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桐城派姚鼐的山水散文為例,剖析古代文人如何在山水中照見自己

2020-12-11 墨萱正評

文|墨萱薦書

序言我們在中學學習古詩詞的時候,總會說到一個詞,「寄情山水」。當時,你是抱著要答對題目的心情說出來的,並沒有理解到這個四個字真正的力量。依我看,「寄情山水」作為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它是由千古文人接力式的情緒傳遞,最終,締造出來的,是非常值得現代人玩味地一種情感。中國的傳統文化裡,自然往往不是作為人的對立面的客觀世界,而是一個能夠用來作為情感寄託,甚至能和人溝通的靈性世界。中國思想中有一個核心,就是「天人合一」。

桐城姚鼐

今天,我們以桐城派文章大家姚鼐的《登泰山記》作為欣賞依據,和你詳細地剖析「啥叫寄情山水?」

一、中國的山水詩歌文化概念:泰山與儒家精神

山水中寄託的感情是多樣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講的是自己對於生死的感悟;柳宗元有名的《永州八記》,既有政治和生活上的雙重抑鬱,也有一種通過自然界來審視內心的寧靜。

《登泰山記》書帖

(一)寄情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表達

我先來說一個讀古人遊記的訣竅,就是:很少有人是不帶情緒地寫風景和行程的。讀中國人的這類文章,先要一把抓住文章的情緒基調,再用知人論世的方式,了解文章的背景和生平,你就能發現,古代散文家的遣詞造句到底講究在什麼地方。

那麼姚鼐寫泰山,又是要寄託什麼情感呢?

粗一看它的《登泰山記》,你就能感覺出來,這篇文章情緒高昂,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特別正能量。要說這種情緒的能量來源,得先從作者寫文章的前後說起。

(二)人生際遇與所見山水的完美契合

姚鼐是安徽桐城人。你也許聽說過桐城派古文,這個文學流派歷時兩百多年,幾乎和清朝共始終。因為師徒傳授和聯姻,桐城在清代有許多家學淵源的文化家族,出了大量的古文家。現代人統計過,桐城派文人有1200多人。

桐城派的三大祖師是方苞、劉大櫆和姚鼐,以姚鼐的文章最好。姚鼐33歲入翰林院,41歲辭官。文章提到「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說的就是這次辭官的行程。

五嶽獨尊:泰山

有種說法是姚鼐此行是因病辭官,但他特意寫文章講述自己如何踩著齊膝深的大雪登山,這哪裡有生病的樣子?

他辭官是主動的選擇,官場不符合他的理想,他說過君子如果志向不得施展,就不如從容進退,免於遭遇恥辱。

(三)姚鼐,儒家君子的篤定與壯志

姚鼐這次也不是要去做隱士,他的計劃是用教學和著述來實現自己的責任。登山之後,他就開始講學和著述的生活了。

所以,姚鼐這次登山,沒有什麼對生命的茫然和矛盾,而是滿懷擺脫羈絆的愉悅,摻雜了儒家君子的篤定和躍躍欲試的壯志。

我們要注意:他此行的目的地是泰山。泰山代表的是儒家精神。對儒家信徒來說,登泰山本身就是一個追隨孔子的儀式。

二、山水景物的象徵作用:日出時分與大儒氣魄

山水是大格局的人生表達,要想體味整體的氣質,就必須先要品味山水的細節,也就是山水中的具體景物。咱們來讀這篇文章,看姚鼐是怎麼把儒家精神和內力,注入到泰山的自然山水裡的?

(一)山水散文中宏大自由的寫作視角

《登泰山記》的第一句是: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穀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裡。

這裡好像只是在交代地理環境,在閱讀經驗豐富的人眼裡,其實是大手筆。為什麼呢?這是從空中俯瞰泰山的境界。

泰山曉霧

泰山的特點是大,強大,偉大;相應的氣質是實在、雄渾,不是雲山霧罩的空靈。要概述泰山就不能糾結細節,只能從宏觀去寫。

可是,泰山是地理區域的最高峰,古代又沒有飛機。那就真得有兼善天下的胸懷,才能用這種視角去寫泰山。「陽穀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一句就像是抽象畫一樣,汶水、濟水和長城,三個線條就把泰山的輪廓勾勒出來了。簡單直接,刺入讀者的眼。

姚鼐是一個方正的大儒,文要如其人,他寫大勢,寫全局,顯示的就是儒家君子的敦厚氣質和胸懷。

(二)「日出」的入世象徵意義

陪姚鼐一起登山的是他的好友泰安知府朱孝純。他們沿著七千多級臺階拾級而上,經過門檻一樣的天門石崖。一路上大霧瀰漫,冰滑的石階幾乎沒法攀登,傍晚前終於來到了山頂。

泰山臺階

然後,姚鼐開始寫泰山日出,這是他所寄託的儒家情懷的寫照。日出是什麼意象?一日之計,欣欣向榮,是積極入世的。

接下來便是這名篇中的名句: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明燭天南」就精彩了,燭是蠟燭的燭,這裡當動詞用,是「照耀」的意思——山上有雪,和夕陽映襯,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還有,他對半山雲霧的形容是一個居住的「居」字,這種用法精彩與穩重兼顧,不顯得艱澀、奇異。

泰山旭日

儒家講究氣質中正平和,文辭通達而不絢爛,不能隨意馳騁才華。這種節制從審美上也很好,京劇名家唱戲,一齣戲裡只安排少數幾個精彩的唱腔;內斂含蓄的文學家,也經常是只把才華表現在幾個字上。

(三)儒者的獨特審美想像

我就說文章最後一句:群山在日觀峰面前像一群學生拜老師一樣的彎腰弓背,這就是儒生才能產生的聯想。

整篇文章沒有一句正面的說教,卻通篇蘊含著儒家的剛毅勇猛。在寫完這篇文章的四十年,姚鼐在揚州、南京等地的書院傳播桐城派文學理論。要成為一代宗師,有兩個重要條件:一是要足夠長壽,二是要教出好學生來。

姚鼐享年84歲,教出了一大批名震文壇的弟子。在他和後學的推動下,桐城派在雍正乾隆時期達到鼎盛,形成了江蘇無錫、浙江秀水等幾個基地,啟迪了曾國藩的「湘鄉派」,影響了整個清代的文化和教育,是中國古文最後一個重要流派。從後來的文學成就看,當年姚鼐登上泰山的躊躇滿志,還真不是少年的虛妄,而是大儒的格局。

三、被定義出來的山水氣質

杜甫《望嶽》

姚鼐《登泰山記》在古文裡的地位,類似杜甫的《望嶽》在詩歌裡的地位。他們倆寫泰山,懷抱的都是純正的儒家現實主義情懷。泰山的氣質是渾厚、有元氣,正好適合表達儒家「胸懷天下」的高遠志向。

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話就把泰山的境界寫出來了。杜甫之後一千年,又有了姚鼐。清末文學名家王先謙說:讀了這篇的人,應該擱筆不寫泰山。

就像杜甫、姚鼐定義了泰山的剛健雄渾,李白則定義了廬山的仙風道骨。山水被古人登臨詠嘆,也就成了中國文化情感的外化。

我們今天說的山水各有氣質,還不全是因為地形和地貌,也包含了由千古詩文寄託醞釀出來的文化意涵。

山水氣質

墨萱說:

姚鼐為桐城派所做的理論貢獻,就是強調要「義理、考據、辭章」並重。一篇文章,義理就是思想內涵,辭章是外在形式,而「考據」是清代學術的主要成就,這有利於治學嚴謹。用今天的語言說,就是文章要兼具「思想性、學術性和文學性」。

所以,以姚鼐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能更準確的詮釋什麼是「寄情山水」,那是文人胸懷的具象化表達。山水是靈動還是肅穆,並不以自然特徵為標準,而應當由看山水的文人情感來決定。所以,千古文章中的這四個字真正承載的是,那千年中流淌出來的人的真性情。

參考文獻:

[1]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與桐城派興衰嬗變研究[D]. 汪孔豐.上海大學 2013[2]姚鼐詩學思想與詩歌創作研究[D]. 王若瓊.安徽師範大學 2012[3]姚鼐的語文教育思想[D]. 辛如.天津師範大學 2012[4]「文人之詩」—姚鼐詩歌研究[D]. 王易華.湘潭大學 2011

相關焦點

  • 桐城派古文的山水靈境
    山水之作由來久遠。《詩經·斯幹》詠南澗之貌,《莊子·秋水》摹川流之狀,二謝紀遊之作、王孟幽賞之篇,皆各盡其妙。柳宗元《永州八記》則於古文中別開生面,意境清幽。宋元以來遊記也時入畫境。清代散文多宗桐城,寫景之作描摹山川景象,兼記登覽懷想,文辭清雅,別有意趣。
  • 吳懷東老師:姚鼐《登泰山記》研究
    桐城派創派理論家姚鼐的《登泰山記》名聞遐邇,但此文與姚鼐重要散文理論——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兼濟」說之密切聯繫,目前學術界尚缺少準確而深刻的闡釋。《登泰山記》創作於姚鼐辭官之後、南歸前夕,姚鼐心頭的風雲激蕩竟然在文中難覓蹤影,這種不合常理的狀況與其為文追求「雅潔」有關,其實,文中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山水自然、個體自由的喜愛,正是他辭官的原因之一,而這源自中古山水詩文、山水遊記傳統。
  • 袁宏道山水遊記散文中的美學特點
    以袁宏道等人為代表的公安派高舉反對文風復古的大旗, 在個人文學創作中自成一格, 尤其在以自然山水風貌為題材的遊記散文中, 將詼諧幽默的人格魅力與不拘一格的思想主張完美地融匯到山水書寫的語言構造中。如袁宏道《西施山》:「餘戲謂石簣:『此詩當註明, 不然累爾他時諡文恪公不得也。』石簣大笑, 因曰:『爾昔為館娃主人, 鞭箠叱喝, 唐突西子, 何顏復行浣溪道上?』
  • 【古文探奇】遊雙溪記-姚鼐
    處於環中,以四望煙雨之所合散,樹石之所擁露,其狀萬變。夜共一鐙,憑几默聽,眾響皆入,人意蕭然。 當文端遭遇仁皇帝,登為輔相,一旦退老,御書「雙溪」以賜,歸懸之於此媚,優遊自適於此者數年乃薨,天下謂之盛事。而餘以不肖,不堪世用,亟護,蚤匿於巖交,從故人於風雨之夕,遠思文端之風,邈不可及。
  • 【美學】袁宏道山水遊記散文中的美學特點(中)
    在以山水描摹為主要題材的散文作品中, 作者對個人內外形象以及性格特點進行了深刻的文學化抒寫, 「中郎記山水, 既不是刻板的摹山範水, 也不是簡單的融情於景, 或淡化景物描寫、強化議論色彩以顯露作者的生活感受, 而是把寫山水美與人情美結合起來, 充分地無所顧忌地寫出作為審美主體的人身處山水之中的審美感受。」
  • 【美學】袁宏道山水遊記散文中的美學特點(下)
    三、山水中現理性    在構思想像, 下筆作文時, 除了文章中語言的巧妙運用與個人獨特性格的抒寫外, 還經常會在文中或結尾客觀地表述自己對此文敘述內容或故事的看法與觀點, 這些議論總是時不時地帶些思辯的色彩。
  • 【美學】袁宏道山水遊記散文中的美學特點(上)
    [2]123袁宏道作為晚明公安派的代表人物, 文學創作中始終奉行公安派「獨抒性靈」的創作主張, 其追求個性解放的特徵恰當地體現在他的山水遊記創作中。因此, 很多遊記均表現出「諧趣」的特徵。袁宏道山水遊記的「諧趣美」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以詼諧幽默的語言構造山水內在情趣;二是用擬人來賦予山水自然活潑的個性魅力;三是將個人文學創作主張的抒發與山水融為一體。
  • 《登泰山記》優質課教學設計:姚鼐為什麼登泰山?
    泰山文化: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人類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泰山傳奇:泰山,「五嶽之首」,自古以來是一座神奇的山。傳說泰山為盤古開天闢地後其頭顱幻化而成,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中國自古崇拜泰山,歷代帝王君主多在泰山進行封禪和祭祀,各代文人雅士亦喜好來此遊歷,許多詩文佳作。
  •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八十三)
    它與北面的周家大山、霧露山,南面的嶽山、油榨嶺連成一線,形成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脈,為低山丘陵地貌。下泊山雖稱不上險峻高大,卻因山中有一溶洞而聞名於世。泊山洞發現於1993 年。探險者進入洞中後,立即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洞中鍾乳林立,石花遍布,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簡直就是一個地下水晶世界。
  • 桐城張家:清代政治世家頻現家族式清廉,獲王岐山低調造訪
    該館以有清一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興衰為主線,以重要代表作家的師承關係為順序,縱線排列。以重要代表作家生活的時代背景、文學交流、學術貢獻為塊面,橫向展開,匯文物精粹、歷史遺存、著作版本、學術研究於一爐,為了解桐城、認知桐城派和研究古代文學史的重要窗口。       「王書記對傳統文化很感興趣,看得很仔細。」張澤國事後向澎湃新聞回憶。
  •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六十三)
    它的美,在於攬奇峰怪石、山色林海為一體,在於集山泉溶洞、古墓遺蹟於一身。山水相映才秀美。岱鰲山森林密布,生態環境優美,許多溪流匯集於山腳之下,形成曾莊水庫、江莊水庫和漢塘水庫。方圓幾十裡的岱鰲風光濃縮於這三座水庫之中,美不勝收。
  • 關於姚鼐《登泰山記》的寫作背景
    姚鼐的《登泰山記》是我國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關於本文的寫作背景,《古文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版)是這樣說的: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他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於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記名。
  • 浙江「美」山水很受歡迎,被稱為「山水詩發祥地」
    浙江「最美」山水很受歡迎,被稱為「山水詩發祥地」,距離麗水2小時車程中國的大江大山絕非虛幻,每一道風景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等待著人們去探索。以浙江省為例,省內有許多著名的山川,如著名的雁蕩山,甌江,更別說溫州,他被稱為山水詩的發源地,從麗水開車只需兩個小時就可以看一眼。他位於溫州永嘉縣楠溪江,離雁蕩山不遠,所以又稱浙江「最美」山水,他也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所謂文明就是半耕半讀,在中國古代,許多的老百姓就是這樣生活的。
  • 明清散文在法國的翻譯與研究
    至21世紀初,班文幹(Jacques Pimpaneau)教授編寫的《中國古代文選》中選錄了此前沒有被翻譯的一些明初散文名篇,其中一些篇章是復古派之外的一些散文作品,而且大多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例如宋濂《秦士錄》和《尊盧沙》兩篇,劉基文集《鬱離子》中《工之僑獻琴》一篇。
  • 從明代繪畫中,分析古代文人的藝術化生活
    這裡就來介紹下,明朝文人的生活到底是如何藝術化的。雅集之風明朝繪畫中的「竹林七賢」、「蘭亭修禊」、「商山四皓」、「會昌九老」等雅集圖一直都是我國經久不衰的題材。所謂「雅集」既是文人們聚集在一起把酒言歡、操琴弈棋、品茗作畫,以此來表達文人們的風流倜儻、超凡脫俗的性情。
  •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原詩並非如此,且少有人知道
    現代人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這兩句詩,多半是因為小學課文中,一篇題為《桂林山水》的散文。這一篇散文創作於1962年,作者叫陳淼。不過詩的前半句,原來出自南宋詩人王正功的七律《勸駕詩》。「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後半句原文為:「玉碧羅青意可參」。整句意思是在講,廣西桂林的青山綠水,可以洗滌身心,給人以靈感。
  • 方勇:山水生機說
    山水之道,以筆墨造型寫山川情性,傳文學意境,臻至哲學境界。貫穿始終的是天地自然氣息與內心文化相印證、融合而創造出的無限盎然生機。自唐宋之後山水造型逐漸形成程式,張璪所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山水錘鍊方式,經過文人畫浸燻,從向自然尋求轉至向經典文本尋求方法。
  • 皖中四城首次攜手!共繪山水詩畫地~
    皖中四城首次攜手文旅聯盟共促繁榮廬江、桐城、肥西、舒城,同處皖中,居江淮之間,承大別山餘脈,既是一衣帶水、一脈相承,同時又彰顯出各自的特色和魅力。推介會上,「山水四城 詩畫皖中」四城文化旅遊發展聯盟正式成立,開啟了四城文化旅遊協作發展的新篇章,更打造了文旅聯動合作的新典範。
  • 《中國繪畫的深意》:山水花鳥中發現中國古人的理想生活
    《中國繪畫的深意:圖說山水花鳥畫一千年》,(日)宮崎法子著,浦睿文化、湖南文藝出版社聯合出品。紅網時刻10月2日訊(記者 蔡娟 通訊員 苑麗)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之美,可觀繪畫。山水畫、花鳥畫是兩類比較典型的中國繪畫,千年以來,深得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