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與淚的控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口述史展
12月10日,「血與淚的控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口述史展」在南京曉莊學院方山校區圖書館開展。展覽由南京曉莊學院商學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青年志願者團隊與江蘇省社科普及研究基地南京曉莊學院圖書館主辦,以20餘幅版面,向觀眾講述南京大屠殺前後10餘個受害家庭(族)的生活狀況。
志願者探望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艾義英老人(受訪者供圖)
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記錄
2017年4月南京曉莊學院商學院16名志願者參與了國家社科基金「抗日戰爭研究工程」專項《基於微觀史學的南京大屠殺研究》子課題「南京大屠殺300戶家庭受害研究」調查尋訪活動中。大學生志願者們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從江寧大學城到南京的大街小巷及郊區一戶一戶地走訪,與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或者倖存者的後人進行面對面交流,記錄下這些家庭的受害經歷,累計採訪了86戶倖存者或者親屬。
來自南京曉莊學院商學院的大學生志願者們整理了採訪錄音和採訪日記192篇,項目報告30餘萬字,口述資料近13萬字,音頻時長共計4730分鐘。他們用文字、錄音和圖片形成了以口述文檔為主、錄音、調查表和影像圖片資料為輔的一套口述材料,記錄下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歷史記憶。
「隨著時間推移,倖存老人相繼離世,調查牽涉家庭成員多,尋訪工作難度很大。」志願者團隊指導老師劉眉介紹,「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記錄,許多訪談都成了『絕筆』」。
口述史展現場
1個學院,3個志願項目,6年堅持
記者了解到,從2015年起,除「南京大屠殺300戶家庭受害研究」項目外,南京曉莊學院商學院大學生志願者還與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等單位合作,參與到「侵華日軍溧水大轟炸」、「南京大屠殺歷史遺蹟尋訪」等多個南京大屠殺史研究項目中。他們與江蘇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合作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歷史遺蹟電子地圖」還作為典型應用被「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收錄,向公眾開放查閱。以志願者尋訪採訪資料為基礎編寫的《鐵證如山:侵華日軍溧水大轟炸實錄》、《歷史與記憶: 117 戶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族)微觀史調查與研究》已由南京出版社出版。
南京曉莊學院商學院黨總支副書記鮑森介紹說:「與兄弟院校主要是歷史學、社會學專業大學生從事南京大屠殺史研究不同,我們學院主要是經管專業大學生。6年來,近百名志願者先後參與到紅色文化志願者項目,產生一些既有社會影響力, 又貼近當代青年思想的成果,這在同類院校中是不多見的」。
以志願者尋訪採訪資料為基礎編寫的《歷史與記憶: 117 戶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族)微觀史調查與研究》
傳承精神,讓更多人了解歷史
志願活動開展6年來,有些志願者已經畢業,同時不斷有新的志願者加入進來,郭永昊就是新加入的志願者之一。12月8日,就在「血與淚的控訴: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口述史展」開展前幾天,郭永昊同學與小夥伴們又來到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艾義英老人的家中,看望已93歲高齡的老人。他告訴記者,原計劃邀請艾義英老人來到此次口述史展的現場,但是考慮到天氣寒冷,老人年紀大,便取消了。「希望春暖花開之時,再請老人到校園走走,老人也表示非常樂意。」
成為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團隊志願者的經歷,讓郭永昊感慨良多。「曾經我對於南京大屠殺的認識,只是來自書本和去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參觀所見;如今和倖存者們的接觸,讓我更加深刻地了解那段慘痛的經歷,也告訴自己落後就要挨打,必須好好學習,為祖國建設力所能及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讓郭永昊感到難過的是,他和志願者小夥伴們計劃在國家公祭日到來前慰問看望原團隊成員曾採訪過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但是幾天聯繫下來,有一些老人已經離世,有一些年事已高,已不方便交流。「截至目前,登記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僅剩73位。我們要傳承這根接力棒,讓更多人了解歷史真相。」郭永昊說。
志願者郭永昊接受記者採訪
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
開展當天,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顧問、南京師範大學經盛鴻教授,應邀為志願者們開設一場講座。年逾古稀的經盛鴻教授仍然活躍在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第一線。他說,「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的不斷推進,一些新的方法、新的視角、新的史料被發現和運用。希望更多人,特別是更多青年人加入進來,為弘揚愛國精神,為保留歷史記憶,為南京『和平之城』建設貢獻力量」。
經盛鴻教授帶領同學們再一次回顧了抗日戰爭的歷史,同學們對於侵華日軍的罪行義憤填膺。「如今我們應該怎麼看待日本,處理對日本人民的感情呢?」有同學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我們應當把日本人民和日本法西斯分開。」經盛鴻教授說,大家應當記住歷史,但是不要記住仇恨:「銘記歷史,是告訴年輕一輩,要珍惜和平,不斷奮進。」
通訊員 楊治菁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周碧瑩
校對 丁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