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奮發圖強!「血與淚的控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

2020-12-16 騰訊網

血與淚的控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口述史展

12月10日,「血與淚的控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口述史展」在南京曉莊學院方山校區圖書館開展。展覽由南京曉莊學院商學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青年志願者團隊與江蘇省社科普及研究基地南京曉莊學院圖書館主辦,以20餘幅版面,向觀眾講述南京大屠殺前後10餘個受害家庭(族)的生活狀況。

志願者探望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艾義英老人(受訪者供圖)

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記錄

2017年4月南京曉莊學院商學院16名志願者參與了國家社科基金「抗日戰爭研究工程」專項《基於微觀史學的南京大屠殺研究》子課題「南京大屠殺300戶家庭受害研究」調查尋訪活動中。大學生志願者們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從江寧大學城到南京的大街小巷及郊區一戶一戶地走訪,與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或者倖存者的後人進行面對面交流,記錄下這些家庭的受害經歷,累計採訪了86戶倖存者或者親屬。

來自南京曉莊學院商學院的大學生志願者們整理了採訪錄音和採訪日記192篇,項目報告30餘萬字,口述資料近13萬字,音頻時長共計4730分鐘。他們用文字、錄音和圖片形成了以口述文檔為主、錄音、調查表和影像圖片資料為輔的一套口述材料,記錄下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歷史記憶。

「隨著時間推移,倖存老人相繼離世,調查牽涉家庭成員多,尋訪工作難度很大。」志願者團隊指導老師劉眉介紹,「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記錄,許多訪談都成了『絕筆』」。

口述史展現場

1個學院,3個志願項目,6年堅持

記者了解到,從2015年起,除「南京大屠殺300戶家庭受害研究」項目外,南京曉莊學院商學院大學生志願者還與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等單位合作,參與到「侵華日軍溧水大轟炸」、「南京大屠殺歷史遺蹟尋訪」等多個南京大屠殺史研究項目中。他們與江蘇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合作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歷史遺蹟電子地圖」還作為典型應用被「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收錄,向公眾開放查閱。以志願者尋訪採訪資料為基礎編寫的《鐵證如山:侵華日軍溧水大轟炸實錄》、《歷史與記憶: 117 戶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族)微觀史調查與研究》已由南京出版社出版。

南京曉莊學院商學院黨總支副書記鮑森介紹說:「與兄弟院校主要是歷史學、社會學專業大學生從事南京大屠殺史研究不同,我們學院主要是經管專業大學生。6年來,近百名志願者先後參與到紅色文化志願者項目,產生一些既有社會影響力, 又貼近當代青年思想的成果,這在同類院校中是不多見的」。

以志願者尋訪採訪資料為基礎編寫的《歷史與記憶: 117 戶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族)微觀史調查與研究》

傳承精神,讓更多人了解歷史

志願活動開展6年來,有些志願者已經畢業,同時不斷有新的志願者加入進來,郭永昊就是新加入的志願者之一。12月8日,就在「血與淚的控訴: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口述史展」開展前幾天,郭永昊同學與小夥伴們又來到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艾義英老人的家中,看望已93歲高齡的老人。他告訴記者,原計劃邀請艾義英老人來到此次口述史展的現場,但是考慮到天氣寒冷,老人年紀大,便取消了。「希望春暖花開之時,再請老人到校園走走,老人也表示非常樂意。」

成為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團隊志願者的經歷,讓郭永昊感慨良多。「曾經我對於南京大屠殺的認識,只是來自書本和去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參觀所見;如今和倖存者們的接觸,讓我更加深刻地了解那段慘痛的經歷,也告訴自己落後就要挨打,必須好好學習,為祖國建設力所能及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讓郭永昊感到難過的是,他和志願者小夥伴們計劃在國家公祭日到來前慰問看望原團隊成員曾採訪過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但是幾天聯繫下來,有一些老人已經離世,有一些年事已高,已不方便交流。「截至目前,登記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僅剩73位。我們要傳承這根接力棒,讓更多人了解歷史真相。」郭永昊說。

志願者郭永昊接受記者採訪

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

開展當天,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顧問、南京師範大學經盛鴻教授,應邀為志願者們開設一場講座。年逾古稀的經盛鴻教授仍然活躍在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第一線。他說,「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的不斷推進,一些新的方法、新的視角、新的史料被發現和運用。希望更多人,特別是更多青年人加入進來,為弘揚愛國精神,為保留歷史記憶,為南京『和平之城』建設貢獻力量」。

經盛鴻教授帶領同學們再一次回顧了抗日戰爭的歷史,同學們對於侵華日軍的罪行義憤填膺。「如今我們應該怎麼看待日本,處理對日本人民的感情呢?」有同學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我們應當把日本人民和日本法西斯分開。」經盛鴻教授說,大家應當記住歷史,但是不要記住仇恨:「銘記歷史,是告訴年輕一輩,要珍惜和平,不斷奮進。」

通訊員 楊治菁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周碧瑩

校對 丁皓宇

相關焦點

  • 銘記歷史,奮發圖強!「血與淚的控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
    血與淚的控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口述史展 12月10日,「血與淚的控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口述史展展覽由南京曉莊學院商學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青年志願者團隊與江蘇省社科普及研究基地南京曉莊學院圖書館主辦,以20餘幅版面,向觀眾講述南京大屠殺前後10餘個受害家庭(族)的生活狀況。
  • 國家公祭日將至 航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銘記歷史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北極閣附近遇難同胞叢葬地紀念碑(上)、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北極閣附近遇難同胞叢葬地及周邊(下)。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漢中門外遇難同胞紀念碑(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漢中門外遇難同胞叢葬地及周邊(下)。(拼版照片 泱波 攝
  •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紀念碑前,晨報小記者獻上鮮花銘記歷史
    「歷史,需要一代一代傳承,即便這種傳承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一個缺少痛感的民族註定是沒有凝聚力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如是說。「1937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暴行,是中國人民血一般殷紅的屈辱與傷疤。
  • 血證:揭秘36年前中國首次關於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全面普查詳情
    南京的寒冬已至。在居所的茶几上,原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現江蘇省文史館館員楊新華拿出這本血紅色封面的《血證》。有些泛黃的書旁邊,是他36年前在南京雨花臺區進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目睹者、受害者普查時的一本工作筆記。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竟變「休閒娛樂好去處」?
    1月2日,美團門票被爆出在其APP內檢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時,相關條目標籤被標註為「放鬆身心、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引發熱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微博對此評論道,「我館是國家公祭儀式所在地,承擔著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責任。放鬆身心、休閒娛樂可它處去!」
  • 南京17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舉行悼念儀式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今天上午,除了在公祭日主會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悼念儀式外,南京的17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也同步開展悼念活動。就在10時01分的時候,在南京城的17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都同步舉行了悼念儀式。這些叢葬地都是當年侵華日軍開展集中屠殺和死難者遺骸掩埋的場所。來自南京市鼓樓區的中小學生,企事業單位,政府工作人員和附近百姓近200人在位於長江邊的中山碼頭叢葬地開展悼念活動。 1937年12月16日和12月18日,侵華日軍在這裡先後分兩批搜捕上萬人到這裡集中屠殺。
  • 南京晨報小記者尋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如是說。12月初,凜冽冬日的早晨,南京晨報的大記者和小記者一起,來到8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為遇難同胞獻上鮮花。「把屠刀化鑄警鐘,把逝名刻作史鑑,讓孩童不再驚恐,讓母親不再泣嘆」……在叢葬地,我們和孩子們一起直面、感受這段悲壯的過往,我們希望,時殊勢異,我們的未來仍能不忘前事,仍能接續奮鬥。
  • 2020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祭活動今日舉行
    11月25日上午9點30分,2020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遇難者名單牆前舉行。夏淑琴、葛道榮、石秀英、馬庭寶、路洪才、艾義英、餘昌祥、去世倖存者梅秀英家屬及去世倖存者梅壽蘭家屬等9家25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家人,一起在這裡緬懷83年前遇難的親人和同胞,獻上鮮花表達追思之情。
  • 兩精日南京紫金山留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怒了!
    還敢上南京紫金山!」的文章, 驚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發微博稱:#我們是官微#,絕不會暴躁「人肉丫的!」;#我們是官微#,絕不會罵街「幾個腦殘!」。21日晚19:33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微博發文嚴厲譴責兩青年著侵華日軍軍裝在南京紫金山抗戰遺址留影行徑!
  •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紀念碑前,晨報小記者獻上鮮花銘記歷史
    「歷史,需要一代一代傳承,即便這種傳承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一個缺少痛感的民族註定是沒有凝聚力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如是說。「1937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暴行,是中國人民血一般殷紅的屈辱與傷疤。
  • 萬年曆 | 南京大屠殺83年,不能忘卻的歷史!
    83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攻入南京城,展開了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在這場慘絕人寰的災難中,大量中國平民和軍人遭到殺害,數以萬計的家庭支離破碎,死難者超過30萬。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滅絕人性,震驚世界。   南京哭牆上,遇難者名單刺目。一筆一划刻劃下血色痕跡,深深銘刻著這段灰色的回憶。
  • 樹劇場 | 線上看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位於南京市建鄴區水西門大街418號,通稱江東門紀念館,選址於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及遇難者叢葬地,是中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祭舉行 歷史記憶需要代代傳承
    11月25日上午,天氣陰沉,2020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遇難者名單牆前舉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死難者遺屬家庭代表夏淑琴、葛道榮、石秀英、馬庭寶、路洪才、艾義英、餘昌祥,去世倖存者梅秀英家屬、梅壽蘭家屬前來祭拜親人。
  • 侵華日軍之子在廣島講述南京大屠殺
    1945年8月6日,一顆原子彈從天而降,廣島從此成了一座悲情城市,而在那8年之前,從廣島等地啟程侵略中國的日軍在中國製造了南京大屠殺。22日,在廣島舉行的南京大屠殺史實展期間,侵華日軍山本武之子山本敏雄在一次講演會上講述了其父親歷的侵華戰爭和南京大屠殺歷史,呼籲人們珍惜和平永不再戰。更多的廣島人也意識到,這顆原子彈落在廣島並非飛來橫禍,實乃日本對外侵略種下的惡果。南京大屠殺80周年之際,名為「被封存的記憶,不再讓南京悲劇重演」的展覽15日至23日在日本廣島市舉行,展出了50多件南京大屠殺相關圖片、史料和實物。
  • 通訊: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記日本疫情下的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
    新華社記者 杜瀟逸 攝新華社東京12月13日電 通訊: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記日本疫情下的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集會新華社記者姜俏梅今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83周年紀念日,也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兩岸同胞在臺灣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以史為鑑 民族復興——南京保衛戰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此間開幕,兩岸同胞共同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本次展覽由臺灣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主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協辦,旨在激勵兩岸同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抗戰精神,凝聚民族情感。
  • 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記日本疫情下的紀念南京大屠殺八十三周年集會
    儘管目前日本新冠肺炎疫情仍很嚴峻,但是為悼念大屠殺死難者並揭露侵華日軍殘暴罪行,日本有識之士13日在東京全水道會館舉辦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集會,呼籲人們銘記歷史、開創和平友好未來。記者趕到集會現場時,看到入口處擺放著很多介紹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的資料,集會日本主辦方民間團體「No More南京之會」的工作人員正在布置會場。
  • 傳承歷史,接好和平的接力棒: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舉行
    我蘇網訊 今天(11月25日)上午,南京城的冷風已有些刺骨,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牆前
  • 南京晨報小記者尋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如是說。12月初,凜冽冬日的早晨,南京晨報的大記者和小記者一起,來到8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為遇難同胞獻上鮮花。「把屠刀化鑄警鐘,把逝名刻作史鑑,讓孩童不再驚恐,讓母親不再泣嘆」……在叢葬地,我們和孩子們一起直面、感受這段悲壯的過往,我們希望,時殊勢異,我們的未來仍能不忘前事,仍能接續奮鬥。
  • 美團門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標籤已改:銘記歷史
    1月2日,網友曝光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美團某平臺被標註為「娛樂」,引發熱議,@美團門票 於同日發布致歉聲明。今天,觀察者網在相關平臺檢索發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相關條目有關標籤已更改為:特色·銘記歷史,國家公祭儀式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