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本堂×半壁江山】
茶食,中國人飲茶品茗時佐食之物。
茶食文化由來已久,晉代《世說新語》記載:「晉褚太傅初渡江,雖素有重名於時,造次不相識。別敕左右多與茗汁,少箸粽「,喝茶時吃粽,可見當時已有以食佐茶的習慣。
如果單從「食」字看,以為茶食只是為填飽肚子,那就有點錯會它的意思了。茶食的融入,為略顯莊重的茶事,平添了一份自在與愜意。
茶食是傳統茶儀式中重要的一部分,通常依照所喝茶種類而定。隨四季時令不同,茶食也會順自然而變化,以合乎萬物之規律:春季色彩較為豔麗,夏季口味偏向清淡,秋季以素雅為主,冬季味道較濃等。
青蓮、雅荷、文竹、濃桃…每一次開啟茶食盒,不由自主心懷幾許期待,期待映入眼帘的,又將是怎樣的景致。汲取於山水自然的獨特造型,儼然把簡單的茶食,變成為一種精緻別樣的風雅趣物。
小心翼翼拿在手裡,生怕傷了這份美好。先觀其形,賞心悅目,再聞其香,清芳撲鼻,終嘗其味,回味無窮。每一個過程,都是一次靜心之旅。
東西好不好,天生敏感的味蕾是不會騙人的。
閉上眼睛,用唇齒,用舌尖,用喉嚨,用每一個能夠調動起來的細胞,去感受糕點的自然清香、入口綿柔。不需要刻意咀嚼,稍稍抿在嘴裡,瞬間融化在舌尖周圍,化作一淌清歡滋味,流淌在齒間。等還未回過神來,入喉末了,只留自然本味淡淡迴蕩在口中,久久不願忘懷。自然的東西之間,冥冥之中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兩者的相遇,註定是一場關於「美」的邂逅。茶與茶食的相遇,亦是如此。
一口糕點讓清茶少了幾分苦澀,一口清茶讓糕點多了幾分純粹,茶的清雅醇厚與茶食的自然樸素相得益彰。一人一茶一點,縱使小小一方天地,卻是一口嘗盡江南好風光,歡喜得不得了。
茶食之中,不得不說到米糕,而一提到米糕,就始終繞不過南宋古法製作的。南宋古法米糕在如今紛繁的茶食中一枝獨秀,自有它的過人之處。
【南宋古法米糕】
南宋《吳氏中饋錄》有云:
「五香糕方:上白糯米和粳米二、六分,芡實幹一分,人參、白朮、茯苓、炒仁總一分,磨極細,篩過。用白沙糖滾湯,拌勻,上甑」。
短短數十字,顯然不能得其美味的奧秘。素食品牌【半壁江山】糕點師傅幾經思索與研發,最大程度上復原了這款穿越數百年的傳統茶食,更符合現代人的健康飲食觀念。
茶食好吃的根本,關鍵在於食材本身。五常大米、武義宣蓮、雲南黑糖、新疆玫瑰…搜尋大半個中國,甄選優勢產地原料,只為突顯出食材的原始風味。
好的茶點,更是時間醞釀而成的。糖漿是引出大米香甜的關鍵,製作糖漿需要提前三月準備,熬製時會加入果香十足的柚子皮。熬製之後,是漫長的發酵過程,這是甜味能夠擁有豐富層次感的秘訣。
五常大米悉心研磨後的米粉,有著指尖都能感覺到的細膩柔滑。研磨後米粉還要混入浸泡一晚的綠豆,在吸收米粉煙火氣時,淡淡的豆香味也會沁入米粉中。
所有原料入模成型後,自然之景躍然餅上,甚是精美。最後施蒸製之法,摒棄了許多傳統糕點多鹽多油的缺點,儘可能保存食材本味。
得益於如此繁複的純手工製作過程,米糕才保留了大米的自然本香,湊近嘴巴就能輕嗅到糧食特有的清香。一口咬下去的,先是糯糯的米粉皮,隨後蓮蓉、玫瑰…別有洞天的優選餡料,在舌尖緩緩綻放開來。
小小一方食,四季滋味藏其中,每一口都是屬於那遙遠年代的清甜韻味。伴隨著悠悠茶香,是否會喚起你對煙雨江南裡,泛舟而下、共賞好風光的憧憬呢。
【佛手綠豆糕】
江南風光,在山水,在詩畫,還在這方清香軟糯的佛手綠豆糕裡。
精選緬甸有機小種綠豆,經200目篩子篩選,確保大小均勻、飽滿如一的品質。不吝真功夫選用久泡清蒸製法,保證味道和營養不流失。佛手為主,蓮蓉為輔,口感更加細膩,香味更加濃鬱,還能去除豆澀味。
優質木糖醇替換傳統白砂糖,減少糖分攝入,專為愛美人士、高血糖等群體定製。蔓越莓幹、異色綠豆沙點綴,綠色之間若隱若現一份靈動。
品茶時,擺上幾方佛手綠豆糕,雅物相映成趣,寧靜自然。
恰好興致來了,享上一口,濃濃豆香瞬間衝入鼻腔,隨之入口清涼即化。綿軟清潤,陶醉其間,甚是人間清歡味。
半壁江山 | 南宋古法茶食系列
即將入駐照本堂·有贊商城
一衣一茶一食
一口嘗盡江南好風光
-點擊圖片進入照本堂·有贊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