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土家族戲樓

2020-12-12 陳梅講文學

第二進是戲樓,三層飛簷高聳。

二層為戲臺。

戲臺正中是白虎圖騰,兩邊各3根攀龍附鳳雕柱,戲臺最外是兩隻巨龍木雕。

15:02:01每天上、下午各有一場原生態土家族歌舞表演,下午是15點開始。

據說演出是今年(2019)4月15日剛恢復的,我們有幸(今天是5月30日)趕上升級版的演出,演出服裝、道具、音響都是升級版的。

15:02:10看臺是榫卯相接的茶廊。

第一排的地方是要付費的,好像是30一位。

有茶水。

15:02:24門票裡含專業的演出,票價還算公道。

15:04兩位都是土家族的主持。

茶廊的紅燈籠雖然是紙花,依然令現場氣氛熱烈。

15:11觀眾不時的舉起相機、手機拍照,現場還有演員與觀眾互動。

15:12主持人也參加其中的表演和演唱。

視頻裡可以領略他們的風採。

15:16男主持演唱、表演加主持。

15:16:40

15:22土家族把漂亮的姑娘叫「么妹」。

舞臺上的么妹表演傳統「六碗茶」相親的節目。

15:23土家族的服裝蠻漂亮的。

么妹更靚。

15:26第三進是緊鄰戲樓的「議事廳」,就是我左側的庭院上臺階處。

純榫卯相接的木結構建築,我穿梭在歷史與現代之間。

通道的座椅就是苗族的「美人靠」。

15:28:31戲樓的戲臺充滿民族風情。

全木結構。

15:28:46這隻巨龍騰雲駕霧飛向人間。

土家建築房簷上是各種動物和花瓶,顏色還不同於建築本身,是突出的白色。

15:30:24

15:30:56房簷最頂端的裝飾通常是動物的眼睛形狀。

15:33:38擺手堂的房簷裝飾尤其突出。

15:34:57側面的擺手堂聳立在山間,圓頂直入雲端。

15:34:57第四進的擺手堂。

擺手堂是巴人祭祀性的地方,也稱「神堂」。

人們喜歡在這裡唱擺手歌,跳擺手舞。

擺手堂高樓五層,層層飛簷,亭亭而上。

上三層似天壇的祈年殿亭蓋,下兩層是四方廳堂。

上圓下方,體現中國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建築的房簷裝飾尤其精美。

15:35:07擺手堂後身背影。

相關焦點

  • 湖南張家界老院子旅遊景點遊記心得:典型的土家族園林特色
    老院子是張家界土家族古建築的遺蹟,規模大,保存完好,這座古老的庭院建於清朝雍正初年,具有典型的土家族園林特色,它是由土家懸空塔環繞的四向天井式防火牆建築,主樓為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0000多平方米。這座古老的庭院建於清朝雍正初年,其建築風格為土家四井防火牆,集土家園林和土家吊樓於一體,是土家族的典型居民,它是湘西乃至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土家族古民居,它被稱為土家族建築的活化石,被稱為「土家族土地和房屋一宅連體」。老院子是田家的祖居,北宋時田氏始祖田承滿先後擔任太保、太傅、太師等職,這是最好的官邸,他曾統治過湘西的街頭,讓朝廷官員把土司國王約束起來。
  • 遊記: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秋末時節,我們相約好友同遊鄂西,武陵大山深處、清水江畔留下了我們的腳印,土家族《龍船調》的旋律,迴蕩在我們的心中。由於渝利鐵路的修建,使滬漢蓉快客通道建成通車。利川在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遊,鄰接重慶市,隸屬於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縣級市。面積4602平方千米,人口。境內主要居住民族除了漢族以外,還有土家族、苗族等。
  • 金山寺及大戲樓
    金山寺及大戲樓-1金山寺及大戲樓-2金山寺及大戲樓-3金山寺及大戲樓-4金山寺及大戲樓-5金山寺及大戲樓-6金山寺及大戲樓-7金山寺及大戲樓-8金山寺及大戲樓-9金山寺及大戲樓
  • 亳州花戲樓
    花戲樓,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始建於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為山西商人王璧、陝西商人朱孔領發起籌建,後經康熙、乾隆共三朝百餘年多次擴建,面積達3163平方米。因這裡主奉關帝,又稱「大關帝廟」,因戲樓遍布戲文,彩繪鮮麗,俗稱花戲樓。
  • 恩施土司城,土家族民俗風情園
    恩施土司城反映土家族的歷史淵源,展示了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風民俗、歷史文化。土家族歷史悠久,為遠古巴人的後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漢平原,在楚人與巴人的戰爭中,巴人退入夷水(清江)一帶的川東地區。土家族地區的土司制度起於元代,共歷經了元明清三朝,前後450餘年。清代雍正時期,清廷的「改土歸流」,將統治少數民族的土司制度廢除,改為朝廷派任流官,設立州、縣。
  • 尋找土家族「賽德克·巴萊」之歌
    土家族姑娘設起「攔路酒」到達恩施城,首先在城樓上看見了由著名學者費孝通親筆題寫的「恩施土司城」字樣,此時的土司城早已是遊人如織,人頭攢動。身著鮮豔土家族服裝的姑娘小夥為四方遊客設了「攔路酒」,一碗碗醇香撲鼻的苞谷酒吸引了不少遊客,大家端起苞谷酒一飲而盡,頓時一股豪氣油然而生,紛紛與土家族姑娘小夥合影留念。
  • 最美湖北:遊覽土家族的吊腳樓,感受土家族的文化、土家族的歷史
    最美湖北:遊覽土家族的吊腳樓,感受土家族的文化、土家族的歷史!,當大家來到這裡看到這些的時候,可以展示出土家族的歷史,展示了土家族的古老,展示了土家族醇厚的風俗。當大家走進恩施土司城的時候,首先迎向我們的就是那麼莊嚴的門樓,這座門樓非常的高大,在這裡大家又把這座門樓稱作是朝門,還有就是看樓,在這裡大家棧道上面可以向遠處觀看,登上這座門樓視野是非常的遼闊的,這是一座顯示了土家族的威儀,這座建築顯示了土家族的功德,這是一個有著紀念性的建築。
  • 土家族
    土家族  土家族人使用漢文。  土家族人崇拜祖先,信奉多神。  土家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帶繁衍生息,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侮稱為「武陵蠻」、「五溪蠻」。宋代以後被稱為「土丁」、「土民」、「土兵」等。漢族人大量遷入後,「土家」做為族稱開始出現。土家族人自稱為「畢茲卡」,意思是「本地人」。
  • 貴州習水縣前往重慶彭水蚩尤九黎城(上海人自駕床車行攝遊記-46)
    前天在習水縣溫水鎮露營,這裡除了空氣好別無景點所玩,昨天上午8點半驅車前往重慶彭水苗土家族自治縣。從貴州習水縣溫水鎮前往重慶彭水縣蚩尤九黎城景區走519、302省道、282縣道、353、243國道等,盤山公路,途經重慶南川區、綦江區、武隆區等,全程300公裡,路況較好。
  • 亳州 花戲樓及神醫之鄉
    花戲樓位於安徽省亳州市北關花戲樓街北首,是一座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專供演戲的建築。因這裡主奉關帝,又稱「大關帝廟」;因戲樓遍布戲文,彩繪鮮麗,俗稱花戲樓。花戲樓分戲樓、鐘樓、鼓樓、座樓和關帝大殿等幾個部分,景區由火神廟、朱公書院、嶽王廟、張飛廟和大關帝廟等組成。
  • 中國古代戲樓的建築特色以及分類
    一座座戲樓如同一座座博物館,記錄著中國戲曲數百年來的興衰沉浮,是往日輝煌演劇活動的凝固華章。在中國漫長的戲劇發展史上,戲樓起著重要的傳播和傳承作用。古老的戲樓,顯示著中國戲曲的昔日輝煌。而根據地域、氣候、文化、物產、民俗、心理等各種因素的不同,各地的戲樓也呈現出不同的形式。根據功用,戲樓又可分為神廟戲樓、宗祠戲樓、宮廷戲樓、私宅府邸戲樓、會館戲樓等。
  • 尋味亳州,首選花戲樓街
    幹扣面 大多數城市的美食多以散落的星鬥狀,分布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旅遊城市多以集中一條美食街的形式展示在一個區域,亳州的特色美食街就在花戲樓花戲樓街為南北走向,街區呈現魚骨狀,左右連同北關歷史街區的其他街巷,通達性好,熱鬧非凡。
  • 泰山關帝廟戲樓上演新劇《戰疫情》
    8月19日,旅遊集團與泰山青未了藝術團聯合重啟泰山關帝廟古戲樓文藝表演,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觀看,為泰山文化增添了新的亮點和內涵。據稱,以後關帝廟戲樓文藝表演將逐漸成為常態,會經常為前來觀光的遊客提供豐富的文藝大餐。
  • 走近湘西土家族
    但我更為湘西土家族的民俗風情所深深吸引……這是源於是我們的那位土家族女導遊小李。她大概還不到30歲,身材略微瘦小,完全是漢族人穿戴,普通話說得挺好,非常幹練健談。她與大家一見面,就說自己是土家族,有一個剛剛上學的女兒,丈夫本就是導遊,她原在同一旅行社做內勤,現在主動改作導遊,為的是多賺些錢養家。
  • 北京故宮暢音閣和安徽亳州花戲樓的介紹
    它和故宮壽安宮戲樓、頤和園德和園大戲樓、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清音閣齊名,並稱為我國清代四大戲樓。暢音閣大戲樓是明、清故宮重要建築組群之一—寧壽宮的重要組成部分。乾隆皇帝弘曆在他25歲登上皇帝寶座的時候,曾經說過:如果他能當滿60年皇帝就自動退位,把皇位傳給他的繼承人。
  • 湖北恩施土司城遊記分享
    湖北恩施土司城遊記分享,恩施土家女兒城。離開女兒城,來去找土皇帝!恩施土司城座落在恩施市西北方,是中國境內最大的土家族地區土司文化景區。歷代土司王。土司制度是歷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歸屬中央,權力自治的一種政治管理體制。
  • 邱承彬遊記:雲南保山太保山奇觀一
    太保山景區有玉皇閣、玉佛殿、角亭龍雕、山頂戲樓、山頂武侯祠、石楠樹、印度榕、同心樹、二四節氣石刻等景點。  本文介紹玉皇閣、玉佛殿、角亭龍雕、山頂戲樓、山頂武侯祠、石楠樹、印度榕、同心樹等景點。  保山太保山玉皇閣是一個道教宮觀。
  • 人在旅程 返程篇之安徽亳州——花戲樓
    中午時分,到了亳州的花戲樓,先解決吃飯問題。花戲樓門票50元,教師證半價。約了個講解,走起。花戲樓,又稱山陝會館,大關帝廟,是明清時期山西、陝西商人聯絡聚會的場所。山陝會館花戲樓景區有「三絕」,正門前兩根鐵旗杆,高16餘米,重兩萬四千斤(《西遊記》裡的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直插雲霄,旗杆上還有三層方鬥風鈴24隻,因其構思巧妙、鑄造精細被稱為花戲樓的第一絕
  • 陝南,這座古老而精美的城隍廟戲樓,曾經「淪落」為客棧
    洋縣城隍廟戲樓,我以前也參觀過。在我的記憶中,洋縣城隍廟戲樓有過一段「不光彩」的經歷,那就是「淪落」為客棧的那段歷史。那時候,我來到這裡,看到古樸精美的戲樓破敗不堪,四角高翹的樓簷上荒草萋萋;戲樓牆面上,「旅客之家」四個大字顯得是那麼的刺眼。
  • 依山傍水的土家族吊腳樓
    我國現今遺存的吊腳樓廣泛分布於湖南、貴州、廣西、雲南、四川等西南地區,是當地苗族、土家族、侗族、傣族等少數民族共有的傳統民居建築形式。  土家族的吊腳樓選擇依山勢而建,大大避免了佔用耕地,同時把底層架空,用木結構承重,不用一釘一鉚。吊腳樓通常都有精美的雕刻裝飾,能與自然景觀相互映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