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看菜譜,以前還是一隻菜鳥的時候每次看材料表,我就懵,為啥要用橄欖油?不喜歡那味兒,啥是香茅?彩椒除了好看有啥用?美人椒是什麼鬼?哪裡買薄荷?聽說芥末醬有很多種?一定要放香葉麼?……總之,面對菜譜中各種一大長列的清單,我經常缺東少西進而作罷。
後來隨著實踐黑暗料理打怪升級,我漸漸明白了生抽、老抽、醬油的區別,知道了一大長串添加劑的成份和作用,知道了菌菇家族每種菌的性格,知道了辣椒的主要品種,知道了怎樣挑選新鮮的食材……但我家的冰箱卻越來越滿,裡面添滿了各種瓶瓶罐罐,大約是來自某次做飯的需要而採購的,一般都會隔斷時間被清理掉,感覺很浪費。
隨著素食後味蕾變得敏感,並越來越不能忍受各種添加劑的垃圾食品,更加崇尚天然食材和調味料的碰香。烹飪沒有公式,但卻是有套路的,只要遵守大原則,創新也是可以有的,而且掌握了這些套路,境界就是做啥都好吃,徹底告別依著菜譜認認真真做出黑暗料理的階段。真正的好廚師是可以幾樣簡單的食材也能烹出美味,不要過多的依賴食材,當然搭配越豐富越是營養均衡,下面我們就來試試這款簡單易學好吃不貴人見人愛的韓式石鍋拌飯吧!
-廢話結束-
石鍋拌飯是韓國人非常喜歡的一道米飯料理,韓國人會因地因時選取應季鮮蔬,任意搭配自己所愛,拌出一鍋營養美味的拌飯。
在韓國情侶一起吃石鍋拌飯象徵著「愛情」,男士幫忙女士將飯拌好,如果女士無法完全吃光,男士就該將剩下的全部吃掉,以表達對女方的愛意。但是在我家實際上表達愛意的方式是把所剩不多的拌飯讓給對方吃,哈哈,因為實在太好吃了,肚量會變大。
五顏六色的石鍋拌飯賞心閱目、營養均衡,一般會配齊五種能量色彩——紅、綠、黃、白、黑,所以配菜通常包括胡蘿蔔、菠菜、黃豆芽、白芝麻、海苔等,以及一大瓢紅到發亮的韓國辣醬。
-廢話結束-
下面為您報導的是熊太獨家秘制的有功力菜譜,有資源的可以講究講究,沒資源的可以湊合湊合,誰都能吃上一口地道的石鍋拌飯!
必備工具:石鍋或琺瑯鑄鐵鍋等熱容積大、不容易散熱且傳熱均勻的鍋(沒有的話可以約熊太買鍋)
必備食材:大米、韓式辣醬、香油、鹽
精簡搭配:香菇(炒),青菜(菠菜或菜心 氽),胡蘿蔔(炒)
可選配菜:
需要炒制:煎豆腐、木耳切絲、西葫蘆絲、蕨菜等
需要氽水:紫甘藍絲、金針菇、黃豆芽等
隨米飯一起蒸熟:青豆、玉米粒等
直接拌入:海苔絲、素肉鬆、熟芝麻、黃瓜絲等
可選的調料:
黑胡椒、薑黃粉、蔥姜、雪梨(用於打汁後與辣醬混合)、香菜、洋蔥等個人喜好
石鍋拌飯的主打口味舉例:
石鍋拌飯最佳伴侶:一碗清淡的青菜湯、鹹香的芝麻味生菜甜玉米粒沙拉、酸酸脆脆的蘿蔔條,檸檬水
可口秘訣:
米飯不能水份太多,正常就好,否則沒有彈牙的口感。
菜碼兒不能太多,菜太多味兒就亂了。
處理好的菜水份不要太溼,否則影響口感。
切絲的要切細,切丁的要切小,青菜太粗或太長要處理,氽水的蔬菜要斷生夠軟。
作為特別提香又漂亮的香菇處理起來分為兩部分,一半切片為了點綴漂亮、提升口感,另一半切沫兒這樣可以跟粘在飯粒上提香。
力求做到勺子挖起一勺飯時所有的食物都是在勺子上面,如果還有一半菜葉垂出勺子則說明菜太硬或太長了,沒有跟飯很好的融合,所有食材一齊拌到米飯裡,那樣一勺飯入口才會味道和美、口感豐盈。
常見問題:
問:米飯需要提前做好嗎?
答:可以是剩冷飯,也可以是燜好的新飯,也可是石鍋/鑄鐵鍋煮米飯(只是處理配菜需要另配鍋子進行了)
問:炒菜需要放鹽嗎?
答:正常炒菜步驟進行,想放什麼調料都可以,需要放比正常少量的鹽,這樣入味。
問:配菜需要逐個處理嗎?
答:正宗的做法裡每樣食材都要單獨處理,為的是逐條擺在鍋上令食客賞心閱目,不正宗的做法可以統一處理,這樣比較高效而且不影響味道。
問:韓式辣醬放多少?
答:先少放一點兒,拌均後嘗嘗鹹淡,不夠再加,多了可就沒辦法了。
問:鍋底有點粘怎麼辦?
答:如果鍋底有一些粘,可能是油抹的少或火開大了,等鍋子自然涼後泡水浸軟就可以清洗乾淨了
問:韓式辣醬哪裡買?
答:我是在超市的進口食品專區買的如下款,購買時確認沒有添加動物成份。
最不重要的做法在這裡:
煮米飯至熟
配菜處理好,該煎的煎,該炒的炒,該氽水的氽水,都是常識不廢話了
如果是用石鍋或鑄鐵鍋煮的米飯,用小勺沿著鍋內壁淋入適量香油,如果是乾淨的鍋子,在鍋底塗上一層香油,上面鋪好米飯
開中小火加熱至米飯滋滋作響,喜歡吃米飯焦香的可以多加熱一小會兒,關火
講究的就轉圈地依次擺入菜碼兒,中間點上一勺調好的韓式辣醬,上桌示眾後再拌;只講究吃的就一股腦的把菜碼倒入鍋中,伴入韓式辣醬,攪拌的時候,鍋子會發出滋滋的聲響,飯、菜、醬料的味道也會隨著熱騰騰的蒸氣飄散開來。此時,鍋子裡的菜餚已呈現繽紛斑爛的色澤,在色香味同時勾引之下,往往飯還沒入口,就已垂涎三尺。細細品味時,特殊的鍋巴香伴隨著溫和的小辣與淡淡的甜味在口中釋放,口感與風味都是很好的。
熊太屬於後者,我覺著趁著鍋熱拌勻更入味。
感謝親的支持,如果你喜歡可以添加本訂閱號,也可以掃描下面我個人微信帳號的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