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彭芸
兒童早期0~3歲是人的一生中成長的關鍵期和基礎期,對兒童早期進行的主要照護包括習慣養成以及潛能激發等早期啟蒙教育,會對其成長和未來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具有打通生命全周期服務管理「最初一公裡」的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嬰幼兒在各類照護服務機構的入託率僅為4.1%,近80%的嬰幼兒是由祖輩參與看護,家庭嬰幼兒照料負擔較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發展普惠託育服務體系」提出明確要求。0~3歲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如何儘快有效構建起來,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建立普惠、可及的兒童早期託育照護體系
「所謂普惠的含義應從兩方面理解,一個是在經濟上負擔得起,另一個意思是可及,就是具有可及性。」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忠一對記者表示。
他認為,當下發展普惠性託育體系,應按照價格可承受、方便可及的普惠性導向,綜合考慮當地居民收入水平、服務成本、合理利潤等因素,通過市場形成普惠託育服務價格,讓更多嬰幼兒家庭的託育需求能夠得到滿足,並且享受到更加豐富、更高質量、更為專業的服務。
劉忠一認為,「十四五」期間,一方面是要側重普惠,另一方面要強調多元。他解釋,所謂多元性就是不僅僅局限於某一類或某一種形式,從性質上講,有公辦的、私辦私營的、公辦民營的、公辦民助的等;從種類上說,有家庭服務模式、社區服務模式、醫教結合模式、託幼一體服務模式、市場運作模式、企業園區服務模式等,總之,是按照不同家庭的需求、不同消費服務的需要來設置。
讓農村孩子獲得更公平的照護服務
「進入後脫貧攻堅時期,農村貧困地區兒童的發展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投入。」中國兒童中心副主任楊彩霞認為,「目前我國3歲以下嬰幼兒絕大部分都生活在社區和家庭,以家庭撫養和教育為主,而農村隔代撫育比例較高。從地區差異來說,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家庭養育還存在明顯的差別,尤其是欠發達地區家庭養育還很薄弱,農村兒童在健康水平、兒童早期養育服務、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技術條件等方面都落後於其他兒童。」
中國兒童中心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對28個貧困縣的家庭養育環境所做的調研發現,留守兒童的大部分時間被電子屏幕或電視屏幕所佔據,而且兒童得不到很好的監護和系統科學的指導問題較為突出。
楊彩霞表示,當脫貧攻堅任務完成以後,想要持續、高水平發展,就一定要關注農村嬰幼兒教育,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兒童早期發展。她建議將家庭養育和鄉村人才振興的計劃掛鈎,要對農村家庭養育行為開展定期指導和定期評估工作,逐步縮小差距。
楊彩霞告訴記者,「十四五」期間,解決目前家庭養育中的痛點、難點問題,還需要關注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要把「立德樹人」教育貫穿家庭教育全過程;第二是重點關注3歲前孩子的家庭養育與人口的發展、人口政策落實的關聯性;第三是要從宏觀的政策方面,從兒童優先或者從兒童家庭友好政策和具體措施上支持家庭養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