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注意一下,大家會在網絡平臺上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對河南、河北的河是哪條河,山東、山西的山是哪座山的問題,在每個平臺上都有不低的點擊率,如果有互動的話回復、評論都很多。充分體現出了大家對這件事情的關心和感興趣程度。
對於開篇所說的涉及的哪條河、哪座山的問題,網絡平臺上的文章已經很多了。本文就換個角度,捋一捋這幾個地名分別得自於哪個時期。
河南之名得來最久
黃河中遊是我國文明的發祥地,歷史上傳說的三皇五帝,以及夏商周等先秦時期的三個朝代都活躍於這一帶,因此歷史上就有三河之說:周都曰河南、商都曰河內、堯都曰河東。這裡的河南、河內、河東是指的當時三個古朝代國都所處的位置。其基本參照物就是黃河,後來河南、河內在古代長期成為州、郡、府的名字,到了唐朝設置了「河南道」,這是它首次成為中央之下第一層級政區的名字。到了元朝時則被用於「河南江北行省」,在歷經明、清為河南省之後一直沿用到現在。
以周朝時地圖作為底圖,展示「三河」
河北之名始於唐代
如果以黃河為參照物的話,它的中、下遊南側為河南,北側為河北才對,但是在我國古代很早的時候,卻沒有這樣叫,那時候為「河內」。這就導致河北的名字到了唐朝才出現。黃河以南為河南道,黃河以北就是河北道。唐朝的河北道要遠大於今天的河北省,其北部包括今天的東三省以及俄羅斯太平洋西岸一帶。到了北宋和金朝,河北一名被用於河北東路、河北西路。但是從元朝起卻把「河北」這個名字給放棄了,元朝成為中書省的一部分,而明清均為直隸,直到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建都南京後,因北京已不是首都所在地,於當年6月將直隸改為河北省,此名一直用到今天。
唐朝的河北道北部
山西作為行政區劃之名始於元代
雖然在先秦之前以河南省崤山為界,崤山以西被稱為山西、以東被稱為山東,但這只是一種地理意義上的劃分,和本文討論之事並不相同。而今天的山西省由於位於黃河以東,以「河東」為名的行政區劃則在我國歷史上佔據著長期重要的歷史位置。
「山西」用於行政區劃的開端,起源於元代的宣慰使司。宣慰使司始於唐,但卻盛於元,是元代僅次於行省的地方重要官府,是元朝前期因行中書省尚示定製、行省則以臨時處理軍政事務形式出現而作為兩類行省的補充,後來宣慰司僅管民政。因為元朝的中書省直轄區「腹裡」面積巨大,相當於今天山西、山東、河北三省的面積,因此在直錄省的8個州、3個府、91個州、346個縣之外,在這一區域兩側設置了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山東東西道宣慰使司。這是山西作為行政區劃名字的第一次出現,這個名字和河東一起出現,在體現出了所處區域位置的同時,也說明山西的「山」字是來自於太行山的。
元朝「腹裡」,紅圈內為兩個宣慰司
山東之「山」未必是太行山,作為行政區劃之名始於金代
網絡上對山西、山東中的山字一直說是太行山,山西位於太行山以西可以理解,但是太行山以東今天則是河北省、明清時為直隸,再堅持說山東省是太行山之東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靈活看待,山西之「山」必是太行山,「山東」名字的由來卻未必非要按這個思路來,也就是說山東之「山」未必是太行山。
「山東」之名用於行政區劃在金朝。《金史》記載:「移剌古為山東東路兵馬都總管」這是對於山東東路的最早記載,時間大概在金朝天眷二年(1139年)。以金朝山東東路、西路分界線來看,其中間部分大致與泰山等山脈的山脊線相重合,相信當時是以泰山這座名氣最大的山作為山東東路名字的。至於山東西路則是在貞祐三年(1215年)置,既然設置山東東路了,那就把這一帶設置成山東西路吧。到了元朝,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則和河東山西道宣慰司以及中書省直轄的地區一起構成了「腹裡」。
金朝的山東東路和山東西路
明朝取代元朝之後,朱元璋把元朝的「腹裡」一分為三,河東山西道宣慰司設置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山東東西道宣慰司設置為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它們中間部分在明永樂年間成為了北直隸,到了清朝,三部分就為山西省、直隸省、山東省。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