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克羅恩病小腸病變可能只有膠囊內鏡才能發現

2020-12-15 騰訊網

既往的觀點和實踐

準確的評估和分型,對於制定克羅恩病(CD)的治療策略非常關鍵。

影響疾病分型的關鍵性信息,包括病變部位、病變範圍和嚴重程度,是醫生判斷患者疾病狀態的關鍵因素,會直接影響後續醫生對疾病的判斷和治療方案。

目前,確定CD的病變部位,主要通過結腸鏡檢查進行評估。結腸鏡檢查可以覆蓋整個結腸和迴腸末端,可以發現大多數CD腸道病變。

但由於CD的病變有可能會由出現在整個消化道,因此還必須對小腸進行影像學的檢查。

用於評估小腸CD病變的方法,包括小腸鏡(SBE)、小腸造影(SBFT),CT腸造影(CTE)和磁共振腸造影(MRE)。

小腸超聲造影(SICUS)由於對操作人員的技術和經驗要求較高,使用相對較少。

磁共振腸造影(MRE)對於病變性質的評估能力較強,對於穿透和狹窄病變的敏感性更高,而且沒有電離輻射。因此,MRE目前被認為是評估CD小腸病變的推薦方法。

膠囊內鏡是一種非侵入性影像檢查技術,發現和評估小腸病變的能力不遜於CTE或MRE。在高度懷疑CD或小腸病變,但腸鏡/影像檢查結果陰性的情況下,可用於初步診斷。

然而,由於膠囊內鏡不能完成組織活檢,而且在不能再懷疑小腸狹窄的患者中使用。因此膠囊內鏡在CD的初始診斷方面,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面臨的問題

在經過結腸鏡、影像學檢查(MRE/CTE)和炎症標誌物檢查後,是否可以獲取足夠的疾病信息,用於CD的準確評估和分型,目前還存在爭議。

尤其是在小腸病變方面,在目前影像學技術已經廣泛使用的情況下,膠囊內鏡檢查對CD的診斷和評估的價值到底有多大,還需要更多的證據。

這項研究有什麼新發現

這是一項來自義大利的回顧性研究,比較膠囊內鏡、結腸鏡檢查、影像學檢查(MRE/CTE)和炎症標記物(糞便乳鐵蛋白和C反應蛋白),對CD患者疾病評估的作用。

研究分析了過去2年內,43名接受膠囊內鏡檢查的CD患者的疾病數據。這些患者之前已經接受過結腸鏡檢查、影像學檢查,但仍存在與症狀、疾病分型的疑惑。

研究人員將患者結腸鏡檢查、影像學檢查和炎症標誌物的檢查結果,與膠囊內鏡的評估結果進行了比較,並分析了膠囊內鏡檢查結果對CD診斷分型和治療方案的影響。

之前未接受過手術的患者:

在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小腸病變為陰性的CD患者中,經過膠囊內鏡檢查後53%(8/15)的患者發現了CD小腸病變。

在膠囊內鏡發現小腸病變的患者中,35%的患者C反應蛋白檢測結果正常,28%糞乳鐵蛋白檢測正常。

儘管之前已經接受過腸鏡、影像學和炎症指標的檢查,但根據膠囊內鏡的檢查結果,30%(6/20)的患者修改了診斷分型和治療方案。

之前接受過手術的CD患者:

在影像學檢測顯示小腸病變陰性的CD患者中,75%(6/8)的患者經過膠囊內鏡檢查發現了小腸病變。

在膠囊內鏡發現小腸病變的患者中,42%的患者C反應蛋白檢測結果正常,31.8%的患者糞乳鐵蛋白檢測正常。

52%(12/23)的患者根據膠囊內鏡的檢查結果,改變了之前的診斷分型和治療方案。

註:術後結腸鏡檢查Rutgeerts得分為1(A圖)0(B,C,D圖),提示達到內鏡緩解。而膠囊內鏡檢查顯示,患者小腸存在明顯的病變。

因此,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在CD評估和診斷分型階段,膠囊內鏡常常會發現其它檢查手段無法發現的小腸病變,從而對小腸病變的評估更加準確,有助於制定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啟示和影響

潰瘍性結腸炎(UC)病變只發生在結腸,而CD病變可能會發生在上消化道和小腸。由於解剖位置的原因,對於小腸病變的評估比較困難,因此CD的診斷通常比UC延遲。

膠囊內鏡可以用於評估小腸病變,但目前主要用於評估已確診或疑似CD的患者,尚未成為普遍性的CD診斷技術。

之前有研究顯示,CD手術前有相當高比例的小腸病變,通過小腸放射和影像檢查無法識別,從而影像醫生在術前對CD疾病性質和部位的判斷。

之前有研究發現,約20%炎症標誌物正常的CD患者,在膠囊內鏡檢查中可發現腸道病變。

這項回顧性研究也發現,膠囊內鏡可以識別其它內鏡或影像學手段難以發現的CD小腸病變。

C反應蛋白和糞乳鐵蛋白對CD小腸病變的敏感性也存在疑問,分別有35%和28%的患者,在C反應蛋白和糞乳鐵蛋白指標正常的情況下,通過膠囊內鏡發現了小腸病變。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存在CD小腸炎症和病變的情況下,炎症標誌物有可能會處於正常範圍內,因此不建議僅根據炎症標誌物來檢測和判斷CD復發和疾病進展。

炎症標誌物不應取代其他影像學檢查,但可以作為疾病監測的補充和參考。

這項研究結果的重要性在於,目前的臨床和影像學檢查手段,可能不足以發現和判斷CD的小腸病變。這可能會引發許多問題:

首先,具有小腸病變的CD患者通常疾病負擔更重,提示可能需要進行治療調整。

其次,當結腸鏡和影像學檢查正常,並判斷疾病處於緩解期時。潛在的小腸病變可能導致「腹痛」等症狀,這些症狀極易被錯誤歸因於「腸易激症候群」(IBS)。

同樣,未被發現的小腸病變也可能是手術後症狀持續的原因。這些症狀通常被認為是其它原因造成(如短腸、術後炎症、解剖結構改變、黏連和膽汁鹽性腹瀉)。

因為結腸鏡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結果「正常」,醫生很可能不會意識到還存在未被發現的小腸病變。

此外,未檢測到的小腸病變可能還會顯著影響臨床試驗的結果。尤其是評價藥物治療或預防術後復發方面。

總之,這項研究顯示膠囊內鏡可以提供很多目前常規檢查方法難以獲得的小腸病變信息,並可能對CD診斷分型和治療方案產生重要影響。

作者:曉楠 來源:IBD學術情報官

關注消化界,每天更精彩!

相關焦點

  • 女子腹痛行膠囊內鏡檢查,膠囊內鏡卻滯留腸道內,怎麼取出?
    一個月前,她腹痛加劇,輾轉數家醫院求診發現有輕度貧血、低蛋白血症等。 7月10日在外院行膠囊內鏡檢查,檢查結果提示空腸節段性縱行潰瘍及狹窄,最狹窄處位於空腸下段,且膠囊內鏡滯留於此無法排出。
  • 男子小腸裡有微型照相機?原是膠囊內鏡滯留體內
    楚天都市報6月19日訊(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 俞媛潔 高婷)近日,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上演了一幕「小腸奇遇記」,該院小腸鏡專家趙亮副教授團隊從一名患者的小腸深處取出了一枚「微型照相機」,原來,這是用於診斷小腸疾病的一枚膠囊內鏡。
  • 克羅恩病合併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例特徵及機制和治療策略分析
    關於CD合併AA的報導十分罕見,檢索PubMed資料庫僅發現2例病例報導,而對CD合併AA患者的臨床特點、內鏡下表現、臨床預後還知之甚少。通過空軍軍醫大學附屬西京消化病醫院IBD資料庫發現7例CD合併AA患者中4例因疾病進展死亡,現就此4例CD合併AA的死亡病例進行分析。
  • 這病年輕人高發,癌變機率高,有這...
    這個病在十多年前比較少見,但這幾年發病率明顯攀升。「這種疾病最喜歡找年輕人,高發年齡是15-35歲,而安倍在初三就患上此病,病程已經非常長。」 郅敏主任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是炎症性腸病的一種,另一種叫克羅恩病。
  • 如何做膠囊腸鏡?膠囊腸鏡有這些優點
    原標題:如何做膠囊腸鏡?膠囊腸鏡有這些優點   如何做膠囊腸鏡呢?隨著時代的發展,醫學技術越來越先進,膠囊腸鏡的的出現,最大程度上減少了普通腸鏡檢查所帶來的痛苦感和操作上可能帶來的難題。今天,一起來了解了解膠囊腸鏡的優點和檢查方法吧。
  • 揭秘防腸癌「黑科技」:吞「膠囊」病變一目了然
    從腸道出現病變到進展為癌症,通常會有十年左右的時間,該如何攔截癌變?你可能無法想像:吞一顆「膠囊」,從食管到腸道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拉一坨「粑粑」,就能揪出隱藏在體內的腸癌基因。  6月7日上午,廣州日報「名醫大講堂」聯合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舉行「拯救腸道健康,防範癌前病變」專場。
  • 想查胃腸道,透視、CT、胃腸鏡、膠囊內鏡要選哪種呢?聽醫生說
    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下關於目前胃腸道檢查(全消化道鋇餐透視,CT檢查,胃鏡腸鏡和小腸鏡,膠囊內鏡)的各項技術的優缺點。打個比方CT是看的是房子的結構,而內鏡檢查是看的內部裝修。優點:檢查時間短,無痛苦,可以對較大的實行病變進行評估,體內的有固定形狀和位置的臟器或組織評估較好,如果進行強化會更清晰的顯示一瞬間的血液分布情況。缺點:不適合空腔臟器的早期病變發現。消化道形狀多變,小一些的病變很容易漏診。
  • 艾伯維產品修美樂在華獲批用於治療成人中重度活動性克羅恩病
    ®(阿達木單抗注射液)能有效改善克羅恩病的症狀,促進黏膜癒合和瘻管閉合,安全性良好、副反應發生率低,患者耐受性好。 關於克羅恩病 克羅恩病是一種炎症性腸病,它包括一系列的臨床和病理過程,表現為可累及胃腸道任何部分的局灶性非對稱透壁性炎症,有時伴肉芽腫形成,該病主要影響迴腸和結腸。中重度疾病的臨床特徵包括可阻塞腸道的狹窄、膿腫和瘻管[1], [2]。
  • 大部分香港人愛吃紅肉 克羅恩病二十年間增六倍
    大部分香港人愛吃紅肉 克羅恩病二十年間增六倍 2015-12-29 14:30:42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朱念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科教授黃秀娟(右)相信,克羅恩病患者與免疫系統失衡有關
  • 吞下一顆「膠囊」,胃腸道來了「偵察兵」
    近日,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市中心醫院)開展了首例膠囊內鏡檢查,患者不用插管子,只需吞服一顆類似藥丸的「膠囊」,就能輕輕鬆鬆完成無痛的膠囊胃鏡和膠囊小腸鏡檢查。「我反反覆覆胃痛好多年了,家人一直勸我做個胃鏡,聽好友描述過胃鏡的難受,總是下不了這個狠心,這下好了,吞個膠囊,輕輕 松松就把拖了幾年的胃鏡做完了!」
  • 16歲腹痛一年發現是遺傳,這類孩子十歲就要做第一次胃腸鏡
    (武漢同濟醫院 常宇)16歲少年小軼(化名)因間斷性上腹痛一年入院,經內鏡和基因檢測診斷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而事實上,小軼的媽媽和姨媽曾因結直腸息肉病癌變接受大腸切除手術,武漢同濟醫院專家提醒,如果直系親屬患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孩子應在10—12歲進行第一次腸鏡和胃鏡檢查。
  • 28歲姑娘腹瀉4年爛穿腸 吃得太乾淨易得克羅恩病
    今天是世界炎症性腸炎日(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兩種疾病),浙江省中醫院院長呂賓教授對錢江晚報記者說,希望通過媒體提醒年輕人,腸道疾病在年輕人中已屬高發;與10年前相比,炎症性腸炎患者總數增長超過了24倍,其中,克羅恩病患者數量增長超過15倍。
  • 擺脫傳統胃鏡插管的痛苦,只需吞下「膠囊」即可完成...
    近日,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市中心醫院)開展了首例膠囊內鏡檢查,患者不用插管子,只需吞服一顆類似藥丸的「膠囊」,就能輕輕鬆鬆完成無痛的膠囊胃鏡和膠囊小腸鏡檢查。「我反反覆覆胃痛好多年了,家人一直勸我做個胃鏡,聽好友描述過胃鏡的難受,總是下不了這個狠心,這下好了,吞個膠囊,輕輕鬆鬆就把拖了幾年的胃鏡做完了!」
  • 一人身上竟長了三處癌 通過內鏡技術「連鍋端」
    劉政教授1月16日為患者行胃鏡精查,結果在賁門處發現約1.5X1.5釐米的病變組織,「放大後可以看到血管呈網格狀,形態略不規則,邊界清晰,懷疑為高分化型黏膜內癌」,這種情況下,劉政為其進行了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術後病理證實其判斷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