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拂過,蘆花飄蕩。一簇簇蘆葦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耀著光芒。
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資源管理與保護科陳國遠拿出望遠鏡,調好角度,遠處的水塘裡一群水鳥或蜷縮休息,或在水面嬉戲,一舉一動清晰可見。
「全球極危物種勺嘴鷸,每年遷徙都會經過鹽城保護區,發現的數量從前幾年的幾十隻增加到現在200隻左右,表明溼地保護髮揮了作用。」陳國遠興奮地說。
作為國際重要溼地,不遺餘力地保護生態環境,讓這裡成了候鳥越冬的天堂。
回眸承上啟下的「十三五」,鹽城珍禽保護區認真實施「生態立市」戰略,踐行「兩海兩綠」發展路徑,以新理念引領發展、以新思路鑄就輝煌,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徵途中,交上了一份有熱情、有擔當、有作為的時代答卷。
5年來,先後獲得市委、市政府「申遺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環境教育基地」「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自然教育學校(基地)」「中國沿海溼地保護網絡溼地教育中心」「全國五四紅旗團總支」「梁希科普活動獎」等榮譽稱號。
黃海溼地 築起「生態長城」
11月28日清晨,太陽從天邊升起,帶來一片醉人的紅暈。
蘆葦叢中,各種水鳥紛紛出動,開始新一天的覓食。它們之所以生活安逸,與人們的保護密不可分。尤其是保護區引進測鳥雷達車後,對鳥類活動的監測更是如虎添翼。
這種設備測鳥的距離直徑為20公裡,只要鳥類經過監測區域,就能測到鳥類飛行高度和速度。未來保護區將把測鳥雷達和視頻監控相關聯,從而確定候鳥的種類和數量。
鹽城珍禽保護區地跨響水、濱海、射陽、亭湖、大豐、東臺六個縣(市、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丹頂鶴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灘涂溼地生態系統。據統計,每年有300萬隻水鳥棲息於此。廣袤無垠的溼地,成了它們棲息越冬的家園。
生態管護,歷來是珍禽保護區的立區之本。
「十三五」期間,該保護區始終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著手長效構建「一中心四體系」的管護模式,即以「提升保護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中心,打造「三區」(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全域管護體系、「海陸空」全方位管護體系、「24小時」全天候管護體系、社區網格化全覆蓋共治體系,從而全面築起守護黃海溼地生態的堅固長城。
數據最有說服力。5年來,該保護區緊盯中央環保督察組等發現的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堅決按照黨委政府決策部署,有力推動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88個違建項目全部整改到位。緩衝區和實驗區累計退出種植養殖面積24.9萬畝,拆除違建面積28.8萬平方米,有效防止以往邊整改邊反彈的隱患。核心區通過開挖隔離河、設置隔離網、修築巡護道路,實現全封閉、無人化管理。
在此基礎上,建成12個管護站,布設297個監控探頭,購置9臺無人機、2艘巡護船,填補海域日常巡護空白;在珍禽越冬等關鍵時期落實夜間巡護制度,使全區域實現空間立體化、時間白加黑的全覆蓋管護。通過日常巡查和聯合執法,有效控制非法獵取和破壞資源行為,及時救助受傷鳥類,讓它們恢復健康重返藍天。
創新發展 插上科技的「翅膀」
生態堅守的精神脈絡,永遠印刻在黃海溼地的每寸土地上。
34年前,中國首位馴鶴姑娘徐秀娟應邀南下鹽城,以「三枚鶴蛋」的成功孵化開啟保護區科研工作的艱難徵程。即便在她犧牲後,無論條件如何變化,保護區創業創新的精神始終不變。
在這一精神感召下,該保護區通過引培高層次人才、搭建高規格平臺、聯合高水平科研機構,用水滴石穿、精雕細鏤的「工匠精神」,積極構建溼地生態監測體系,開展鳥類遷徙分布特徵、動物棲息地管理與保育、生態系統演變規律等研究,廣泛應用衛星跟蹤、雷達監測、無人機與高空監控、地理信息系統、生態環境自動化監測等新技術新裝備,為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安裝鳥類監控(圖片由江蘇鹽城溼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打開這裡的科技檔案,不難發現,5年來,10多名專技人員先後承擔了鹽城溼地生態保護特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棲息地恢復科技示範、鹽城濱海溼地鳥類多樣性調查與評估、鹽城濱海溼地鳥類視頻自動識別監測、基於完整生物鏈修復的綜合溼地恢復技術推廣、鹽城濱海溼地海岸侵淤監測等省級以上課題。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一項,出版了保護區鳥類圖譜、植物圖鑑、科考報告等專著,建立了丹頂鶴越冬地最大的人工繁育種群。成立了保護區鳥類救護與繁育中心、保護區生態監測中心,與科研院所高校共建了濱海鹽沼溼地生態地質野外觀測站、鹽城師範學院溼地學院、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工作站等科教平臺。
課題與問題對接,成果向成功轉化。科學引導引水補溼、退漁還溼、蘆葦和互花米草控制、鹼蓬生境恢復等溼地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讓5000公頃生態系統退化區逐漸成為生物多樣性富集區,生態效益日漸彰顯。
總投資達2.37億元,涉及8大系列工程的亞行投資項目順利收官後,除了完成生態修復工程,還建成社區共建中心、環境教育中心等工作用房26座,修築巡護道路40公裡,設置隔離設施25公裡,購置車輛、快艇等巡護快速反應設備,初步搭建保護區智能管理系統。該項目不僅獲得了亞洲開發銀行官員的高度認可,而且在沿海溼地保護和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保護開發 擦亮世遺金字招牌
生態文明建設是攻堅戰,更是持久戰。
近年來,該保護區以鹽城黃海溼地成功申遺為契機,將科普宣教作為推進我市沿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深入發掘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文化內涵,構建起「橫向協同、縱向貫通、內外互動、全媒響應」的立體宣教格局,不斷拓展保護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比如,專題舉辦徐秀娟烈士犧牲30周年紀念活動,打造烈士精神教育基地;編撰全市中小學溼地科普活動手冊,全方位開展溼地科普進校園系列活動,在較大範圍內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宣傳效果。
▲科普走進校園(圖片由江蘇鹽城溼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一系列載體多彩呈現。強化融媒體宣傳,發揮新介質作用,開通網絡、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新媒體帳號,5年共編發《丹頂鶴》季刊20餘期,免費向社會贈閱逾萬份;紀錄片《一個真實的地方》入圍第8屆法國尼斯國際電影節獲3項提名,並在新華網、學習強國等平臺播映;反映鹽城保護區的影像作品獲「秘境之眼」活動一等獎。
一系列活動多元展現。溼地科普「雙進」活動覆蓋全市大中小學校萬餘名師生;成立黃海溼地保護志願者聯盟,發展志願者300餘名;打造徐秀娟烈士精神教育基地,被省林業局推廣為全省林業系統學習典型;「觀鳥識花賞自然」活動獲江蘇省研學旅遊產品優秀獎和中國林業最高獎項——梁希科普活動獎。
一系列陣地多樣體現。生態旅遊跨越式發展,景區面貌煥然一新,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成為江蘇省生態旅遊示範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長三角地區職工療休養基地,並先後獲得「鹽城市療休養基地」「鹽城新地標網紅打卡地」稱號;丹頂鶴主題館常態開放,成為具有「中國最佳生態溼地場館」美譽的自然教育重要場所,成為遊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旅遊勝地。
奮楫揚帆,逐夢前行。處在「兩個一百年」交匯點的鹽城珍禽保護區,正勇立時代潮頭,保護開發擦亮世遺溼地這塊金字招牌,凝心聚力把學習貫徹生態文明思想引向深入,把建成美麗鹽城的目標細化深化,從字面落實到地面,從口頭升華到行動,紮實推進,書寫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登瀛觀察,致力打造鹽城最具影響力的時政公號!
撰 稿 | 鹽阜大眾報融媒體記者 祁兆勝 趙亮
攝 影 | 鹽阜大眾報融媒體記者 李思遠
值班主任 | 陳 輝
原標題:《大美溼地 候鳥天堂 ——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十三五」發展成就回眸》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