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瑞和談《唐代高層文官》與唐代官制研究

2020-12-23 澎湃新聞

賴瑞和(澎湃新聞 蔣立冬繪)

《唐代高層文官》出版之後,賴瑞和先生的「唐代文官三書」(基層、中層、高層文官)畫上了一個句點。賴先生說,他之所以動念撰寫三部曲,其實想法非常簡單:「我常常讀那些唐代墓誌考釋的文章,發現論者說了老半天,還沒有告訴我們這官員到底是什麼層級的,很不痛快。」因此,他才細讀兩《唐書》的列傳、墓誌和唐代的詩文,梳理唐代的官制和官銜,寫成專著,初衷正是為了告訴讀者,唐代某某官員「到底是基層、中層還是高層官員」,「這比告訴我們他是幾品官,絕對更為立體」。在他看來,這可以顯著提高我們的「歷史解碼能力」,讓我們看到唐代政府的真正架構及其權力運作方式。目前,他的興趣集中在人類進化史上,正在撰寫一部關於人類進化史的書——早在2007年底他寫完《唐代中層文官》,就開始有系統地閱讀人類進化的著作了,「幾乎全是英文本的,因為中文的好像一本也沒有」,「所以我現在想寫一本」。

「使職化」是《唐代高層文官》一書的核心概念。您在書中提到,最早是陳仲安在其專著《漢唐職官制度研究》中使用了這個詞,但是您又強調說,此書並非受到陳先生啟發。這讓我對這一概念的由來感到很好奇,您是怎麼想到使用這一概念的?

您在書中引用了廖伯源《使者與官職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作為專研唐史的學者,您用「使職化」這個概念,又是如何受到這位秦漢史學者的影響呢?

賴瑞和:

說來有趣,我的使職概念是來自現實生活!最初是在我任教的大學,有某學系的系主任,和系辦秘書處得不好,認為這秘書做事沒有效率,但又拿她毫無辦法,因為她屬於公務員(好比正規的職事官),不能隨意撤換。這系主任也不想和她鬧得太僵,於是索性改派他自己信任的研究助理(其實也就是他自己的研究生)去處理許多系務,把那位女秘書架空。這不就是很古老的使職辦法嗎?現代人都曉得使用。

《唐代高層文官》

這讓我想到唐朝那些皇帝,不也常常把那些沒有效率的職事官架空,改而任命自己的親信為使職,如鹽鐵使、監軍使等來做事嗎?比如宇文融的括戶使就是這樣誕生的。當時發生了逃戶問題,農民逃到他鄉,脫離了戶籍,朝廷找不到他們,收不到他們的稅,國庫稅收不足,於是玄宗把戶部那些原本負責戶籍和收稅的正規職事官架空,改派宇文融去充當他的特使,專為他設一個新的使職——括戶使,授權他去括戶收稅,結果大有收穫:「得戶八十餘萬,田亦稱是,得錢數百萬貫。玄宗以為能。」

(《舊唐書》卷四八)

後來我讀到廖伯源的《使者與官職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他說:「使者之官職無限制,然多為親近臣」,又說:「皇帝派遣何人為使者,無任何限制,合意即可,故使者可以是任何人。」這深得我心,更加深了我的使職概念。我在書中也五次引用了他的書,可惜至今還不認識他。我的研究也發現,任使職者,必須跟皇帝或掌權者有某種「私」關係,或某種信任關係才行,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位系主任,可以派自己的研究助理(研究生)去處理系務,正因為他跟研究生有師生關係,可以更靈活地去叫他們做事一樣。這樣的研究生,會比正規的系辦秘書更聽話、更好用,就像非正規的使職,會比正規的職事官更接近掌權者、更好使喚一樣。

2010年,在臺灣清華歷史所那場碩論口試上,發生了那個「奇異的插曲」,我和另一考官激烈相爭後,我便去研究了唐史官劉知幾的官曆,發現他當的史官,原來就是個使職

(見《唐代高層文官》第十章)

,從而解開了許多從前不解之「謎」,進而建立了我的「使職論」。

至於把某某人架空,改派親信去做事,這種辦法,該叫什麼?我想到了陳仲安用過的「使職化」一詞,太好了,便借用了他這個絕妙好詞,另一方面也向他致敬。

我們都知道,《唐代高層文官》與您之前出版的《唐代基層文官》與《唐代中層文官》是「姊妹篇」,合而成為「三部曲」,那麼這三者之間的聯繫是什麼呢?或者換句話說,普通讀者應該採用一種怎樣的方法來閱讀這三部曲呢?

賴瑞和:

我是先寫基層、再寫中層,最後才寫高層文官。在唐代,官員只分官品,沒有分基層、中層和高層。但我覺得,以基層、中層和高層來區分唐代官員,更為清楚。我常常讀那些唐代墓誌考釋的文章,發現論者說了老半天,還沒有告訴我們這官員到底是什麼層級的,很不痛快。真希望,以後學者提到唐代某某官員,最好能告訴讀者他到底是基層、中層還是高層官員。這比告訴我們他是幾品官,絕對更為立體。

這三部曲當中,我比較滿意《唐代高層文官》,因為它有一個使職論貫穿全書,結構最為緊湊。我想,讀者若還沒有讀過這三書,那不妨從高層讀起,有了一個使職的架構,再往下看中層和基層,就更清楚了。

您提到,不少學者深信三省六部制是最完美的制度,認為是使職化造成了這一制度的破壞與崩解,而您又在前言中提到,對唐代高層文官的充分了解,有助於我們對唐代政府的架構及其權力運作方式,產生全新的、動態的理解。對此,我們應該怎樣理解?

賴瑞和:

我說不少學者深信三省六部制是最完美的制度,其實等於說這些學者不了解唐代的官制,沒有看出唐朝經常以使職來治國,任由三省六部閒置著。但唐代的職官書如《唐六典》和兩《唐書》的職官書部分,卻又只描述三省六部制(也就是職事官制),不提使職,讓後世學者以為唐朝一直在行用三省六部制。所以,如果你只讀這些職官書,根據《唐六典》等書來論述(像目前許多《中國政治制度史》那樣的寫法),那你就上當了,因為《唐六典》等職官書所載,幾乎都是死條文,或過時的條文,沒有任何實際案例可佐證,看不到唐代政府的真正架構及其權力運作方式,看不到動態的、活的官制。真正的官制和官銜,要去細讀兩《唐書》的列傳、墓誌和唐代的詩文,才能梳理出來。這就是我在文官三書中所做的工作。

您談到,唐史研究生經常抱怨,好題目都被前輩做光了,而唐代職事官的使職化,卻是有待深耕的處女地和尚未開採的金礦,「處處都是題目」,能否請您介紹一二?

賴瑞和:

我書中已介紹了幾個,如醫官、天文官和宦官的使職化

(見頁420)

。我只研究了唐代士人官職的使職化,但還有不少官職還沒人去研究。例如,近年有不少突厥和粟特武官將軍的墓誌出土,就可以拿來研究唐代武官(如十六衛)的使職化。杜牧寫過一篇《原十六衛》,就說這十六衛在他那個時代,早就沒用了:「然自今觀之,設官言無謂者,其十六衛乎?」換句話說,十六衛將軍被使職化了,改由那些突厥、粟特番將取代。馬馳和臺灣學者章群寫過唐代番將的書,但他們不是從使職的角度去看,還有許多地方可以補充和改寫。

《唐代中層文官》

再如,唐代的地方官,也有相當程度的使職化。如果你單單讀《唐六典》等職官書,你會以為唐代的州縣官(如錄事參軍、縣令等),是由中央派去的,那你又上當了。因為我常常在墓誌和唐代詩文中發現,唐代有不少州縣官是由節度使或刺史自行委派的,再請朝廷授給他們一個中央官銜,作為一種榮譽加官,如朱巨川的「試大理評事兼豪州鍾離縣令」(見《唐代中層文官》封面)。他這個鍾離縣令,是由豪州刺史獨孤及自行委任的,再奏請朝廷認可。於是朝廷就發給朱巨川一個告身,授給他試大理評事的京銜,但這只是個虛銜,不職事,又同時讓他帶豪州鍾離縣令(「兼」字作「同時」 解,不是「兼職」去當縣令)。鍾離縣令才是朱巨川的真正工作。這等於地方首長,派「自己人」去管理州縣,是一種使職化,或把州縣「幕府化」了,把州縣官當成幕府的僚佐來僱用管理。我寫過一篇論文《論唐代的州縣「攝」官》,但只點到為止,沒有深論。我想這可以寫成一篇博士論文或一本書,可以改寫唐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史。嚴耕望寫《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只寫到魏晉南北朝,沒有寫到隋唐代部分就放棄了。

您在三部曲中對杜希德先生再三致意,之前也曾拜讀過您追憶杜希德先生的文章。我不禁好奇,有哪些唐史前輩對您的研究產生過影響,能請您談談嗎?

賴瑞和:

當然,我們研究唐史的,總逃不掉陳寅恪、岑仲勉和嚴耕望三位先生的影響。我的研究範圍最接近嚴先生的,他給我的啟示最多。1981年我剛念博時,第一次讀到唐長孺的一篇論文《晉書趙至傳中所見的曹魏士家制度》,大為傾倒,覺得有創見的論文就該如此,以小見大,讓人讀後有茅塞頓開的感覺。唐先生的文筆非常簡潔、優雅,是我十分欣賞的。後來讀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很有感覺。他善於敘事布局。蔡鴻生的《唐代九姓胡和突厥文化》寫得精彩。他的論文句子還常常講求對仗,很別致。王勳成那本《唐代銓選與文學》,揭開了唐代「守選」之謎,給了我不少啟發。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

您在《唐代基層文官》中,曾向陳鬱夫教授的《全唐詩》及《太平廣記》電子資料庫致謝,又在《唐代高層文官》中談到史語所電子資料庫對您的幫助之大。那麼,您怎麼看待資料庫與當今史學研究之間的關係?在您看來,史學研究者可以怎樣利用電子化的數據工具來進行學術研究?

賴瑞和:

電子資料庫是當今史學研究的一個工具利器。從前我們讀陳寅恪、嚴耕望等人的論文,覺得他們好有學問,可以引用那麼多的材料來講一件事。現在有了資料庫,任何人只要懂得使用,都可以像陳嚴兩位先生那樣充分佔有史料了,可以隨時引用許多相關的材料來佐證他的論點,一點都不難。

比如,我寫基層文官的校書郎時,在史語所那個《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檢索,以關鍵詞「校書」兩字搜尋,一秒鐘就找到五百多條材料,分散在三十多本史書當中,好些還是大部頭的書,如兩《唐書》《通典》和《冊府元龜》,沒有遺漏。一秒鐘就讓我佔有這麼多的材料。我再用這資料庫的「檢索報表」功能,把這五百多條材料全部列印出來,竟厚達A4紙三百多頁,無字數限制。接下來的工作,便是細讀這些史料,細心比對、分析,必要時和原書對校,結果發掘出好些研究課題,可以深入探討,把校書郎的各個面貌研究個透徹,最後才寫成一個研究報告,也就是我《唐代基層文官》的第一章。

在陳寅恪的時代,他可能得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才能把那三十多本大書,從頭到尾一字不漏讀完(不能漏一頁),才能找到那五百多條材料。如果還要請助手把史料抄錄下來,那就更花時間和金錢了。單單《舊唐書》一書,可能就要花上一年半載,才能讀完吧。現在還有學者寧可不用資料庫,而去用陳寅恪的老方法嗎?我覺得不必。你可以把搜尋材料的時間省下來,用來做其他更有創意的工作。

臺灣史語所這個資料庫的「檢索報表」功能,我一直很欣賞,常常用。可惜大陸最通用的《中國基本古籍庫》雖然收書比較多,但竟沒有這樣的「檢索報表」功能,常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我一直很好奇,大陸學者在使用《中國基本古籍庫》時,豈不是處處受限制(如複製列印時,有字數上的嚴格限制,一次只能複製列印數百字等等)?那不是很不方便嗎?可見資料庫也有好壞之分,不能一概而論,要找到好的才行。壞的資料庫,甚至把古籍原書的頁數,統統塗白不讓人看到,完全不合學術用途,真是幫倒忙。

您之前曾提到,您想要寫《唐朝官制》及《唐人的官曆與遠行》,不知這兩本書是否還在您的寫作列表上?另外,您一再提到想要寫以唐朝為主題的小說,請問現在進展如何了?

賴瑞和

:「唐朝官制」及「唐人的官曆與遠行」這兩個題目,是我在寫《唐代基層文官》期間想到的,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後來繼續寫《唐代中層文官》和《唐代高層文官》,已處理了大部分的官制和唐人的官曆。若再去寫這兩書,許多內容恐怕會跟文官三書重複。我現在退休了,不想一直停在唐代官制,想轉換研究範圍,寫其他新鮮題目。

比如,我最近就發表了兩篇唐代財經貨幣史的論文,一篇還算「通俗」,長達四萬字,叫《唐人在多元貨幣下如何估價和結帳》

(發在2016年《中華文史論叢》第三輯)

。另一篇就很「冷門」,叫《唐代除陌法和除陌錢新解》

(發在2016年9月《唐史論叢》第二十三輯)

。這其實也算是步我老師杜希德的後塵,因為他最初是研究唐代財經史的。此外,我還回到我早年的文學興趣,寫了一篇快兩萬字的長篇論文,叫《韋應物的詩〈送楊氏女〉——歷史和文學的解讀》,有一些新發現,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原來詩中那位楊氏女的真實故事,竟如此動人、曲折、悲傷。此文即將發表在《唐史論叢》第二十六輯,今年2月左右出刊。

至於那本唐代的歷史小說,不急,因為我的興趣很廣,還有許多題目想寫。目前正在寫一本關於人類進化史的書,屬於歷史普及類,寫給一般的讀者和歷史迷讀的。講人類怎樣在非洲和黑猩猩有過一個共同的祖先,在六百萬年前左右分化,然後各自進化。人類那支系譜,最後在大約二三十萬年前,演變成我們這種智人(Homo sapiens)。在約七八萬年前,智人走出非洲,擴散到全世界(包括中國),並在中東和歐亞,和更原始的尼安德特人碰面並交配,有基因交流,把尼人的基因約1%到3%,也傳給了現代人。在一萬多年前,智人又創造了農業、城市和上帝(宗教信仰)等等。以後就進入世界文明史的範圍了。

正好您在《唐代高層文官》中也談到了,您閱讀了許多關於人類演化的著作,這給了您一個宏大的、長遠的歷史觀,能否請您詳細談一談這個過程是怎樣的?

賴瑞和:

我從小就很好奇:人是怎樣來到這個地球的。是天上掉下來的嗎?還是從什麼生物(比如常聽說的猴子)「變」出來的?中國人又是從哪裡來的?這些都是讀《世界上古史》或《世界文明史》不能解決之謎。為了解開這些大謎,2007年底我寫完《唐代中層文官》後,在書稿審查期間,無所事事,便開始有系統地閱讀人類進化的著作(臺灣多說「人類演化」),幾乎全是英文本的,因為中文的好像一本也沒有(所以我現在想寫一本),有的話也是過時的。中文翻譯本不算。臺灣清華有個人類學系,圖書館這方面的英文著作收得還相當齊全,缺的我推薦請館方購買。清大也訂了許多電子期刊,如頂尖的《科學》(

Science

)、《自然》(

Nature

)和《美國人類基因學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等等。最新和最重要的人類進化研究成果,一般都發表在這些期刊。我那幾年度過一段很愉快的閱讀時光,也解開了我小時候的那個謎(謎底剛剛寫進我那本書稿《人類進化史》的第一章)。現在退休了,還可以從我老家馬來西亞聯線到清大圖書館網站,去免費閱讀這些電子期刊(這是清大授給我「榮譽退休教授」附帶的好福利),以追蹤最新的研究成果。

古人類學、進化生物學和古基因學家,談到人類進化,往往是以幾十萬幾百萬年來計算時間的。比如,直立人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二百萬年才滅絕。中國歷史的五千年,跟直立人的二百萬年相比,真是微不足道。若以中國史五千年轉一圈計算,這可要轉上四百個圈圈才轉完。河北張家口那個泥河灣遺址,在大約一百九十萬年前,曾經有直立人(比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還古老),在那裡用最原始的石器,宰殺了一頭大象,舉行過一場「大象餐」,因為他們留下了大批象骨和石器,被中國科學院的古生物學家發掘了,並發表了研究報告。

但一般歷史學者的時間概念,只停留在最多五千年前。五千年以前的歷史,由於沒有文字記載,歷史學者常常「畫地自限」,認為那不是歷史學的範圍,他不管。所謂上古史,最多也不過是三千多年前的夏商周史罷了。法國年鑑學派的歷史家津津樂道的所謂「長時段」,其實最多也只是幾千年,跟古人類學家動不動就是幾十萬到幾百萬年的時間概念,真是天差地別。我最近讀到古氣候和古地質專家T. E. Cerling發表在2011年《自然》期刊上的論文。他研究的竟是《過去六百萬年非洲的樹木覆蓋和原始人的生存環境》(Woody cover and hominin environments in the past 6 million years)。他是純科學的論述,有地質科學數據為證,對我們了解最初的人類進化環境,大有幫助。以此看來,歷史學者是很「短視」的一群,只看到幾千年,甚至幾百年前的事而已。我讀了人類進化的著作以後,才發現我們可以探知的人類歷史,遠不只限於五千年,至少可以追到六百萬年前。這給了我一個宏大的、長遠的歷史觀。我也常勸學生去讀點人類進化史,可以開拓許多新視野。我們念歷史的,如果連人類從何處來,連人類自已的歷史都不知道,可乎?

有了這樣的歷史觀和人類進化的知識,比如人類大約在十五萬年前,開始學會說話,具有語言能力,我就可以比較自信說,使職應當誕生在這個時候,在舊石器時代最原始的小規模遊群(band)社會,就已經存在。使職才是最原始的官制。職事官制度,應當是農業和城市興起後(約一萬二千年前)的產物

(詳見《唐代高層文官》第一章)

相關焦點

  • 唐代茶業的全景圖|《唐代茶史研究》
    唐代茶史研究定價:76.00元優惠價 :60.8元作者:宋時磊
  • 論唐代茶葉的官焙與私販
    唐代本身就有官辦場圃,出產的茶葉是御用標準,種植與製作都代表當時的最高技術。王涯關於茶葉專賣的設想是:「江湖百姓茶園,官自造作,量給直分,命使者主之。帝惑其言,乃命王涯為榷茶使。」似乎是因為茶葉實在太賺錢,朝廷總忘不掉曾經在茶行業的布局工作。
  • 唐代官員按品級要求衣服顏色 五品以上有魚符(圖)
    電視劇《貞觀長歌》中的道具——文官朝服綠袍,據史料記載,為六品、七品官員朝服顏色歷史上唐朝的官員朝服具體是什麼樣子,現存的史料中記載並不多,但電視劇《貞觀長歌》中的官員朝服顏色最接近史料記載唐代三品以上官員朝服為紫色 電視劇《貞觀長歌》中的道具——文官朝服紫袍
  • 唐代官員按品級要求衣服顏色 五品以上有魚符
    唐代沿襲隋制,把官員分為九品,每品內又分為正、從,共為十八個等級。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還分為上下階,因此,唐代文官的散官實際上有三十個等級,武官散官等級是三十二等級。唐代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緋(朱紅),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青;而官員腰帶飾物也與品級有關,從高到低依次為:玉、金、銀、鍮(tōu)石(黃銅礦石)。
  • 從千年前的日本服飾研究唐代漢服,你覺得靠譜嗎?
    中國唐代實力鼎盛,日本遣唐使在領略繁華的長安和高度的中國文明後,不禁對大唐頂禮膜拜,將大唐服飾、制度、律法、節俗、技藝等各類文明帶回日本,日本天皇下詔:「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從此中國唐代服飾在日本生根發芽,,尤其奈良時代,仿唐之風更是鼎盛。
  • 唐代坊市及其變化
    [摘要]坊市制或市坊制,是我國古代政府對城區規劃和市場管理的制度。唐代則是我國古代坊市制發展和轉型的重要時期。 (圖片來自網絡)坊市制或市坊制,是我國古代政府對城區規劃和市場管理的制度。唐代則是我國古代坊市制發展和轉型的重要時期。
  • 一本《書譜》,是他對書法畢生的研究-唐代書法家孫過庭的故事
    在書法領域,唐代的書法家們的表現十分突出。雖然孫過庭在唐代眾多的著名書法家中間顯得有那麼一些不起眼,他的身上沒有什麼傳奇的經歷,但是他對書法尤其是草書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孫過庭是唐初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他出身貧寒,十五歲時開始潛心學習和研究書法,經過二十年終於自學成才。他擅長行書、楷書,尤其長於草書。
  • 唐代男子主要服飾之幞頭紗帽與圓領袍衫
    幞(fu)頭紗帽與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主要服飾。幞頭又作「襆頭",它是一種包頭用的黑色布帛,由東漢幅巾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唐代是幞頭盛行的時代,幞頭的樣式也富於變化。盛唐以前的巾子樣式,主要有以下四種形制:一、平頭小樣。這種巾子流行於武德至貞觀年間,其形制比較簡單,一般多製成扁平形狀。二、武家諸王樣。這種巾子,據《唐會要》記載,始創於天授二年(691),為武則天的發明。
  • 試論唐代家庭財產和繼承制度
    唐代的身份繼承包括宗祧繼承、爵位繼承,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部分,時人十分看重;唐代的財產繼承可分為兩類:一是法定繼承,二是遺囑繼承,在繼承的過程中也會有若干糾紛的發生。  [關鍵詞] 唐代 家庭 財產 繼承 制度  唐代立法達到了封建社會法典編纂的最高峰,《唐律疏議》中有關家庭法律制度的規定十分完備,為我們今天研究唐代繼承法律制度提供了較豐富的材料。
  • 唐代坊市制度及其歷史定位
    唐代坊市制度是中國歷代坊裡(市)制度發展的高峰,也是城市封閉結構發展的高峰。與中國古代其他城市制度一樣,坊市制也表現出較大的政治屬性。不少學者認為唐代坊市制度阻礙了城市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因此唐中期坊市制度一旦破壞,城市經濟便全面發展並導致了唐宋城市革命的發生。
  • 從唐詩進行分析研究唐代女子體育文化傳承
    【摘 要】筆者運用文獻資料的研究方法對唐代女子體育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唐詩進行了分析研究,深入了解到唐代所流行的女子體育活動項目,反映出唐代女子體育發展的特點及其興盛的原因,從而為促進唐代女子體育的研究、弘揚傳統體育文化和發展我國現代女子體育運動提供借鑑意義。
  • 國博新展:唐代壁畫、法門寺地宮與何家村文物一一呈現
    該部分主要分為文和武兩個方面,以三彩文官俑、深斑白玉帶、「翰林」蓋罐等文物表現唐代的文臣,以三彩武官俑、水晶綴十字鐵刀、彩繪貼金騎馬俑等文物代表唐代的武將。還特別展示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唐儉和唐代中期名將馬璘的墓誌,意圖表現在有唐一代治亂盛衰的過程中,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上馬定乾坤的風採。
  • 唐代石槨,一場充滿「奢望」的葬禮
    在唐代有一項規定,「諸葬不得以石為棺槨及石室,其棺槨皆不得雕鏤彩畫」。可是在運城博物館內,卻有一件唐代石槨,儼然是「頂風作案」的違規實證,因為這座棺槨的材質不僅是石頭的,而且上面還雕刻著紋飾精美的圖案,代表著唐代最高的藝術水平,其價值不可估量。究竟,是誰如此大膽?
  • 為什麼唐代有很多男扮女裝?
    例如服色,秦漢尚黑,所以士大夫階級盛行穿黑衣,隋唐實行服制,上下之間以服色來區別貴賤。[2]服飾也是規定男尊女卑的重要內容,《禮記,內側》云:」男女不通衣裳「[3]。自西漢以來儒學成為佔據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在意識形態上也是依據儒學的價值觀念作為衡量社會的道德標準。
  • 劉雄:唐代青銅鏡的鑑定與收藏
    主要研究方向為青銅器鑑定、古陶鑑定、玉器鑑定,致力於文物科學鑑定體系的研發。2005年執教北大資源學院文物系,2010年起擔任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2014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青年教師崗位能手,2015年榮獲第八屆北京市教育園丁獎。在校講授《中國青銅器》、《中國古代玉器》、《考古學概論》、《中國博物館學概論》等課程。
  • 失而復得,唐代古塔塔身
    鄧峪石塔原位於晉中市榆社縣郝北鎮鄧峪村,是一座唐代石雕彩繪四面佛造像塔,石塔塔身於1998年不幸被盜。回歸的鄧峪石塔塔身高1.77米,塔身多處刻題記,塔身四面雕刻的佛像。塔身四面雕刻的佛像造型端莊,面形圓潤,體態豐腴,神情沉穩,衣紋流暢,體現了盛唐造像的鮮明特點。
  • 唐代的下午茶是什麼樣的?
    可近期的一項考古研究表明,原來在茶聖陸羽生活的年代,唐朝人就是在用精美的茶具搭配水果和糕點來喝茶了,堪比國際流行的「英式下午茶」。話說2015年5月至8月,河南省鞏義市對發現的西晉至宋代24座墓葬進行了發掘清理。
  • 教育:唐代考績制度淺說
    唐代考績制度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標準明確、分類考核。唐代官吏考核標準分為通用標準和職務分類標準。通用標準是「四善」;即「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這是對所有官吏的共同要求。
  • 唐代的詩歌為什麼空前繁榮?淺析唐代詩歌之所以繁榮的原因
    的確如王國維所說,在百花齊放、爭奇鬥豔的唐代文學中,詩歌獲得了空前的繁榮,是最光彩奪目的一種文學形式,是唐代文學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清朝初年,彭定求等十餘名學者編纂的《全唐詩》,其中就收錄了唐代2300多名詩人的48900多首詩,而且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流派眾多。單從詩人和他們創作的詩歌數量這一點來說,就遠超了任何一個時代,可謂是空前繁榮。
  • 政通人和,水陸交通便利,為何科舉制還能促進唐代旅遊的繁榮?
    唐代旅遊文化作為眾多文化之一,得到了豐富的發展。時局的變換、生產力的高速發展、道路河流的修建治理,文人士大夫的寄情山水,以及日益更新的旅遊觀念,全方位促進了唐代旅遊的興盛。由此可見,唐代遊玩賞樂的氛圍早已有之,唐代旅遊文化在此環境下,焉能不繁榮。但若說唐代旅遊的繁榮單靠文化興盛支撐起來的,顯然是不全面的。除了文化領域的推動,旅遊業發達最離不開的當屬時局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