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彭家大院、劉家院子榜上有名
記者昨天從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經重慶市人民政府同意,第三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正式公布,彭家大院、劉家院子等130處歷史建築進入了保護名錄。
據了解,這130處歷史建築包括居住建築32處、商業建築5處、公共服務建築34處、工業倉儲建築13處、軍事防禦設施16處、市政水利設施25處、風景園林建築2處、祠廟會館3處。其中既有大禮堂東樓、文化宮大劇院等市民耳熟能詳的歷史建築,也有彭家大院(渝北區)、劉家院子(雲陽縣)等巴渝特色鮮明的歷史建築。這些歷史建築主要反映了重慶城鄉發展的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具有較高的建築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
按照《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規定,下一步將由當地政府組織開展設置保護標誌牌、測繪、保護規劃編制等工作,保護和延續歷史建築的歷史風貌。
哪些歷史建築入選 記者帶你了解一下
本次公布的重慶市第三批歷史建築有哪些值得關注?記者進行了一番了解,以下歷史建築值得關注。
彭家大院
位置:渝北區木耳鎮金剛村
建築類型:居住建築
建築特色:彭家大院始建於十九世紀,傳統巴渝風貌,單層住宅,土木結構,規模較大,多重院落,內部陳設體現了傳統巴渝生活氣息。
建築三面環水,四周環山,環境整潔。建築採用多重院落布局,主軸上的建築均為三間,前廳、後堂以及左右廂房連接形成內院。建築主體結構為木穿鬥結構,正房局部採用抬梁結構。屋頂為小青瓦懸山屋頂的組合,牆體為木板壁牆和竹夾壁牆,木格窗與門頭處都有精緻雕花。內部還保留著古老的雕花木床,屋前還擺放著石磨、碾子等老物件。
白濤街道新院子
位置:涪陵區白濤街道三門子村四社(沙田)
建築類型:居住建築
建築特色:白濤街道新院子始建於1889年(清光緒己丑年),歷時10年建成。傳統巴渝風貌,木構三合院,建造用料考究,木作、瓦作、後刻、彩繪等裝飾豐富,工藝精細,對研究晚晴西南傳統民居有重要的實物價值。
老院的石質門框石作精良,樣式獨特,匾額家訓、對聯、雀替色彩猶存、字體清晰。院主人石彥恬為晚清著名書法家、詩人,曾任福建海澄縣知縣,助林則徐虎門銷煙,告老還鄉後,其孫石公年出資修建為其養老,建房匠師為黃常年。
劉足山碉樓
位置:南川區楠竹山鎮鍋廠村5社34號
建築類型:居住建築
建築特色:劉足山碉樓始建於民國末年,為夯土結構的居住防禦一體式碉樓。碉樓為夯砌築,頂部攢尖屋頂,四面出挑外廊,是川東地區碉樓型制的一個典型。
碉樓平面呈正方形,共四層,下面兩層與廂房結合,上面從廂房屋頂升出兩層,成為整個院子的制高點。碉樓內部樓板結構為木樓板,通過木樓梯聯繫上下層,內部局部用木板壁分隔空間。碉樓主要靠夯土結構承重,木樓板直接插入夯土牆中,屋頂為木構架屋頂,屋頂結構清晰對稱,保存良好。
洋輝鐵路橋
位置:江津區油溪鎮明月社區
建築類型:市政水利設施
建築特色:洋輝鐵路橋於20世紀50年代由成都鐵路局修建,造型樸實、簡潔有力,作為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上的重要橋梁,真實記載了成渝鐵路從建成使用至今66年的歷史。
洋輝鐵路橋位於成渝鐵路線江津油溪段,引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主跨為全鋼結構,採用箱式空間桁架,由實腹、空腹兩種類型的杆件組合而成,體現出結構經濟、實用性強的特徵。充分體現了新中國建設時期「適用、經濟、美觀」的建設原則。
碧津公園
位置:渝北區雙龍湖街道雙龍大道31號
建築類型:風景園林建築
建築特色:碧津公園建於1987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風貌,風景園林建築,是重慶市城區最具旅遊價值的公園之一。
公園位於渝北區兩路街道,以林木見長,依山傍水,地形曲折多變,布局自然得體,突出植物造景,常年碧綠青翠。公園內建築較多,其中大拱橋為七孔連續拱橋,採用石頭砌築,稱為七夕橋。公園北門還有紅巖英烈王樸烈士像,此外還有觀音古廟、東方情韻浮雕等人文景觀。
(重慶晚報-上遊新聞記者趙映驥)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