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小腸裡有微型照相機?原是膠囊內鏡滯留體內

2020-12-15 楚天都市報

楚天都市報6月19日訊(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 俞媛潔 高婷)近日,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上演了一幕「小腸奇遇記」,該院小腸鏡專家趙亮副教授團隊從一名患者的小腸深處取出了一枚「微型照相機」,原來,這是用於診斷小腸疾病的一枚膠囊內鏡。

今年42歲的金師傅10多年前因為小腸瘻在當地接受了外科手術治療。1個月前,金師傅開始出現黑便,普通的胃腸鏡檢查也沒有發現明顯異常。隨後他又接受了膠囊內鏡檢查,也沒有發現明顯出血病灶。然而,一個星期過去了,本該在一天之內就排出體外的膠囊卻始終沒有順利排出,再加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尚未明確,多方打聽後,金師傅慕名來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就診。

該院消化內II科主任譚詩云教授根據金師傅描述的症狀,為他做了CT檢查,在左側小腸的位置發現一個兩釐米長的金屬異物,應該就是滯留在體內的膠囊。隨後,該科小腸鏡專家趙亮副教授決定採取經口小腸鏡檢查,為金師傅試取膠囊內鏡。檢查中,趙亮副教授發現,膠囊內鏡已自行通過了第一處空腸狹窄,卡在兩處環形狹窄之間。趙教授嘗試用常規圈套器取出,但由於膠囊與圈套器無法保持軸向一致,導致膠囊無法移動與取出。

趙教授改用一次性網兜,使膠囊與鏡身軸向一致,期間利用膠囊逐步擴張腸腔,隨後將膠囊順利取出。

專家表示,膠囊內鏡及雙氣囊小腸鏡是目前針對小腸疾病的最有效的檢查手段之一。隨著膠囊內鏡應用的普及,許多醫院都已經開展了這項檢查,但是會有極個別的膠囊內鏡滯留體內。為此,專家特別提醒,病友在接受膠囊內鏡檢查前首先應當評估腸道情況,排除腸道狹窄或粘連可能,減少膠囊滯留風險。

相關焦點

  • 女子腹痛行膠囊內鏡檢查,膠囊內鏡卻滯留腸道內,怎麼取出?
    一個月前,她腹痛加劇,輾轉數家醫院求診發現有輕度貧血、低蛋白血症等。 7月10日在外院行膠囊內鏡檢查,檢查結果提示空腸節段性縱行潰瘍及狹窄,最狹窄處位於空腸下段,且膠囊內鏡滯留於此無法排出。
  • 部分克羅恩病小腸病變可能只有膠囊內鏡才能發現
    因此,MRE目前被認為是評估CD小腸病變的推薦方法。 膠囊內鏡是一種非侵入性影像檢查技術,發現和評估小腸病變的能力不遜於CTE或MRE。在高度懷疑CD或小腸病變,但腸鏡/影像檢查結果陰性的情況下,可用於初步診斷。 然而,由於膠囊內鏡不能完成組織活檢,而且在不能再懷疑小腸狹窄的患者中使用。
  • 如何做膠囊腸鏡?膠囊腸鏡有這些優點
    原標題:如何做膠囊腸鏡?膠囊腸鏡有這些優點   如何做膠囊腸鏡呢?隨著時代的發展,醫學技術越來越先進,膠囊腸鏡的的出現,最大程度上減少了普通腸鏡檢查所帶來的痛苦感和操作上可能帶來的難題。今天,一起來了解了解膠囊腸鏡的優點和檢查方法吧。
  • 吞下一顆「膠囊」,胃腸道來了「偵察兵」
    近日,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市中心醫院)開展了首例膠囊內鏡檢查,患者不用插管子,只需吞服一顆類似藥丸的「膠囊」,就能輕輕鬆鬆完成無痛的膠囊胃鏡和膠囊小腸鏡檢查。「我反反覆覆胃痛好多年了,家人一直勸我做個胃鏡,聽好友描述過胃鏡的難受,總是下不了這個狠心,這下好了,吞個膠囊,輕輕 松松就把拖了幾年的胃鏡做完了!」
  • 神奇的「藥丸」 膠囊機器人幫你實現無痛胃鏡檢查
    11月3日,2018首屆膠囊內鏡全球高峰論壇在重慶金山科技集團拉開帷幕,與會期間,金山科技集團董事長王金山宣布首個全球膠囊內鏡聯盟成立。據悉,此次高峰論壇,有來自全球業界專家學者以及重慶金山科技集團合作夥伴300餘人參與。
  • 擺脫傳統胃鏡插管的痛苦,只需吞下「膠囊」即可完成...
    近日,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市中心醫院)開展了首例膠囊內鏡檢查,患者不用插管子,只需吞服一顆類似藥丸的「膠囊」,就能輕輕鬆鬆完成無痛的膠囊胃鏡和膠囊小腸鏡檢查。「我反反覆覆胃痛好多年了,家人一直勸我做個胃鏡,聽好友描述過胃鏡的難受,總是下不了這個狠心,這下好了,吞個膠囊,輕輕鬆鬆就把拖了幾年的胃鏡做完了!」
  • 想查胃腸道,透視、CT、胃腸鏡、膠囊內鏡要選哪種呢?聽醫生說
    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下關於目前胃腸道檢查(全消化道鋇餐透視,CT檢查,胃鏡腸鏡和小腸鏡,膠囊內鏡)的各項技術的優缺點。打個比方CT是看的是房子的結構,而內鏡檢查是看的內部裝修。優點:檢查時間短,無痛苦,可以對較大的實行病變進行評估,體內的有固定形狀和位置的臟器或組織評估較好,如果進行強化會更清晰的顯示一瞬間的血液分布情況。缺點:不適合空腔臟器的早期病變發現。消化道形狀多變,小一些的病變很容易漏診。
  • 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微型膠囊機器人可用於體內藥物釋放!
    導讀近期,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DGIST-ETH)微型機器人研究中心領導的科研團隊開發出一種微型膠囊機器人,它可以封裝細胞和藥物,並將其釋放到人體的目標部位。Hongsoo Choi 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開發出一種微型膠囊機器人,它可以封裝細胞和藥物,並將其釋放到人體的目標部位。
  • 保險套牛皮紙做成80顆膠囊 雲南男子體內運毒被重慶警方抓獲
    首席記者 徐焱 攝    華龍網4月20日17時15分訊(首席記者 徐焱 實習生 陳思)將80顆拇指大小的海洛因膠囊吞入腹中,乘飛機從雲南西雙版納運往重慶,剛下飛機,還沒出機場,就被重慶警方抓獲。今(20)日,記者從渝北區雙鳳派出所了解到,雲南曲靖籍男子袁某因體內發現海洛因360.77克,涉嫌運輸毒品,目前已被警方刑拘。
  • 【體檢季】醫生,體檢報告裡胃蛋白酶原(PG)指標異常,會是胃癌嗎?
    「醫生,體檢報告裡胃蛋白酶原(PG)指標不正常,怎麼辦?」食物、藥物、有毒有害物質、細菌、病毒……你的胃,每天接受著各種刺激與挑戰,傷害持續不斷……也就是說,PGⅠ、PGⅠ/ PGⅡ比值、G-17水平對判斷有無胃黏膜萎縮有一定價值,但對判斷胃癌的價值並未得到確認。存在血清PGⅠ、PG Ⅰ/PGⅡ比值和G-17水平變化者,絕大部分是胃黏膜炎症,而非癌症,切不要因此而憂心忡忡。
  • 港媒:男子體內藏毒被香港海關拘捕,已排出近百萬元古柯鹼膠囊
    經送醫院檢查發現,該男子體內藏有毒品。報導稱,他已排出48粒古柯鹼膠囊,市值約91萬港元。據報導,海關工作人員截查該男子時因其神情有異產生懷疑,把他押往醫院檢查。直至今日下午,他已排出48粒古柯鹼膠囊,總重720克,市值約91萬港元。疑犯已被指控一項販運危險藥物罪,案件將於明日(23日)在西九龍裁判法院審理。
  • 日本機場警方逮捕一名葡萄牙人,體內吞服69粒毒品膠囊
    據日媒今日日本報導,羽田機場警方於周三透露,已經逮捕了一名葡萄牙男子。據稱,這名男子吞下69粒含有毒品的膠囊,企圖從德國走私毒品到日本。該男子名為奧雷裡奧·馬可·安德拉德(Aurelio Marco Andrade),葡萄牙人,於周一被捕,調查人員從他體內搜出673克毒品,市面價值為4000萬日元(合37萬美元)。每個膠囊長4到5釐米。
  • 吞顆膠囊就能做胃鏡!原來是個一次性「機器人」
    胃鏡是胃癌篩查金標準 「消化道腫瘤早期很少有症狀,90%的胃癌發現時已是中晚期,五年生存率不足20%。很多胃癌患者發展至中晚期,吃不下東西、人瘦了,才想起來去檢查。」
  • 揭秘防腸癌「黑科技」:吞「膠囊」病變一目了然
    從腸道出現病變到進展為癌症,通常會有十年左右的時間,該如何攔截癌變?你可能無法想像:吞一顆「膠囊」,從食管到腸道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拉一坨「粑粑」,就能揪出隱藏在體內的腸癌基因。  6月7日上午,廣州日報「名醫大講堂」聯合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舉行「拯救腸道健康,防範癌前病變」專場。
  • 神奇的膠囊機器人
    無須冥思苦想,亦不用望聞問切,內鏡之下昭然若揭。且慢,倘若醫療檢查似我撰文般輕鬆怡然,漢語成語裡怎會有一個「諱疾忌醫」呢?一日三餐,五穀雜糧,憨厚忠實的胃囊不依賴中樞神經系統,以傲視同儕的獨立神經,喚起食慾產生飢餓。拳頭大小的胃脘一生中自主支配、攝取、消化食物三十噸。如果你對噸位沒有概念,那我告訴你,需用六輛解放牌軍用卡車載裝。
  • 英國女走私毒品日本被捕:體內藏138粒興奮劑膠囊,值406萬
    據日本媒體9月13日報導,日本東京警方逮捕了一名英國女子,該女子在本月初抵達日本時,被海關發現體內藏有興奮劑毒品。CT掃描顯示,該女子的體內含有138粒興奮劑膠囊。每個膠囊約4釐米長,用塑料包裹著。警方稱,這些違禁品的價值約為6200萬日元(約406萬人民幣)。之後,警方指控朗布爾違反了《興奮劑控制法》,原因是她走私了這些膠囊。經證實,每個膠囊中含有近6克的興奮劑毒品。
  • 內鏡室裡的故事
    面對蜂擁而至的患者,醫院第一時間開通綠色通道,縮短大家的等待時間,作為整個流程裡最重要的一站,我們內鏡室做足了準備工作。所有醫務工作者主動放棄休息時間,做好提早上班和加班加點的思想準備。內鏡室是一個有「魔力」的地方每天都是門庭若市咱們一起去瞧瞧!鏡頭一預約窗口
  • 男子吃壽司感染寄生蟲 體內現1.5米蠕蟲
    男子吃壽司感染寄生蟲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男子幾乎每天都吃壽司,據《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報導,該居民日前從自己體內發現了一條長約醫生一開始對此表示懷疑,不認為該男子體內有寄生蟲。隨後,這名患者給醫生展示了他在上廁所時候發現的絛蟲,醫生才相信他確實感染了絛蟲。而這條巨大的蟲子長度為165釐米。  這名患者表示,自己非常喜歡吃壽司,並且幾乎每天都吃三文魚刺身,正是生三文魚造成了他的絛蟲病。  在療程結束後,這名男子表示,自己以後再也不會吃生魚了。
  • 中山內鏡再創紀錄!內鏡取出重達210g、長30cm的腫物
    (健康時報記者 張赫 趙苑旨)12月22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平紅教授領銜團隊,運用ESD技術,成功從患者體內取出長30cm,最粗處竟有6cm,重達210g的腫物,解決了患者長達3年的進食哽咽的痛苦,並且再次刷新了內鏡中心切除食管腫物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