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今天(2019年12月11日),首張「最完整版」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電子地圖上線,19處叢葬地及紀念地被清晰標註,導引著人們走進1937年那場民族劫難。
今年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歷史,需要一代一代傳承,即便這種傳承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一個缺少痛感的民族註定是沒有凝聚力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如是說。
12月初,凜冽冬日的早晨,南京晨報的大記者和小記者一起,來到8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為遇難同胞獻上鮮花。「把屠刀化鑄警鐘,把逝名刻作史鑑,讓孩童不再驚恐,讓母親不再泣嘆」……在叢葬地,我們和孩子們一起直面、感受這段悲壯的過往,我們希望,時殊勢異,我們的未來仍能不忘前事,仍能接續奮鬥。
悼念,是為了更好地前行。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勿忘國恥,圓夢中華!
努力奮鬥拼搏 讓祖國更強大
時間:12月5日
地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漢中門外遇難同胞紀念碑
參與者:拉薩路小學四(10)班譚逸柳
【聲音】
「只有每個人都努力了,祖國才能繁榮昌盛,祖國強大了,就不會被欺負了。」這是12月5日清晨,拉薩路小學四(10)班的南京晨報小記者譚逸柳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漢中門外遇難同胞紀念碑旁和記者說的話。譚逸柳告訴記者,她希望人類能夠遠離戰爭和殺戮,願世界和平,更希望國人能夠努力奮鬥和拼搏,讓祖國更加強大。
【記憶】
漢中門大橋的東橋頭,有一座紀念碑,它的頂部雕刻著一朵菊花,這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漢中門外遇難同胞紀念碑。據了解,當年侵華日軍通常把人趕到城外去屠殺,漢中門交通便利,距離當年的金陵大學也最近,不少死難者是從國際安全區被抓去的。
1937年底,進入南京的日軍將中國軍民送到漢中門外秦淮河邊以機槍掃射。
1938年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漢中門外二道埂子叢葬地。
漢中門僅存25年,在解放初期被拆掉,歷史沿革至今,南京城早已今非昔比,不過,歷史不容忘卻。「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五日下午,避難於『國際安全區』之本市平民和已解除武裝之軍警共二千餘人,遭日軍搜捕後,被押赴漢中門外,用機槍掃射殺害,其傷而未死者,或亂刀被戳,或縱火活焚。屍骸蔽野,慘絕人寰。至次年二月十一日、十八日兩天,始由慈善團體南京紅十字會收得遺骸共一千三百九十五具……」紀念碑上的記述,靜靜地提醒著過往的人們,歷史不容忘卻、和平來之不易。
【他/她說】
在活動現場,南京晨報小記者譚逸柳還隨機採訪了兩位市民,關於這段歷史,兩位市民中一位年紀稍大的女士用地道的南京話回答了小記者的提問。女士說,「日本侵略者的行徑是罪惡的、毫無人道的法西斯行為,作為南京市民除了對這段歷史感到悲憤之外,還希望世界能夠永遠和平,這樣的慘痛不再發生。」女士的同伴隨即也直言,「像你們這樣的小孩子應該記住這段歷史,要好好學習,尤其是多學習科學技術,將來好好報效祖國。」
南京大屠殺這段悲痛的歷史,每個南京人都不會忘記,兩位市民走遠後,譚逸柳又看了看紀念碑,告訴記者,她自己一定會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的強大貢獻自己的力量。
紀念碑前孩子們「長大了」
時間:12月5日
地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太平門遇難同胞紀念碑
參與者:
金陵小學仙林湖校區三(8)班湯梓一
金陵小學廣志路校區三(6)班王沁聞
北京東路小學六(2)班丁子葉
【聲音】
「平時老師教育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無數先烈用鮮血換來的。在長達40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我們30萬手無寸鐵的同胞慘遭殺戮,心中十分悲憤。『少年強則國強』,作為一名學生,我一定會將這段歷史銘記於心,並以此為動力,發奮圖強,振興中華。」南京晨報小記者、金陵小學廣志路校區三(6)班王沁聞雖然年紀不大,但是講起這段歷史來卻字字鏗鏘。
「勿忘國恥,圓夢中華!」南京晨報小記者、金陵小學仙林湖校區三(8)班的湯梓一個子不高,在寒風裡被凍得瑟瑟發抖,但是當她站立在紀念碑前,誦讀、獻花、默哀……「小不點」一點不輸「大孩子」。她說,雖然這段歷史已過去80多年,但他們作為生活在和平歲月裡的最幸福的人,絕對不會忘記那段南京的血淚史、苦難史,相反,作為中華少年,更要肩負起振興中華的使命。
南京晨報小記者、北京東路小學六年級的丁子葉是和爸爸一起前來悼念的。「83年前侵華日軍的罪行每一年都會在南京人心中迴響,敲打著警鐘。」丁子葉說,在這段歷史中,中國人備受欺壓,太平門1300多人遇難,數目之大令人震驚。「如果我們有實力去保護自己,就不會有這樣的後果,如果我們現在不努力,未來就可能被別人欺負,每一個人的力量都十分重要」。
【記憶】
2007年12月12日,為悼念當年在南京太平門被日軍血腥屠殺的1300多名遇難者,由南京市人民政府與日本友人共同建設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太平門遇難同胞紀念碑在南京太平門落成。與其他日軍集體屠殺地不太一樣的是,太平門既是日軍的集體屠殺地,也是一處叢葬地。而用地雷來屠殺中國人,這在其他的集體屠殺地也是很少有的。
1938年,留下日軍侵略印記的太平門。
【他/她說】
以陳女士為代表的八位家長,帶著八個二年級小朋友自發組成了一個悼念小分隊,小朋友們手捧鮮花,表情嚴肅,認認真真地在紀念碑前鞠了一躬。
陳女士告訴記者,他們都是居住在太平門附近的居民,以前總是聽老人們說起這段歷史,今年孩子剛上二年級,就想著帶孩子過來看看,借著國家公祭日這樣的機會,把實地的悼念和歷史相結合給孩子講一講,記憶可能會更加深刻,也是一次難得的愛國主義教育機會。
周師傅是玄武湖公園太平門治安崗亭裡的管理員,在崗亭工作快兩年的他,平時除了幫忙維護玄武湖周邊的環境外,太平門這塊紀念碑也成了他們重點「照護」的對象。「每年11月底到12月上半月,幾乎每天都有人帶著鮮花前來祭拜,而且年輕人比較多,有的像是旅遊的,也有的是專門前來拜祭的,而且都會拍照留念。為了讓環境更優美,我們會督促路過的居民,不允許把車子停到紀念碑前。」周師傅說。
來源: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劉通 孫蘇靜
圖片:老照片來源《南京大屠殺圖錄》
編輯: 三耳
【來源:南京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