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歌手李泉的電影音樂情結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1日 12:34)
這是一段註定屬於記憶的感情,電子音樂與交響樂的融合、著名歌手STING的演唱讓我們永遠記住了「這個不太冷的殺手」;當愛情之花終於結出果實時,殘酷的死亡也終將來臨……本期《音樂之聲》歌手李泉將帶著他的同名歌曲為您講述這段「黑暗中放映的童話」!
記:我覺得呂克·貝松原來的影片給人的感覺很酷,或者是想像力非常豐富的,而這個片子更注重表現人性,您是不是更喜歡這類的片子?
李:其實以前的文藝片我並不是每一部都看得下去,但現在歐洲的一些新導演拍的影片已經非常娛樂了,不止是呂克·貝松,包括德國、丹麥等很多的新導演已經開始拍娛樂電影了。他們用傳統歐洲的語言去講述現在的事件,我覺得這是非常非常好的現象,甚至於影響到現在的美國電影,比如美國電影好像也慢慢和歐洲電影的語言交流。所以我覺得美國電影和歐洲電影已經不像原來那樣有明顯的區別了,我覺得在音樂上也是這樣,各個地方、各個民族都應該互相交流,這樣我們大家都可以有所受益。
記:這個片子裡面的音樂有很多是用電子樂器演奏的,也有很多用真實樂器演奏,但是它們結合得非常好,這兩種手法怎麼才能做到完美結合?
李:我覺得呂克·貝松的電影中電子音樂成分非常多,而且現在的電子音樂跟八十年代有很大的差別。現在的電子音樂裡加入了非常人性的樂器,又有非常好聽的旋律在裡面,所以如果運用得當,音樂的抒情性是不會減弱的。而且我認為現在的音樂已經發展到融合度非常高的程度了,所以他只是拿來這些種類的音樂貼到電影裡面去而已。
記:這片裡不斷會出現萊昂的那盆植物,綠色的植物,我覺得這個是特別有象徵意義的東西,那麼您覺得這樣一個無土栽培的植物是一種什麼樣的象徵?
李:我也注意到這個植物了,甚至於在我的歌詞裡都出現過。其實我覺得這個是導演玩的花招,也就是說讓這個人物從一開始就變得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人物如果出現人性的一面會更打動您。
我覺得其實導演或音樂人都有一點點像廚師,他們把很多原料用在一起,而這些原料它引發出的味覺就是觀眾或聽眾。「廚師」在哪用哪種原料,是需要一些有天才的廚師自己去配備的。我覺得呂克·貝松是一個天才廚師,他配出來的味道讓您看完以後都可以津津樂道。
記:最後小女孩把花種在了土地上,您覺得這樣一個結尾有什麼樣的意義或者象徵? 李:我覺得《殺手萊昂》這部片子最後也是給觀眾種下一個希望,可能因為他的生命好像已經逝去,可是得到了延續,可是延續的是什麼,它也沒有交待清楚。我覺得這個也是電影的一個語言,這種做法是非常誘人的。
記:因為這個小女孩和萊昂之間的感情其實很複雜,您覺得他們之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或者情感?
李:我覺得他並沒有描寫他們戀愛了,結局也沒有讓那個女主角說:「我愛您」,其實這些都不必要,因為在真實的生活當中可能並不會說一句話,所以我覺得他是給人一種非常真實非常寫實的一種感覺。我覺得法國導演比較細膩大膽,比較善於把握生活中那些偶然性的東西、一瞬間的東西
記:在這片子裡面比如一些殺人的段落,導演沒有在用音樂盡力渲染,您能談一下導演的這種處理方式嗎?
李:其實我覺得他跟很多其他的法國導演恰恰相反,我覺得其他的法國導演或許會渲染這些東西,但是在呂克·貝松總是留一分餘地讓您自己去想像,我覺得這也是我喜歡他的一個原因。他無論是在暴力上、音樂上、表演上總讓人覺得九分,其實九分是最高的境界。
我覺得就是因為這些優秀的歐洲導演的存在,才使得這些優秀的美國導演不敢渲染到十一分。因為他們是早互相比較各自作品的藝術性,但商業性是他們作品的血液,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反思一下如何讓我們具有商業性,然後再去把自己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做得更獨特。
記:可能片子開始的旋律很奇怪,不是美國的也不是法國的,我覺得有一種是西班牙的韻味在裡面?
李:那就是它的一個主題音樂,我覺得無論它是用一個什麼樣曲調的音樂,其實作為一個導演他在挑選電影音樂的時候,其實可以是非常簡單的一個動機。我最近看過一部片子,它是寫一個西班牙女畫家的,片中用了很多西班牙音樂元素,甚至南美元素的一些音樂。雖然可能有一首歌在別的地方已經被用過了,可是放在影片中依然非常合適。所以我覺得一部片子用什麼樣風格的音樂,我覺得那個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看它的情節是不是能夠貼合。
記:您覺得該部影片配樂的主基調是什麼樣?主要傳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李:就像我剛才聊的一樣,其實它跟呂克·貝松在其他電影當中的配樂有一點的不一樣。他以往的影片是延續歐洲導演寫實的風格,用的是法國現代比較流行的電子音樂或RAP。可是為什麼會在《殺手萊昂》裡面用比較美式的配樂呢?我猜他想要做一個更貼近美國市場,或者是更被世界上其他的一些觀眾能理解的音樂,所以說我覺得整部電影中充斥著非常有感情的音樂。
記:您說到因為美國好萊塢的片子會有很複雜的情節或者很誇張的場面,那麼您能談一下美國電影和法國電影帶給您的不同感覺嗎?
李:我們還是先從音樂來說起。我們去看一些好萊塢電影的時候,情節做到八分而音樂會做到九分,音樂的烘託一定讓您覺得是過了的,可是歐洲電影的音樂一定不會讓您覺得飽和,像《這個殺手不太冷》裡面的音樂雖然煽情又及具人性,但是觀眾不會覺得非常誇張。美國有個著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約翰·威廉士,他幫《哈裡·波特》、《小鬼當家》、《E·T》等很多電影寫過音樂,他就是一個極盡煽情之能事的大師,他把所有的東西都去誇張出去。
記:我記得電影中有這樣一段情節「萊昂自己在屋子裡擦葉子」,我覺得這種段落出現時給人一種非常孤獨的感覺,而影片自始至終都瀰漫著無奈的漂泊。您能談一下音樂是如何幫助營造這種氛圍的嗎?
李:當然這部片子其實寫的是兩個非常可憐的人物,所以它的音樂從表現手法上來講是比較貼合的。我覺得電影的音樂配樂方法有很多種,說到這點我覺得日本導演北野武做的就很有意思,比如他在表現一些比較感人的場面時反而用一些很輕鬆的音樂,我覺得同樣可以受到很大的一些震撼。我就記得有一部片子叫《菊次郎的夏天》,每當感人場面出現時,他就會用非常輕鬆、非常簡單的鋼琴旋律表現孤獨。孤獨可能只是一個詞彙,可以表現「孤獨」的音樂元素很多,流動性的、快速的旋律可以,緩慢悲愴的也可以。 其實我覺得像這種非常高明的導演他已經懂一個道理,當畫面在表現悲痛時音樂就不要再直接的去表現悲愴了。一個真正好的導演是懂得營造氛圍的,可能當悲哀的事情發生時演員面無表情,音樂歡快依舊,場景是鮮明清楚,但觀眾已經難過的不行了。我是非常欣賞這樣一種表現手法,也很想在自己的音樂裡面去運用這種間接表現情感的元素,我覺得這是這部電影給我帶來的一些啟發。
·李泉談同名歌曲創作感受
記:您認為這首歌和《殺手萊昂》這部電影是種什麼樣的關係?
李:首先,我相信一定是看過這個電影的人才會去寫這首歌。我不知道別的創作者是出於一個什麼樣的目的或者是什麼樣的感受去寫的,但我寫這首歌離我看這部電影中間相隔七八年的時間。但我當時沒有去寫,因這我想我要寫的是一首歌而不是讀後感,我想只有我真正要去表達這種意思的時候我才會去寫它。
記:當年這部電影的時候給您最深的感覺是什麼?
李:我覺得這部電影在每個年齡段都給我不同的感覺。我在剛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還是個學生,當時的反映就是驚呼好看,然後很佩服那個導演,也讓我認識到那麼可愛的演員,兩個演員一大一小。我當時就覺得「原來電影是可以這樣拍的,原來是可以這樣去演戲的,原來故事是這樣去打動人!
可是到現在這個年紀以後您就會越來越想要對它幕後的很多東西發生興趣了,這個導演為什麼要去這麼拍,他是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下去拍它的。
其實我挑這部電影還有個原因是在當時文藝片盛行的法國,一個專門拍文藝片的導演能拍出如此受歡迎的娛樂片,這對我的唱片有非常重要的啟發。呂克·貝松當時在法國已經非常有名了,他拍了很多法國文藝片。在十年以前我們對法國電影的了解就是文藝片,影片中那些非常長的對白,移動緩慢的一些場景,以及闡述出感情的問題都給我的印象非常深。但就在那個背景下,呂克·貝松拍的這部戲我覺得是法國九十年代電影的裡程碑,也是讓我對娛樂片有了一個很大的改觀。這一點對我的唱片是非常有啟發的,所以我去寫這首歌其實也是在鞭策我自己,怎麼樣讓我自己的音樂可以走向更大眾更娛樂化。
記:就是等於您在做音樂的時候,也會思考藝術性和商業化、大眾化的結合? 李:如果說它商業化還不如說人性化,因為我覺得如果抓住人性化的東西,把自己的東西更張揚出來,可能這個是每個人要去學習的。
記:您的這首歌雖然說節奏不是很慢,但是聽完給人一種孤獨與無奈的感覺,您在這首歌裡最想表達的是什麼?
李:其實我不知道有沒有把我看這部電影以後的感覺表達出來,如果說你能夠聽到有一點點孤獨和無奈,那麼可能跟電影給大家的感覺有一點類似。當然我並不是說完全要把電影的感覺重複一遍給大家,只是覺得寫歌是一種形式,把對我影響很深的經歷與感受寫出來,只要聽歌的人有感覺我就已經達到目的了。
記:這個詞也是您自己寫的嗎
李:是我跟我另外一個朋友寫的
記:在歌詞裡您想表達的是什麼?
李:其實在歌詞裡面我希望大家看到的是比較新穎的寫法。我從我初中就開始聽唱片,一直到現在我就覺很多歌詞在寫法上有一些重複,大家都在比拼哪個詞用得好,而這是中國古人文人喜歡玩的文字遊戲,可是我覺得現代的歌曲體裁可以更寬泛一些。我就覺得無論是這首《這個殺手不太冷》還是我整張唱片都是我做的嘗試,在看《這個殺手不太冷》的時候可能您會看到一些素描的圖畫,畫面雖不是那麼隆重的可是它有畫面感,有一些淡淡的筆觸。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不同說法給歌詞帶來些更大的想像空間。
記:因為我們聽起來好像跟平常的歌不太一樣,那麼想問一下您在這首歌裡用了哪些音樂元素?
李:首先我想讓這首歌聽上去有一點像電影音樂的感覺,或者還原到我歌詞裡面想要去訴說的那個場景。所以我特地請一個法國女孩幫我念白,也做了很多音色上的調整,所以我覺得《這個殺手不太冷》它不屬於任何一種音樂風格,但是它算是描寫場景的一首歌曲。
記:我看到網上有一個評論的就是說您那首歌結尾特別像萊昂死的那一段的感覺,我不知道當時您有沒有想到這個電影?
李:我並不是說在根據整個電影在寫這首歌,有一些場景甚至我已經淡忘了,有一些對白我已經忘記了,我真正記住的是情緒。如果說當中有很多相似的東西,只能說我懂得了它的感情,或者說導演所要傳達出來的意味給我的感覺太深刻了。
記:我不知道您作為歌手日程會排得非常忙,然後會到各處跑,您的生活中會不會有這種像萊昂這種身不由己、或這種無奈的感覺呢?
李:其實我覺得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每天上班,可是有的時候您必須要去上班。其實每個人的工作都是一樣的,只是說殺手這個職業更敏感一點,更能夠引起人的注意和關注而已。其實我們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角色都是一樣的,我覺得我的這首歌裡面並沒有那麼深刻要去探討這麼一個話題,只是希望以後在唱片裡面在大家可以去發現很多很多的元素。
附:李泉簡歷:
1969年10月 出生於上海
1973年 在祖父母的啟蒙下開始接觸鋼琴
1977年 進入義二小學
1980年 考取上海音樂學院附設小學 、
1983年 考取上海音樂學院附設中學
1984年 開始創作
1985年 第一首創作《停留》
1989年 考取上海音樂學院 主修鋼琴、副修現代作曲,並於希爾頓飯店鋼琴演唱 1993年 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上海音樂學院、並受母校聘請任教。
1994年 受邀為林憶蓮創作,收錄於林憶蓮日文專輯, 參與錄製《阿姐鼓》音樂工作,《上海夢》、《不要閉上您的眼睛》榮獲原創音樂第一名。
1995年 秋天,發行首張專輯《上海夢》、《您慢慢走吧》蟬聯原創音樂榜三周冠軍, 錄製鋼琴交響樂版《羅大佑作品》精選集。
1996年 為周冰倩、黃格選、杜德偉等歌手寫歌、創作。
1997年 辭去上海音樂學院教師一職、專心創作,推出第二張個人專輯《心世界》,推出後佔領各大電臺榜首,巡迴全國校園演唱,並創作《女子公寓》電影音樂。 1998年 籤約加入香港New Melody Productions Limited,獲東方電臺《十大金曲》獎、Channel【V】神州音樂獎。
2000年 全新國語創作專輯『走鋼索的人』。
責編:趙蕾 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