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網友諮詢:社保交滿15年,是繼續繳納好呢?還是停保更划算呢?
15年,符合最低繳納年限要求
根據我國現行的退休政策,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即男年滿60周歲,女幹部年滿55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養老保險累計繳納年限滿15年,就可以辦理退休手續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了。那是不是社保繳納滿15年,就不需要再繼續繳納社保。
不是的,15年只是養老保險最低繳納年限,也就是說按最低年限繳納社保在養老金待遇這塊也是相對較低。
去年一同事退休,社保交滿15年,養老金只有996元,可以說還是比較低的。
醫保繳納年限不滿最低要求,需要繼續繳納
可以這麼說,吃五穀雜糧的那有不生病,醫療待遇無論是幼兒,還是年過半百的老人都是很重要的。
現行的醫保有城鎮職工醫保包括以靈活就業形式參保的,城鄉居民醫保,即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
其中城鄉居民醫保按年繳費,費用在45元—450元之間,無個人帳戶以及退休一說,換句話說繳納就享受待遇,不繳納待遇隨即消失。相比之下,城鎮職工醫保只要繳納年限滿足最低20年或25年要求,就可以享受退休待遇了,意味著退休後不繳費也能享受醫療待遇。
而15年對於養老保險來說,一天不多一天不少,剛剛好。可對於醫療保險累計繳納年限20年或25年來說,繳納年限差得就不是一年兩年了,而是整整10年,15年,也就無法享受醫保的退休待遇了。
那是不是只有繼續繳納這一個方法呢?不是的,根據現在政策來說,醫保退休時不滿足最低繳納年限要求時,可以通過一次性補繳實現繳納年限滿20年或25年,不過補繳的費用是相對較高的。
繼續繳納,養老金待遇相比較高
根據《社會保險法》第16條有關規定,影響養老金高低因素有繳納年限、繳納基數、個人帳戶餘額以及退休當年當地社會平均工資。
繼續繳納意味著繳納年限,個人帳戶的餘額也相應的增長,自然退休時獲得的養老金待遇也相對高一些。而這也和我國養老保險的激勵政策分不開,即「多繳多得,長繳多得」。
不過前期的投入也不少。
對於通過單位繳納來說,繼續繳納更划算。畢竟費用是由單位和個人根據一定的比例共同承擔,其中個人只需承擔一小部分也就是8%,而且這部分錢還都劃入到個人帳戶內,待退休時個人帳戶養老金的計算。
而對於自由職業者以靈活就業形式繳納的話,則要衡量好前期投入和產出是否成正比再做決定。畢竟個人繳納費用全部由個人承擔,其中8%劃入到個人帳戶。
舉個例子:小李,按6000元繳費基數進行繳納,我們看一下兩種情況下有什麼區別:通過單位繳納:個人只需要承擔8%的費用也是480元(6000*8%=480),並全部劃入到個人帳戶。而通過個人繳納:個人需要承擔全部費用也就是1200元,一年就是1.44萬元,其中只有480元劃入到個人帳戶內,至於剩下的費用全部劃入到統籌帳戶,也就是720元劃入到統籌帳戶,一年就是8640元。
從上面的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出來以靈活就業形式繳納社保,相比之下個人承擔的費用還是相對較高的。
靈活就業參保人員,別忘了領4050社保補貼
4050社保補貼主要是幫助女性年滿40周歲,男性年滿45周歲以上以靈活就業形式繳納社保的困難群體。而這個也是為了有效地確保困難群體養老保險繳納年限滿15年,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後,可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對於靈活就業參保人員,如果符合申領4050社保補貼條件,即可享受每年實際繳費補貼的50%,既能交了養老保險又領一份養老保險補貼,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綜上所述,社保交滿15年,是停繳好呢?還是繼續繳納?這個還要綜合考慮才最後決定。