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者的偉大創舉,它似一條巨龍雄踞於世界的東方。長城,作為中國民族團結和力量的象徵,在今天顯得格外壯麗,尤為世界億萬人民所矚目。登臨長城,一幅幅江山壯景映入眼帘。雄偉的古蹟,厚重的歷史,回首家園,見蒼茫大野,綿延萬裡而去。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叉點上,與長城對話,我們真切地感受著歷史在這塊土地上留下的粗獷、沉重和蒼涼,也感受著祖先們對這片土地的忠誠和對未來的信仰。
《長城隨想曲》是作曲家劉文金於1978年創作的二胡協奏曲。1978年,劉文金隨中國藝術團訪問美國,在紐約的聯合國大廈休息廳裡,掛著一幅巨大的「萬裡長城」彩色壁毯,氣勢雄偉,光彩奪目。他久久凝視著,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創作欲望交織在一起,不禁浮想聯翩,回國後就創作了這首作品。
全曲由四個樂章組成:《關山行》、《烽火操》、《忠魂祭》和《遙望篇》。第一樂章,樂隊奏出寬廣雄偉的歌頌長城主題,以獨奏二胡深沉莊重的敘述性旋律,傾訴作者面對巍峨長城浮想聯翩、心潮起伏的愛戀之情;第二樂章,樂隊音樂悲壯而有戰鬥性,與二胡剛柔相濟的音調旋律結合,表現中華兒女在烽火硝煙的戰爭年代為保衛長城而浴血奮戰的情景;第三樂章,在樂隊模仿古鐘迴蕩、山川悲鳴的音樂背景襯託之下,二胡主題由肅穆含蓄的基調逐步發展為豪邁激越,氣動山河;第四樂章,二胡變化再現第一樂章主題材料,接以舞蹈性的旋律,尾聲變化再現了激越寬廣的長城主題。
作為二胡作品中題材重大、音樂情感深邃的一首樂曲,它縱橫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奮鬥歷史,飽含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精神與神韻。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它將二胡這件古老的樂器,賦予交響樂般的宏偉氣魄,表現如此偉大的主題。因此,將這首作品譽為二胡發展史上的又一個裡程碑是當之無愧的。
樂曲從不同的側面,描繪了人們漫步關山,對民族深遠歷史的沉思和對長城內外氣象萬千的讚頌。同時還表現了中華兒女在烽火年代前赴後繼的頑強精神和對武術民族英魂的慰念。抒發了人們高瞻遠矚,對祖國未來的堅定信念。
第一樂章《關山行》是一個莊嚴、雄偉、深邃的樂章,由序奏、五個樂段和尾聲構成。樂曲在大提琴等低音樂器的烘託下奏出,其中有模擬我國古老民族樂器的鐘、罄之聲,把長城雄偉的英姿和中華民族器宇軒昂的氣魄描繪得淋漓盡致。序奏的音樂主題表現了人們漫步關山時,對古老長城的讚嘆,這一主題的特徵音調以不同的姿態時隱時現,穿插在整個作品中。獨奏二胡氣勢貫通,堅定地拉出了模仿古琴演奏手法的深沉旋律,在這段凝重而深遠的基調中,音與音有著「板」的韻律感、京劇的行弦與潤腔感、古琴「綽、注」的餘韻感,使樂曲更富有了古樸高雅的格調。裝飾音指滑音在這段中運用得恰到好處,充分地發揮了二胡中的「板、眼」特點,使樂曲有從容、深沉之感。在主題旋律的寫作上,充分運用音程的旋律進行手法,拓寬了音域,使二胡旋律的器樂性更為突出,它那凝重漫步的主題是以迂迴上行的直線型旋律進行方式展開的。使旋律幅度擴展為十三度,極形象地表現出作曲家的思緒隨長城的蜿蜒起伏向歷史時空的延伸,從而引出對中華悠久文明歷史的追溯和感慨。在音樂的展開手法上,將引子「長城堅強性格」的主題動機通過二度自由模進展開,在主題動機的三、四拍上的加花裝飾或簡化,引出了「讚頌長城精神」的對比主題音調。旋律變得如行雲流水般流暢,使人有在長城上漫步時的暢快感。樂段中對站在長城上所充滿的幻想和遐想的刻畫,出現在屬調上,在與樂隊互問互答式的兩次對話中,烘託出特定的氛圍與民族自豪感相呼應。這種輕鬆跳動的旋律,很好地展現了對民族深遠歷史的回顧與熱愛。
第二樂章《烽火操》由引子、六個樂段和尾聲組成。在旋律上,京劇音樂是核心素材,該章描寫以「烽火臺」為線索聯想到的先輩們為民族解放而前赴後繼的頑強鬥爭精神。樂隊中彈撥樂器所奏的緊張急促的節奏,勾畫出邊關將士們整裝待發的氣勢和烽火告急的激烈場面。在二胡「長城形象」的主題動機中,將鮮明特色的音型通過移調、高八度等手法,使情緒更為激動緊張,似乎是戰鼓頻催、號角震天,各路英雄在長城會師的雄壯場面。在這裡,曲作者運用長顫音表現緊張火急的氣氛,恰到好處。一段緊張的音型後,作者通過調性的轉化和民間傳統手法中的「句句雙」,與樂隊一問一答形成呼應,仿佛是隊伍響亮口號的回聲,使音樂隱含一種神秘的美感。樂段結尾,曲作者運用西方的創作手法和中國民族音樂的融合,使表現力更加豐富。演奏技法上運用了拋弓,那跳動的音符似乎是戰士們騎在馬背上馳騁沙場的寫照。曲作者採用了模糊調性的手法,產生在聽覺上不一致的效果,展現出一種緊張殘酷的決戰場面。在樂曲尾聲中,樂隊運用了不和諧和弦來襯託,配上二胡斷斷續續進行的音調,給人陰森恐怖的感覺,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屍橫遍野、冷月殘照的悽慘景象,蘊含著對死去英烈的無限哀思。
第三樂章《忠魂祭》由序奏、慢板、華彩和再現性樂段組成。曲作者曾評價該樂章:「音域肅穆而內含,表現了人們在靜默中聯想到『青山處處埋忠骨,長城內外皆英魂』的哀痛心情,從音樂的基調中可以看出是對死去的千千萬萬無名將士的祭祀慰念。」在序奏中,由笙模、笙、新笛、大提琴等樂器慢速地奏出肅穆、悼念的樂句,讓人沉浸在古老悠遠的遐思中。獨奏二胡運用泛音點描的虛實相生的音色變化,有著特殊的意味,猶如古鐘撞擊之後的嫋嫋餘音,極其形象地表現了人們在各位英烈前拜祭時燃香的縷縷青煙,在微風的吹送下,傳遞給了英烈的在天之靈,富有十分悠遠的意境。慢板的結束處以中胡、大提琴等低音樂器為背景,二胡在顫弓旋律上進行,意韻綿綿的音調顯示出暗淡荒涼的情景,作者運用調性上連續兩次向屬音轉調的方法,使之在進入F調的華彩樂段之前就已經埋藏了隱伏的基調。樂曲中的華彩樂段為散板音樂,作曲家把西方音樂中的炫技性創作手法融入到中國戲曲音樂的散板音樂中,二胡的技法表現主要是通過連接的經過句得以發揮,而各種主題音調又被炫技性的經過句有機地串聯起來。在這裡,音樂的力度、速度、音區及節奏都有著極為豐富的變化,再加上對中國戲曲音樂的 「搖板」「垛板」等板式的出色運用,使這一散板音樂充分發揮和展示了中國二胡的獨特魅力,極好地表達出曲作者對長城、對灑滿民族英烈鮮血的壯麗山河的激動情感。
第四樂章《遙望篇》由行板、小快板和終曲三個部分組成。這個樂章充滿了人們對祖國未來的美好展望和幸福、自豪感,抒發了中華兒女的高尚情懷。二胡演奏非常流暢、舒展、富有歌唱性。在富有鼓詞類說唱音樂的音型中,再現了第一樂章的二胡主題,旋律上下的幅度達十二度之寬,成功表現出人們攀登長城、憑空遠眺時的心理情感變化,富有青春活力。在快速樂段中,運用「垛板」般的音調,在演奏技法上採用定把滑音,音質堅定挺拔。之後樂曲速度進一步加快,而這種加快的方法正運用了民族音樂中的「搶氣」手法,節奏旋律有種內在不可抗拒的力量,烘託出讚美詩般的主題旋律與樂觀向上的情懷。終曲樂段中,樂隊再現了序奏中的主題音樂,二胡以寬廣、莊重如大海般波濤洶湧的氣勢來推出音樂的主題音調。向上模進的三連音在樂隊的穿插配合下,音樂轉向了排山倒海的氣勢中,抒發了人們高瞻遠矚時對祖國光輝未來的堅定信念,最後在昂揚激烈的高潮中結束。在音樂的餘音繚繞中,始終滲透著歷史的悲愴和民族的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