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就開始創作微縮模型了,今年正好是第二十年。」今年81歲的彭逸民笑著回憶道。二十年間,居住在松江區泗涇鎮的彭逸民先後創造了多件氣勢磅礴、惟妙惟肖的微縮模型。在採訪中,記者問他最得意的是哪件作品,他說:「最得意的永遠是下一件。」
從入門學習到小試牛刀,從熟練掌握到駕輕就熟,彭逸民在微縮模型世界孜孜探索著,追求著。近日,記者採訪了彭逸民,聽他講述創作的心路歷程,並走進他的微縮模型世界。
退休後開始微縮模型製作
2000年左右,彭逸民離開了工作幾十年的崗位,開始享受愜意的退休生活。「我和他們(身邊的朋友)不太一樣,他們退休了喜歡搓搓麻將,我不喜歡。」彭逸民坦言自己是一個能沉下心來的人。
當時一個偶然機會,彭逸民參加了自己所在松江泗涇鎮成人學校創辦的微模課程。「我聽的第一堂課就覺得挺有意思,心想如果自己也能有老師那樣的手藝該多好。」當時的心情,彭逸民仍能清晰地記得。自此之後,他便開始邊學習邊摸索微縮模型技藝。
兩年後,彭逸民的第一件作品「安方塔」誕生。「當時,泗涇古鎮面臨改造。我心想,我也學了那麼久了,要不就試試能不能製作出一座安方塔模型。」彭逸民告訴記者。
定下了目標,彭逸民便開始著手創作。但礙於當時的條件,如何把安方塔記錄下來成了一大難題。「當時沒有圖紙,我也沒有照相機,只能靠每天實地觀察,然後憑藉肉眼觀察到的樣子回去製作。」彭逸民說。
安方塔,高35.18米,直徑12.45米,每邊長5.42米,呈七層八角樓閣式寶塔。看似只是一座塔,但塔的高度、弧度、裝飾都頗有講究,這也考驗著彭逸民的記憶力。「我記性還算好的,但要把這件作品刻畫得惟妙惟肖,還是有難度的。」彭逸民說道。
為此,他成了安方塔下的「常客」。「有時一個小小的細節,我要來回觀察好幾次。」彭逸民回憶說。他心裡很清楚,越細小的地方越需要仔細觀察,「如果小的地方不做好,會影響整件作品的最終效果。」
細觀安方塔,每一處細節都能體現彭逸民的精湛技藝。「你看這座塔的屋頂,每層屋簷上都掛著八隻小風鈴。」彭逸民一邊指著自己的作品,一邊介紹道。
彭逸民告訴記者,他以前當過機修工,所以基本功還算紮實。而正是因為這件作品,給了彭逸民繼續創作下去的信心。
廢舊竹筷、布料製作精美藝術品
二十多年間,彭逸民創作了無數精湛的微縮模型作品,這些作品,既有年代久遠的泗涇古鎮、史量才故居、廟前街、方塔園,也有新近的垃圾分類題材的創作。
蜿蜒曲折的九曲橋、高高聳立的綠波廊、閒逛的遊客、池塘中的荷花……這便是令彭逸民最為驕傲的一件獲獎作品——老上海城隍廟。說起這件作品,彭逸民打開了話匣子:「大約是1970年前後,有一次居民區黨支部開展黨員活動,組織大家到上海城隍廟去參觀,但很多老人因為年紀大了,腿腳不便沒辦法去,因此我當時就在心裡想,能不能按照城隍廟的樣子把它作出來,讓這些不能去參觀的老人通過我的作品來觀賞呢?」
在製作過程中,因為材料緊缺,彭逸民只能就地取材,「比如用過的竹筷、丟棄的三夾板、拆下的月餅盒、煙盒、舊布料等等。」這些廢棄的材料在他手裡都變成了寶貝。「喏,這個部位就是用三夾板做的。」每當為他人揭秘的時候,他總會不經意的笑起來。這笑,肯定發自內心。
對彭逸民來說,能滿足那些不能去城隍廟現場觀賞的老人的心願,是他最開心的事。當然,這件「老上海城隍廟」作品還獲得了全國舊物改造DIY大賽的一等獎。這對於彭逸民這個「半路出家」的微縮模型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份莫大的榮耀。
希望把微縮模型技藝傳承下去
彭逸民得獎的信息很快傳遍了他所在的街鎮,這也引來了一些想跟隨他學藝的人。但在他看來,自己沒有經過什麼系統的學習,沒有什麼書籍教材可以提供給他們,所以一直沒有收徒弟。
「完成一件作品,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只憑興趣是不夠的。必須要讓自己完全沉浸其中,通過仔細觀察,用心去製作,才能有收穫。」彭逸民告訴記者。
不過,彭逸民也透露,如果有年輕人願意花費時間來學習製作微縮模型,他是非常願意教授的。
做了二十多年微縮模型,彭逸民對這門藝術的熱情依舊不減。他說:「微縮模型這個東西,當你看著它一點點成型,你就會越來越有興趣想要把它做好!」並感嘆說:「以前製作微縮模型,最大的困難是記不清楚建築的樣子,現在好了,用電腦列印下來方便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彭逸民所在的泗涇鎮中西居委會一直用實際行動幫助他。「我現在的工作室就設立在居委會中,已經退休的居委會主任還帶我去拍過建築照片,我現在還留在家中。」說起這些,他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彭逸民告訴記者,他也考慮過為自己的微縮模型技藝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想是想過,但我年紀大了,也不知道怎麼操作。」他還說,想把這門手藝繼續傳承下去並非易事,「很少有年輕人有這個耐心。」彭逸民頗為無奈地說道。
眼下,彭逸民希望更多人能看到他的作品,能夠知道微縮模型雕刻這門手藝,記住這片土地上曾經的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