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新聞、文化界一批朋友走進關廟鎮,為關廟鎮發展建言獻策、為關廟旅遊搖旗吶喊、為關廟文化建設添磚加瓦。當然,大家也充分感受了關廟文化的厚重底蘊與巨大潛力,假以時日,順水順風,關廟未必不能是安康文化旅遊發展的龍頭呢?
關廟之所以叫關廟,原因就在這裡過去有關廟,因之而得名。據傳舊址就在現政府機關位置。
舊時關帝廟各地都有,無遠弗屆。以此為鎮名的,目前知道的是陝西、湖北、江蘇、安徽各一,並不很多。
在關廟鎮,大家最集中的想法是,建議為關帝塑像,重塑以忠誠、誠信、義字當先的關公忠義文化。
這裡普及點相關知識。
最早的關帝廟是什麼時候建的?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孫權用呂蒙計襲擊荊州,關羽鎮守荊州,一時因驕傲輕失,兵敗走麥城,被孫權部下所俘,蒙難於章鄉(即湖北當陽縣北)。公元220年春正月,孫權害怕劉備起兵報復,將關羽首級送於洛陽曹操處,曹操敬慕關羽為人,用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關羽首級於洛陽城南十裡,並建廟祭祀。這是最早建廟祭祀。
民間什麼時候開始信仰關公的?
對關公的信仰始於南北朝。光大年間(公元567年)湖北當陽縣(孫權埋葬關羽身軀在此)玉泉山首建關公廟。隨後關公信仰在不太長的歷史時間裡蓬勃發展,隋朝時出現了大量的有關關公的神仙故事,到了唐朝,關公廟增加,文人墨客詩文或碑帖中常提及關公,並開始出現在家中懸掛關公神像。
官方什麼時候公開贊同關公信仰?
對民間的關公信仰給予官方認可,應該從宋代朝廷為關羽加封號算起。
宋代封關羽為「顯靈王」、「忠惠公」、「祟寧真君」、「胎烈武安王」、「義勇武安王」、「壯穆義勇王」、「英濟王」。元朝亦然,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關羽封為帝君在明朝。明萬曆十八年「協天護國忠義帝」、四十二年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這時,關公廟開始被稱作關帝廟。
關帝崇拜鼎盛則是在清代,清統治階級認為自己能入主中原是得到了關公的神佑,所以,順治皇帝特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城綏靖佑贊宣德關聖大帝」。廟宇多達數十萬座。
民國時期,各地政府依然推崇關帝,明確將關羽與嶽飛合祀,是為武廟,與祭祀孔子的文廟同等規格對待。
關帝是什麼神?民間怎麼看待?
在民間,關公是位武財神,是保護商賈之神。又說關帝廟裡抽的籤最誰、最靈驗,不少文人吟詩推波助瀾。國內進入市場經濟後,以財神而供奉祭拜關公的人越來越多。供神的場所除了道教宮觀,還有佛教場所,商業場所乃至家中都可以看到各色各樣的關公神像。在說臺灣省有一百六十餘座關帝廟。新竹後山普天宮的關羽神像連同臺座高達四五十米。
海外亦然,有華僑的地方大多供有關帝,以之為保護神和財神。
現在人們只是祭拜財神、純粹從神的意義上膜拜。其實,關公的價值核心、信仰核心、一代代傳承的是重承諾守信譽的精神內核,因為誠信,才能生財,因為誠信,才能一往無前一馬當先。他更多是義氣的象徵,更是誠信的化身。
關廟鎮應該給關帝塑個什麼形象?
有大家建議,切莫塑大刀形象,安康要發展,必須要有開放心態、必須牢記誠信精神。不能拒「敵」於門外,還要謹防關門打狗,將「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招商損商,貽誤發展。
要講規則守規矩重信用。
所以,大家建議,塑像內容是這個樣:
關羽讀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