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唐伯虎點秋香》、《風流才子唐伯虎》等影視劇的熱播,唐伯虎給世人留下的就是一位才華卓著、風流倜儻、縱情山水的瀟灑公子哥兒形象。實際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歪曲了唐伯虎的本來面目,也可以說是杜撰,真實的唐伯虎的確很有才華,但他卻並不風流,而是一個悲情才子。
《明史》對唐伯虎的生平記載僅200餘字,真實的唐伯虎出生於一個商人家庭。父母對其期望很高。因而,他從小就熟讀四書五經,並博覽史籍。16歲參加秀才考試得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19歲時,唐伯虎迎娶了他一生中唯一的妻子徐氏。20餘歲時家中連遭不幸,他的父母、妻子、妹妹相繼去世,而家境也從此衰敗下去。29歲時,他在鄉試中考中第一名「解元」,可謂人生得意。然而,在他得意之時,人生的挫折也相對伴隨而來。
據《明史》記載,在唐伯虎參加鄉試時,文章寫得非常出眾,當時的主考官梁儲對其十分欣賞。後來,梁儲拿著唐伯虎的文章給禮部侍郎、學士程敏政欣賞。程敏政讀完後也覺得文章寫得十分精彩。而趕巧的是,在朝廷舉行的會試中擔任主考官的官員也正是程敏政。唐伯虎與江陰富商的公子徐經一同赴京趕考,兩人多次前往程敏政家去拜訪。然而,徐經卻趁此機會收買程敏政府上的家童,考試之前就得到了會試的考卷。然而,巧合的是,那一年會試的題目出得極為冷僻,除了唐伯虎與徐經兩人之外,考生們都難以答出考題。據說,程敏政拿到這兩份出色的答卷時,情不自禁地說了一句:「這必是唐寅與徐經的。」結果,這句話被一些平時忌恨程敏政的人們聽到,於是紛紛啟奏皇上,均稱程敏政受賄洩題,若不嚴加追查,將有失天下讀書人之心。皇帝聽後大怒,將程敏政、徐經和唐伯虎打入大牢。徐經入獄後經不起嚴刑拷打,招認買通程敏政的家童洩題一事,並說將竊取試題洩露給了唐伯虎。後刑部、吏部會審,徐經又推翻自己的供詞,說那是屈打成招。皇帝下旨「平反」,將程敏政和唐伯虎釋放出獄。唐伯虎出獄後,被謫往浙江為小吏。然而,唐伯虎感到十分不恥,於是沒有上任。而在此時,本以為可以飛黃騰達成為官太太的妻子一聽說此事,希望落空,拂袖而去。科場舞弊案不僅斷絕了唐伯虎的功名之路,還使他妻離家散,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
不利的事情總算是過去了,但這件事在唐伯虎心中留下了長久的印記,他對仕途感到十分絕望,遂決定將自己的後半生寄情山水,遊歷名山大川,決心以作詩文書畫終其一生。他開始了自己人生當中歷時最長,行程最遠的一次遊歷,遠遊江蘇、江西、湖南、福建、浙江、安徽等地的名山大川,歷時一年之多。鎮江歷來是文人墨客必到的遊覽勝地,登上市郊的金山可以遙望江中的焦山,有「焦山山裡寺,金山寺裡山」。唐寅在遊覽金山時,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山峙清江萬裡深,上公乘興命登臨。
憑闌指顧分吳楚,滿眼風波自古今。
春日客途悲白髮,祗園兵燹廢黃金。
日斜未放滄浪渡,飽酌中泠洗宿心。
從詩中可以感受到,唐伯虎經受了科場冤獄之後,家庭和婚姻也發生了變故,一路上鬱郁而行。
悲情的人生際遇使他的思想日漸消沉,唐伯虎晚年篤信佛教,以尋找精神寄託。例如,他曾寫過一首《七十辭》,「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年七十為奇。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裡過了。算來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詞語簡潔而平白,卻道出他一生的苦悶遭遇以及他悟出的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道理。
明嘉靖二年(1523年)秋天,唐伯虎與幾位友人一同去東山遊玩,看到蘇東坡的一首詞中寫道「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不禁感慨萬分,心生悲涼。回家後,他的身體狀況更加不好,不久就臥床不起。唐伯虎料想自己時日無多,便寫下了一首絕命詩:「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幾天後,54歲的唐伯虎就在孤獨與憂鬱中死去了。
唐伯虎死後,他的好友祝允明等為他湊錢簡單料理了後事,將他埋葬在桃花庵附近。祝允明為唐伯虎撰寫了千餘字的墓志銘,這成為後人了解這位悲情才子的主要史料之一。
歷史上的唐伯虎一生仕途坎坷,生活貧困悽愴,但在後人的印象之中,他卻是一個風流倜儻的公子哥兒,然而,在其風流倜儻的背後,更直擊人心靈的應該是他那悲情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