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腹痛行膠囊內鏡檢查,膠囊內鏡卻滯留腸道內,怎麼取出?

2020-12-15 騰訊網

湖南郴州的呂女士今年31歲,原本是充滿活力的年紀,近一年多來卻被間斷腹瀉、腹痛所困擾,人也日漸消瘦,氣色不佳。

一個月前,她腹痛加劇,輾轉數家醫院求診發現有輕度貧血、低蛋白血症等。

7月10日在外院行膠囊內鏡檢查,檢查結果提示空腸節段性縱行潰瘍及狹窄,最狹窄處位於空腸下段,且膠囊內鏡滯留於此無法排出。

為明確病因並取出滯留在腸道內10餘天的膠囊,7月23日,呂女士慕名找到湘雅常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桂英教授看診。

張桂英教授經詳細詢問病史、仔細體格檢查、結合CT檢查和膠囊內鏡檢查報告考慮患者診斷克羅恩病可能,並有膠囊內鏡滯留,遂收治入院,擬完善小腸鏡檢查及小腸鏡下異物取出術。

7月25日上午,完善相關術前準備後,在湘雅常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桂英教授的指導下,消化內科曾小明副主任醫師,陳愛蓮主管護師、黃琪護師及消化內科團隊為患者實施了雙氣囊小腸鏡檢查術。

在空腸下段可見縱行潰瘍及狹窄,予以取活檢,並在狹窄近口側8cm處發現滯留的膠囊內鏡,予以圈套器套住膠囊內鏡,緩慢退鏡,成功將其取出,未損傷胃腸黏膜。

術後患者無不適,患者及家屬開心地對消化內科醫護人員表達了感謝。

張桂英教授介紹,小腸鏡下異物取出術是存在一定技術難度。

首先,小腸腸壁較薄,腸腔較小,且迂曲盤旋,即便找到異物,也難以套取異物通過這些迂曲部位,尤其是經過屈氏韌帶時,極有可能無法順利退鏡而導致異物重新掉入腸腔。其次,小腸鏡鏡身長達2米,在如此長的情況下需通過柔軟的圈套器套住表面極為光滑的膠囊內鏡也是存在困難的。

再次,由於該患者存在小腸潰瘍及狹窄,稍有不慎,即可能造成腸黏膜損傷出血、甚至穿孔,這無疑使手術難度進一步加大了。

膠囊內鏡適應症及禁忌症:

適應症:

1.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經上下消化道內鏡檢查無陽性發現者。

2. 不明原因慢性腹痛、腹瀉、消瘦。

3. 臨床懷疑炎症性腸病、腸結核、小腸腫瘤(良惡性及類癌)者,不含腸梗阻及腸腔狹窄者。

4. 不明原因貧血,低蛋白血症者。

5. 其他檢查提示小腸影像學異常者。

禁忌症:

1.經檢查證實有消化道畸形、胃腸道梗阻、消化道穿孔、狹窄或者瘻管者。

2. 體內植入心臟起搏器或其他電子儀器者。

3. 有嚴重吞咽困難者。

4. 各種急性腸炎、嚴重的缺血性腸病及放射性結腸炎,如細菌性病疾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急性期,尤其是暴髮型者。

5. 對高分子材料過敏者。

6. 18歲以下、70歲以上患者及精神病患者。

7. 沒有手術條件或者拒絕任何手術者。

膠囊內鏡在體內嵌頓於狹窄處、憩室、解剖結構改變達到2周者,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或者小腸鏡取出術,一般發生率在1%左右。

(編輯Rachel。)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 :湘雅常德醫院 曾小明 唐俊雅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相關焦點

  • 原是膠囊內鏡滯留體內
    楚天都市報6月19日訊(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 俞媛潔 高婷)近日,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上演了一幕「小腸奇遇記」,該院小腸鏡專家趙亮副教授團隊從一名患者的小腸深處取出了一枚「微型照相機」,原來,這是用於診斷小腸疾病的一枚膠囊內鏡。
  • 部分克羅恩病小腸病變可能只有膠囊內鏡才能發現
    目前,確定CD的病變部位,主要通過結腸鏡檢查進行評估。結腸鏡檢查可以覆蓋整個結腸和迴腸末端,可以發現大多數CD腸道病變。 但由於CD的病變有可能會由出現在整個消化道,因此還必須對小腸進行影像學的檢查。
  • 想查胃腸道,透視、CT、胃腸鏡、膠囊內鏡要選哪種呢?聽醫生說
    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下關於目前胃腸道檢查(全消化道鋇餐透視,CT檢查,胃鏡腸鏡和小腸鏡,膠囊內鏡)的各項技術的優缺點。鋇餐檢查的好處:無痛苦,喝掉顯影劑就可以透視觀察,如果有大的病變,比如潰瘍腫塊都可以看到。目前主要是看消化道狹窄和檢測瘻口。缺點:小的病灶會漏診,有些顯影不好的位置也很容易漏診,比如食管上段,胃底,腸道。
  • 如何做膠囊腸鏡?膠囊腸鏡有這些優點
    膠囊腸鏡有哪些優點   膠囊內鏡,全稱「智能膠囊消化道內鏡系統」,它的大小外觀貌似藥物膠囊,內置攝像與信號傳輸裝置。檢查時將數據記錄儀通過導線與粘貼於受檢者腹部體表的陣列傳感器電極相連或者穿戴記錄儀背心。
  • 吞下一顆「膠囊」,胃腸道來了「偵察兵」
    近日,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市中心醫院)開展了首例膠囊內鏡檢查,患者不用插管子,只需吞服一顆類似藥丸的「膠囊」,就能輕輕鬆鬆完成無痛的膠囊胃鏡和膠囊小腸鏡檢查。「我反反覆覆胃痛好多年了,家人一直勸我做個胃鏡,聽好友描述過胃鏡的難受,總是下不了這個狠心,這下好了,吞個膠囊,輕輕 松松就把拖了幾年的胃鏡做完了!」
  • 擺脫傳統胃鏡插管的痛苦,只需吞下「膠囊」即可完成...
    近日,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市中心醫院)開展了首例膠囊內鏡檢查,患者不用插管子,只需吞服一顆類似藥丸的「膠囊」,就能輕輕鬆鬆完成無痛的膠囊胃鏡和膠囊小腸鏡檢查。「我反反覆覆胃痛好多年了,家人一直勸我做個胃鏡,聽好友描述過胃鏡的難受,總是下不了這個狠心,這下好了,吞個膠囊,輕輕鬆鬆就把拖了幾年的胃鏡做完了!」
  • 神奇的「藥丸」 膠囊機器人幫你實現無痛胃鏡檢查
    據了解,重慶是中國膠囊內鏡的發源地,金山科技則是中國第一家研發出膠囊內鏡的公司。該公司更是在2010年研製出全球第一個磁控膠囊內鏡,可以控制膠囊在體內的姿態。一粒小藥丸卻裝下一個「機器人醫生」一說起胃鏡檢查,通常伴隨的詞語便是:難受、噁心、遭罪……這也是大多數做過胃鏡的人不願意再做的原因,更使得沒有做過的人對其敬而遠之。相較於傳統的插管式胃鏡檢查,現在患者只需要服用一粒「小藥丸」,便可進行無痛胃鏡檢查。
  • 中山內鏡再創紀錄!內鏡取出重達210g、長30cm的腫物
    (健康時報記者 張赫 趙苑旨)12月22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平紅教授領銜團隊,運用ESD技術,成功從患者體內取出長30cm,最粗處竟有6cm,重達210g的腫物,解決了患者長達3年的進食哽咽的痛苦,並且再次刷新了內鏡中心切除食管腫物的紀錄。
  • 神奇的膠囊機器人
    無須冥思苦想,亦不用望聞問切,內鏡之下昭然若揭。且慢,倘若醫療檢查似我撰文般輕鬆怡然,漢語成語裡怎會有一個「諱疾忌醫」呢?一日三餐,五穀雜糧,憨厚忠實的胃囊不依賴中樞神經系統,以傲視同儕的獨立神經,喚起食慾產生飢餓。拳頭大小的胃脘一生中自主支配、攝取、消化食物三十噸。如果你對噸位沒有概念,那我告訴你,需用六輛解放牌軍用卡車載裝。
  • ...蒙醫院內鏡中心團隊完成「鏡面人 + 兩次剖宮產」患者胃腸鏡檢查
    李女士:鏡面人生+兩次剖宮產近日,上海阿特蒙醫院內鏡中心來了一位特殊的患者——李女士(化名),在朋友的推薦下前來做無痛胃腸鏡檢查。說她特殊,是因為她全內臟轉位,心臟右邊、脾臟在右邊,腸子的走向和常人不一樣。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出現的機率約為百萬分之一。
  • 健康|小腸鏡彌補胃腸鏡盲區 能檢查還能直接治療
    不管是在體檢還是在醫院的專項檢查中 , 內鏡都是消化系統疾病的檢查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是說到內鏡 , 很多人能說出胃鏡、腸鏡 , 甚至膠囊內鏡 , 但卻對小腸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專家表示 , 小腸鏡可以用於檢查和診斷各種小腸病變 , 還可以直接治療 P-J 症候群、炎症性腸病引起的腸道狹窄等。
  • 胃腸鏡檢查的這些乾貨知識你需要了解
    模型的胃和海報 Sos 呼籲醫生胃腸病學家  胃鏡檢查還能看到十二指腸球部和球後部位,但對十二指腸降段以下部位則因長度不夠而無法觀察,必須選用十二指腸鏡或小腸鏡、膠囊內鏡等檢查。  胃鏡檢查前如何準備,檢查後應注意什麼?  胃鏡檢查的目的是發現病變、確定性質,因此胃內必須保持潔淨,醫生才能清楚的看到胃裡面的情況。
  •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童消化內鏡室正式啟用
    啟動儀式結束後,兒童消化內鏡團隊在靜脈麻醉下成功為2名患兒完成無痛胃鏡檢查,檢查過程順利,患兒無明顯不適,術後安全返回病房。4.診斷+治療:消化內鏡不僅僅是重要的診斷方法,對於性質不詳的病變,還可以取活檢做病理,作為診斷的直接依據;更是某些疾病首選的治療方法,如內鏡下止血、異物取出、賁門失弛緩(POEM)手術、食管擴張、黏膜下病變切除等。首先,孩子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做胃腸鏡?
  • 揭秘防腸癌「黑科技」:吞「膠囊」病變一目了然
    腸道息肉在人群中的發病率不低。從腸道出現病變到進展為癌症,通常會有十年左右的時間,該如何攔截癌變?你可能無法想像:吞一顆「膠囊」,從食管到腸道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拉一坨「粑粑」,就能揪出隱藏在體內的腸癌基因。  6月7日上午,廣州日報「名醫大講堂」聯合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舉行「拯救腸道健康,防範癌前病變」專場。
  • 聯合IBM,安翰醫療膠囊機器人能否練就火眼金睛?
    雖然沒有做過胃鏡,但雷鋒網編輯早有耳聞,這是一項很多人談之色變的檢查項目。因為是侵入式的檢查,疼痛、噁心等感覺伴隨整個檢查過程,「口水流了一袋子」,「唾液腺被掏空」 等吐槽不絕於耳。這讓胃有損傷,本應做胃鏡檢查的人望而卻步。終於,膠囊胃鏡應運而生。上世紀80年代,世界上第一顆膠囊內鏡的技術始於以色列國防部智能飛彈上的遙控攝像裝置。
  • 來自日本的經驗:內鏡檢查可順便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
    根據京都胃炎分類評估內鏡檢查結果,並基於京都胃炎分類和機器學習程序建立了預測模型,並將預測模型與內鏡醫師使用京都胃炎分類進行綜合評估的預測結果進行準確性比較。 1.內鏡檢查結果的評估方法 對受試者的Hp根除治療史不知情的七位經驗豐富的內鏡醫師進行了內鏡檢查。根據京都胃炎分類(圖2)評估以下16種內鏡下特徵:集合靜脈規則排列(RAC)、胃底息肉(FGP)、脊狀發紅、白色扁平隆起、凹陷性糜爛、隆起性糜爛、黏膜萎縮、胃黃色瘤、增生性息肉、腸上皮化生、地圖樣發紅、瀰漫性發紅、黏膜腫脹、黏液黏稠、褶皺增大和結節。
  • 日本胃腸內鏡學會結直腸EMR/ESD指南
    腸道準備 在確認無消化道狹窄後,在結腸鏡檢查前一晚的就寢時間進行飲食準備和服用瀉藥。結腸鏡檢查當天,給予2~3L腸灌洗液或分次服用瀉藥。 在術前用藥和鎮靜方面,由於腸道蠕動可能妨礙治療,在確認無禁忌症(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心律失常)後注射解痙劑。
  • 吞顆膠囊就能做胃鏡!原來是個一次性「機器人」
    ,躺15分鐘就可以輕輕鬆鬆做胃鏡檢查,全程無痛、無創、無麻醉,不用再忍受插管胃鏡的痛苦,這種膠囊其實是一個一次性使用的機器人! 各大醫院引進高科技 吞顆「膠囊」就能做胃鏡 「傳統電子胃鏡由於進入體內時有不適感,不少人害怕去做胃鏡,給胃癌篩查帶來了難度。加上內鏡專業醫師十分稀缺,不可能展開大面積的電子胃鏡篩查。
  • 一人身上竟長了三處癌 通過內鏡技術「連鍋端」
    同時發現三處癌  內鏡下全部被成功摘除  黃大爺來自揚州農村,前段時間總是感覺上腹部不適,在當地醫院做了胃鏡檢查,提示有糜爛,醫生建議到南醫大二附院進一步排查治療。劉政教授1月16日為患者行胃鏡精查,結果在賁門處發現約1.5X1.5釐米的病變組織,「放大後可以看到血管呈網格狀,形態略不規則,邊界清晰,懷疑為高分化型黏膜內癌」,這種情況下,劉政為其進行了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術後病理證實其判斷是正確的。
  • 30歲湖南男子吞食打火機,醫生用這種方法十分鐘取出
    完善檢查後,醫生發現不但頭部CT有左顳頂部硬膜血腫,而且胃部CT結果顯示胃腔內有長約10CM不明金屬異物。而丁凱什麼也不願意告訴醫生,家屬只是透露他有10餘年吸毒史,曾吞食過異物,後通過開腹手術取出。根據目前狀況醫生認為通過胃鏡立即取出,可減少異物長時間滯留在體內對身體的損傷,患者也避免開腹手術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