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車作為絲綢之路上的歷史重鎮,無論是昨日或是今天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幾千年以來,它經歷著歷史風雨的剝蝕卻依然屹立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它用滄桑與時代的容顏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又一個坎坷和離奇的故事。
如今,漢唐時期的龜茲故城早已不見昔日容顏,而坐落在龜茲故城遺址上的庫車縣城依然發揮著千年以來的城市功能。作為今天的歷史文化名城,庫車已成為旅遊的天堂和世界的焦點。
周日,是庫車老城的巴扎天,我們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流,深入龜茲故城探尋龜茲文化的歷史足跡,向世人再一次展現龜茲故城曾經的輝煌與今日的繁華……
01
龜茲故城的規模
龜茲故城是龜茲古國國都,是漢唐時期中原地區行使統治權力的地方,是當時西域的政治、經濟、貿易中心。城址規模宏大,在現存的新疆古城遺址裡較為罕見,是西域佛教時期的重要宗教場所之一。
據漢書記載,「龜茲國,戶六千九百七十,口八萬一千三百一十七,勝兵兩萬一千七十六人。」經過統計和對比,我們可知,在西漢時的西域城郭諸國中,龜茲是最大的城郭國家,其戶口以及軍隊的人數是最多的,顯示了龜茲國良好的自然生存環境以及興旺的人丁。
1958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曾在庫車的龜茲故城調查得出,原城垣周長7公裡,牆體系夯築而成,北垣殘長約1100米,東垣殘長約1140米;城垣基寬2至9米,殘牆最高處7.4米。根據史書記載及龜茲故城現存遺址推斷,在漢代時龜茲故城沒有構建西牆,利用庫車河流經城中的一支作為天然屏障。
如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以庫車河為界,河東是漢唐故城所在地,目前只保留少數的土築城牆、烽燧和高臺;河西卻是明清時期的故城,外城還能依稀辨認,而內城至今還保存得比較完整,城牆、城門、城垛等仍然遺留著歷史上軍事構造要素,更證明了中央集權制度和龜茲文化的延續。
順著庫車縣天山路向西至杏花公園門口左側斜對面,可以看到路邊的一塊石碑上寫著:「國務院2013年4月28日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龜茲故城。」 殘缺的古城牆內外主要為農田和居民區,城市建設、附近農民建房和開墾農田。
庫車縣龜茲歷史文化研究專家裴孝曾,指著這一段殘留的城牆向我們介紹,故城位於庫車縣城新老城之間,天山路(原314國道)從故城中東西向穿越而過,目前故城內存皮朗墩、喀拉墩、散甫薩克墩、洛喀依墩四個土墩,出土有陶器、骨器、錢幣等遺物。
02
探尋龜茲故城的歷史足跡
因為是巴扎天,我們在80多歲的裴孝曾老人帶領下,步行踏上了庫車老城區漢唐遺址(即龜茲故城)地段。作為對龜茲歷史頗有研究的本地專家,他邊走邊給我們介紹漢唐故城的大概情況。
走近老城區人民路和天山路交叉口,具有龜茲文化特色的蘇祗婆廣場出現在我們的視線裡,這位龜茲音樂大師的高大雕塑面對東方手捧琵琶,神色莊重,流露出自己對龜茲樂舞的摯愛。從廣場邊上的人民路拐進烏恰鎮皮浪社區內一條胡同裡,在鋪著青磚路面的巷子盡頭,一座厚重高大的土建築赫然出現在我們面前。
這就是「皮浪墩」,它位於龜茲故城東南面,是龜茲故城內現存遺蹟中體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單體建築,時代為唐代。該墩平面呈長方形,底部東西30米,南北25.4米;頂部東西24.4米,南北20.8米;高約14米,為夯土結構,夯層清晰可見。土墩頂部有土坯壘砌建築遺蹟,表面散落大量陶片,主要為灰陶、紅陶,有少量帶釉陶片,包括紅釉和綠釉。土墩基部保存較好,頂部凸凹不平,由於雨水衝刷,在南北兩面形成數條衝溝;北側中部有一圓形洞口,直徑約1.5米;東側基底有一地道,進深約10米。
裴孝曾說,「皮浪」的意思是大象,「墩」指的是高臺或高大的建築。據專家初步推測,這是皇家御苑高臺,站在上面可以俯視龜茲國都全貌。傳說,外國使臣在拜訪龜茲國時,曾把兩頭大象送給國王,這兩頭大象就飼養在這座高臺旁邊的小院裡,因此,後人就把這個建築高臺稱作「皮浪墩」。
如今,這座高大的遺址被居民區包圍著,居民們與它日夜作伴,並諦聽著這座千年建築傳遞的消息。95歲的居民艾合買提·託乎提告訴我們:「小時候,他和夥伴們經常在高臺下的洞裡玩耍,那時高臺還保留有土臺階,上到中間第二層,從北面的洞裡可直接到達高臺的頂部,方圓十幾裡都盡收眼底。現在高臺底部的臺階幾十年前被破壞了,想攀上去除非架雲梯才行。」
「以前,夜裡刮狂風下暴雨時,我會經常聽到從高臺裡面傳來的聲音,有樂器聲、喊殺聲、鑼鼓聲、戰馬的嘶鳴聲等,好像還有大象渾厚的吼叫聲,當時,我懷疑在做夢,但感覺又不像是做夢,或許那是從古代傳來的聲音吧。」艾合買提·託乎提說自己仿佛置身於久遠的時代。
距離皮浪墩有三四百米遠,還有一個叫哈拉墩的遺址,它們同屬於龜茲故城內的高臺建築。我們穿過彎彎曲曲的小巷來到哈拉墩遺址前,眼前呈現的卻是一個大坑,裡面明顯看出曾被挖掘過。大致看來,哈拉墩呈不規則形,東西長10米,南北寬5米,面積約50平方米。從歷史保護意義上說,它的歷史價值已不如現在的皮浪墩了。
1958年,黃文弼曾經在這裡考古發掘,也是目前龜茲故城內唯一的一次正規的考古發掘。當時曾經一次性出土18口大缸,底層還出土了新時期時代遺物,是目前龜茲故城內出土遺物最多的地方,對研究龜茲城歷史及社會情況具有重大價值。
在龜茲故城內,除兩座高臺建築外,還有斷斷續續300米左右的城牆,其餘幾乎沒有其它遺留的遺址了,昔日較完整的城牆已不見了蹤影。但在庫車河西岸卻保留著一座與這兩座高臺同一時期的烽火臺,儘管它處在明清故城之內,它的軍事歷史價值卻不可估量。
這就是克黑墩烽火臺,位於庫車老城居民區中,是龜茲故城西面最近的一座烽火臺,與闊空巴孜烽火臺、伊西哈拉吐爾烽火臺、沙卡烏烽火臺等一起構成龜茲都城四周的軍事防禦體系。
沿著歷史足跡,翻閱著古人遺留下的遺址。我們發現克黑墩烽火臺距離龜茲故城西牆僅千米之遙,烽火臺平面略呈方形,剖面呈梯形,底邊長約7米,頂邊長約6米,殘高約6米。底部為夯築,夯層不明,上部為土塊砌築,土塊大小不等。根據考古資料證明和考古專家推斷,克黑墩烽火臺時代為唐代。
庫車縣熱斯坦街道辦事處古力巴克社區居民買買提·艾海提祖輩就住在克黑墩烽火臺旁邊,他對我們說:「從小開始,大人們就教育他們不要破壞這個祖先留下來的高臺,所以我們從不攀爬,有時只是站在牆下摸摸看看,如果誰要破壞的話,我們家人都會站出來阻止。」
買買提·艾海提給我們說起了一件記憶深刻的事。15年前,有一位鄰居為了維修房子,竟然想挖這個高臺根部的紅土,他就站出來攔住鄰居不讓挖,誰知鄰居就動手打他,20歲的小夥子哪受得了這種氣,於是倆人竟廝打起來。後來,買買提.艾海提的父親從家裡出來,嚴厲地把鄰居給趕跑了。
據當地老人介紹,龜茲故城在建國前後破壞比較嚴重,那時社會比較複雜,一部分人想破除舊的建設新的,另外一部分人就極力保護這些先輩遺留下的建築。或許這就是龜茲故城遺存的較少,明清故城保護得較完整的因素吧。
「但作為絲綢之路上最為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尤其是唐代安西都護府時,龜茲故城曾一度屯兵2萬餘人,對祖國統一、民族團結髮揮過重要價值。其建築布局仿照唐長安城,恢弘壯麗,城市繁華,源於此獨特的龜茲文化尤其是龜茲樂舞對唐代中原產生了中原影響,而其大量出土的帶釉器物或許又是西亞文化在此融合的象徵。」 裴孝曾說。
03
再現龜茲故城繁華景象
在庫車老城巴扎大街小巷,不管是迎面而來的維族兄弟,還是臨街的維族風格店鋪作坊和住宅,都令人眼前一亮。隨便走近巴扎的一個小攤,只見葡萄乾、酸梅、巴旦杏、大核桃等乾果琳琅滿目,趕巴扎的人在攤前盡情品嘗,嘗準了味道再買;或者在街邊的小店裡,挑一頂最具有維族特色的小花帽,作為送給朋友和親人的禮物。混入這熱鬧非凡的巴扎裡,一定會忘記自己只是這個故城裡的匆匆過客。
來到龜茲故城,我們隨時都可以看見那些散落在庫車老城中眾多的古民居,它們並沒有因城市的發展而有所改變,古民居雖然彼此相臨,可形式多樣、風格炯異,有四合大院、有中原樣式、有俄羅斯風格、有南方天井院落、有阿拉伯形式、有笆子木樓、有地下建築等,充分體現了龜茲故城做為世界四大文明交匯地的特色。
如今,人民路街道兩邊的新建的門面房煥發出絢麗的龜茲文化色彩,一家門麵店主阿依夏木·艾買提高興地告訴我們:「這些年,縣裡的穩定和宣傳做得很好,來老城觀光旅遊的人越來越多,還有不少國外的遊客,我們的民族工藝品賣得也好,我算了算今年可以收入近10萬元……」
看著阿依夏木·艾買提滿臉的笑容,我們知道作為龜茲故城的老城,它不但延續著龜茲歷史的發展足跡,還發揮著今天龜茲文化的繁榮,更承載著時代的發展。
再一次走進霍加老總住宅,這家古民居的第四代主人木拉提.卡德爾高興地和我們握手問好。他對我們說,如今政府的政策很好,日子越過越幸福。每天依靠參觀古宅的遊客可增加點收入,但在老城街邊經營的小超市則是他家的主要經濟來源。
木拉提.卡德爾曾在古宅指著屋頂的橫梁和廊簷告訴我們,那些圖案裝飾與紋樣底飾,不僅體現著中西文化的交流,更體現著中原文化對龜茲地區的影響,特別是「萬」字紋樣更無疑來源於古代佛教文化符號。除各類圖案中間的察合臺文字外,圖案及彩繪小景,多為內地的風格,同時也兼有不少維吾爾和古龜茲藝術特點,可以說是體現了民族團結意義上的文化融合和文化發展。
有人曾形象地比喻,如果在庫車的龜茲故城稍不留意,一坎土曼下去,就會挖到一座古寺的牆基;一腳踩下去,就會踩到一座宮殿的遺址。在龜茲故城,誰又能知道地下究竟埋藏著多少撲捉迷離的歷史。
庫車,這座龜茲故城,到底還隱藏著多少未知的待解之謎,那些漢唐將士不死的靈魂究竟躲在何處。千百年來,這座充滿神秘色彩的龜茲古鎮,一直在誘惑著人類生命到這裡尋覓,並在這裡生根發芽。
庫車的老城和新城,就是這座龜茲故城的昨天和今天。
如果要去感受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融合,那就要到新城漫步一番。寬闊的馬路,高聳的大廈,石油化工園區,設計別致的公園和綠地,以及那穿戴時髦的人流,無不煥發著時代潮流的氣息。我想,昨天的龜茲記載著這座古鎮輝煌的歷史,而今天的庫車卻承載著時代文明與歷史的發展機遇。
如今的龜茲故城雖不如江南那樣秀麗嫵媚,但她卻有自己獨特的西域魅力,時刻在散發著龜茲歷史文化的氣息。她的心永遠是年輕的;她的愛永遠是熾熱的;她的樂永遠是高亢激越的;她的舞永遠是獨特動情的。
龜茲故城,是一部人類歷史的聖典,讓生命和時代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