鼐今天,我們以桐城派文章大家姚鼐的《登泰山記》作為欣賞依據,和你詳細地剖析「啥叫寄情山水?」一、中國的山水詩歌文化概念:泰山與儒家精神山水中寄託的感情是多樣的。《登泰山記》書帖(一)寄情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表達我先來說一個讀古人遊記的訣竅,就是:很少有人是不帶情緒地寫風景和行程的。
  • 姚鼐看不上範仲淹的《嶽陽樓記》!
    一些我們認為是經典的文章,《古文辭類纂》並沒有選取,如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姚鼐為什麼不選《嶽陽樓記》?這篇文章,我們讀過上百次,但是,嶽陽樓多高,有幾層,在洞庭湖的哪一邊? 《嶽陽樓記》中都找不到。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表達的,是自己的主觀情感。現在的「心靈雞湯」文很流行,《嶽陽樓記》實質上就是一碗老的「心靈雞湯」,只是我們寫不到他這麼高的水平。我們再看姚鼐自己寫的《登泰山記》: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裡,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
  • 《登泰山記》鑑賞
    姚鼐也是其中的一位。姚鼐寫過多篇有關泰山的文:《登泰山記》、《遊靈巖記》、《歲除日與子穎登日觀觀日出歌》(詩)、《泰山道裡記·序》等。《登泰山記》是歷代泰山遊記中的佼佼者。讀這篇遊記,我們被作者濃厚的遊興所感染。文人登泰山,多選春秋良時,姚鼐卻選擇了一條特殊的路線和一個特殊的日子。
  • 姚鼐《登泰山記》賞析
    公元1774年冬,姚鼐遊泰山後寫了《登泰山記》,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我國文學史上膾炙人口的遊記佳作。經作者精心剪裁,全文不足五百字,卻包含了很大容量。介紹了泰山,敘說了登山經過,描寫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綜述了名勝古蹟。文章既再現了隆冬時節泰山的壯麗景色,又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讚頌之情。全文共四部分。
  • 姚鼐為何在除夕時登泰山?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開四庫全書館,姚鼐被薦入館充纂修官。此職本應翰林方可充任,獨鼐與休寧戴東源等8人破格當選。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月,《四庫全書》成,鼐借病「侍親」為名歸裡,不入仕途,時年44歲。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寫下了《登泰山記》。
  • 2011年教師資格認定高中語文說課稿:登泰山記
    2011年教師資格認定高中語文說課稿:登泰山記 http://www.hteacher.net2011-07-18 11:02教師網[您的教師考試網]
  • 桐城派大家姚鼐不僅愛登泰山,也愛賞濟南的湖光山色
    姚鼐是清代桐城派散文大家。在中學語文課本上,就收錄有他的散文名篇《登泰山記》。他們賞菊望遠,賦詩唱和,姚鼐乘興作《九月八日登千佛山頂》詩。  從千佛山下來後,姚鼐遊興未盡,又來到趵突泉邊,聆聽泉水噴湧之聲。他再度提筆賦詩,抒發自己對濟南美景的喜愛。  不久,完成鄉試任務的姚鼐與濟南作別,依依不捨回到京城。  乾隆三十九年,不喜宦海的姚鼐在完成《四庫全書》編纂工作後,辭去了官職。在回鄉之前,他冒雪登上泰山,並留下傳世名篇《登泰山記》。
  • 以桐城派姚鼐的山水散文為例,剖析古代文人如何在山水中照見自己
    桐城姚鼐今天,我們以桐城派文章大家姚鼐的《登泰山記》作為欣賞依據,和你詳細地剖析「啥叫寄情山水?」一、中國的山水詩歌文化概念:泰山與儒家精神山水中寄託的感情是多樣的。《登泰山記》書帖(一)寄情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表達我先來說一個讀古人遊記的訣竅,就是:很少有人是不帶情緒地寫風景和行程的。
  • [桐城派「三祖」]姚鼐:立「家法」的導師
    姚範在其諸子侄中,最為看重姚鼐,他不僅親自教他經義,督促他學習,後來離家走上仕途後,仍不忘時常在家書中問到姚鼐的情況,比如「近日讀何書,寫幾篇文章」等。  姚鼐的同鄉先賢劉大魁那時也經常上他家串門,姚鼐長到18歲時,姚範便延請劉大魁教他古文。姚鼐非凡的文學天分,給劉大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大魁後來在贈給姚鼐的一首詩中這樣寫道:「我昔在故鄉,初與君相識。君時甫冠帶,已具垂天翼。」
  • 姚鼐與泰山:靜靜歡喜,默默喜歡
    最喜歡泰山的是桐城姚鼐。姚鼐寫過多篇有關泰山的詩文,以《登泰山記》膾炙人口。最喜歡篇目中這兩行字:「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桐城姚鼐記」。文字背後的落落大方是天地、山川、河流的落落大方。寫《登泰山記》這一年姚鼐40出頭,這個年紀在古時候應該不算年輕了,但如果是當官這年齡應該是正當年。這一年,他辭官回家,有說是順道也有說是專程登臨泰山,不管是專程還是順道,通篇文字,字裡行間都在告訴我們:姚鼐心情很好,沒有任何偽飾、乾乾淨淨、正經的好心情。
  • 高一語文教案:登泰山記1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  (參見課文注釋及教師教學用書)  三、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正音。  2.默讀課文,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補充注釋: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 【古文探奇】遊雙溪記-姚鼐
    品 READ 讀 遊雙溪記 篇幅雖短,情韻生動,充分體現出姚鼐散文記事明晰、文字雅潔,惜墨如金而又餘味悠長的風格特點。[1] 作者首先扼要交代了出遊經過以及留宿雙溪張英墓舍的緣由。由於「大雨溪張,留之累日」,故得以從容觀賞雙溪景色:「松堤內繞,碧巖外交,勢若重環」--茂密的松樹鬱鬱蔥蔥,蒼綠色的山巖重重疊疊,互相掩映,蔚為壯觀。加之雲氣瀰漫,煙雨朦朧,呈現出千變萬化的情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