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茲,作為西域城郭國家的一個大國,是絲綢之路中道上的重鎮,早在漢代之前就是東西方商品貿易的中轉站和集散地。自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後,絲綢之路更加暢通,一度出現了古代商貿繁華景象。
如今的阿克蘇地區,就是古代龜茲的核心地域,曾以庫車市為世界商貿中心,向東沿著河西走廊直通中原,抵達東南亞諸國,向西分數路輻射到西亞和歐洲等廣大地區。可以看出,曾經的龜茲地區,地位和作用是多麼重要。
從史料記載中,我們目前無法查找到更多關於西域商貿的文字描述,但卻能在龜茲時期的壁畫中找到描繪古代商貿的場景。這足以證明,古代的龜茲,今天的阿克蘇,曾是絲綢之路上繁華的商貿地域,無疑將對新時代打造絲路經濟帶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01、漢代的東西貿易往來,開啟絲路經濟帶發展趨勢
西漢張騫鑿空西域,徹底打通了河西走廊至西域,乃至歐洲等西方國家的絲路交通大動脈。證實這一歷史的記載,就是敦煌壁畫上描繪的一幅《張騫出使西域圖》,上面生動地刻畫了人物、駱駝、集市等商貿場景,再現了西漢時期商貿往來的景象。
特別是到了東漢時期,西域都護府遷至龜茲以後,龜茲更成為當時西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為商貿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政治保障。
據《後漢書·西域傳》記載,文字中就生動描述了當時絲路商道的繁榮景象:「立屯田於膏腴之野,列郵置於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從中原運往西域的商品主要是精美的絲綢製品和各種手工業品,從西域城郭國家運往中原的商品主要是畜產品和土特農產品。
隨著商業貿易的繁盛,多種貨幣開始在西域諸國中流通使用。根據近幾十年來在龜茲境內的考古調查,兩漢時期在此流通的中原皇朝貨幣有西漢五銖錢、東漢五銖錢和新莽朝的貨泉,可證明此時龜茲與內地經濟關係的密切。
同時,從漢代開始,由於政治上相對穩定,龜茲的社會經濟處於持續發展期。為適應商品貿易發展的要求,龜茲模仿漢朝,開始鑄造自己的貨幣。這種貨幣曾在龜茲境內的多個遺址出土過很多,總數達數萬枚以上。因在銅質貨幣的兩面分別鑄有漢文、龜茲文兩種文字,所以學術界稱之為「漢龜二體錢」。
據專家研究,這種銅幣,可能始鑄於東漢末年或三國時期,流通於兩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漢龜二體錢的形制繼承了中原秦漢貨幣圓形方孔的特點,其正面鑄有漢文篆字「五銖」二字,為反文;其背面鑄有以印度婆羅謎斜體字母書寫的龜茲文,可能是數量和度量單位。
從此錢幣情況分析,龜茲本地所鑄漢龜二體錢深受漢代貨幣制度的影響。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漢代龜茲商品經濟已經相當發達的史實,也充分證明了龜茲在絲綢之路上的商貿往來和繁盛狀況。
02、龜茲壁畫上的商貿,佐證了絲路繁華貿易
眾所周知,龜茲除了佛教文化,但它的經濟貿易當然也值得一說。龜茲地處絲綢之路要道,自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商業貿易就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由於受制於漢匈等勢力的反覆爭奪,社會動蕩,商業貿易發展並不典型。
隨後,唐朝逐漸統一西域,置安西都護府,設四鎮,龜茲結束了動蕩不安的局勢,社會環境漸趨穩定,商業貿易有了發展的基礎。龜茲社會的穩定得益於唐朝在西域所實施的一系列軍政管理制度,這恐怕也是龜茲歷史上的「美好時光」。
當時,唐朝在西域所置的安西都護府,有都護一人,為統管西域軍事、行政、經濟等事務的最高官職,「掌所統諸蕃慰撫、徵討、斥堠,安輯蕃人及諸賞罰,敘錄勳功,總判府事」;下面還設副都護四人,主要輔助都護分管西域政務。
其中,倉曹專職管理西域商業貿易事務,《舊唐書·職官志》載:「司倉掌公廨、度量、庖廚、倉庫、租賦、徵收、田園、市肆之事」;而戶曹「司戶掌戶籍、記帳、道路、逆旅、婚田之事」。
由此可知,安西都護府治下的龜茲地區,安西都護府官職分工明確,有專門負責維持社會穩定、商貿、經濟發展的官職,這為龜茲商業貿易的發展規範了市場秩序,奠定了穩定的社會環境。
古代龜茲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只是記載在了文獻中,也反映在龜茲石窟壁畫中。我們以新疆拜城縣克孜爾石窟壁畫為例,發現有五幅較完整的商旅壁畫圖:
第一幅來自克孜爾石窟114號窟主室的縱券頂上,畫面是一頭毛驢馱著一捆貨物,一個穿著龜茲服裝的人跟在後頭,驢和人都站在一隻船裡。
第二幅來自克孜爾石窟8號窟主室的券頂上,畫面是兩個人,一個為雙手點燃火炬的菩薩,一個為身著龜茲民族服飾的商人,旁邊現出一頭毛驢的頭部與前腿部;
第三幅來自克孜爾石窟58號窟主室縱券頂上,畫面是一個雙手點燃火炬的菩薩,旁邊是一頭滿馱著貨物的毛驢和一頭駱駝的前半部分。
第四幅來自克孜爾石窟17號窟,主室縱券頂上,畫面上有三個人,一個是雙手點燃著火炬的菩薩,兩個是頭戴氈帽、身穿龜茲民族服裝、腳著尖頭靴子的商人,旁邊有一頭滿馱著貨物的駱駝和一頭毛驢的前半部。
此外,一幅來自克孜爾石窟38號窟主室縱券頂上,畫面上有兩個人,一個為雙手點燃著火炬的菩薩,一個為頭戴氈帽、身穿龜茲民族服裝的商人,但是只露出上半身,下半身被一頭滿馱著貨物的牛和一頭毛驢擋住。
這五幅畫都屬於宗教壁畫,儘管講的是《賢愚因緣經》卷6中的「商主本生故事」。僧人們用壁畫的形式描繪了古絲路上客商的經歷,生動地體現了絲綢之路上的龜茲貿易繁盛,並從佛的本生故事反映往來商主的商旅故事。
但是,藝術家在創作這些宗教畫的時候,除了菩薩形象以外,其它如商人、滿馱著貨物的駱駝、牛、毛驢等形象,卻是當時龜茲社會商旅情況的真實寫照,是當時龜茲社會商業繁榮的真實反映。
商貿群體是推動一個地區商業貿易發展的主體力量。唐朝統一西域之後,龜茲社會人口增長迅速,兼有大量漢、粟特、突厥等商人徙居境內,這些成為安西都護府重要的消費和商貿群體。至天寶年間,龜茲人口總量相當於經濟繁榮的伊、西、庭三地總和,可知龜茲商業群體和消費群體的規模。
中原商人當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他們自漢代就是龜茲商貿活動中的重要力量,唐朝設置安西都護府之後,大量中原商人也參與到龜茲商業貿易活動中,且長期在龜茲居住,由此出現了專門安置漢商的住所——行客營。
03、新疆境內的古驛站,見證了古絲路的前世今生
2012年7月,國家文物局確定絲綢之路中國段首批申遺名單,新疆昌吉州的吉木薩爾縣的北庭故城,吐魯番市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阿克蘇地區的克孜爾時刻、蘇巴什佛寺遺址、克孜爾尕哈烽燧等六處遺產點被列入首批申遺名單。
結合龜茲壁畫上描繪的商貿場景,我們可以想像西域的絲綢之路,在古代又是怎樣的繁盛景象呢?因此有了龜茲壁畫實物的存在,從而深刻地反映了古絲路商貿活動的內容,表現出商客戰勝各種自然和人為的阻礙,歷盡艱險,長途跋涉,往返於東西各地經商貿易的繁榮景象。
近年來,隨著我國打造「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戰略,仍然像古代一樣,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全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可以看出,「一帶一路」中所說的「歷史符號」,就是在古絲路上遺留下的歷史遺址遺蹟和史料,我們上面說的龜茲壁畫,就代表了一種歷史符號,不僅是一種絲路文化的象徵,也是見證了古絲路上商貿往來的歷史,這對我國打造「一帶一路」提供了有力的歷史佐證,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今,無論是阿克蘇地區,還是新疆各地,都紛紛行動起來,按照國家「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要求,重點規劃和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積極為社會經濟謀劃經濟增長點,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助力各民族群眾的經濟收入,力爭讓各族人民群眾早日實現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