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誰都知道《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兇手是誰,似乎這是一部不怕被劇透的電影。但果真如此嗎?
1934年第一版《東方快車謀殺案》封面。作為偵探小說大師阿加莎的代表作,《東方快車謀殺案》自1934年1月1日出版以來,風行世界足有83年之久,其間它已5次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最為人熟知的便是1974年眾星雲集的電影版本,該片獲得第47屆奧斯卡獎6項提名,出生於瑞典的英格麗·褒曼,更是以其古怪的瑞典口音英語,最終摘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英格麗·褒曼憑藉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的出色表演,獲得第47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1974年版《東方快車謀殺案》是難以超越的名作,就連當時在世的阿加莎本人也對該版本青睞有加,認為阿爾伯特·芬尼飾演的波洛就是她筆下的那位比利時大偵探,唯一不滿的只是芬尼沒有選對波洛的八字鬍。
阿爾伯特·芬尼飾演的波洛2001年美國CBS電視臺和2015年日本富士電視臺拍攝的兩個版本的電視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則普遍被認為是不成功的。兩部電視電影都有各自的問題,但最關鍵的一點在於,它們都被「原著黨」吐槽不忠於原著,而1974年版簡直就是把小說直接拿來當成電影劇本。
CBS版《東方快車謀殺案》,對原著進行了多處改動。簡言之,CBS版年輕化了波洛,並給他在片中增加了與薇拉·洛薩克夫的感情線,並刪除了原著中的五個人物,他們是:德拉戈米羅夫娜公主的貼身女傭施密特小姐、受雷切特僱傭的美國偵探哈德曼、雷切特的貼身男傭馬斯特曼、來自瑞典的女士奧爾森小姐(即英格麗·褒曼飾演角色)以及康斯坦丁醫生。
富士版《東方快車謀殺案》增加了兇手視角。富士版做了日本化改造,這本無可厚非,從下關開往東京的東方急行線(オリエント急行),赫爾克裡·波洛改叫勝呂武尊,都可見到日本人的小心思,因為波洛(Poirot)本就是洛林一帶的廢棄小村名,勝呂同樣是琦玉的一個古村名,片中其他人物也愛念錯這位偵探的姓氏,將勝呂(Suguro)讀成了杉野(Sukino)。赫爾克裡(Hercule)更是被阿加莎反覆用到的梗,「阿婆」常用書中其他人物說成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海格力斯(Heracles)來惱怒波洛,這與「武尊」二字對應很貼切。
富士版最大問題就在於第二夜的處理上,設計了所謂的兇手視角,即花了兩集長達5個多小時詳細講述那12個人是如何策劃罪案的,這讓波洛的探案過程索然無味。
《東方快車謀殺案》五次改編中,目前爭議最大的便是2010年英國獨立電視臺(ITV)製作的版本。從1989年至2013年,ITV製作了13季名為《阿加莎·克裡斯蒂的波洛》的電視系列劇。英國老戲骨戴維·蘇榭飾演波洛(David Suchet,注意他跟波洛一樣,強調自己姓氏要採用法語式的發音)。
英國老戲骨戴維·蘇榭飾演的波洛儘管在「阿婆」看來,芬尼是他心目中的波洛,但在眾多「原著黨」看來,蘇榭才是更多人眼裡的波洛,理由或許無他,這部長壽劇集幾乎用70集的體量囊括了全部33本有關波洛的探案小說。而蘇榭也演活了波洛,阿加莎筆下那個走路怪異、為人古板的比利時小老頭被蘇榭很好地展示出來。
然而,人們對於蘇榭的表演買帳,不代表他們對ITV的劇本服氣。2010年版有一個大的爭議點,就在于波洛道出兩個結論之後的態度上。
這裡有必要將原著中第三部第九章「兩個結論」的最後幾段摘錄一下,這對於下文即將提到的2017年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亦有幫助。
請看「阿婆」是這樣寫的(有刪節):
她(指赫伯德太太)說,「一切你都已經知道了,波洛先生。你將怎麼辦呢……我倒樂意,我一個人就戳了他十二刀……社會已經宣判過他死刑;我們只不過是執行判決而已。然而,並沒有必要,宣布所有這些人都有罪。」由此可知,在阿加莎的筆下,波洛在說出「the honour to retire from the case」(我可以榮幸地告退了)之後,小說便戛然而止。在我看來,這與阿加莎生活的時代背景有關,用現代觀點來說,她難以擺脫自己的歷史局限性,她認為罪人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正義得到了伸張,那麼故事便無需多言。
1974年增添了原著中所沒有幾句臺詞,含蓄表達了波洛對謀殺案的態度。但在上世紀60年代,英國正式廢除了死刑,歐美民眾對於死刑的看法已經發生轉變。是否能夠動用私刑,就成為電影公司老闆需要考慮的問題,編劇保羅·德恩為1974年版設計了這麼一個結尾——波洛說,他承認自己有些搖擺不定。
2010年版的最大爭議點就在於此,波洛在拋出兩個結論後開始怒吼,他指責這些兇手幹了件蠢事。
2010年版爭論的焦點在於,波洛的這套說法是否過於前衛,明顯脫離了阿加莎的原意。然而接受廢除死刑觀念的西方觀眾,卻不能接受這樣的改編。因為這種具有現代人思維的說辭,雖然看著耳目一新,但卻破壞了原著的邏輯,更關鍵的一點就在於,如果波洛真的不能認同這一車廂人的行為,那麼他為什麼最終沒有去揭露真相呢?這是一個極其難以自圓其說的地方。
個人以為,2017年版仍然在試圖兼顧現代思維與原著文本。但這種嘗試是否成功見仁見智。
在新版中,波洛與2010年版一樣,在說完兩個結論之後,同樣表達了對於兇手們的不滿,嚴厲指責了他們動用私刑的行徑。(這可以視為現代思維的延續)
隨即,米歇爾·菲佛飾演的赫伯德太太說話了,她的臺詞基本與阿加莎原著中的文字相符合,緊接著她拿起波洛擺在桌上的槍準備自殺,以此表示自己願意把罪名一人攬下。(雖然對原著有一些改編,但仍可視為新版本在忠於小說原意)
這樣的改編,無疑是為了解釋,為何波洛雖然譴責兇手們的行為,但卻沒有揭發他們。也就是說,波洛看到了兇手們自身良心上的不安與掙扎,同時也呼應了小說裡正義必須得到伸張的主題。
事實上,如果不算富士版的日本化改造,2017年版《東方快車謀殺案》在故事走向上的改動,不亞於2001年CBS版。改動最大的就是康斯坦丁醫生與阿布思諾上校的合體。
2017年版最大的改動,發生在康斯坦丁醫生與阿布思諾上校的合體,並且阿布思諾還是個黑人。回到原著裡,希臘籍的康斯坦丁醫生是協助波洛調查的人員,而阿布思諾上校則是當年阿姆斯特朗綁架案中,阿姆斯特朗上校的摯友。
讓小萊斯利·奧多姆飾演這個全新的阿布思諾醫生,雖然不影響故事的結局,但卻帶來完全不同的走向。因為一個黑人演員的參與,勢必給這齣年代戲帶來種族歧視話題。個人以為,這是有意為之的。新版中,圍繞奧多姆的膚色,以及當年的從軍背景,關聯出了阿姆斯特朗案的一些側面,也反映出了他與德本漢小姐在上車之前就相識的往事。
然而阿布思諾醫生這一角色的行為動機在電影中不能完全說通,他甚至破壞了波洛探案的節奏。他為了洗清德本漢小姐的嫌疑,槍擊波洛。天吶,這種莽撞,跟原著裡紳士範兒的阿布思諾上校相去甚遠,請仔細閱讀原文,阿布思諾上校對於德本漢小姐的情感,他這個已婚男人為了不讓自己現在妻子在離婚官司中作梗,也為了保護德本漢小姐的名譽,對後者保護有加,這樣的人,會衝動到主動自首嗎?這無疑讓其無法與德本漢小姐結合,因為從時代背景上說,這會讓他與德本漢小姐名譽掃地。
當然,這是一種非常維多利亞式的男女關係,讓現代觀眾理解阿加莎筆下的上層社會男女間的分分合合,似乎很難尋找到共鳴點。種族議題具備的現代性就成為替代品。
在我看來,新版的導演兼主演肯尼思·布拉納在接拍這部電影時,想必做了一番考慮,那就是要讓觀影者忘掉原著與1974年那部經典到無以復加的前作。於是他刻意淡化那些膾炙人口的情節,比如奧爾森小姐經典的瑞典口音,被揭破廚娘身份後施密特小姐尷尬的表情等統統不見了。
布拉納版波洛,雖然與阿加莎筆下描繪的波洛形象相去甚遠,但他得到了英國本土觀眾的認可。布拉納飾演的波洛是日版野村萬齋之後,又一個體型消瘦的波洛。不過似乎英國本土觀眾接受了這位瘦版波洛,11月3日率先在英國上映的新版電影,票房與口碑都算不錯。目前就要看本周五在中美同步上映之後,兩地觀眾能否接受布拉納的改動。
從電影最後的臺詞判斷,布拉納版波洛可能還有下一集,不出意外,「阿婆」另一部代表作《尼羅河上的慘案》又要再現銀幕了。布拉納的說法是,「有沒有續集全看這一部的表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