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塗門關帝廟碑記看泉州濃厚的關帝信仰

2020-12-21 關公文化彭允好

我國第一部全面論述中國民間信仰的專著《中國民間信仰》的作者烏丙安教授認為,在中國民間信仰中對賦予實有人物神性或半神性的信仰實體,大致上可以分為神人、仙人、聖人、巫師等四種,而「民間對於關公或關帝、關老爺的崇拜是中國民間信仰中最典型的神人崇拜。其影響之深廣甚至超過了對其它各路神靈的崇信,有清以來遍布全國各地城鎮鄉村的關帝廟就是最有力的明證」(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第四章《對附會以超自然力的文物崇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泉州崇奉關帝(關羽)的歷史甚早,但有材料可考,目前我們僅能上溯至明朝嘉靖(1522—1566年)年間。在萬曆(1573—1619年)年間,泉州曾出現崇拜關帝的熱潮,時人李光縉云:「今天下祠漢壽亭侯者,遍郡國而是,其在吾泉建宮,毋慮百數,獨我儒林裡中廟貌為勝。詢之故老,不知創所由始,相沿至今。上自監司守令居是邦者,迨郡薦紳學士,紅女嬰孺,無不人人奔走,禱靡不應,應靡不神。」(道光《晉江縣誌》卷十六,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

此「儒林裡中廟」即坐落在城南塗門街的關帝廟,該廟在《泉州府志》明代萬曆版中稱「關王廟」,清代乾隆版改稱「關帝廟」。因鄰近古城通淮門,故名「通淮關帝廟」,民間俗稱「塗門關帝廟」。

民國3年(1914年)增祀嶽王(嶽飛),故改稱為「通淮關嶽廟」至今,但民間信仰者大多沿稱為「帝爺公(廟)」。

從廣泛的意義看,民間信仰也是宗教信仰,因此,有的學者即把關帝列為道教俗神。實際上,關帝已成為儒、道、釋共同尊奉的歷史人物神明,這是歷史上儒、道、釋文化長期互相滲透、影響的結果,也反映了我國民間信仰自發選擇的無明確宗教意識的多樣崇拜特徵。而在這三種文化互相滲透的過程中,尤以儒家文化對關帝信仰的滲透最為顯著,這可以塗門關帝廟的有關碑記加以說明。

塗門關帝創自何時,早在明代的有關文獻記載中已稱無考。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六《壇廟寺觀·關帝廟》曰:「明嘉靖間長史李一德重修」,這是關帝廟有明確文獻記載的最早重修時間,當時稱關王廟,惜原重修碑記早已失傳,內容不祥。

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有關該廟的最早碑記,為明確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李光縉所作,但原碑刻現已不存,其碑文見載於清乾隆《泉州府志·壇廟寺觀》和道光《晉江縣誌·祠廟志》等地方文獻的「關帝廟」條目中。這也是清代人所能見到的關於塗門關帝廟的最早碑記,故乾隆年間官獻瑤才會說:「按廟之建不知何時,所可考者,修於有明萬曆癸卯(1603年),為之記者李君光縉」(道光《晉江縣誌》卷十六,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

李光縉在明萬曆三十一年所作的碑記中,特意點明塗門關帝廟所處的位置,以暗喻關帝明正統,仇孫、曹,乃得先師孔聖之意旨。記曰:「郡人廟侯(道光《晉江縣誌》卷十六,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於孔氏宮(按:即府學)之左。孔門之教莫大人倫,春秋之誅亂賊,誅其悖乎倫者。若不嘗藥、不逾境、不討賊之類,不必身親弒而後斧鉞之/諸弟子中,所推勇惟忡子路,迂正名死結纓,夫子皆過之,而許其弒君父而不從,則能明倫理之正,而不失食祿死難之義也。侯素好《春秋》,是以明正統,仇孫、曹,使其得吾夫子為依歸,當其在仲由之右與?郡人祀侯甚恪,不盡所以祀,故以此語之。」

因此,李光縉認為當時泉州人之所以會出現崇拜關帝的熱潮,是因為關帝生前即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他在實踐儒家倫理方面為人們樹立了典範。記曰:「今所為頌侯之烈,與侯所以系千百世人心者,得非以一念殉漢之忠乎!竊以為末盡侯也。夫帝室之有隆替,國統之有存亡,自生民有主而來,誰代無之,何但漢?其歷朝死事諸臣,當改姓易命之秋,殺身翼主而極忠無二慮,何但侯?然皆一時能使人嘆息諮嗟,傳之久而名存耳,未有若侯靈響,今凜然如生者。國於天地,必有與立,惟是生人五倫兩儀不得以墜,二曜不得以晦,人心不得以死。侯始遇玄德,朋友也;約盟而後,兄弟也;及推為中山靖王裔,以主事之,則君臣父子也。平居無裡之歡,非胞乳之共,不有折圭擔爵之素,匹夫相友,然信以死,先兄而後臣之,間關周旋,各盡其道,此侯之所以獨千古也。」

最後,李光縉告誡崇拜者曰:「其或有不忠、不孝、不弟、不友、不信者,無得入此廟,縱禱於侯,侯亦必不應之。」要求他們平時需以儒家的倫理觀念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否則就難以達到崇拜的目的。

萬曆四十年(1612年),塗門關帝廟於廟右增塑劉先生、關壽亭侯、張西鄉侯神像,又附諸葛武侯神像,一併祀之,以「表漢時共事之雅,開泉人未有之祀」。

為此,李光縉又作一記之。《碑記》開篇即言增塑諸神像之緣起:「廟左右堂,左祀壽亭侯,左祀平浪侯晏,不知所以始,久沿弗敢更。萬曆甲辰歲(1604年),奉佛者遷平浪侯於堂右偏,而中塑觀音大士像,為善信皈依之地,識者非之。壬子(1612年)春,移大士像於月臺之禪室,而裡中孝廉鄉君汾、文學楊君某某、何君啟升、張君某,相議塑劉先生、關壽亭侯、張西鄉侯,附諸葛武侯,祀於其中堂,位南向,而奉平浪侯於前廳,位北向。」

這段話使我們得知明萬曆年間發生在該廟裡的儒、道、釋文化相互滲透的一個重要史實。碑記接下去的內容主要是闡述儒家思想的義利觀念:「夫古今言義者,皆屬之君臣,而於朋友則言信。然近於義而言始可復,則信亦義之符也,雖謂朋友為義交可矣。乃若兄弟未有言義者,其親本乎父子夫婦之生,其倫秩乎胞乳先後之序,乃天之所洽,非人之設,安得言義。兄弟而以義言,則自劉先主於關、張始也。……夫自古未有非輕大利之人而能與人成大利者。壽亭、西鄉以君臣之義,完手足之好;武侯釋兄弟之好,完君臣之義。或先弟而後臣,或先師而後臣,則先主以義始,而三臣以義終。」

其中,李光縉還特地提及:「武侯亦自表於先主: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餘財,以負陛下。其見大義而忘利如此。」

最後,李光縉道出他作此碑記的目的:「嗟夫!使人而皆能見義以忘利也,使恩誼之情篤,而身家之心輕矣。以處君臣、兄弟、朋友之倫,何所不可哉?餘故特表而出之,以為世之臣弟友者勸焉。」

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泉州崇拜關帝之風特盛,就其社會政治背景而言,與全國的大氣候有關。明朝中期,內憂外患並至,北有蒙古貴族餘勢力的威脅,東北有滿洲族的興起,東南沿海有倭寇的侵擾。

另外,由於政治的黑暗,農民起義連綿不斷。為維護封建政權的地位,嘉靖以後的統治者特別注重體現在關帝身上的儒家忠義思想,對民間關帝信仰有意識地加以扶植和引導,以為現實政治服務(吳幼雄:《泉州宗教文化》,鷺江出版社,1993年6月)。

就其社會文化背景而言,則與泉州地區的小氣候有關。泉州自唐代歐陽詹中進士後,向學風氣大盛,南宋時一是我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過化之區,素有「海濱鄒魯」之稱,中科第者不僅數量多,而且出現過四世進士、三世進士,以及父子進士、祖孫進士、兄弟進士等盛事。就明代而言,泉州人讀書治經蔚然成風,出過70部左右具有一定影響的研究四書的專著,而明朝中期以後的福建朱子學的代表人物,則全是泉州府人。

程朱理學在泉州社會生活中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明代泉州回民的漢化,也與之有密切關係,時在嘉靖、萬曆間,正是泉州崇拜關帝風氣特盛之際。實際上,泉州士大夫在關帝信仰活動中,是十分積極和活躍的,他們或主持修廟,或撰寫碑記,或塑神像奉祀。

到了清代,儒家對關帝信仰的文化滲透仍在繼續,這可從撰寫於清代的其它的幾篇碑記得到反映。在對泉州民間信仰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其儒、道、釋互相滲透的文化現象是相當普遍的,並不只局限於關帝信仰,而且一直綿延至今不息。

作者:李天錫:《關帝信仰在華僑華人中的傳播和影響》,刊《泉州道教文化》總第4-5期

相關焦點

  • 關帝神轎昨晚泉州巡遊 臺灣近千信眾「鬥陣」熱鬧
    東南網6月29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第二屆泉州海峽兩岸關帝文化節」將於今日上午正式開幕,昨晚,泉州市區舉行了臺灣及東南亞各地,關帝神轎巡遊及各地民俗陣頭踩街活動、各地關帝神架安座儀式。來自臺灣的近千名信眾,以及來自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的百餘名信眾參加了此次踩街活動。
  • 【關公信仰】東山島關帝聖君新春出巡
    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主政漳州時期,中原文化便源源不斷地傳入東山,給這個海島帶來前所未有的生機。她海納百川,不但吸納和保存了來自各方的民間藝術,而且以其獨特的海洋文化原素哺育和發展了它們,使之獨具深厚的海洋氣息和地方特色,再從這裡向臺灣乃至海外傳播。 東山關帝廟位於銅陵鎮東麓,國家4A級「風動石景區」內;座山臨海,林木蒼鬱、奇石、海礁、古城環列,風景優美。
  • 《紫荊》:「關帝文化」在香港長盛不衰的原因
    廟宇結構精巧,色彩絢麗,廟堂呈二進式,廟門兩側有清道光三十年石刻對聯:「翰墨淋漓光華文德衝霄漢,生靈赫濯凜烈英風鎮海河。」大門內有一塊金匾,上書「神威普佑」四個大字,是光緒皇帝御筆之寶,正殿供奉文武二帝。
  • 「七絕」大同關帝廟
    主殿(關羽)大同關帝廟俗稱武廟,亦稱大廟,為元代建築,坐落於大同古城鼓樓東街。大同市區原有關帝廟達16座之多,而以鼓樓東街關帝廟最大、最古老、故而稱「大廟」。大廟具體創建年代,已無法考證,唯元泰定年間(1324-1328)曾敕降封號,現紫石小碣已不存,但明景泰、嘉靖、隆慶、萬曆相繼增修,俱有碑記在錄。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乾隆二年(1737)、乾隆三十八年(1773)、道光九年(1829)均有修葺,碑記猶存。從建築手法,布局結構來看,當為元代建築。
  • 大關帝廟:祀戎結合的典例
    其中規模最大、形制最完整、建築最雄偉的是廟前街的關帝廟,因此稱為大關帝廟。2013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作為「萬裡茶道」遺產提名點,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大關帝廟正是一座集祭祀功能與軍事功能於一身的典例建築。從祭祀角度來說,武廟的地位等同於文廟。所以在相應的封建時代裡,各地官員必須像對待文廟一樣,承擔起武廟內四時奉祀的重要職責。在科舉制度中,武廟地位同樣崇高。武科舉時,武科貢生都要到武廟裡祭拜武科先聖先師後才可以參加考試。從軍事角度來說,古代國家凡有重大的軍事行動,都必須在武廟告祭之後才能出徵。大關帝廟的位置緊鄰都司街。
  • 福建泉州塗門街關帝廟,上香、求籤、拜拜的步驟都在這兒了【建議收藏】
    塗門街的關帝廟(也稱通淮關嶽廟)屬於泉州香火旺盛的寺廟之一,有一千多年歷史,是關公信仰六大祖廟之一,同時也是福建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武廟。平常的時候,泉州好多人和朋友一起會在關帝廟求籤試試。有人求財,有人求子,有人求姻緣,有人求家宅。
  • 福建東山關帝廟赴臺文化交流活動在高雄開幕
    原標題:福建東山關帝廟赴臺文化交流活動在高雄開幕   新華社高雄10月17日電(記者付敏 劉劼)17日,福建東山關帝廟赴臺文化交流活動在高雄開幕。   在高雄的意誠堂關帝廟內,香火繚繞,樂聲朗朗。
  • 最近關帝廟舉行表演引來臺灣2000人前來參加到底在慶祝什麼
    東山關帝廟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它與臺灣的神緣關係非常密切,臺灣的中原關帝文化是從東山這個碼頭傳播過去的。可以說:東山關帝廟是臺灣關帝信仰的發祥地。 東山關帝廟總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佔地面積達20餘畝。關帝廟廟門為華表樓亭式建築,為清道光年間臺灣嘉義人、太子太保王得祿所捐修,故俗稱「太子亭」。
  • 【關注】東山關帝神像巡遊高雄
    臺灣信眾舉行關帝神像迎駕儀式                十月中旬的高雄依然有著炎炎夏日的灼熱,卻擋不住數千名臺灣關帝信眾來到港口迎接福建東山關帝神像金身的熱情。      16日下午,高雄港香蕉碼頭人頭攢動,鑼鼓喧天。數千名關帝信眾不顧烈日炙烤在此等候神像的到來。
  • 【聚焦】東山關帝廟關帝神像金身首次啟航環臺巡安祈福
    據關帝廟負責人介紹,東山關帝廟是臺灣眾多關帝廟的香緣祖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兩岸信眾都熱盼關帝神像金身赴臺巡安祈福。從去年底開始,我們就著手籌辦活動。這次活動以「千秋關帝、萬世聖源」為主題,關帝神像金身從東山港起駕,經澎湖入臺灣環行全島,並駐駕臺南龍崎文橫殿、高雄意誠堂、臺灣祀典武廟等22家關帝廟,活動歷時77天,將於12月底結束巡安祈福活動返回東山。
  • 【重磅】東山關帝廟關帝神像金身首次啟航環臺巡安祈福
    東南網漳州10月11日訊(本網記者 蘇益純 通訊員 林華藝 殷琪 文/圖)  10月11日上午,東山關帝神像金身在兩岸信眾的簇擁下,啟輦離廟,乘坐檯灣海盛航運有限公司船隻由東山港啟程赴臺巡安。據關帝廟負責人介紹,東山關帝廟是臺灣眾多關帝廟的香緣祖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兩岸信眾都熱盼關帝神像金身赴臺巡安祈福。「從去年底開始,我們就著手籌辦活動。
  • 運城關帝廟:關羽故裡國內佔地最大關帝廟,這裡還有最大關羽雕像
    來吧,「長安逍遙遊」帶你換個視角看世界!三國時桃園三結義的關羽在後世常常被人們尊為武聖人,因此在各地就有很多的關帝廟,來供奉這位忠勇仁義的武將,在關羽故裡的山西運城解(hai)州鎮也有一座關帝廟,據說這個關帝廟不僅是目前 國內面積最大的關帝廟,而且這裡還有最大的關羽塑像。
  • 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大同關帝廟大殿
    2019年張家口、大同遊記第12篇&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40篇:大同關帝廟大殿本文系靜思齋·於嶽原創、自行拍攝,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一場雨將至,天空灰濛濛的,我在關帝廟的遊覽亦稍顯倉促,可謂本次參觀的二十餘處國保單位中留下記憶最淺的,還好通過當時留下了一些影像,此刻尚能將它們慢慢回想起來。
  • 泉州關帝廟: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
    如今的關帝廟(肖發興/攝) 若要說香火最為旺盛的,那必然就是塗門街的「關帝廟」了!塗門街在古代叫通淮街,「當時泉州城一共有七座城門,每座城門均有一座關帝廟。」前面加上街道的名稱是用以和其他的關帝廟區別開來。
  • 泉州關帝廟:守護兩岸民眾福祉的神靈
    在泉州塗門街,有一座規模宏大的關帝廟,每年進香的信眾有數十萬人,其中不少是臺灣同胞。泉州關帝文化作為閩南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促進海峽兩岸民間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泉州地處海邊,古時,很多閩南人到四大洲五大洋,所以最早泉州神為海神。明太祖朱元璋信服關羽,下令泉州七個城門要建7座關帝廟。
  • 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大同關帝廟大殿
    2019年張家口、大同遊記第12篇:大同關帝廟大殿本文系靜思齋·於嶽原創、自行拍攝,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從九龍壁出來沿和陽街繼續東行,在第一個路口(都司街)右轉不遠即到大同關帝廟,途中路過一個天主堂,然木門緊閉(也許都司街這邊不是正門吧),未能參觀。
  • 距今600餘年大關帝廟「重生」:傳承關公文化與晉商精神
    楊佩佩 攝中新網太原6月14日電 題:距今600餘年大關帝廟「重生」:傳承關公文化與晉商精神作者楊佩佩古都太原的繁華鬧市中,因主題展覽、文創產品、書畫表演等豐富多樣形式的融入,一處「沉睡」多年的明清古建築——大關帝廟迎來「重生」。
  • 萬人空巷,熱鬧非凡的「關帝廟會」
    或許是與關羽徵戰土山有關吧,在土山鎮有一座規模較大的紀念關羽的關帝廟,始建於明朝天順三年(1460年),迄今已逾500多年,有資料稱其當時為全國第二大關帝廟。數百年來,自發祭拜關老爺,逐漸成為當地的傳統習俗。在關帝廟門口有一幅對聯格外醒目: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號聖釋號佛道號天尊。
  • 東山島牛人畫說東山關帝廟風水與布局
    東山關帝廟位於風動石景區,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是全國四大關帝廟之一
  • 關廟鎮要塑關帝像?拿不拿大刀?
    關廟之所以叫關廟,原因就在這裡過去有關廟,因之而得名。據傳舊址就在現政府機關位置。舊時關帝廟各地都有,無遠弗屆。以此為鎮名的,目前知道的是陝西、湖北、江蘇、安徽各一,並不很多。在關廟鎮,大家最集中的想法是,建議為關帝塑像,重塑以忠誠、誠信、義字當先的關公忠義文化。這裡普及點相關知識。最早的關帝廟是什麼時候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