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茲時期壁畫中描繪下的商貿,反映古絲綢之路上的經濟繁盛

2020-12-11 新疆人文風物

龜茲,作為西域城郭國家的一個大國,是絲綢之路中道上的重鎮,早在漢代之前就是東西方商品貿易的中轉站和集散地。自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後,絲綢之路更加暢通,一度出現了古代商貿繁華景象。

如今的阿克蘇地區,就是古代龜茲的核心地域,曾以庫車市為世界商貿中心,向東沿著河西走廊直通中原,抵達東南亞諸國,向西分數路輻射到西亞和歐洲等廣大地區。可以看出,曾經的龜茲地區,地位和作用是多麼重要。

從史料記載中,我們目前無法查找到更多關於西域商貿的文字描述,但卻能在龜茲時期的壁畫中找到描繪古代商貿的場景。這足以證明,古代的龜茲,今天的阿克蘇,曾是絲綢之路上繁華的商貿地域,無疑將對新時代打造絲路經濟帶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01、漢代的東西貿易往來,開啟絲路經濟帶發展趨勢

西漢張騫鑿空西域,徹底打通了河西走廊至西域,乃至歐洲等西方國家的絲路交通大動脈。證實這一歷史的記載,就是敦煌壁畫上描繪的一幅《張騫出使西域圖》,上面生動地刻畫了人物、駱駝、集市等商貿場景,再現了西漢時期商貿往來的景象。

特別是到了東漢時期,西域都護府遷至龜茲以後,龜茲更成為當時西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為商貿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政治保障。

據《後漢書·西域傳》記載,文字中就生動描述了當時絲路商道的繁榮景象:「立屯田於膏腴之野,列郵置於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從中原運往西域的商品主要是精美的絲綢製品和各種手工業品,從西域城郭國家運往中原的商品主要是畜產品和土特農產品。

隨著商業貿易的繁盛,多種貨幣開始在西域諸國中流通使用。根據近幾十年來在龜茲境內的考古調查,兩漢時期在此流通的中原皇朝貨幣有西漢五銖錢、東漢五銖錢和新莽朝的貨泉,可證明此時龜茲與內地經濟關係的密切。

同時,從漢代開始,由於政治上相對穩定,龜茲的社會經濟處於持續發展期。為適應商品貿易發展的要求,龜茲模仿漢朝,開始鑄造自己的貨幣。這種貨幣曾在龜茲境內的多個遺址出土過很多,總數達數萬枚以上。因在銅質貨幣的兩面分別鑄有漢文、龜茲文兩種文字,所以學術界稱之為「漢龜二體錢」。

據專家研究,這種銅幣,可能始鑄於東漢末年或三國時期,流通於兩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漢龜二體錢的形制繼承了中原秦漢貨幣圓形方孔的特點,其正面鑄有漢文篆字「五銖」二字,為反文;其背面鑄有以印度婆羅謎斜體字母書寫的龜茲文,可能是數量和度量單位。

從此錢幣情況分析,龜茲本地所鑄漢龜二體錢深受漢代貨幣制度的影響。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漢代龜茲商品經濟已經相當發達的史實,也充分證明了龜茲在絲綢之路上的商貿往來和繁盛狀況。

02、龜茲壁畫上的商貿,佐證了絲路繁華貿易

眾所周知,龜茲除了佛教文化,但它的經濟貿易當然也值得一說。龜茲地處絲綢之路要道,自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商業貿易就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由於受制於漢匈等勢力的反覆爭奪,社會動蕩,商業貿易發展並不典型。

隨後,唐朝逐漸統一西域,置安西都護府,設四鎮,龜茲結束了動蕩不安的局勢,社會環境漸趨穩定,商業貿易有了發展的基礎。龜茲社會的穩定得益於唐朝在西域所實施的一系列軍政管理制度,這恐怕也是龜茲歷史上的「美好時光」。

當時,唐朝在西域所置的安西都護府,有都護一人,為統管西域軍事、行政、經濟等事務的最高官職,「掌所統諸蕃慰撫、徵討、斥堠,安輯蕃人及諸賞罰,敘錄勳功,總判府事」;下面還設副都護四人,主要輔助都護分管西域政務。

其中,倉曹專職管理西域商業貿易事務,《舊唐書·職官志》載:「司倉掌公廨、度量、庖廚、倉庫、租賦、徵收、田園、市肆之事」;而戶曹「司戶掌戶籍、記帳、道路、逆旅、婚田之事」。

由此可知,安西都護府治下的龜茲地區,安西都護府官職分工明確,有專門負責維持社會穩定、商貿、經濟發展的官職,這為龜茲商業貿易的發展規範了市場秩序,奠定了穩定的社會環境。

古代龜茲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只是記載在了文獻中,也反映在龜茲石窟壁畫中。我們以新疆拜城縣克孜爾石窟壁畫為例,發現有五幅較完整的商旅壁畫圖:

第一幅來自克孜爾石窟114號窟主室的縱券頂上,畫面是一頭毛驢馱著一捆貨物,一個穿著龜茲服裝的人跟在後頭,驢和人都站在一隻船裡。

第二幅來自克孜爾石窟8號窟主室的券頂上,畫面是兩個人,一個為雙手點燃火炬的菩薩,一個為身著龜茲民族服飾的商人,旁邊現出一頭毛驢的頭部與前腿部;

第三幅來自克孜爾石窟58號窟主室縱券頂上,畫面是一個雙手點燃火炬的菩薩,旁邊是一頭滿馱著貨物的毛驢和一頭駱駝的前半部分。

第四幅來自克孜爾石窟17號窟,主室縱券頂上,畫面上有三個人,一個是雙手點燃著火炬的菩薩,兩個是頭戴氈帽、身穿龜茲民族服裝、腳著尖頭靴子的商人,旁邊有一頭滿馱著貨物的駱駝和一頭毛驢的前半部。

此外,一幅來自克孜爾石窟38號窟主室縱券頂上,畫面上有兩個人,一個為雙手點燃著火炬的菩薩,一個為頭戴氈帽、身穿龜茲民族服裝的商人,但是只露出上半身,下半身被一頭滿馱著貨物的牛和一頭毛驢擋住。

這五幅畫都屬於宗教壁畫,儘管講的是《賢愚因緣經》卷6中的「商主本生故事」。僧人們用壁畫的形式描繪了古絲路上客商的經歷,生動地體現了絲綢之路上的龜茲貿易繁盛,並從佛的本生故事反映往來商主的商旅故事。

但是,藝術家在創作這些宗教畫的時候,除了菩薩形象以外,其它如商人、滿馱著貨物的駱駝、牛、毛驢等形象,卻是當時龜茲社會商旅情況的真實寫照,是當時龜茲社會商業繁榮的真實反映。

商貿群體是推動一個地區商業貿易發展的主體力量。唐朝統一西域之後,龜茲社會人口增長迅速,兼有大量漢、粟特、突厥等商人徙居境內,這些成為安西都護府重要的消費和商貿群體。至天寶年間,龜茲人口總量相當於經濟繁榮的伊、西、庭三地總和,可知龜茲商業群體和消費群體的規模。

中原商人當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他們自漢代就是龜茲商貿活動中的重要力量,唐朝設置安西都護府之後,大量中原商人也參與到龜茲商業貿易活動中,且長期在龜茲居住,由此出現了專門安置漢商的住所——行客營。

03、新疆境內的古驛站,見證了古絲路的前世今生

2012年7月,國家文物局確定絲綢之路中國段首批申遺名單,新疆昌吉州的吉木薩爾縣的北庭故城,吐魯番市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阿克蘇地區的克孜爾時刻、蘇巴什佛寺遺址、克孜爾尕哈烽燧等六處遺產點被列入首批申遺名單。

結合龜茲壁畫上描繪的商貿場景,我們可以想像西域的絲綢之路,在古代又是怎樣的繁盛景象呢?因此有了龜茲壁畫實物的存在,從而深刻地反映了古絲路商貿活動的內容,表現出商客戰勝各種自然和人為的阻礙,歷盡艱險,長途跋涉,往返於東西各地經商貿易的繁榮景象。

近年來,隨著我國打造「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戰略,仍然像古代一樣,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全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可以看出,「一帶一路」中所說的「歷史符號」,就是在古絲路上遺留下的歷史遺址遺蹟和史料,我們上面說的龜茲壁畫,就代表了一種歷史符號,不僅是一種絲路文化的象徵,也是見證了古絲路上商貿往來的歷史,這對我國打造「一帶一路」提供了有力的歷史佐證,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今,無論是阿克蘇地區,還是新疆各地,都紛紛行動起來,按照國家「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要求,重點規劃和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積極為社會經濟謀劃經濟增長點,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助力各民族群眾的經濟收入,力爭讓各族人民群眾早日實現小康生活。

相關焦點

  • 新疆古絲路文化:絲綢之路上的明珠——龜茲古鎮
    庫車作為古代龜茲國的國都,曾是西域三十六城邦國中的大國,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商埠,文物遺存相當豐富。東漢時期就在龜茲設立西域都護府,到唐代改設安西都護府。龜茲國最強盛時,疆域東到庫爾勒的焉耆,南至塔克拉瑪幹,西到巴楚,北至天山腹地。近1000多年來,庫車一直是塔裡木盆地北邊乃至整個南疆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如果沒有絲綢之路,就不會產生具有多元素的龜茲文化。
  • 線上遊絲路 「雲」中探龜茲
    與古人對話,同歷史交談……」22日,「雲上絲路·穿越天山廊道 走進神秘龜茲」大型網絡直播活動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克孜爾石窟啟幕。當日,百萬網友通過「新華雲」直播平臺在線領略龜茲文化遺產風貌,一窺古絲綢之路昔日繁華。克孜爾石窟一景。新華網 茹斯坦攝龜茲,古絲綢之路重鎮,大部位於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境內。
  • 60幅龜茲壁畫高清大圖,與君共賞!
    攝影:馬劍威龜茲地處中亞腹地塔裡木盆地之北緣,扼古絲綢之路要衝,是佛教文化傳入中國的首站,曾在歷史上一度成為西域佛教文化的中心和古絲路文明雙向交流的重要樞紐,被譽為「中國佛教文化的搖籃」。龜茲石窟是分布在古龜茲地區(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拜城、新和等縣)大小二十餘處佛教石窟遺存的總稱,是龜茲文化的典型代表。
  • 安西都護府與唐代龜茲商貿的發展
    >自漢代以來,龜茲一直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商業貿易重鎮。唐朝統一西域後,將安西都護府的府治從西州移設龜茲。龜茲作為西域軍政中心地位的確立,為其對內外商業貿易的發展營造了安定的社會環境,同時,以屯田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通暢的絲路交通,擴大了當地的消費與商貿群體,吸引了東西方大批商旅前來龜茲地區從事商業貿易,由此,唐代龜茲商業貿易得到了進一步的繁榮發展。
  • 龜茲:守望在絲綢之路上的古城,找尋大唐西域記中真實的女兒國
    名聲顯赫的庫車古稱&34;,是西域古國之一,玄奘西行時曾經路過此地。歷史設立過西域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和龜茲都督府。石窟中滿目倉夷,許多壁畫都被斯坦因盜走。而有幸殘留的,大部分人物的眼睛和面部都被毀壞。車過鹽水溝,天山神秘大峽谷讓我換了一種心情。
  • 新疆庫車的難忘之旅 觀千年烽燧,品龜茲樂舞
    看盡龜茲十萬峰,始知五嶽也平庸他年欲作徐霞客,步遍天西再向東地上仙宮五百闉,赤霞搖接北天門平生看盡山千萬,不及龜茲一片雲>庫車市古稱「龜茲」歷史上曾是聯繫和溝通亞歐大陸的橋梁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商貿中心素有「西域樂都」「歌舞之鄉」「中國白杏之鄉」的美譽庫車也是舉世聞名的龜茲文化發祥地是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 鑑賞|龜茲石窟壁畫中的誠與信:看獅王捨身不失信等佛經故事
    龜茲石窟文化遺產是古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結晶,源起絲路,始興於漢,繁盛於唐,印刻著海納百川、兼收並蓄、一體多元的特點,見證了公元3至公元13世紀期間新疆古代佛教文化的輝煌歷史。曾對包括敦煌在內中國內地石窟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並在東聯西引的傳播交流過程中,又向西輻射極大地豐富了中亞佛教文化發展,創造了古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鑑與融合發展的歷史經典。龜茲石窟壁畫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極為豐富,其在滿足佛教傳播與教化信眾需求的同時,更多表現的是古代民眾生活習俗和崇尚的美德。
  • 世界十大神秘古國——龜茲古國
    龜茲古國地處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衝,曾經是西域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佛教從印度首先傳入新疆,再傳入中原,龜茲的地理位置決定它成為「西域佛教」的一個中心。
  • 你知道龜茲嗎?他們那比敦煌莫高窟歷史還悠久的石窟壁畫來青浦了!
    絲綢之路上的西域古國龜茲,許多人都感陌生,但是看完在青浦博物館舉行的「絲路遺韻·五彩龜茲——龜茲石窟壁畫藝術展」,就會覺得這些千年石窟壁畫與江南有絲絲縷縷的關係。昨天,《絲路遺韻·五彩龜茲——龜茲石窟壁畫藝術展》上,青浦博物館負責人透露,龜茲藝術之所以選擇在青浦展出,是因為青浦是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之地——青龍鎮的所在。青浦與龜茲,一東一西,構成了歷史上的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的兩個重要支點,「在唐朝,青浦屬蘇州管轄,時任太守白居易,白居易的祖先就是龜茲人,白居易任蘇州當太守後,寫下了『能不憶江南』的名句。」
  • 一周觀展指南|龜茲壁畫展佛國藝術,安格爾作品講希臘神話
    此外,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的「佛國山水Ⅰ:造像深處」將展出來自新疆龜茲研究院的39件龜茲石窟壁畫,觀眾可從中看見公元3-13世紀佛教藝術的成就。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學院與沙龍——法國國家造型藝術中心 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展」以作品展示從法國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藝術和社會風貌,其中安格爾的油畫《朱庇特與忒提斯》首次走出歐洲。
  • 中國佛教的「小西天」, 壁畫流行唐代時裝
    漢代的古絲綢之路進入塔裡木後在樓蘭分南北兩道: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尉犁縣)、龜茲(今庫車縣)、姑墨(今阿克蘇市)至疏勒(今喀什市);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縣),經且末、精絕(今民豐縣尼雅遺址)而我坐在駱駝上,就像是一個僧侶,或是一位使節,在無邊的綠洲、沙漠中緩行,進行一次充滿傳奇色彩的夢幻之旅。
  • 蘇巴什佛寺遺址考古新發現 140件文物佐證龜茲文化
    央廣庫車8月24日消息(記者吳卓勝 庫車臺記者馮紀全 王建強)近日,西北大學考古人員對位於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境內的蘇巴什佛寺遺址進行野外考古調查和清理時,新發現了140多件文物,佐證了絲綢之路古龜茲地區發生的多種文化和商貿交流。
  • 新疆克孜爾石窟的壁畫藝術,是中國歷史和龜茲文化的瑰寶
    克孜爾石窟文化遺產包括:建築、雕塑和壁畫。現已編號的洞窟有236個,內存壁畫大約10000平方米,多為描繪小乘佛教本生故事和傳教故事。窟內有泥塑若干具,其中新1窟內1尊佛涅長6餘米,是龜茲石窟中現存最大的塑像。
  • 古膠州曾經百步一橋繁盛一時 如今難覓板橋遺蹟
    (資料圖片) 「古膠州百步一橋,連接河流兩岸商貿,繁盛一時。」近日,探訪膠州古蹟過程中,不少市民告訴記者,膠州在唐代時期就被稱作板橋鎮,木板橋、石板橋等橋梁眾多,光叫上名的就有19座。據史料,唐宋時膠州經濟繁榮,是膠州灣一帶的行政、軍事和經濟中心,尤其在宋朝時期,古膠州是宋朝設立的5大市舶司之一,也是長江以北唯一設市舶司的大口岸。膠州市博物館王館長告訴記者,雲溪河和墨水河貫穿整個古膠州,加上兩岸商貿的繁榮,古橋梁成為連接河兩岸經濟交流和市民往來的關鍵紐帶,可惜的是,時代變遷,古板橋均已改建,遺蹟難尋。
  • 希臘風颳到中國新疆,龜茲與拜佔庭畫風接近
    新疆克孜爾千佛洞谷西區一角 作者攝義大利羅馬聖瑪麗亞古教堂壁畫國際學術研討會現場 作者2012年12月攝於羅馬在公元7世紀前後的這段時期,克孜爾壁畫已從早期的犍陀羅和伊斯蘭藝術模式衍化成兼容希臘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伊斯蘭文化、中國中原文化和龜茲本地習俗的獨特藝術形式:龜茲畫風。
  • 龜茲故城:踏尋龜茲文化的歷史足跡
    庫車作為絲綢之路上的歷史重鎮,無論是昨日或是今天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幾千年以來,它經歷著歷史風雨的剝蝕卻依然屹立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它用滄桑與時代的容顏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又一個坎坷和離奇的故事。如今,漢唐時期的龜茲故城早已不見昔日容顏,而坐落在龜茲故城遺址上的庫車縣城依然發揮著千年以來的城市功能。
  • 絲綢路上,佛國仙境,西域龜茲,新疆阿克蘇拜城縣克孜爾鄉
    該鄉北部的喀拉克爾丘嶺,南部的卻勒塔格山沙土均呈紅色,颳風時紅土飛揚,下雨時洪水夾帶紅色泥沙順克孜勒河而下,沿河沉積處均為紅色,故而得名。克孜爾石窟,又稱克孜爾千佛洞或赫色爾石窟,中國佛教石窟,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懸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
  • 克孜爾千佛洞:隱忍在大漠中的龜茲足跡
    [原標題]千佛洞:隱忍在大漠中的龜茲足跡 龜茲國和更西邊的喀什一樣,由於地處古代絲綢之路的要道,因此中西方頻繁的商貿往來帶來了古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古希臘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龜茲國的統治者亦以開放的姿態允許了來自異域的印度佛教在這裡進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