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的觀點和實踐
準確的評估和分型,對於制定克羅恩病(CD)的治療策略非常關鍵。
影響疾病分型的關鍵性信息,包括病變部位、病變範圍和嚴重程度,是醫生判斷患者疾病狀態的關鍵因素,會直接影響後續醫生對疾病的判斷和治療方案。
目前,確定CD的病變部位,主要通過結腸鏡檢查進行評估。結腸鏡檢查可以覆蓋整個結腸和迴腸末端,可以發現大多數CD腸道病變。
但由於CD的病變有可能會由出現在整個消化道,因此還必須對小腸進行影像學的檢查。
用於評估小腸CD病變的方法,包括小腸鏡(SBE)、小腸造影(SBFT),CT腸造影(CTE)和磁共振腸造影(MRE)。
小腸超聲造影(SICUS)由於對操作人員的技術和經驗要求較高,使用相對較少。
磁共振腸造影(MRE)對於病變性質的評估能力較強,對於穿透和狹窄病變的敏感性更高,而且沒有電離輻射。因此,MRE目前被認為是評估CD小腸病變的推薦方法。
膠囊內鏡是一種非侵入性影像檢查技術,發現和評估小腸病變的能力不遜於CTE或MRE。在高度懷疑CD或小腸病變,但腸鏡/影像檢查結果陰性的情況下,可用於初步診斷。
然而,由於膠囊內鏡不能完成組織活檢,而且在不能再懷疑小腸狹窄的患者中使用。因此膠囊內鏡在CD的初始診斷方面,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面臨的問題
在經過結腸鏡、影像學檢查(MRE/CTE)和炎症標誌物檢查後,是否可以獲取足夠的疾病信息,用於CD的準確評估和分型,目前還存在爭議。
尤其是在小腸病變方面,在目前影像學技術已經廣泛使用的情況下,膠囊內鏡檢查對CD的診斷和評估的價值到底有多大,還需要更多的證據。
這項研究有什麼新發現
這是一項來自義大利的回顧性研究,比較膠囊內鏡、結腸鏡檢查、影像學檢查(MRE/CTE)和炎症標記物(糞便乳鐵蛋白和C反應蛋白),對CD患者疾病評估的作用。
研究分析了過去2年內,43名接受膠囊內鏡檢查的CD患者的疾病數據。這些患者之前已經接受過結腸鏡檢查、影像學檢查,但仍存在與症狀、疾病分型的疑惑。
研究人員將患者結腸鏡檢查、影像學檢查和炎症標誌物的檢查結果,與膠囊內鏡的評估結果進行了比較,並分析了膠囊內鏡檢查結果對CD診斷分型和治療方案的影響。
之前未接受過手術的患者:
在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小腸病變為陰性的CD患者中,經過膠囊內鏡檢查後53%(8/15)的患者發現了CD小腸病變。
在膠囊內鏡發現小腸病變的患者中,35%的患者C反應蛋白檢測結果正常,28%糞乳鐵蛋白檢測正常。
儘管之前已經接受過腸鏡、影像學和炎症指標的檢查,但根據膠囊內鏡的檢查結果,30%(6/20)的患者修改了診斷分型和治療方案。
之前接受過手術的CD患者:
在影像學檢測顯示小腸病變陰性的CD患者中,75%(6/8)的患者經過膠囊內鏡檢查發現了小腸病變。
在膠囊內鏡發現小腸病變的患者中,42%的患者C反應蛋白檢測結果正常,31.8%的患者糞乳鐵蛋白檢測正常。
52%(12/23)的患者根據膠囊內鏡的檢查結果,改變了之前的診斷分型和治療方案。
註:術後結腸鏡檢查Rutgeerts得分為1(A圖)0(B,C,D圖),提示達到內鏡緩解。而膠囊內鏡檢查顯示,患者小腸存在明顯的病變。
因此,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在CD評估和診斷分型階段,膠囊內鏡常常會發現其它檢查手段無法發現的小腸病變,從而對小腸病變的評估更加準確,有助於制定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啟示和影響
潰瘍性結腸炎(UC)病變只發生在結腸,而CD病變可能會發生在上消化道和小腸。由於解剖位置的原因,對於小腸病變的評估比較困難,因此CD的診斷通常比UC延遲。
膠囊內鏡可以用於評估小腸病變,但目前主要用於評估已確診或疑似CD的患者,尚未成為普遍性的CD診斷技術。
之前有研究顯示,CD手術前有相當高比例的小腸病變,通過小腸放射和影像檢查無法識別,從而影像醫生在術前對CD疾病性質和部位的判斷。
之前有研究發現,約20%炎症標誌物正常的CD患者,在膠囊內鏡檢查中可發現腸道病變。
這項回顧性研究也發現,膠囊內鏡可以識別其它內鏡或影像學手段難以發現的CD小腸病變。
C反應蛋白和糞乳鐵蛋白對CD小腸病變的敏感性也存在疑問,分別有35%和28%的患者,在C反應蛋白和糞乳鐵蛋白指標正常的情況下,通過膠囊內鏡發現了小腸病變。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存在CD小腸炎症和病變的情況下,炎症標誌物有可能會處於正常範圍內,因此不建議僅根據炎症標誌物來檢測和判斷CD復發和疾病進展。
炎症標誌物不應取代其他影像學檢查,但可以作為疾病監測的補充和參考。
這項研究結果的重要性在於,目前的臨床和影像學檢查手段,可能不足以發現和判斷CD的小腸病變。這可能會引發許多問題:
首先,具有小腸病變的CD患者通常疾病負擔更重,提示可能需要進行治療調整。
其次,當結腸鏡和影像學檢查正常,並判斷疾病處於緩解期時。潛在的小腸病變可能導致「腹痛」等症狀,這些症狀極易被錯誤歸因於「腸易激症候群」(IBS)。
同樣,未被發現的小腸病變也可能是手術後症狀持續的原因。這些症狀通常被認為是其它原因造成(如短腸、術後炎症、解剖結構改變、黏連和膽汁鹽性腹瀉)。
因為結腸鏡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結果「正常」,醫生很可能不會意識到還存在未被發現的小腸病變。
此外,未檢測到的小腸病變可能還會顯著影響臨床試驗的結果。尤其是評價藥物治療或預防術後復發方面。
總之,這項研究顯示膠囊內鏡可以提供很多目前常規檢查方法難以獲得的小腸病變信息,並可能對CD診斷分型和治療方案產生重要影響。
作者:曉楠 來源:IBD學術情報官
關注消化界,每天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