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短」的一副對聯,僅僅4字,卻點透無數世人

2020-12-14 弋說歷史

文/一度歷史觀V

對聯是我們中華民族非常經典的一種文化,最早出現於五代十國時期,而且是以春聯的形式出現的,自此之後就被民間的學者文人所廣為傳頌,甚至逐漸成為了大家展示自己才華的一件事情。

雖然現在的對聯都是寫在紙上的,但是在古時候,它還叫做楹聯的時候,也會寫在布、竹子、木頭上,一些人也會將有祥兆的對聯直接鐫刻在門口的柱子上,語言精闢、對仗工整而且平仄協調,往往在短短的幾個字中就能夠表達出非常深刻的含義來。

對聯的講究,讀起來一定要朗朗上口

對聯的種類有很多種,春節時期迎接喜慶的叫做春聯,上邊寫的一般都是一些吉祥話,用來祈禱明年能有好事發生;如果發生了什麼喜事的時候,它就叫做慶聯,一般會寫一些恭賀主人的吉祥話;當然了如果有喪事發生,我們就叫它是輓聯,主要內容就是追悼和表達哀思。

其實這對聯,本身是非常講究對仗的,可以說如果沒有對仗和平仄的話,也就沒有這個古老的中華文化了。

《易經》中曾經寫過「一陰一陽之謂道」,其實這對聯也就和陰陽之學說非常相似,《老子》也說過「萬物負陰而抱陽」,總是就是有陰就有陽,而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就分別帶著陰陽的氣息,是一種哲學方面的深刻解釋。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在《易傳》中有「陰代表坤、地、女、婦、子、臣、腹、下、北、風、水、澤、花、黑白、柔順等;與此相對應,陽則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黃、剛健等」。

在我們對對聯的過程中,也是要這樣去找對仗的,上下聯的字數必須要一模一樣,而且每個字、每個詞之間都是要有所聯繫的,詞類相對、形式相通並且嚴格的按照對仗,這才是完美的一幅對聯,讀起來也朗朗上口,非常有韻律。

在古代,流傳下來一組非常簡潔的對聯,「容易色難」,上聯兩個字,下聯也是兩個字,但是「容」對「色」,「易」對「難」,卻對仗非常工整,而且其內容也包含了深意。

容易色難:容易難道真的是容易的嗎

《非有先生論》中寫到過,「於戲!可乎哉?可乎哉?談何容易!」,這句話本來的意思是說,一個臣子和皇上相處的時候,並不能夠每天都展示自己真正的情緒,畢竟伴君如伴虎,你在大老虎身邊的時候,肯定是不能保持一顆平常心的。

老虎可以在分秒之中把你咬死固然可怕,但是常伴在君王身邊,皇上一個不滿意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把你賜死,說不定還會順便誅你九族,這難道不比老虎更可怕嗎?所以才不能展示自己真實的心理活動,無論內心如何難過,表面上都要一幅風淡雲輕的樣子,才能夠保住自己的小命。

而隨後有人把這樣的說法延伸到了我們對待父母的態度上邊,我們的爸爸媽媽總會有老去的那一天,當老人年紀大了之後,難免就會變得有些健忘,就像是我們小時候一樣,他們也會很依賴我們,這時候我們的面子上也絕對不能顯示出任何不耐煩來。

父母生我們養我們,當輪到我們反哺父母的時候,絕對不能讓自己露出一絲的不耐煩,即使自己真的很疲憊了,臉上也要帶著笑容,所以說,這容易中的「容」,說的就是每個人的樣子,而這「容易」。也確實不容易。

容易色難:色難究竟難在了哪裡

容易有點「不太容易」,那麼這個「色難」又難在了哪裡呢?《論語·為政》中寫道,「子夏問孝,子曰:『色難。』」,也就是說,關於孝道這個問題,永遠都保持和顏悅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是非常難的。

當我們的父母年紀大了之後,就不會像以前那樣行動麻利,可以為你跑前跑後的安排各種事情;就不會像他們年輕的時候,放手讓你去飛,反而會很粘著你,囉囉嗦嗦的說個沒完;當他們的生活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情的時候,也會向你抱怨和委屈,這時候你能保證絕對不煩嗎?

年紀大了之後,身體一定沒那麼硬朗,各種疾病也會纏繞而來,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這時候父母的心理防線是非常脆弱的,你是他們一身唯一的血脈延續,如果這時候你也對他們呼來喝去、顯得很暴躁的話,一定會讓他們傷心。

參考資料:《易經》、《易傳》、《老子》、《論語》、《非有先生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世界上最短的一副對聯,僅僅4字,點透無數世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清晨的陽光比森第昂 - 隨想輕音樂世界上有一副最短的對聯,僅僅4個字,卻飽含著人生哲理,點透無數世人。
  • 最短的一副對聯,只有短短4字,卻道破人間真諦,點醒無數世人
    裡面甚至還可以蘊含道理,而對聯是中國的另一種傳統文化。在史上優秀的對聯有無數,但是這幅堪稱是史上最短的對聯,它總共加起來也就只有四個字,但是裡面蘊含的可都是道理。對聯也稱作是楹聯,因為在古代的時候會懸掛在樓堂宅殿的楹柱。裡面要求的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並且字數還有結構相同。
  • 歷史上最短的一副對聯,只有4個字卻流傳千古,點醒無數世人
    其中的「楹聯」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對聯,我們印象中對聯就是春節時用來賀迎新春的,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在秦朝時期的桃符其實是對聯的前身,而對聯最早出現於五代時期,根據《蜀檮杌》記載,公元964年,後蜀皇帝孟昶在自家的門板上寫上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以表示對新的一年國家興旺的期盼。可惜的是第二年,後蜀就被宋朝滅了,不過他的這一行為卻開啟了寫對聯的先河。
  • 世界上最短的對聯,加起來一共4字,堪稱一字千金,卻點醒無數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悠悠上下五千年,誕生了許許多多特有的文化。比如說唐詩宋詞,還有漢朝時期的古文,都是中國文學桂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但是隨著歷史的演變,這些文學作品大多只存在於書本之中,和如今人們的生活基本已經脫節了。
  • 杭州靈隱寺一副對聯,已懸掛1700年,點醒無數世人,助其走出困境
    這本書中向我們介紹了基本的聲韻格律,這些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句子,其實也是對聯中必須符合的基本對仗原理。對聯在古代也稱楹聯,因為其最早是貼在房屋的楹柱上,故而得名。《楹聯叢話》中記載,對聯最早起源於五代後蜀主孟昶,有一年新春之時,他為了祈福國家興旺人民安康,在宮殿的門上寫下了兩句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 歷史上最短的對聯,僅僅只有四個字,卻點醒了許多人
    人生百態你是否了解過其中的奧秘,生而為人,卻為何活不出自己想要的樣子,為什麼總感覺缺少了點什麼。中華文明五千載,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的東西至今仍然被無數人學習,探索者那些未知的奧秘,可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如孩童般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隨著如今網絡越來越發達,人們見世面逐漸增長,可惜還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 靈隱寺內一副對聯,僅有14字便說出了人生精髓,點醒世間多少人
    文/月童靈隱寺內一副對聯,僅有14字便說出了人生精髓,點醒世間多少人過年的時候,我們家家戶戶都會貼對聯在門上,上學的時候,老師也會教我們創作對聯,我們會把吉祥的寓意寄托在對聯上,在古代,人們也很喜歡創作對聯
  • 靈隱寺內的一副對聯,很短的14字,卻寫盡一生,點醒了多少世人
    靈隱寺內的一副對聯,很短的14字,卻寫盡一生,點醒了多少世人。因為這個,在古代有很多的寺廟,而且很多還非常的出名。在活佛濟公的電視劇中演到的,這裡邊就有一個叫靈隱寺的廟。在看這個電視劇的時候,覺得這些都是騙人的,但在現實中是真的存在的,這個寺廟就在很漂亮的一個城市裡,那就是杭州,接下來就來聊一聊靈隱寺。
  • 靈隱寺中的一副對聯,僅有14個字,卻寫盡了一生,點醒多少世人
    然而,從古至今的歷史名跡,大多會被文人墨客蘸上筆底。比如範仲淹寫的《嶽陽樓記》,一首"先天下之憂而憂"傳唱千古;比如崔顥寫的《黃鶴樓》詩,"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學過的人都會背誦。北宋時,靈隱寺成為佛教禪宗聖地,吸引的不僅是佛教徒,還有無數名人。提起靈隱寺,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活佛濟公"。他出了家,在靈隱寺與天台宗的高僧慧遠住在一起。由於濟公行事瘋狂,不守規矩,其他僧人對他頗有微詞,紛紛去找方丈告狀。方丈聽後,只是淡淡說道:"佛門浩渺,不得一僧。"
  • 靈隱寺有一幅對聯,只有短短14字,卻道破世間真諦,點醒無數世人
    中國有不少的傳統文化,其中對聯就是之一,它也被稱作是對子或者是楹聯。這種是可以寫在紙上或者是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佳句。對聯十分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這樣的藝術形式是中華語言獨有的,也是中華傳統的瑰寶。最早有對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而春聯是最常見的一種。
  • 蒲松齡撰寫的一副對聯勝過無數勵志書籍和心靈雞湯
    三百多前,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曾經撰寫過一副對聯,並在銅製壓尺上刻下了這副對聯,用來激勵自己發奮讀書和創作,對聯的內容是這樣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 杭州靈隱寺,懸掛著一副妙聯:歷時1700年,短短14字,點醒無數人
    其中紀曉嵐和乾隆皇帝的對聯趣事,更成為清朝對聯文化的一座豐碑。一般來講,古代對聯的呈現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文人隨口對出的對聯,多流傳於民間;一種是鐫刻在門、亭、匾額、宣紙上的對聯,常有警示或感悟意義。如果深究起來對聯的文化傳達,其實也是很有講究的。無論是什麼形式的對聯,其根本都有一個主題。
  • 靈隱寺內的十四字對聯,短短一句話道盡世間百態,點醒了多少世人
    靈隱寺內的十四字對聯,短短一句話道盡世間百態,點醒了多少世人宗教是一個人的信仰。世界上有著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佛教。而今天小編要為大家講述的就是這座廟宇中的一對對聯,這對對聯僅僅有14個字,是確實很精準地概括了我們的人生。在很多人來到靈隱寺的時候,都會看到這幅對聯。很多人在看到這對對聯之後都心生出不同的感慨,這到底是哪14個字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 春節上香,看到一副妙趣橫生的八仙合體字對聯
    一副妙趣橫生的八仙合體字對聯陳能雄/文大年初一,天氣晴朗,和煦如春,我前往泰順仕陽鎮的仙翁尖遊玩。此山高插入雲,從下往上看,有如一個巨大的綠色屏風矗立於天地之間。仰望峰尖,看到一條橋梁橫跨於山谷之間。我在亭臺上遊覽,看到大門前有一副奇異的對聯。說它是對聯,又異於平常的對聯,粗看是一幅八言對聯,但字體奇形怪狀,沒有一個認識,更不知道讀音。我走進細看才知道是合體字,即在一個字形框架裡由幾個漢字組成,比如對聯的第一合體字拆開讀就是「鍾離點石」,第二個合體字則是由「把扇搖」,兩個合體字分解開來就是一句七言詩句「鍾離點石把扇搖。」
  • 杭州靈隱寺一副對聯,已懸掛1700年,點醒無數迷茫的人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這一點和詩詞十分相似,但又不像詩詞那般「高大上」,可以說是中文語言的獨特藝術形式。
  • 靈隱寺內一副對聯,短短14個字寫盡一生,點醒了多少世人?
    在靈隱寺內有這麼一副對聯,這幅對聯看似簡單,其實蘊含的道理是令人尋味。這幅對聯就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我們從字面上可以看出,人的一生,沒有什麼事情都能符合自己的心意,凡事只要做夠一半即可。
  • 史上最短對聯,只有一個「墨」字,下聯成為絕唱!
    說起對聯,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會了解一些,畢竟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現在雖然已經不寫對聯了,但是現在逢年過節,或者在著名景點都是可以看到對聯的存在。在我國古代對聯幾乎是每個讀書人都會寫的。就像現在的小學生背乘法口訣表一樣。
  • 杭州靈隱寺一副掛了1000多年的對聯,僅14字,助無數人擺脫苦海
    清明三天小長假,黃山部分都上了熱搜,出現了爆滿狀況,應該是待在家裡太久,感覺待不住了。杭州的西湖等地,西溪國家溼地公園,景點都開門了,但確是只有靈隱寺沒有完全開放。去瞧瞧。進到靈隱寺內有一副對聯:從建寺廟開始,掛了1700年的對聯寫的是:人生哪有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便是寫盡了一生,點悟了多少世人。
  • 靈隱寺中的一副對聯,僅有14個字,卻蘊含了大智慧
    您的每一次關注和點讚,都是小編全力以赴的動力!靈隱寺不僅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廟,也是浙江杭州的風景名勝區。靈隱寺歷史悠久,始建於東晉鹹河元年,距今已有1694年。北宋靈隱寺成為世界禪宗聖地,除了吸引佛教徒外,還吸引了無數名人前來參觀。說到靈隱寺,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活佛濟公"。
  • 靈隱寺門前的14字對聯,看上去好像很普通,卻點醒了無數遊客
    而這個寺廟們也不小佔地面積達87000平方米,據了解在南朝時期是靈隱寺最輝煌的時期,那時候在這裡居住的僧徒人數超過了三千人。不過現如今的靈隱寺香火依舊旺盛,每到節假日這裡的遊客都是非常多的。不過現如今我們所看到的靈隱寺是清朝末期重建的基礎上修復再建的,它的布局也和江南大多數寺院的格局相似,其構造規整、氣勢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