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平溪放天燈:寫下新年願望祈福一年順遂
在臺灣,只要提到放天燈,大家都會想到新北市平溪鄉十分村。特別是在每年元宵節,放天燈更是臺灣北部最具有民俗色彩的文化活動。今天(9日)的《臺灣年味》系列報導,我們一起去放天燈祈福。
手握天燈,輕輕鬆開,看著寫滿祝福的天燈緩緩飛入天際,期待夢想成真。在新北市平溪鄉十分村的鐵路上,每天都聚集著前來放天燈的遊客。特別是在春節期間,遊客更是喜歡來到這裡,他們選好心儀顏色的天燈,在鐵路旁認真寫下新年期許。
大陸遊客:所有的希望全部都寄放在這個地方,希望全家人身體健康幸福快樂,小孩子學業進步。
馬來西亞遊客:這次是第一次(放天燈)。(感覺怎樣?)很熱鬧很多人真的是很特別,這是初體驗。
天燈以竹枝為骨架,外敷貼宣紙,看似簡單的放天燈,卻一定會有工作人員把天燈底部點燃後,再把它交到遊客手中,而要放飛它也有小技巧。
廈門衛視駐臺記者 王舒錫:現在放天燈已經成為平溪的一張名片,如何讓滿載希望的天燈能夠飛得又高又遠,一定要等熱空氣在燈內充滿後,順著上浮的拉力輕輕放手,那麼天燈就能飛得又高又遠了。
除了掌握放天燈的技巧,製作一個能冉冉升起的天燈才是最重要的。
新北市天燈民俗文化發展理事會理事長 胡民樹:先把它甩開,它站著,我們看看它主要是接縫的地方有沒有接好,如果沒有接好它會漏氣,會漏氣就飛不上去,所以每個天燈都要檢查。
胡民樹是臺灣做天燈第一人,他在2000年製作了一個高達18.9米的天燈,成為金氏世界紀錄的保持者。在他的改良下,天燈的顏色從以前的單一白色變成了彩色,也由早期五片宣紙拼接衍變成現在的四片宣紙,已經發展到第四代。
新北市天燈民俗文化發展理事會理事長 胡民樹:我們有經過改良設計這個角度,還有造型,現在這個是飛得最好最穩定的造型,它上面比較寬下面比較小,這個造型就是,類似我剛講的和諸葛亮的帽子一樣,差不多形狀,這樣飛起來就比較穩定。
在平溪,放天燈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但天燈成為平溪的名片卻是這30多年形成的。早年平溪煤礦豐富,煤礦成為當地主要經濟支柱,後來因為礦場產量減少以及礦坑災變,很多礦場紛紛關閉。上世紀80年代末,胡民樹回到家鄉平溪,成立新北市天燈民俗文化發展理事會,讓放天燈成為了點燃村子的希望。
新北市天燈民俗文化發展理事會理事長 胡民樹:想天燈這個產業如果沒有繼續發揚光大,在外面(的人)都不知道,全臺灣只有我們十分寮這邊有,十分寮這邊的祖先是從福建的惠安和安溪,當初帶著媽祖漂洋過海來這邊,順便也把天燈文化到來這邊。
如今放天燈已經成為平溪祈福納喜的一項活動,每年的元宵節當晚,都會吸引著數萬人潮到平溪參與盛會。平溪天燈活動也被美國探索旅遊頻道票選為"世界第二大節慶嘉年華",現場空前盛況。
(新媒體編輯:陳乃嘉)
熱詞: 新春平溪 放天燈 寫下新年願望 祈福 一年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