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幅員遼闊,幾千年來一直是這樣,不同地區也給中國國情帶來了不同的發展條件,因此在歷史潮流的演進中,不斷將其劃分為不同的管理區域,並根據當地的地域文化條件進行不同的治理,但是,由於朝代之間的不斷變化,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特點,也會有自己的劃分方法,地名也發生了變化。
然而他們通常是基於一定的自然條件,例如,河南和河北根據黃河劃分,所謂「河」是指黃河,而湖南和湖北是根據洞庭湖劃分的,「湖」是指洞庭湖。在這一點上從古至今幾乎沒有爭議,然而至於山東和山西,卻不禁要問是哪座山把他們分開?
找到了單詞山東的來源,但是,孤山大致位於山西的南部,而不是山東和山西省之間,因此山東和山西之間不能是「山」,然而這可能是由於風俗習慣,山以東從秦朝到唐朝一直叫山東。除了山之外,華山通常被認為是山東和山西之間的邊界。
這兩座山不應該是山東和山西之間的分界線,因為他們不符合兩地邊界的地理位置,到西漢時,大部分地理區域都以「州」表示,在唐代剛開始,地理區域以「道」表示,此時,山東被劃分為河北道路,以黃河為邊界,山西被劃分為河北道路,分區在河東通道中,兩者之間的劃分與山無關。
直到北宋被金國所摧毀,以漢族為主的北方土地一直被少數民族佔領,他們把地理位置分為三個部分:山西河東北路和河東南路和山東出現山西東路和西路,從現在起,「山」是太行山靜脈和泰山。
從那時起,多年來,太行山礦脈和泰山一直被用作識別地理區域的邊界,直到明朝正式的山東、山西才逐漸建立起來,直到清朝,山東、山西成為省。將他們分開的山脈變成太行山,山脈的地理位置與過去大不相同,到之前為止,我們幾乎都知道誰能山西是基於太行山靜脈,但在早期階段,山東、山西、「山」代表不同的山脈,儘管這些只是意義上的區別,他們是為了真正了解一個地方,卻具有莫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