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葉谷位於濟南歷城區錦繡川水庫南三公裡處,是濟南泉水的主要涵養補給地,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豐富的森林資源,使之形成了獨特的山地氣候。紅葉谷景區植被覆蓋率較高,區內有絢秋湖、薔薇園、天趣苑、朱老庵、蔓園、水趣苑、萬葉塔等景點,種植了杏梅、紅梅、白梅 、綠梅 、櫻李梅、臘梅、金絲梅、美人梅等花種,是2002年的「山東十大新景點」,並於2003年被評為首批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
請輸紅葉谷溝谷寬闊,日照充足,氣候宜人。除迷人的紅葉以外,谷中怪石嶙峋,飛瀑跌落,流水潺潺。此外,還有鳥叫鹿鳴不絕於耳。置身其中,仿佛步入仙境,另人心曠神怡。由於不同樹種對霜凍的反應不一樣,有的火紅,有的橘紅,有的金黃。還有的樹種形不成紅葉,因此仍然碧綠。所以形成了紅葉谷色彩斑斕的獨特景觀。再加上這裡的霜期比較長,紅葉經受霜凍的時間更長,使紅葉的色彩也就更加鮮豔。
紅葉谷位於濟南市歷城區仲宮鎮,距離市區33公裡,景區佔地面積4000餘畝,植被以野生的黃櫨為主。每逢深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紅葉谷因此而得名。紅葉谷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豐富的森林資源,形成了獨特的山地氣候。景區春來諸花開放,夏至眾鳥同喧,秋到金菊滿地,紅葉連山,冬則百草猶存,稱之為「泉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是當之無愧的。 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紅葉谷以其優美的風景,良好的服務,特色的定位,不斷吸引著四海賓朋。走進紅葉谷,就能感受到生態文化與紅葉文化的種種魅力。紅葉谷,有您夢中的美景,紅葉谷,期待您來!
黑虎泉是天下第一泉5A級風景區的三大泉群之一、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居於「黑虎泉泉群」之首。黑虎泉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心黑虎泉西路,早在金代以前就聞名於世。泉水出於深凹形洞穴,通過三個石雕虎頭泉水噴出,波瀾洶洶,水聲喧喧。附近有瑪瑙、白石、九女、琵琶、南珍珠、任泉、溪中、苗家、胤嗣、匯波、對波、金虎諸名泉及無名泉一處組成黑虎泉群,諸泉參差錯落不已,泉既匯成河,河復又蘊泉,爭相輝映各得佳趣;泉群附近假山平臺,迴廊曲徑,夏日綠樹蔭蔭,鳥語蟬鳴,是遊人品茶、玩景之勝地。
黑虎泉之名,始見於金代的名泉碑。一說名的來源是因岸上原有一「黑虎廟」; 也有的說是因「水激柱石,聲如虎嘯」而得名,因此泉為一天然洞穴,內有一巨石盤曲伏臥,上生苔蘚,顯得黑蒼蒼,如猛虎深藏, 泉水從巨石下湧出,激湍撞擊,再加半夜朔風吹入石隙裂縫,酷似虎嘯,故稱黑虎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明代詩人所作《濟南七十二泉·黑虎泉》一詩,生動刻畫出此泉的聲貌:「石蟠水府色蒼蒼,深處渾如黑虎藏;半夜朔風吹石裂,一聲清嘯月無光。」此泉正以其特有之聲貌而得名。據《歷乘》記載:黑虎泉自「崖下水出,匯為一池,汩汩有聲,流入城壕,其清可鑑眉須。」明代晏壁的《濟南七十二泉》詩, 寫出了黑虎泉的氣勢:「石皤水府色蒼蒼,深處渾如黑虎藏。半夜朔風吹石裂,一聲清嘯月無光。」清代的劉鶚在他的《老殘遊記》中, 對黑虎泉的描述也頗詳盡。
那時候,濟南還只是個小村莊,有幾十戶人家,百十來口人的光景。在村頭有一潭泉水,這泉眼有碗口粗,水清得就跟召集的自來水似的,整日價「咕嘟咕嘟」地冒個不停。村裡人洗衣淘米,煮粥做飯,全靠這眼泉子。日子過得到也還算太平,大夥就給這泉取了個吉利的名字,叫太平泉。可惜這太平日子過不了多久。有一年早春二月,風和日麗,暖意融融,正是一派大好春光。可到了正午時分,突然間烏雲滿天,狂風大作,天黑得就如那三更天似的。只見一道霹靂把天劈為兩半,隨即是震耳欲聾的巨響,一條青龍張牙舞爪的從天而降,那樣子,膽小的人見了足足能給嚇死!青龍就這麼在空中耀武揚威地盤旋了幾圈,便一頭扎進了太平泉中。從此,太平泉再也不太平了!青龍霸佔了泉水,時常興風作浪,淹沒良田,擾得村民苦不堪言。有的年輕女子到泉邊洗衣服,竟被青龍劫去!漸漸的,人們寧可多跑幾裡山路去山泉打水,也不敢再用那太平泉水了。這一年天下大旱,半年多滴雨未降,土地龜裂,河湖乾涸,只有太平泉還和往常一樣,泉水照冒不誤。村民們只得壯起膽子到泉邊汲水。為了不讓青龍發怒,人們時常備好牛羊果品,到泉邊焚香禱告,央求青龍體恤民情,不要發威。青龍果然不再動怒,可這三天兩頭的祭祀也鬧得人們家貧人困,民不聊生。許多人背井離鄉,奔走他方;留下的人也對青龍既恨又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