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患者的痛苦,內鏡醫生應該感同身受。插鏡成功很容易,但是如何減輕患者不適則不容易。為了改良進鏡技術,有一位內鏡醫生竟然「以身試鏡」,用自己做實驗,親身感受患者的痛苦和不適,她就是煙臺醫大胃腸醫院的內鏡室副主任、業務能手盧霞。
二十多年專注內鏡,練就令人嘆服的技術
盧霞,畢業於遼寧省中醫藥大學,畢業後在遼寧省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從事內鏡臨床工作,先後在遼寧省人民醫院、北京友誼醫院等名院消化內科進修學習,從事胃腸疾病鏡下檢查與治療工作二十餘年,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臨床經驗,多次被評為醫院業務能手。
經過多年的實際工作積累,盧主任獨創了一套內鏡檢查手法,「快、準、穩」,常規檢查,患者不適感很低;無痛檢查,整個檢查過程完全做到,胃鏡患者不噁心,腸鏡患者不疼痛,並且秉承精細胃鏡的理念,檢查的非常仔細,數十年未發現過一次錯漏診。難怪現在很多人都要大老遠的跑到煙臺醫大胃腸醫院來做胃腸鏡檢查,就是奔著盧主任的精湛技術。
內鏡大師也有迷茫與困惑的時候
都知道做普通胃腸鏡有很強的不適感,盧主任在剛剛接觸內鏡的時候,覺得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隨著對內鏡技術掌握的越來越深入,她發現,合理的技術和手法是可以有效縮短下鏡的時間,也能確實減輕患者的不適。
那時候,還沒有引進無痛胃腸鏡的技術,她就在想如何能夠通過技術和手法的改進,讓患者的不適感有效減輕,為此,她親身體驗了一次胃腸鏡檢查,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了解了內鏡下在什麼位置、什麼時候受檢者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如何調整才能讓患者在儘量舒適的情況下快速、準確的接受檢查。
▲盧霞主任在胃腸鏡檢查中進行電子染色檢查(註:電子染色能夠發現肉眼不易區分的早期癌變)
親身試鏡之後,技術快速提升
通過親身試鏡,盧主任體會到,在操作過程中真的需要時刻關注受檢者的內心感受,要儘量消除他們內心的不安和緊張感,這樣更有利於操作。而對於體型消瘦、痛覺又敏感者來說,則需要放慢進鏡速度,或適當吸引,或退鏡解襻,經過反覆旋轉拉鏡之後,才能順利進入。
後來,通過經驗的積累和技術手法的改進,在實際檢查過程中,盧主任總要不停的變換操作手法,或由助手輔助壓腹,或調整患者體位,力求使患者痛苦最小。
正是因為這種精益求精的學習精神,盧霞很快成為了知名內鏡醫生,特別擅長無痛胃腸鏡的檢查、診斷、治療,對早期胃癌的檢出率高,可熟練進行胃腸疾病的鏡下治療,如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氬離子凝固術(APC)、活檢鉗息肉切除術、圈套器息肉切除術等常規和高難技術,均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要知道在100個內鏡醫生裡,只有30個能做治療,而難度最大的ESD技術,只有10個人能做。
盧主任是內鏡診療萬例無事故無差錯醫生。並在省級、國家級刊物發表多篇論文,因在利用內鏡對胃腸道疾病的診療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績而獲得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其實像盧主任這樣高水平的胃腸鏡檢查,在一些醫院多是不為患者做的。大醫院門診做檢查的多是初級醫生,因為大醫院很多是檢查出病並不直接治療,而是要住院治療,所以在其它醫院做檢查,很難遇到盧主任這樣的一流醫生。
當然,盧主任本身也非常愛鑽研,為及時掌握國內外最尖端的內鏡技術發展動態,她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多次受邀參加國內外高規格的內鏡學術交流會,將最新的內鏡檢查技術應用於實際操作,造福更多的胃腸病患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讓盧主任能把胃腸鏡做得又快又好的,還有她最心愛的奧林巴斯CV-290型胃腸鏡,這是剛問世沒兩年的新技術,有些大醫院尚未引進。不但圖像更清晰,還有多項專利技術來消除檢查中的不適感,如PB(智能彎曲)、HFT(強力傳導)以及可變硬度這三項獨有的專利技術,便於插入及操作控制,並有助於減少病患的不適,提升操作效率。
雖然在內鏡技術上已經達到相當高度並獲得多方認可,但盧主任依然謙虛地說,對於內鏡醫生而言,如何在無痛或微痛的前提下,安全、舒適、順利地完成高質量的內鏡檢查與治療,將永遠在路上。
預約盧主任內鏡檢查,請撥打3453667,煙臺醫大胃腸醫院院址:煙臺市南大街139號(青年路西100米)。
(醫大胃腸醫院)
註:本文為本平臺所承接的廣告文案符合廣告法相關規定。廣告內容具體事宜可諮詢廣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